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
《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堪布益西彭措譯
如來藏品第一
丁二、別說各自體相分四:一、所覺法界義;二、覺悟本體菩提義;三、覺悟支分功德義;四、覺他行之事業義。
戊一、所覺法界義分八:一、法界遍滿一切;二、總標略說能遍者;三、其義廣說;四、攝義並啟下文;五、依啟下義以喻宣說;六、以信心了知所說之義;七、認定所覺之空性;八、以彼等宣說之必要。
己一、法界遍滿一切:
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
具種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
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
佛性假立彼果故,說眾皆具如來藏。
此義,在導師佛陀所演經教之中,有些是從空性分開顯如來藏的本體,而有些是從本來具足十力等功德顯分開顯如來藏的自性。此二本須無礙雙融,然而對於二諦無別深複又深的關要未能生起信解故,而承許如來藏自性不空、堪忍、恒常與無有功德的單空,見到此二既無能立又有妨難。見到承許在眾生界也具有本體空性、自性本具功德的如來藏,既無妨難又有真實的能立。有何能立的根據呢?即有“佛陀法身能現故”等三種理論。對此,雪域前代的許多人如是解釋此偈:“佛陀法身能現”僅僅是從智慧法身能周遍一切分及“真如”僅僅是同類的單空以及“具種性”也僅僅是將會成佛。對《寶性論》的此精華偈頌以不能挖掘出要義的少許語句宣說而已。其實僅僅從法身周遍一切境的角度不能成立真實的種性。
再者,僅是單空無任何種性之義,承許明分與法性空性無別的實相為種性。此亦,倘若所承許的是意識與智慧中的無變無為法的智慧,此為極成,否則應成無有必要。凡是承許無變法界為佛性,則首先當須認識,所謂法界是某施設處——真實勝義二諦大雙運極無所住中觀義。倘若未能認識其本性而僅僅將彼許為相似勝義,就如把見到的林中群猴錯認成三十三天的天人般,將非法界執為法界而且承許彼是佛性,以及承許彼為自性身的因等,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仿造道。如此宣說。
是故,對二諦雙運離戲之義——各別自證智的所境,稱為自性清淨的法界與空性,此是真實的佛性及將成具二淨的自性身,在一切大乘經論都曾宣說故。因此不得不承許自性住種性是無為法,而凡是無為法者,有以自體產生餘果後滅儘自體的作用是不合理的,故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許是遠離障垢之果(離系果)。
如是彌勒菩薩與聖者龍樹都曾明瞭闡述過,所以自宗承許無為法界是種性。彼界是一切諸法的實相,本體無生無滅,住於顯空無別本性沒有偏墮任何一方。如是顯現生滅的諸有為法象顯現那樣不成立故,法界本體未曾被彼染汙。因此,由輪回因果本來清淨而本體自成光明和無漏諸顯現無合無離的此關要,須要無倒認識如來藏之相。
是故第一理(佛陀法身能現故):究竟的正等正覺圓滿佛身即是等同虛空法身功德,此是從具諸束縛的平凡補特伽羅的相續中後來有明現或顯現出或現前,故安立現在有情相續中就具有如來藏。以此如何成立之理,分共與不共兩種。初者,若存在能現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則其心中決定具有將能成佛的種性。若根本沒有種性而能現前法身則完全不合理。《贊法界頌》雲“有藏勤作故”等,如是宣說。
二者,如是所說是為合理:若想如良田中將能長出莊稼般,可將此心立為將來成佛的因,然而本來具足佛功德的殊勝種性是如何安立的呢?也可成立彼,因為,一切諸佛出有壞皆安立無為法為自性智慧身,而不是所作的無常自性,此依《涅槃經》等了義經部的教證和理證可成立故。
複次,理證:與本來法界無二平等一味究竟之果——一切相智,若是以因緣新生的所作無常法,則應成有非自然智慧、未斷行苦等過失,並且如此承許將會產生將金剛身觀為無常的很多極大罪過,故應對無二智慧身觀為大無為法、大常法。因為了知所境的狹隘心識決定是無常,而能知和所知一味的遍空虛空金剛智慧與彼不相同,在無為法自力光明不變的體性中含攝輪涅一切諸法。因此,彼本體本來無生滅,以觀察究竟的理論可成立故。如是究竟法身的智慧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為法、無變勝義的自性,以教理均可成立。彼于將來某時可以現前的有情相續中,現在是以法性遠離盈虧的方式而存在,即在現相中智慧法身自性雖由離和未離客塵有現與不現的差別,然在實相中前後賢劣的差別連芝麻許也沒有,是無變無為的自性故。如是無為法光明的法界沒有被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而且在無有迷亂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猶如日輪與光明般。因此,心和如來藏智慧二者是有法與法性,及佛與有情也是從實相與現相的角度而宣說故,發出因中有果的理妨難,是你絲毫不知而已。如是,此理是以果時現前法身之因,建立因位有本具功德的種性。在實相中雖無前因後果,而觀待現相後需要安立因果故,稱為“以果立因觀待理”。
第二理(真如無有差別故):輪涅諸法空性或真如本來大光明無別一味,故勝義中佛與有情無有差別,有寂平等性。所以由迷亂客塵似現的諸多幻化有情於實相勝義法性少許未動搖,以“法性之理”成立故,決定具有如來藏。
僅以真如無別就成立有種性,應成土石等也有種性的過失。
