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道源法師
|
| | |
佛堂講話 第二輯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念佛與隨喜功德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四大願「懺悔業障」,今天接著講第五大願「隨喜功德」。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隨喜功德的釋義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裡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願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為環境所迷,因觀察眾生受苦,遂即捨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後,為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得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大願:「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遂於七日之後,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後,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眾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直至雙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於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後,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舍利的眾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眾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菩提心之後,成妙覺果之前,歷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佈施」時,一切身內之財、身外之財,皆須佈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佈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佈施。身內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佈施,即身命亦須佈施。《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菩薩所捨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為甚麼要捨身命呢?一則為佛法,二則為眾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經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故,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于爾時,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餘半偈,吾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雲:我今實饑,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於地,以奉羅剎。」這就是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為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在《大藏經》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稀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於為法捨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複次說到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聲聞」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他們能證阿羅漢果。「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眾生之生死輪回,皆由於十二因緣之流轉,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為「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為聖人。這二乘聖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雲「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眾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麼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福」,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於「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眾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眾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眾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眾生,受苦極重!為苦所逼時,必生後悔。每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於地獄道,如《地藏經》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禪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裡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2.隨喜功德的利益
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後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鬚髮此大願。
昨天曾講到三障,即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是約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現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隨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種:為甚麼只將貪與慢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四種列為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種,為甚麼只將嫉妒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十九種列為重障呢?這就是因這三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三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三個最壞的,因為他們害善人,害得最凶!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願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三願王廣修供養之法,以及第四願王懺悔業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統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得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干,但是因為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裡才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裡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裡更加生氣,直氣得不能入睡!半夜起來,把水溝裡的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裡才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為甚麼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裡請法師講經,即使禮節有過於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處?他為甚麼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使他啊!
現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講得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得好,對於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為甚麼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為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譭謗,加以破壞,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為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讚歎之,或以意業隨喜而發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與隨喜功德
如前幾天所講的: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讚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與懺悔業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桌,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桌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
主持人 |
道源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