2024佐欽《佛陀天降月 供燈祈福法會》 財寶天王招財除障祈福法會 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
 
 
 
 
 
 
 
弘揚佛法 行銷規劃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心靈.心理.管理搜尋
地區:
分類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轉寄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加入會員
更新日期:2010/01/13 08:53:4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13 08:48:19   編輯部 報導

 

 

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宗性法師


蒙大和尚慈悲,今天很榮幸地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作一些佛法上的交流。我個人很慚愧,但是我也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學習佛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今天上午我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通過我自己出家這十多年來的學修,我深深地感覺到,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由於各方面的影響,很多情況下,我們的煩惱不是因為物質的缺乏,或者生活條件的不好,而是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缺乏勇氣和信心。這種勇氣和信心的缺乏,我覺得是由於我們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智慧,使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覺得不那麼自在、和諧,老是有坎坷、碰撞與摩擦,有情緒的起落、起伏。所以,在現在社會裡面,我們除了要改變生活狀態的一些情況以外,更需要提倡去擁有智慧,去開發自己內心智慧的寶藏。用佛法中的智慧來透視生活,也就是如何在今後的生活和修行當中,過一種智慧的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用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包容與慈悲,少一些摩擦、隔閡,那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如實地觀照生活,所以我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

我打算分兩個部分來講:第一,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它;第二,就是我們如何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一、我們為什麼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

我覺得這有兩個層面,從人類現在的人文精神需求的角度,我們需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從現在信仰的現狀來講,我們更需要用佛法真正的智慧來透視生活。

(一)、人文精神的需求。

人文精神的需求,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與光明來照澈我們的內心,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科技不斷進步、資訊的全球化等等,使我們這個社會彼此之間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是所謂的地球村,拉近了大家生活的距離。雖然經濟、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運用一些方法、手段、技術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結果自然沒有被征服,相反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可怕的報復。

比如水災、火災、生態平衡失調等等,嚴重威脅到我們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生存環境,給我們帶來了生存危機,使我們沒有一種依靠感和安全感,人們稱它為"生存危機"。另一方面,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還使人們意識形態產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使一些人的精神領域中,尤其是價值觀、人生觀也面臨著嚴肅的考驗。出現了道德觀念的淡化,價值取向的轉變,使得承擔精神少,拿來主義多;奉獻精神少,佔有主義多。一些人只知道去佔有大眾的、公家的、別人的,而不知道把自己的東西奉獻給大眾、奉獻給社會,甚至看見別人的奉獻,他還懷疑別人是不是在出風頭、沽名釣譽。一些人別人拿東西給他,歡迎;讓他拿東西給別人,不行,這東西是我的,是我好辛苦弄來的。

有的人讓他做些事,他不願意承擔,還會講這事不是我幹的,我是幹大事的等等,我們把它叫做"價值觀的危機"。物質文明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出現的生存危機和價值觀危機。在這種危機背後,我認為現代人類面臨著三種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

第一,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老是要去征服大自然,就把人和自然放在一個對立的層面和對立的角度,這樣違背了自然的存在與發展規律。在中國傳統哲學裡講的"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與自然應是和諧一體的,是互相依靠的,而不是對立的。如果對自然索取、佔有太多,就破壞了它自然運轉的規律和平衡,就會遭到報復,這也是一種因果關係。佛家講"依正不二",就是告訴我們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互相依靠的,是在一個平等的層面,而不是誰高於誰和誰征服誰。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和諧、不統一、不平等,是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提倡、在呼籲需要大家去解決的矛盾。

第二、人與他人的矛盾。奉獻少、佔有多;承擔少、拿來多,就造成了人與他人的矛盾。在家裡,一個人必須面對家庭的其他成員,如果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容易吵架、摔東西,現在人吵架最愛摔鍋、摔碗,甚至還有摔電視機的,結果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我認為學佛的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家庭問題,學佛的人喜歡講要"普度眾生",蕓蕓眾生我一個都不放過,可是恰恰就把家裡那幾個人給放過了。度不了家裡那幾個人,肯定也度不了天下眾生。雖然度天下眾生的心願很好,我們很讚歎、隨喜,但要從眼前做起,因為家庭成員都不支援,後院起火了,就會不讓你出門,不讓你學佛,苦惱、矛盾自然就來了。要處理自己同家人的關係,就是要放下,放下自己的身份。現代人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挺嚴重的,比如一個人回去以後就往那兒一坐,要家裡人給拿水、做飯,家人自然就會反感,這樣跟老婆孩子、父母的關係就很難相處。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學佛的老太太、老頭上廟裡皈依以後,回到家裡就宣佈:自己是佛教徒,從今天開始,我要過我的生活,你過你的生活,我們誰也不管誰。這樣的家庭關係一定是處理不好的,所以我經常對那些初皈依的老頭、老太太說,你們皈依以後應比以前表現得更好,比如你把地擦得能照出人影來,他回來保證高興,你要去廟裡、要去朝山拜佛,本來只給你一百塊錢,結果會給你一千塊錢,因為他覺得你學佛挺好,回來會更好地為家裡服務。

