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克倫】
文化創意產業一詞近年在兩岸喊得震天嘎響,儼然是高科技產業後另一顆亮眼新星,這次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文創團來台考察,尋找互補共求發展的用心良苦,但文化不等於有創意,有創意也不見得出產業,發展文創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太政治會扼殺創意。
「文創」何以能大賺錢?既然有五千年中華悠久「文化」,蓋個大學城多設相關系所自有「創意」人才,再找個空間以收群聚之效形成「產業」,這是時下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膚淺看,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似乎」就這麼成形了。
事實沒這麼簡單。華山這座日本殖民遺留的老舊廢棄釀酒廠,受益於過去廿多年台灣政治解嚴,加上本土化意識抬頭、諸多民間文史工作者戮力挖掘在地歷史記憶,配合城市生活空間解構再利用等運動,方能倖存保留;否則以其地段之佳,拆了蓋豪宅更賺。
光有歷史文本與空間,只能算古蹟,還要有「創意」,而創意需要土壤培育。台灣當前看似創意無限、想像力豐富,背後得益於民主化的言論自由、思想解嚴,能想昔日所不敢想,創意才不會未付諸實踐、就先「被自殺」。
以美國好萊塢的功夫熊貓熱賣為例,許多大陸文創業者均感嘆,一部全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電影,怎麼會是美國人拍的?不妨先問:大陸編寫動漫劇本,能將中國人畫成「豬」嗎?
兩岸在文創產業的互補性確實很高,但雙方合作總是水土不服,其原因用大陸話語稱:體制不同;尤其台灣業者的「創意」一進大陸即被束縛,更別提要處理水電、物業、公安等問題,做大文創,破除體制設限屬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