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修靜報告
如幻有情,
對如幻者,
說如幻法;
如化有情,
對如化者,
說如化法;
如夢有情,
對如夢者,
說如夢法;
——《大般若經》
三周修靜報告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去年在三星期的修靜期間,我雖然每天打三次太極拳,但總覺得運動和靜坐及讀經還欠調和。今年很有緣,修靜之前,正好敏智法師從香港來,傳授了我一套幫助“運氣”的體操,於是我將二次體操、二次太極拳及適當的戶外勞作,配合在六次的靜坐項目中,覺得在修持上比往常更有身心寬暢的感覺。因此我想到身心動靜適宜的配合,實在是修靜的一個必要條件,若一味的偏重於任何一種的猛修,都可能失其平衡,不是頂妥善的修法。
今年我發心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各位都知道這是一部長經,一共有六百卷。我計畫和大正大藏經核對改正錯字,並作標點的校訂,所以預計這次看一百卷,如平時不看,那麼六年可以看完。可是這部香港影印的《大般若經》,主持的人曾經下過了一番功夫,很值得讚頌;因為錯字極少,逗點斷句欠準確的地方也不多,所以我在這三星期中,竟讀完了一百五十卷。現在想每天再看一些,或許三年就可以圓滿。
今天樂渡法師叫我對各位同修做一個三周修靜的報告。我不知應從何說起,也沒有事先準備;只好就拿此刻想到的幾句經文,介紹給各位。在《大般若經》中,具壽善現曾對幾位天子,說了下列句話:
“如幻有情,對如幻者,說如幻法;
如化有情,對如化者,說如化法;
如夢有情,對如夢者,說如夢法。”
這三句話的重心,在如幻、如化、如夢;聽上去好像很平常,在許多佛經中都提到。可是這次我忽然想著,如果我們能把這幾句話的公式,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卻很有變化無窮,運用無礙的味道。我在修靜期間,常常應用,很得受用。現在來舉幾個眼前的例子,看各位是不是也能欣賞。各位現在是不是在大覺寺呢?這豈不是:
如幻有情,來如幻寺,拜如幻佛?
下午您們要聽仁俊法師講經了,正是:
如幻有情,聽如幻師,講如幻經。
我們共用齋的時候,莫非是:
如幻有情(這裏可以指您自己而言)
同如幻眾,用如幻齋?
等會兒出廟去,也許碰到一個面貌兇狠,言談粗野的人,對您很不客氣。您怒中來;可是一想,這豈不是:
如幻有情(指您),看如幻臉,聽如幻聲?
這樣一想,則似乎光火對罵的機會,就會減少了很多。
例子可以舉不勝舉。照此類推,一舉一動,一事一物,都可以應用這個公式。如幻也好,如化也好,如夢也好;總之,無論白天晚上,您所看到、聽到、摸到、受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夢;乃至連您自己也是如幻如化如夢!
聽到這裏,各位可能要說,如果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夢,您豈不是等於說,我們每天都在夢中,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過日子嗎?
親愛的同修,您這話一點也不錯,我們的確是每天都在如幻如化如夢的境界中,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過日子,只是很少人肯這樣自己承認罷了。
你且想一想,從您有知覺到現在,這過去的幾十年中,世事的變化,人物的遷移,還不是如幻、如夢!有的比夢境都還虛浮。您再想一想,您過去的種種遭遇,不但喜怒哀樂,就是您最熟悉的人中,也已經有好幾位永遠不會再看到了,這還不是如幻如夢?就是昨天吧,好像還在眼前,可是您仔細回憶一下,昨天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幻如夢的過去了呢?今天早上的事吧,也是如幻如夢的一幌就過去了。甚至於目前,又何嘗不是在如幻如夢之中呢?如果您在夢中看到這種景象時,您又何嘗會想到“我是在做夢”。
未來吧!更是渺茫了,更覺得像是在夢中似的企盼期望。
不但今世如是,前世也是如此。您已經這樣如幻如化如夢,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生了死,死了生,總是沒有跳出這生死大海,六道輪回。有時因為起惑、造業,還免不了要墮落到三惡道去,慘受苦痛。
所以我們現在頂要緊的問題,不是在追究究竟我們是不是在如幻如夢的境界中,而是怎樣才能跳出這種如幻如化如夢的迷糊昏沉境界。《大般若經》中又有這麼幾句話,是說要跳出這生死昏迷的境界,應該
“以相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勤修一切佛法。”
這三句話是,釋迦牟佛以大悲心傳授給我們做人生活的總方針。
首先我們得注意,雖然我們所處的境界,連我們自身在內,都是如幻如化如夢的不實,可是我們要勤修一切佛法。因為非如此“以幻修幻”,我們就永遠沒希望跳出幻境,將永遠仍舊流轉在這可怕的生死輪回中。所以必須要勤修,要勤修方才有希望。今生一下子就過去了,這可能是千載難遇一次的機會,不要讓它輕易溜過去!
那麼什麼叫做一切佛法呢?一切世間的事,其實都是佛法。所以勤修一切佛法,就是叫我們要勤奮努力、不厭不懶的做人。這可不是說如果我們勤奮努力的爭名逐利,也可以了生死、脫輪回,關鍵在上面還有二句,那是:
“以相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
您的勤奮努力不厭不懶的做人,是要時時相應于一切智的智心,並以無所得的心胸,念念任運,這才是正確的做人,才有希望跳得出這迷糊昏沉的生死輪回境界。
“一切智”,簡單的說即是佛所具有的智慧;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嚴淨佛土、廣濟眾生,宏願萬行的總稱。所以“以相應一切智智心”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智力,要時時和佛菩薩的大智宏願相應。一念一動回向嚴淨佛土、廣濟眾生。
“無所得”也就是不著相,不執著,不分別。譬如您說:“這一位法師是我歡喜供養的”,這就不是“無所得”。您有了選擇的物件,不但是法師,而且是這一位法師,不是任何其他法師。您有了歡喜和不歡喜的區分。您的供養即使不是求福報,也是為了滿足您對這位法師的歡喜或不歡喜。這都是“以有所得為方便”,而不是“無所得”。所以第一句雖然要您一念一動都以嚴淨佛土、廣濟眾生為目的,第二句就指出要不執著這個目的。《金剛經》裏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是這“無所得”的道理。
因為“無所得”,就沒有人我的物件,更談不到求福避禍的希求;因為“我”都沒有,何來禍福?還那裏有喜樂和恐怖?
這樣的大自在、無界限的勤修一切佛法,乃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傳授我們的無上妙法。
最後,我想說一句,“以有所得為方便”的話:各位聽了我今天的報告,不知是否心中明白了些呢?還是更加迷糊了?
謝謝各位。
|
主持人 |
沈家楨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