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雪歌仁波切

十二緣起之因果關係
 
  扎實學習苦諦集諦後,再進入十二緣起。
 
  學習十二緣起之前,應扎實修學苦諦和集諦。若沒有苦諦集諦的基礎直接思惟十二緣起,我們心中不會有感受,對於生起厭離輪回的出離心,也沒有什麼幫助。若能先思惟苦諦、集諦,再思惟十二緣起,這個思惟對出離心的生起,幫助很大。
 
  再者,苦諦集諦與十二緣起,有粗、細之別,粗的部分還沒開始,就直接進入細的話,內心會有距離,不是那麼恰當。
 
十二緣起與四聖諦之關係
 
  十二緣起,分為雜染的十二緣起及清淨的十二緣起。雜染的十二緣起,又分為順生十二緣起及還轉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

雜染的十二緣起

順生的雜染十二緣起 (苦諦)

還轉的雜染十二緣起 (集諦)

清淨的十二緣起

順生的清淨十二緣起 (滅諦)

還轉的清淨十二緣起 (道諦)

 


 
 

  緣起本身,是一種「依賴關係」。十二緣起,有四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與情形,如上圖。因此,十二緣起,不可只看雜染的部分,清淨的,也要看才行。雜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順生的部分,還轉的也要理解。
 
  十二緣起,緣起意指「關係」。因此,無明與行,有什麼樣的關係?行跟識,有什麼關係?一個一個的關係,此與彼的關係,共有十二種關係。這些緣起的關係,才是真正的十二緣起的意義。
 
思惟十二緣起,能增長智慧。
 
  佛經中說,菩薩們為了增長智慧、鍛煉智慧,會依靠思惟修習十二緣起。六地菩薩,在智慧度上是特別殊勝的修行。為何殊勝?六地菩薩于十二緣起的思惟,已臻極高境界,《入中論》第六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時,「所緣」有四,即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淨行所緣,指的是過去若貪心比較重,要修不淨觀;若瞋心比較重,應修慈心;若過去無明、癡比較重,就應思惟緣起。因此,修十二緣起,能幫助去除癡的障礙或煩惱。正面來說,十二緣起能增長智慧。
 
欲脫離輪回、欲修大乘法,都須十二緣起。
 
  《廣論》雲:「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每一位眾生心中都有如來藏,一定都有將來能解脫的「習氣」。什麼是讓這種習氣「能醒覺」的最殊勝方法?即思惟十二緣起!再沒有比它更殊勝的方便了,我們應生希求。事實上,不僅能成熟習氣而已,真正實修解脫時,十二緣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生起出離心,亦靠十二緣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緣起,內心能生起非常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有了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我們的一切善根,也才能成為解脫之因,如此一來,脫離輪回,才是有希望的。否則,我們的善根,只能讓我們繼續輪回。
 
  出離心、希求解脫之心,此意樂的強度,要很強很強,不能淡淡的、輕輕的。如《廣論》雲:「若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出離心的意樂,一定要強烈生起。要能生起強大的意樂,得靠增長十二緣起的思惟。
 
  總之,沒有出離心,心中的如來藏,或能解脫的習氣,無法醒覺成熟,而且,我們所有的善根,都只是輪回的因,無法成為解脫的因。不僅如此,修大悲心及菩提心時,如果沒有出離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將只是一種世間的善行,輕輕淡淡而虛假,沒有能力去思惟眾生真正究竟的利益是什麼,力量薄弱的很。因此,修大乘法,增長出離心,十分重要。

 十二緣起之因果關係

 

能引 ()

無明

能生 (運送)

       所引 ()

名色

所生 (果之過程)

      

 


 
 

  生命中,名色、處、觸、受,都是以前「行」的果報,即業的果報,也可說它們都是無明、行、識之果報。所以,無明、行、識,我們稱之為「能引」,而名色、處、觸、受,即稱為「所引」。
 
所引:名色、處、觸、受
 
  感受之前,必須有境;要遇到境,必須有六根;六根的基礎,即五蘊,沒有五蘊的基礎,六根不可能存在;六根的所依,即「名色」。
 
  基礎的五蘊,是名色;具有五蘊基礎的補特伽羅,他有六根,此即六處;接著,六根接觸各種各的境,此即六觸;有了六觸,就有六種受。受分三,共十八種受。這些都是我們每天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東西。整個生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這些。
 
  若問:「這些,如何開始的?」打從我們的心識進入母胎開始漸漸形成了我們的身體。表面看起來,一開頭,的確有先後次第,先有名色再處再觸再受,但後來,就不再有這些區分了,因為直到死亡之前,這些都會一直存在。因此,實際上,沒有次第。
 
  所引,即「能引」之果報。例如,今天大家相遇。遇到了,就是觸;遇到之後,也許覺得怪怪的、不舒服,或很歡喜,這就是受;遇到的這個五蘊,就是名色,而所用的六根,即是處。這些名色處觸受,是誰安排的?以前的「行」安排的。
 
能引:無明、行、識
 
  何謂能引?無明、行、識三者,是能引。其中,最主要的是「行」。無明及識,則扮演協助角色。無明,是行的因,協助「行」開展形成。行生起之後,它的效果或能力,不會消失,百年千萬年好好地保護在識上。吸收、保存「行」的力量,乃識為行所提供的服務。簡言之,無明幫助行生起,而識則幫助保存行的能力。無明與識是協助的角色,而真正的主角是「行」。
 
所生:生、老、死
 
  名色處觸受是一種果報,而名色處觸受有各別的元素、材質,即五蘊、六根、六觸、六受。另一種果報,則是「生老死」。
 
  生老死,不是材料、不是元素,它們是「過程」!什麼過程呢?從名色開始,不斷變化,由生到壞到結束,這種過程,即稱之為生老死。此過程本身,也屬果報,只不過,它不像名色等可以一一指得出來,生老死,指不出來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只是一種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這就像,身體本身,與身體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不一樣。
 
  總之,何謂「所引」?即名色處觸受四個。它們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即「所生」。為什麼有這些過程?這是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身體?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二個問題,代表不同的意義。一個講的是過程,一個講的是這個東西本身。二者不同。
 
能生:愛、取、有
 
  生老死這個過程,誰給它的?愛取有給的。「愛取有」生出來的果,就是「生老死」。此處要區分喔。愛取有,生什麼?生這個身體嗎?不是,身體的「生老病死」,才是愛取有生的。
 
  例如,我丟一樣東西,用的是「手的力量」去丟。丟出去的過程中,這個東西會停留在空中,一段時間後,它就會掉下來,是吧?手的力量有多強,東西就會被丟到多遠去。一旦丟出去的力量結束了,東西就會掉下來。
 
  同樣的道理,愛取有,是「能引」給的,而愛取有所帶來的東西(能引業),就丟到我們身上。我們的身體五蘊這些,「能引」早決定了。
 
  愛取有,將能引業「運送」到我們身上。它們會在身上存在多久?也許六十年,也許八十、九十年,終有一天會消失。誰的力量決定時間的長短?是愛取有的力量。愛取有運來之後,力量決定時間長短,但力量一定會有結束的一天,此過程即「所生」。愛取有只有「運送」的作用,即能生,而能生,是指「運來給我們」的意思。而所運的東西本身,是能引的東西。
 
   
簡言之,無明行識之「能引」業,藉由「能生」愛取有運送過來,而產生名色處觸受「所引」這個果報,此果報從開始到結束的一個過程,即「所生」生老死。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十二緣起》20081111台東》

 

 





主持人
雪歌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