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認識與修習中道

“ Do I really need it Why am I needing it - Godwin Samararatne

究竟我需要它嗎﹖為什麼我需要它呢?    - 葛榮居士

﹙十九﹚請認識與修習中道    路

  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社會裏,難免會被各樣不同的物質所吸引,心生貪欲。在家修行,又怎能完全舍離物質,那又應如何是好呢?

 

可運用物質來修習中道

 

  葛榮居士指出,修行的其一重點便是修習「中道」,意思是無需走向兩個極端。南傳佛學的法句經有一個比喻,彈琴的時候,若琴弦太松或太緊時均不可奏出音韻,只有在琴弦鬆緊適中的時候才能,這說明中道是大自然的規律與法則。

 

  同樣,在家修行,無需走到遠離所有物質的極端,也無需走到對所有物質都有所喜好的另一極端,兩者之間的中道便是學習如何在物質社會中生活,但不受消費欲(consumerism)所影向。

 

  葛榮居士還提出一些實際的建議。其一是認識「要」(“want”)與「需要」(“need”)之間的分別。在購買前問自己究竟想買的東西只是心想要的,還是實在有需要的。之後,或者會發覺,想買這東西只是因別人有這東西,別人說這東西好,所以自己想要有這東西,而並非需要它。

 

  另一建議是學習有時候對某些東西說聲「可以」(“yes”),有時候對某些東西卻說聲「不可以」(“no”)。當我們觀察在都市生活的行為時,不難會發現一個傾向,便是往往傾向呵護自己,縱容自己的身心想要得到什麼,就儘量去滿足它們,修行便是學習避免走向這極端。同時,亦學習避免走到另一極端,這就與身心摶鬥,硬不給身心所想要的。兩者之間的中道便是學習有時候對身與心友善地說聲不可以,但有時候亦可適量說聲可以。

 

  還有另一更重要的建議,便是不斷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瞭解自己,培育正面而有建設性的心來善待自己這位最好的朋友。當這心感受安詳,便自然不會向外求物質的欲樂,會滿足,安住。相反,坐立不安的心卻會要求很多外界的物質欲樂,得到所要後便要更多,無止境,使自己受苦,別人受苦。就像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一樣,若我們付出努力,友善地耐性地培育與訓練心,我們便可以在這五光十色的外境下穩步邁向光明,利己利他。

 

心與物質的微妙關係

 

  未認識禪修之前,每晚放工回家便馬上開電視,什麼中港臺電影,劇集,遊戲與閒談節目都看,還邊看邊吃晚飯,閱讀報紙,打電話等等。大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也是開電視,看晨早新聞。平時逛街經過商鋪時也會看看有什麼新款式電視機,越大越好,繼而還希望能買到更大的廳房來安裝最新電視音響組合。

 

  禪修後卻漸漸對電視失去以往的強烈興趣。經進一步的觀察與反思,發覺原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多年的禪修中,心的覺知、耐性、回應、舍心等質素比以往有所提升,心向外求物質玩具的次數與程度便自然地相對減少。有趣的是,表面上,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心,如經常學習觀察心如何為自己別人和事製造預期,然後無加號減號地如實回應,又例如學習以友善的心來面對順逆境等等,看來與回家看電視的多與少毫不關連,但其實兩者之間卻會因上述心的質素的改變而連上關係。

 

  這並不是說現在回到家中便不會看電視,而是看電視的時間與次數比以往減少很多,尤其是在吃晚飯或看報時便專心做這個動作,不會同時間分心看電視。而看電視時亦會選擇性只看一些新聞,體育或自然生態紀錄片等。明白到以現時的修行階段,還需要適量的康體電視節目來平衡工作的辛勞。

 

  有時候觀察到自己連續幾個晚上依賴電視,便學習友善地對電視說聲「不可以」。有時候卻觀察到自己已長時間辛勞工作,便友善地對電視說聲「可以」。

 

  祝願各位嘗試學習如何訓練身心活在適量的物質中,但不受物質所困,穩健地運用物質來修練中道,認識這大自然的規律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