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威德金剛息火供法會 八關禁食齋戒 2024年不丹聖地聯合超薦祈福大法會
 
 
 
 
 
 
 
弘揚佛法 行銷規劃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心靈.心理.管理搜尋
地區:
分類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唯識學與心理學潛意識分析之比較   
轉寄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加入會員
更新日期:2009/12/13 19:53:3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3 19:44:25   編輯部 報導

唯識學與心理學有關潛意識分析之比較  研究生:白聰勇  指導教授 陳一標博士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6/碩士

摘要
本論文把佛學和佛學的重要派系──唯識學,與西方心理學,尤其是現代心理學進行了一些比較,其中又以潛意識(主要指阿賴耶識與佛洛依德潛意識)的分析為中心。潛意識的分析包括發現途逕與運作模式之比較,潛意識對身體的影響及潛意識與唯識無境的論證關係。
除了以潛意識為分析的中心之外,也就知識之發展、知識之起源、知識之屬性、心理作用、研究方法、追求之差異和適用對象之不同等,將唯識學與西方心理學做了一番比較。
透過以上的比較,我們有幾個發現:(一)兩者分屬不同的系統,西方心理學(尤其是現代心理學)是求知的系統,所以它務求知識的積累,是日益之學;它是科學心理學,以實驗和量化為研究的方法,強調的是理性唯識學是「成智」或「得智」的系統──去除知識的牽絆(所知障),煩惱的繫縛(煩惱障),追尋智慧的完成,是日損之學;它是哲學心理學,以默識法與思維術為研究的方法;它又是佛教的一個分支,所以也注重禪定,強調信仰。
(二)不需阿賴耶識的存在,只要自律神經系統健全,生命與體溫就可以得
到保存。五無心位的問題也可以自律神經系統來解釋,不需另闢阿賴耶識。在生死證中「又將死時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這有待現代醫學或現代心理學的檢證。(三)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即以潛意識為中心的深度心理治療學)理論與唯識學一樣,都是在缺乏「腦」的基礎下所建構出來的產物,在講究實證醫學的今日,他的某些理論,例如對夢的解析,正接受嚴厲的挑戰。

目錄
 唯識學與心理學發展的方向與關心的主題. 唯識學與心理學發展的方向與關心的主題.心理學發展的軌跡與關心主題.唯識學與心理學關心主題的比較.潛意識的發現途逕.潛意識對身體的影響及潛意識與唯識無境的論證關係

參考文獻
 
一、大正藏典籍
 
1、《解深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No.0676。
2、《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3、《攝大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4。
4、《唯識二十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0。
5、《唯識三十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6。
6、《成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7、《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6。
8、《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9、《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62。
10、《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No.0099。
11、《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4。
12、《大乘廣五蘊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3。
13、《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No.0026。
14、《八識規矩頌注》,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五冊。No.0897。
15、《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十三冊。No.0417。
16、《八識規矩直解》,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五冊。No.0895。
17、《辯中邊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0。
 
 
二、中文書籍
 
1、于凌波。《唯識學入門六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
2、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
3、印順。《唯識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
4、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5、呂澂。《印度佛教思想概論(上)》。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8。
6、呂澂。《印度佛教思想概論(下)》。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8。
7、李明濱。《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7。
8、吳汝鈞。《唯識現象學1:世親與護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9、吳汝鈞。《唯識現象學2:安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10、林信男。《精神科物理及藥物治療》。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
11、昌言等著。《俱舍的思想與智慧》。新店:世界佛教出版社,1996。
12、法舫法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0。
13、楊白衣。《俱舍要義》。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14、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5、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台北:明文書局,1994。
16、馮榕.。《臨床實用心理治療》。台北:永大書局,1986。
17、演培法師。《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9。
18、演培法師釋註。《解深密經語體釋》。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8。
19、演培法師。《成唯識論講記》。高雄: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2006。
20、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21、陳獻宗編著。《當代神經學》。台北:橘井文化公司,2003。
22、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23、韓廷傑釋譯。《成唯識論》。台北:佛光,1997。
24、釋昭慧。《初期唯識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
25、淨慧主編。《佛教的認識論》。北京:中國佛教協會,1990。
26、倪梁康注譯。《新譯八識規矩頌》。台北:三民書局,2005。
27、湯淺泰雄編。《氣與人間科學》。平河出版社,1990。
28、合記圖書出版社編著委員會編譯。《最新解剖生理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79。
29、胡海國,林信男編譯。《精神與行為障礙之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指引》。台北: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出版,1996。
30、天親菩薩著,玄奘譯,釋成觀撰註。《大乘百法明門論今註》。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
31、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32、佛洛依德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33、佛洛依德著,汪鳳炎等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胡桃木文化,2006。
34、佛洛依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文化,2006。
35、約瑟夫‧洛斯奈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36、孔繁鐘、孔繁錦編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
37、井上玄真著,白湖无言譯。《唯識三十論講話》。台北:世樺印刷公司,1994。
38、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
39、榮格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40、榮格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新店:立緒文化,1999。
41、榮格著,劉國彬、楊國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
42、拉德米拉.莫阿卡寧 (Radmila Moacanin) 著,江亦麗、羅照輝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43、Anthony Bateman and Jeremy Holmes 著,林玉華、樊雪梅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44、Felix Marti-Ibanez著,葉頌壽、葉頌熙譯。《西方醫學史》。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1978。
45、Hobson, J. Allan著,蔡玲玲、侯建元合譯。《睡眠》。台北:遠哲基金會,1997。
46、Hobson , J. Allan 著,樂為良、黃裕美譯。《弗洛依德沒做過的13個夢》。新店:立緒文化,2006。
47、Nairne, James S. 著,李茂興、陳夢怡譯。《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台北:弘智文化,2000。
48、Joesef Breuer/Sigmund Freud 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
49、Morton Hunt 著,李斯譯。《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
50、Rital L. Atkinson, Richard C. Atkinson, Edward E. Smith , Daryl J. Bem, Susan Nolen-Hoeksema 著,曾慧敏、劉約蘭、盧麗鈴譯。《西爾格德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2001。
51、Sigmund Freud 著,游乾桂校閱。《佛洛依德自傳》。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唯識學與心理學有關潛意識分析之比較





上一篇(換個「健康」的好工作)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不二義諦之研究:佛教心理)

全球慈智部落格
龍欽寧體心要持明總集
藥師佛祈請文‧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1﹞ 日期2008/10/1 03.37
敦珠傳承 - 三根本大灌頂〈海外〉
台灣色拉傑佛學會- 網誌- yam天空部落
請佛住世的殊勝 - 辨別真假阿羅漢- 阿彌陀佛居土-光舒Yahoo!奇摩部落格

贊助網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我們的仁波切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我們的仁波切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