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培育內心的快樂

“Learn to rejoice in our own goodness can bring about lots of joy and lightness. ”

  - Godwin Samararatne

學習對自己的美德歡欣可帶來很多愉快與輕鬆。 - 葛榮居士

﹙十七﹚請培育內心的快樂     路

  你知道如何使你自己快樂嗎?你知道如何使別人快樂嗎?

對禪修所付出的努力歡欣

 

  葛榮居士曾說,喜心(sympathetic joy)即見到某人快樂時,自己亦快樂。喜心的相反便是妒忌與羡慕。培育喜心亦須由自己開始,當我們越來越認識與欣賞自己更多的正面行為時,我們自然會越來越認識與欣賞別人更多的正面行為。我們可以學習欣賞與歡欣自己為禪修所付出的努力與承擔,向任何順境逆境學習。當我們的心常開懷與歡欣,心自然會知道如可開懷地對待與關懷別人。這話聽來淺易,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只會對自己說:「我很沮喪,我不值得被關懷,我怎能原諒自己,快樂不是屬於我的……。」佛陀卻說,每一個人都有從苦解脫的潛能,自由的質素就在心中。

 

  葛榮居士建議我們可以為對修行所付出的承諾與付出的努力而歡欣(rejoice),歡欣所過的修行生活是在不斷地學習,學習如何無害自己,無害他人,過著無害眾生的生活。亦歡欣在禪修中,不是去求順境或舒適的感覺,也不是去抗拒逆境或不舒適的感覺,而是向順境、逆境、舒適與不舒適的感覺同樣學習,學習如何不執著它們,不反應它們,如何友善地、耐性地回應它們,亦學習知道哪些是心所虛構的故事,哪些才是需要處理的實況。世上有多少人準備承擔這個覺知與舍心的訓練呢?當你誠意地承擔了這個訓練不就是一件值得歡欣的事情嗎?

 

以欣賞所付出的努力為快樂的根本

 

  當我的心煩躁時很容易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周邊的人煩躁。當我的心快樂時亦很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使周邊的人快樂。

 

  未禪修前,只認識到物質層面的快樂。往往會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如買車買樓,或升職加薪,或要得到別人的讚賞與認同。辛辛苦苦,不眠不休,左思右想,就是為了達到目標,達到後便有短暫的雀躍與快樂。跟著便是設立新一個更高的目標,繼續追,一個又一個目標,一直追至筋疲力竭,期間還會為了得到這些短暫的物質快樂,自覺或不自覺地不顧自己的情緒或健康,亦不顧別人的感受,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但求為了達到目標。不能達到目標時,便沮喪、失望與煩躁,繼而將這些負面情緒發洩予周邊的人。也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最後無論成敗得失,都離不開老、病、死的自然過程。

 

  多年的禪修中,漸漸從實際的經驗層面瞭解到物質層面的快樂的短暫、弊端與無實質。亦即「三法印」所指的無常,無完美與無我所。亦漸漸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在心的層面,這並不是指寧靜與愉悅這些適舒的感覺感受,而是指覺知、耐性、彈性、慈悲與舍心的「內心質素」。當心內這幾種質素強而清晰時,便自然會「明白」到任何環境都是學習與付出努力的正面機會,心不受環境的起落變化所操控,心便自然會變得自由與輕鬆。當心境變得自由與輕鬆時,自然就不會做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行為,「無害」自己或別人。真正的快樂便是源於這些內心質素(),明白()與過著無害的生活()

 

  現在工作於繁忙的商業社會中,不再著重目標的追逐,這並不是說不執著目標便放棄一切,而是著重學習與付出的努力()。事實證明升職加薪()是會因應所付出的努力自然而來。換句說話,現所著重的是把因種好,讓成果自然而來。以往卻倒果為因,只著重達到目標,忘記先問自己究竟付出的努力有幾多。在這不斷付出的過程中,既可認識到學習與付出努力的歡欣,也可明白到佛法(如三法印、戒定慧、因果法則等等)在實際層面的運作,亦瞭解到修行與物質之間如何可以平衡。道場就在工作與生活中。

 

  祝願各位明白,若要有真正的快樂,先需問自己有沒有付出努力培育戒、定、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