單位同事之間也不好處,現在競爭機制很厲害,處理不好就是矛盾,特別在工資、晉陞方面很容易鬧出矛盾,這個競爭機制一方面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但另一方面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傷害。我們佛教徒,在單位裡一定要協調好和同事的關係,要不怕人家升級,你跟人家關係好,人家升級了還真有可能幫助你。還有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係,這都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透視、協調它。

第三、人與自我的矛盾。有的人會講,自己跟自己還能有什麼矛盾?其實,這個矛盾最大,人跟自己的矛盾很多。比如今天你在辦公室,有個人給你送了個紅包,你就在那裡選擇,要了,會不會有人揭發;不要,這個東西又很可愛。這就看這一念間你能不能戰勝自我,能不能戰勝邪惡,如果是不要白不要,反正沒人看見,便揣起來了,你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沒有戰勝你內心邪惡、貪慾的觀念。所以,解決人與自我的矛盾,就是要用智慧去戰勝邪惡、戰勝貪慾,也就是你的內心裡善與惡的鬥爭,就是你自己人格的鬥爭。
西方心理學家講人有多重人格,人一會兒非常善良、笑容可掬,一會兒又是青面獠牙;一會兒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會兒又內心骯髒。相對前面兩個矛盾,後面這個人與自我的矛盾最不好解決。因此,人必須在內心裡面去戰勝那個自我,那個自我裡的邪惡、貪慾,讓你的人格在自善、兼善的下面統一起來,要把那些邪惡的、貪慾的自我觀念統統清除出去。

對上面談到的兩種危機和三種矛盾,我覺得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化解矛盾與危機,讓我們人與自然協調、人與他人和諧、本身人格統一。要樹立很好的價值觀,不斷地提高我們生存的品質,提高生活的品質,進而提升我們生命的品質。所以,從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我們要調整兩重危機、化解三個矛盾,就必須運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解決、協調它,最後達到能夠真正化解這些矛盾與危機。

(二)、信仰現狀的需求。

我出家已十二三年,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不論是在僧團裡,還是在社會信眾群體裡面,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和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的情況,都很不理想,很多人學了多年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根據目前信仰的需要,我也覺得需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像我們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禪一樣,能夠觀照生活,能夠在生活中充滿禪機,在禪修中生活。就需要在信仰的層面做一些調整。我們現在信仰的現狀,主要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即盲目主義、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

第一、盲目主義。
現在很多人去廟裡喜歡拿一大把香,跪在蒲團上面,念道什麼觀音娘娘、玉皇大帝、灶王老爺、土地公公,只差沒念到真主和耶穌,好像聯合國要開會了。出現這種現象,這也不能責怪他們,是由於非常的盲目,他們分不清這些名字代表的意義。有人將這種盲目主義歸為"見佛就拜,見官就賴",這些人不是見了佛才拜,而是見了什麼都拜,只要是在檯子上的都拜,不管是什麼玉皇大帝、土地公公、灶王老爺、城隍、火神雷神風神,反正一大堆。他就覺得這東西好,當然應該肯定這個心情是好的,至少他有一顆敬畏的心,如果他沒有一顆敬畏的心,他不會去拜,而是讓你拜他還差不多,但是這善良的心的背後有一種盲目的觀念。上次我有一個同學到成都,我就陪他去幾個地方走走,看見兩個東北人先在我們廟裡拜,我那同學也是東北人,於是寒暄了兩句;我們去青羊宮時,碰見這倆人又在那兒;後來到了武侯祠,看見那倆人又在那兒拜起了諸葛亮。我就想中國人這種民俗信仰,不管是紅臉黑臉,還是包公關羽,他都覺得可愛,只要能給自己好處的都拜,這就是一種盲目主義。

