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何秀玲】
有一家3口準備了一趟4天3夜的花東之旅,一路舟車勞頓地到達台東知本老爺酒店,不料老母親高血壓發作,服務人員立刻送她到醫院,途中不斷安撫家屬緊張的情緒,中途為讓老媽媽有乾淨的如廁環境,他先下車打掃,送醫院後仍持續關心狀況,最後卻不願意告知全名…。
關注在人 而非在事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日前於信義學堂提到,這個故事是他收到客人感謝信才知道的,他自己讀完信後十分感動。員工可以給予觸動客人內心的感動服務,不是飯店的標準程序(SOP),他常聽到一些服務業的主管抱怨員工「怎麼教都教不會」,因為一般工作焦點都放在「事」,如果希望讓員工自發成長,懂得服務,不妨教育他們面對客人時,關注在「人」,而不是在「事」。
在自助吃到飽餐廳,客人如果已將盤中的食物吃得差不多,服務生就可在客人吃完後2至3分鐘後,詢問他們是否需要收盤子,似乎是很簡單的工作;沈方正說,訓練員工收盤子可能半個月就可以上手,但這並非懂得服務客人,「因為這是一件事情,服務應該學習看到人,看到吃飯的『人』,而不是『事』」。
有一年他帶著公司主管到泰國考察。在飯店吃自助餐時,有位女同事去拿餐,舀了一碗湯,還拿了一個盤子挾菜;正準備回到位子上時,一位穿西裝的服務生主動過來詢問是否可協助她拿餐盤,之後還走在客人後面,拿到她的桌上,貼心的服務讓客人感覺短暫地擁有隨身管家。
他回台灣後,教導員工要看到客人用餐的情況。比如家長帶小孩來用餐,有些小朋友吃飽後就會睡著,服務生應該抱著「小孩子睡覺吹冷氣容易感冒」的心情,準備被子給小客人蓋。
不只如此,看到年長的客人拿取食物,應該協助他們拿餐盤,「因為老人家行動較不方便」;收盤時,看到客人只吃一點點就不吃了,詢問客人是否不滿意今天的菜色,或是今天身體不舒服等,因為面對的是「人」,才會產生觸動人心的服務。
服務價值 存乎一心
沈方正說,服務生如果可以帶著對的觀念服務客人,他們不再只是收盤子的人,否則服務生就算再怎麼會收盤子,面對未來的機器化時代,人的價值都會降低。
讓員工可以看見人,創造觸動人心的服務,主管的思考引導也很重要。假如員工做錯事情,或許是主管沒教好,也許是沒調整觀念,直接罵他們不會立刻變好;如果主管願意好好跟員工溝通,他們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對的觀念。
只是主管的觀念,有時反而難以改變,因為大部分公司仍是權威領導,就算主管自己做錯,通常仍會說「這不是我的錯」,認錯好像承認自己管理有問題。他說,主管永遠希望員工改變,但是永遠不知道該改變的人是他自己。
曾有位餐廳老闆因有經營困擾諮詢沈方正,這家店光是1張桌子1天就可周轉20次,顯見熱門程度。老闆上部落格看評論,發現他不在餐廳時的服務都被客人詬病,似乎他不在服務就不到位。他帶著店長到處觀摩服務好的餐廳,可是店長卻不認同他。
沈方正告訴他,餐廳1天輪轉20次,表示很受歡迎,人來人往,店外頭大家都在排隊等著進餐廳,員工手腳就得快;對他們來說,把事情做完比好好服務客人更重要,成了最大經營問題,「主管應先站在員工的立場,才能灌輸『服務好每位客人』的正確觀念」。
幫助別人 成就自己
如何應對排隊客人的需求?沈方正提到,中國大陸火鍋品牌海底撈最著名的服務,就是在排隊時,顧客可享受許多在台灣沒有的免費服務,包括指甲美容、擦皮鞋等。台灣服務業應該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對於服務的要求,而不是把「儘快讓客人入店用餐」當成服務。
他感慨地表示,這幾年,服務業找員工困難度提高了,因為大家認為工作辛苦,還必須兼備EQ(情緒商數)、IQ(智商)、體力;教育體系也告訴職場新鮮人什麼工作對他們才有利,假如畢業後有兩個工作可選擇,分別是2萬元、3萬元的薪水,多數人理所當然都會選後者,「因為成長背景或學校告訴這些年輕人,做服務業太辛苦」。
沈方正曾有位員工,在澳洲學的是飯店管理,有天在餐廳幫忙收盤子被他的母親看到,一星期後就離職了,他的母親認為花錢讓兒子到澳洲讀書,不是為了讓他端盤子。沈方正認為,這位員工既然是讀飯店管理,理應知道服務業就是要先從基層做起,這也凸顯了教育價值觀問題。
對從事服務業20多年的沈方正來說,在這個領域工作,是老天爺給他的禮物,因為他可以藉由幫忙別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而且獲得成就,「幫忙別人就是成就自己,這過程存在著社會價值,有這樣的認知,工作起來會很愉快」。
【2012/09/0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