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道源法師
|
| | |
佛堂講話 第三輯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今天接講經文: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文,有兩種解釋:一、據《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即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麼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瞭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
再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分三段來講:
㈠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免行與願違。諺雲: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敵。究竟用哪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捨?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們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餘各宗,都須經過一種「方便」,才能成功。現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三性觀,為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為三種性:㈠「徧計所執性」,指執在心外之我法性。㈡「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㈢「圓成實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次「徧計」,持取「依」「圓」。修此三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為五重唯識觀:㈠遣虛存實觀。㈡舍濫留純觀。㈢攝末歸本觀。㈣隱劣存勝觀。㈤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臺宗──「三止三觀」為其主要方便。將釋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為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三止三觀為方便。三止是:㈠體真止──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緣之妄想(偏真)。㈡方便隨緣止,又名系緣守境止──知空非空,止于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為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曆境為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㈢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假,息真假二邊而止於中諦。三觀是:㈠空觀──觀一切法之空(真)諦。㈡假觀──觀一切法之假(俗)諦。㈢中觀──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為三諦,就修德之智稱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別教與圓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即以右舉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複以世亂時艱,國家教育不能普及,國民文學水準日漸低落,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禪宗雖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雲門宗文偃祖以顧鑒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鑒」,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兩種禪?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禪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後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後人」?其中一人大喝一聲!義玄歎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裡!」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淨土,但願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毀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㈡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才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現在講淨土──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宏揚淨土有五部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淨土專經,另外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觀無量壽佛經》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為法門。《無量壽經》以實相念佛為法門。《阿彌陀經》以持名念佛為法門。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乃專指持名念佛而言。
淨土宗是我國遠公祖師創立,歷代祖師都是專講「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彌陀經》定為每晚必誦之課,誦經後即繞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經》有三要義,即「信、願、行」,亦稱三資糧,就是為生西而準備的盤纏。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說「行」,即含「信」「願」二義,蓋無信願者即不能行。經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著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並未說到其他方便,與本章所說「不假方便」正相符合。打念佛七,以七天為期,即本於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蕅益大師釋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則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打念佛七不只一次了,多少個七天都過去了,何以還未得到一心不亂呢?是不是我們連下根也夠不上呢?還是佛說話不兌現打妄語呢?不是的,都不是的,這是我們「行」不懇切的緣故。請大家反省一下:我們來參加佛七的時候,有沒有克期求證的切願?有沒有俗事來打閑岔?有沒有把萬緣放下而精誠專一的念佛?如果沒有克期求證的切願,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隨喜心來參加佛七。「行」──念佛當然不能懇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亂呢?所以說不是我們根機不夠,更不是佛打妄語。經上既無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奉行經旨,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若果只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從心不從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謠一樣,就等於沒念。怎樣才能懇切精一呢?就要以本章所開示的,像母親憶念逃逝的兒子那樣念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昨天講要多念,今天講不僅要多念還得求精,古德雲:「念佛切莫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勒轉數珠從頭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純不雜。多念要求精念,精念還得多念。所謂「執持」者,即固執堅持,絲毫不能放鬆,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門的殊勝處,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輕忽,務必認真的念,念得多而且精才行。
㈢老實念佛自得心開
前兩節講其他法門皆須方便,唯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即《十六觀經》與《無量壽經》之觀想、實相等方便,亦不需要,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開悟,鬚生到西方,華開見佛才能開悟云云,此說固有部份理由,實則以偏概全未為的論。本章所講的「不假方便」即專指持名,「自得心開」就是開悟。《阿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亦非限於「定」一方面,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執持名號,亦有「事持」「理持」之別。確信西方依正莊嚴是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並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橫越三界,帶業往生。於是決心念佛,求願往生,如子憶母,歸心似箭,一心繫念於佛,無或暫忘,但未達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謂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顯「事造」,謂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為甚麼我們還是眾生呢?要知理體須依事顯,所以我們還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三界內見思惑斷,名「事一心」,我執已空,法執未除。念到藏心開顯,自性佛現前,名「理一心」,此時已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執已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及至理一心,法執已盡,無明分破,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全歸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各種解釋,我們可以瞭解念佛能以開悟。其不能開悟之說,如非淺學無知,即是有意誹謗。
本章所講的念佛,屬事持,如子憶母,並未涉及玄奧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簡易的方法,而達到「心開」的妙境,誠所謂妙法不可思議!依理論講,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現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現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餘九法界統不現前,還有不見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嗎?
念佛要老實念,從最低淺處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古德雲:「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結果一無所成。
或問:悟西方淨土是惟心,彌陀是自性,還是念佛生西否?答:悟後仍須念佛求生西方。蓋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轉過來,雖悟仍是凡夫。經雲:「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即不可執理以廢事。不過悟後生西,能遂心所願;未悟者須待彌陀來迎,是其不同處。
或問:悟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相當於圓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覺位已豁破四十一分無明,還要生西咧!如觀音、勢至皆是等覺菩薩,尚鬚生西,親近彌陀,就可證明了。我們距離遠得很呢!切勿好高騖遠,還是從最簡易的「持名」入手,老實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亂,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看著很淺,其實「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禪。」只要老實念佛,自有徹悟心開之日,大眾其勉之!
話說多了打閑岔,老實念佛吧!
|
主持人 |
道源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