第二、功利主義。現代人老老少少都有所求,老人希望菩薩保佑自己沒病沒災,保佑全家人都不吃藥。有一個笑話,一個老太太跑到廟裡去請願,她丈夫家姓史,她就在佛像前說:"菩薩呀,你要保佑我們家死(史)老大、死(史)老二、死(史)老三,"旁人聽了納悶,她還繼續說"還有死(史)老頭。
"年輕人不同了,拜一拜求他的股票明天漲一漲,炒股的要靠菩薩,考學、上研究生、找對象等等都要靠菩薩,菩薩千手千眼都不夠用了。城裡人條件好一點,拜佛有時能稱個十斤香蕉五斤蘋果,鄉下人沒有錢,就端塊豆腐,拜了佛以後還把這豆腐拿走,說回家炸了吃,人家問她這樣做菩薩會不會生氣,她說不會,已跟菩薩說過了,菩薩會原諒的,她這一塊豆腐要菩薩保佑她家的豬多長肉、雞多下蛋、蛋比人家的都大、稻子增產、小麥長高一點等等,菩薩豆腐沒"吃成",還要保佑她二十多件事情。這些都太功利了,菩薩不是給誰作交易的。講一個笑話,我剛當小和尚的時候有些脾氣,現在脾氣都給磨光了,在成都有一個習慣,有人要拜佛,廟裡就拿那個大罄敲一敲,和尚成了敲罄的,後來我去被安排在觀音殿做香燈。有一天有個老太太來拜佛,我故意不敲,老太太就看著我,我就看菩薩當沒看見她,這老太太生氣了,上來跟我理論,說我拜佛你怎麼不敲罄,我說我是來當和尚的不是來敲罄的,她急了說不敲罄你這和尚怎麼當的,我一看她急了,就把火降下來,說你要敲也沒關係,我給你補上,本來敲三錘,現在給你敲九錘,不過在我敲以前你要告訴我,你為什麼要讓我敲,老太太說你這都不知道還當和尚,她說"拜佛不敲罄,菩薩不知情",你不知道?我說那我就不敲了,搞了半天你讓我敲罄是要提醒菩薩,讓菩薩看你在這兒拜佛是不是,菩薩是不用提醒的,菩薩有千手千眼,哪一個角落都在他心裡面,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包,老太太看我說得有道理,也就不跟我吵了。所以這個就是非常功利的,這些現象值得反思。

第三、現實主義。就是要實惠,而且要立竿見影。有的人今天拜菩薩求明天股票漲一漲,明天沒漲,就覺得菩薩不靈驗;又去道觀裡拜太上老君,還是不漲;就拜真主,拜耶穌。今天拜了明天就見效了,他就覺得這個菩薩很好,給自己實惠了,就是這樣的現實主義。

講這些信仰的現象,我不是在否定它,沒有要否定這些人的意思,相反,我非常鼓勵,因為有了到廟裡拜佛的這一個念頭是非常善良的,關鍵在於我們僧團的師父們如何去引導、教化他們。讓他們走正路,他盲目,告訴他怎麼不盲目;他功利,告訴他學佛不是功利;他現實,就告訴他要想有好的現實就得明瞭因果,從因上入手,不要妄想天上掉餡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些學佛多年的人,老是找不到下手處,不知如何修行,甚至有的人念了三天的"金剛經",就說自己怎麼還沒成佛,佛不是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自己念了多少阿彌陀佛還沒成。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精神,都是理解上的不到位。

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提高這樣的信仰層面,有必要對這些信眾做正面的引導。應告訴他們,要用佛法的智慧去生活,用佛法的智慧去工作,用佛法的智慧去處理我們周圍的每一件事,用佛法的智慧去待人接物。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有光明,我們的生活才能有前途,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很自在,才能夠真正灑脫得起來。

基於前面講的人文精神的需求和信仰現狀的需求,我們必須大力提倡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指導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讓佛法的智慧來照耀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生活品質就會不斷提高,生命就會逐步達到淨化,這樣我們學佛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學佛不是什麼深奧的事,就是要改變我們生活的現狀,提高我們生命的品質。上次在成都有個副省長問我佛教好在什麼地方,我說佛教是解決生活的問題,佛法以淨化生命為起點,以改造生命為歸宿,他聽了很高興表示贊同。我們就像是勞改犯,都是沒有改造好的人,我們都有缺陷,要不斷改造,只有佛是改造好的,佛是智慧圓滿、悲心圓滿、人格圓滿。所以佛法就是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要讓我們的生活很和諧,生命的品質非常高,那就要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來。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部分內容,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透視生活。

