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張庭庭】
法藍瓷開了咖啡屋,琉璃工坊創設配飾新品牌,八方新氣為老酒品牌設計新瓶,琉園為寶塔設計塔位,這幾件事有何共通之處?近日台灣幾個大哥級文創品牌在兩岸都出了新招,儘管招式各異,但本質卻雷同──讓文創更貼近生活。
台灣文創最近在大陸火紅,不時就有精品賣場或特殊通路向台灣文創業者招手,大陸各地區的領導也常組團來台取經,市場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真正能在對岸綻放光芒者,屈指可數。連前述幾個在國際與中國大陸市場享有高知名度的大品牌,都得挖空心思另闢蹊徑,中小型文創業者要跨出島內,更待費心琢磨。
走禮贈品路線?那得有豐沛官商人脈。透過網路銷售?行銷與運費都是成本。開設直營門市?哪來雄厚資金!找人經銷代理?很怕所託非人,最好對方承諾買斷,以商品出口模式解決。只是高額關稅加上物流與層層通路費用,有工廠量產背景的業者尚可薄利多銷,以巧手精工取勝者,零售價怕要倍數上翻,若非商品具有高度賣相,多半落得架上蒙塵,難有二次訂單。
文創商品兼具高知識含量與高情感含量,若純粹以作品型式靜態銷售,一不留神容易曲高和寡,淪為少數雅士收藏。如能走進食衣住行起居坐臥,將美學與文化點滴滲透,風雅了俗者生活,玩趣了常人酬酢,那麼人們可能願意付出高價,換取無可取代的美好體驗。
這就是文創可貴之處,它是文化的跨界想像與重組,不必拘泥於一定形體與格式,可以化身千萬不必著相。
可以是杯盤,可以是髮飾,可以是酒器,可以是思念的託告、時髦的符號、偷閒的妙招、好客的表徵、盛宴的徽章。
所以,可以結合餐飲、時尚、休閒、地產等各行各業,以各種面貌示現,不再只是行銷產品,而是行銷動人創意與生活視野。但這不表示產品生產管理與庫存管理不重要。
最近有家高檔有機餐廳要在上海開幕,為了襯托餐飲質感,經推薦找到一家有能力設計製作環保材質食器的台灣文創業者,滿意之餘言明考慮將來各分店都要使用此系列食器。不料下了單才發現每個款式都只有一、兩個現貨,而要追加生產得等上個把月,來不及趕上餐廳開幕了。
食器的確不是這家文創業者的主力產品,但由於商品過於多元加上委外製程耗時費工,其實經營得滿辛苦。兩岸都有擴點計畫且財力雄厚的餐廳,原本可能為業者開闢了新的通路與產品研發新方向,但受限於設計遠遠凌駕於生產的組織文化,讓揚帆壯遊之計就此擱淺。
賣場陳列架不是文創商品唯一出路,但要開啟其他大門之前,最好先檢視口袋,改變腦袋,才能輕盈轉身,華麗變身。
(作者是SOHO品牌邦創辦人,本專欄隔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