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形成成功團隊的基本元素之一。擁有對彼此的信任,才能避免內部力量相互抵制與內耗,也才能展現團隊的綜效。故許多公司特意設計各式體驗學習活動,以破除團隊的隔閡,強化內聚力與信任感。
信任,亦是主管進行授權的基礎。基於對部屬的信任,主管才不必事必躬親,而能將權力下放予部屬,單位內的諸多任務、專案也才能逐一順利推動與完成。
若有部屬辜負主管或團隊的信任,做出違反個人誠信之事,對於向來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主管而言,是一件多麼錯愕與痛心之事。
特別是在企業組織中,主管背負企業所賦予之管理責任,而基於主管的信任與授權,部屬便可獲得資源與權力。若主管看走眼,將公司名器交付予不當之人,不僅企業受到傷害,更會連累團隊與主管。
基於信任而承擔權力下放的風險,卻受到背叛之火所噬的主管,面對自己所託非人的錯誤,想必相當懊惱與自責。在遺憾與善後之後,經歷部屬背叛之事的主管,務須藉由此事件而有所省思與學習。
認同人性本善的Y理論支持者,或許會懷疑自己對人性的信念,是否須重新檢討、調整或推翻?原本在沒有具體事證前,不會懷疑他人的誠信;現在是否應修正為人性本惡的X理論,若沒有經歷一段觀察與考驗期,就不應輕易相信人。
其實,首要關鍵不在於主管對於人性本質為善或為惡的認知,而是在於主管對人格特質的辨識能力。並避免在辨識度未足時,即貿然將重要的任務授權予該部屬。
為提升識別力,主管可在招募面談時,學習透過人格特質測驗、行為式面談、觀察應徵者的眼神與肢體語言、徵信調查等工具,判別其誠信度。任用後,仍需聽其言、觀其行,注意其是否言行一致。
此外,若耳聞該部屬不誠信的流言蜚語,雖不應全盤接受而質疑部屬的誠信度,但也避免過於堅持對部屬的主觀認知,而斷然不理會這些耳語。建議應透過多方管道,確認其真偽,以更謹慎的作為,展現對用人風險管理的重視。
若部屬本性尚屬良善,卻因一時觀念偏差,才做出有違誠信與信諾之事,則主管可設法了解造成重大行為改變的原因。一般而言,個人誠信標準不會在短期內調整或改變,除非是經歷生命中的劇變或重大挫折。
如果發現此變動的來源,肇因於部屬對組織內部管理的不滿與怨懟,則主管應虛心檢討,設法清除這個可能導致部屬性格質變的因素。
當然,不管動機為何,部屬都不應有違個人誠信。且此一背棄誠信的行為,對其職涯將是極致命的傷害。所背負的不誠信惡名如影隨形,成為一個看不見的枷鎖,在一次次的徵信調查中發酵,使得職涯之路愈走愈窄。
一位原本頗受肯定的部屬,背叛了眾人的信賴與信任,背棄了道德約束與對自己的承諾,使得企業、主管、團隊成員與部屬本身均蒙其害,是一件多麼遺憾與讓主管痛心疾首的事。
究竟是主管辨識力出了問題?還是對部屬的關心不足,未能及時拉部屬一把?抑或其實自己是始作俑者,因不當的管理導致部屬的行為質變?憤恨難平之餘,主管應理出自己應進修的功課,別再讓組織曝露於因背叛而受害的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