二、我們怎樣運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可以這麼講,佛法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佛陀一生講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的,就是怎麼樣淨化我們的生命,如何改造、提升我們的生活。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都是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給予開示的,但佛法這麼多,我們不可能全部都拿來。記得去年大和尚曾講過,學佛修行三件事,就是見地、方法與功夫,其中學佛修行的方法很多,道路也很多。比如說我們要從趙縣到北京,有很多條路,有火車、有高速公路、還有國道等等,但是你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需要,你可以選不同的路,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到達北京。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就是你要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並不是那個方法對你都管用。我經常舉這樣的例子,五分錢的感冒貼,可以治好你的感冒,五百塊錢的長白山好人參,治不好你的感冒。對症的藥,五分錢的是好藥,哪怕是泥土,不要錢的,也是好藥,我小時候買不起藥,手破了個口子,沒有創可貼,就在地上抓一把泥土敷上便不出血了。所以要選擇對自己比較適合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我不能都講到,也沒那個本事,只能就一個層面、一個方法,作一些簡單的介紹和交流,這個方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裡的"四念處"。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小乘的法門,我們是學大乘的。不是這樣的,
法門是沒有大乘、小乘的,佛法是沒有大乘、小乘的,只是由於我們每個人根基不同,對佛法的信受與理解會有差距、距離,才有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佛是根據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佛在哪部經典裡面講,哪個法門是最好的,佛都是說,這個法門你信受奉行,你就會證得什麼樣的果位。佛的經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很符合我們現在的觀點,現在我們開會都有開幕式,這就是序分,像昨天我們的開營式,你就可以如是我聞,在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有大和尚、誰誰出席會議。正宗分就等於正式作報告,正式開大會。大會結束時要說:我們這個大會開得很圓滿、很成功,希望你們回去把這個大會的精神要傳達、要貫徹、要落實,這就叫閉幕式,經典最後也是這樣,佛講經要結束了就說你們這些人,將來如是信受奉行,將得什麼果位。

"
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是沒有大小的區別,佛法是平等的,只是由於我們眾生的根基不同,在修行的過程中因境界不同,才會出現什麼所謂的大乘、小乘。
大乘、小乘的區別,關鍵是你的發心,也就是你發的心是大還是小,你發的心是寬還是狹隘,這種發心來自於你對佛法的信受,你對佛法的空性的信受,你對佛法菩提心的理解,你對佛法慈悲的理解,因為你發心的不同,所以才有大乘與小乘的不同。現在到處都講在末法時代眾生如何不好,我在成都特別鼓勵那些老太太說你們是正法的使者,使那些老太太很受鼓舞,說自己活了八十歲還沒人鼓勵過。佛法沒有正法、末法,緣起的空性永遠存在,即使到時候人類不存在了,這空性的道理還會存在。
佛法沒有正法、末法的區別,只是由於我們眾生的根基,離佛的時代越久遠,大家對佛法的理解就越走樣,修行也越不用功,希望真正成就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儘管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但我們佛教徒卻不要有這個思想,當然有這個憂患意識也是好的,佛法到了這個時代了,我們更應該積極去努力、去改變。我們要向正果法師學習,正果法師在文革的時候曾講:"我在佛法在!"這是何等的氣魄,現在我們每個人發起大心,就要有我在正法在的這種大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發起這樣的大心來,佛法就一定能弘揚開來,正法就能久住。所以我跟成都那些老太太說,你們要做正法的使者,她們說自己沒文化,我告訴她們沒文化沒關係,你只要用心修行,念佛誦經那就是正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起這個大心來,要有危機感,要去努力挽救,承擔起這個責任,把正法的這個擔子擔起來!





上一篇(換個「健康」的好工作) 回目錄 下一篇(張榮發惜福 舊鞋修補照穿)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
讀書會--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手印閉關課程及開示~第二不共加行~金剛薩埵
法海點滴 道次第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美麗理塘 康巴漢子

贊助網站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法鼓佛修研習院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