答曰:所謂種性需要安立是能斷盡迷亂心所生的二障且是無迷亂覺悟所知自性的諸佛的無過失因。以非分別心的土石等色法無法修道故,在名言中於真如無別,然無須安立彼等有種性。因為由心現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產生心,應由夢境和夢心的比喻而知。了知三界作者的此心識存在法性如來藏勝義無漏善法的自性,如水有濕性一般。因此輪涅一切顯現僅是心和智慧的幻化而已,故不須立為異體。真實中法性本來正覺相不動的一切顯現,也不超離如來之相,極應如此承許。
第三理“具佛性故”所說之義是:一切有情具有可成佛的種性,因為承許客塵障垢可以遠離,且有本具功德的法身。如是若有可以成佛的種性,則彼諸有情從無始以來決定恒時具有如來藏。由於彼等有成佛的機會、佛法身的本體成立是無為法故。從本體的角度而言,在前後無有賢劣的差別故,應知第三理論是“以因生果作用理”。對此並非僅是以有因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種性無有變易,彼果時本體無賢劣,無論諸客塵障垢存在多久也可遠離,由此關要于成佛彼種性何時也不可能虛耗故。
如是彼因種性和果位法身本體無有差別(即第三理),若有果位法身則在彼有情位也定無增減而存在(即第一理)。雖假立了因果和前後,然實際是法界無變的本體一味(即第二理),以此三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來藏,是以勢事理的正道而安立的。如是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來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脫及究竟一乘。否則,虛耗了究竟一乘之理,是故於勝乘具信之人對此應具有極為圓滿的智慧。
如是,雖也以觀察勝義的理論成立諸法為空性,然以此並不遮遣如來藏功德,即是雖有無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許本體空故。所以第二轉法輪教義宣說輪涅諸法大空性,如是成立如來藏也是空性的自性故。然而是以空性自性身及智慧光明無離無合,(於大空性的基礎上)作簡別而宣說如來藏,是第三轉法輪了義諸經的密意,故僅此一點超勝第二轉法輪。故《解深密經》中也對第三轉法輪作了殊勝的讚歎,而是僅限於宣說如來藏的部分了義經典,而並不是三轉法輪的所有經典。如是宣說。
是故第二轉法輪宣說的空性和第三轉法輪宣說的身及智慧,彼等顯空須雙運故,第二第三轉法輪的諸了義部分均為了義無須取此舍彼,唯應如遍知龍欽繞降所許而受持,彼二沒有一者了義而另一者不了義的矛盾,且二者融合後,如來藏作為因續(基續)義可出生金剛乘竅訣之關要故,須知彼等佛教關要本為一致。于此究竟義,龍樹無著二者等諸聖者之密意一致。由《贊法界頌》《心注》《寶性論釋》等明確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闍梨龍樹(《贊法界頌》)雲:“盡其佛所說,顯示空性經,皆為滅煩惱,非失壞此界。”如是以勝義理論觀察後的結果是究竟實諦無別如金剛之義,是以尋思者的分別心識無法分析的法界,故根本沒有依勝義宣說過失之處。
于此,總之不論宣說何論,若能掌握關要精華則不論詞句廣略,如何解釋皆可,在此為能掌握精華關要,故從尊者本人所作的《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摘錄少許而引用,此外未加自己的分別臆造。複次,諸具慧者應參閱《如來藏大綱獅吼論》而系統了知。
此亦,佛智慧法身入于諸有情而安住,某時將會現前故;自性無垢法性彼者是於輪涅二者無別平等義故;佛陀種性本來清淨者現前時,假立彼果為佛陀故,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
己二、總標略說能遍者:
本體因果業相應,行及分位遍行義,
常恒不變德無別,是說勝義界密意。
宣說如來藏之義:⑴本來自性清淨本體義;⑵能淨的信解等因義;⑶遠離一切障垢之果義;⑷能見苦樂功過欲作取捨之業義(作用);⑸具有因果諸功德之相應義;⑹以所依補特伽羅對能依法性作分類之行義;⑺不同之分位義;⑻如是於一切法法界周遍之遍行義;⑼恒時不被功過所變義;⑽諸多究竟功德無別義。如是十種義所說的是安立法性勝義界的密意。
己三、其義廣說分八:一、以本體與因清淨義;二、果與業成就義;三、諸功德相應義;四、以補特伽羅分類之行義;五、分位唯名分析義;六、如空遍行義;七、恒時不變義;八、諸功德無別義。
庚一、以本體與因清淨義分二:一、合說能淨所淨;二、別說各自本體。
辛一、合說能淨所淨:
如淨寶珠虛空水,自性恒時無雜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猶如寶珠自性清淨、虛空自性清淨以及水自性清淨般,如來藏自性恒時都是無雜染的本體。它是以對大乘法的信解、證悟無我的增上智慧、具有無量安樂的三摩地以及對眾生的大悲此四者為因而出生。
辛二、別說各自本體分二:一、所淨本體義;二、能淨因義。
壬一、所淨本體義:
自在勢力及不變,滋潤本體自性故,
彼等寶空水功德,是為相似對應法。
(具有)能滿足一切所願的自在勢力、自性不會變成餘法以及以大悲滋潤本體之自性,故彼依次是與如意寶珠、虛空及水的功德對應之相似法。
壬二、能淨因義分二:一、斷除四障;二、以對治成為佛子。
癸一、斷除四障:
於法嗔恨及我見,怖畏輪回之痛苦,
舍離利樂眾生事,是為四種障礙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種法,應知是為能淨因。
使種性不離障垢的四種過失是:對大乘法嗔恨、我見、怖畏輪回痛苦而尋求自己寂滅的安樂以及舍離利益眾生事業。具有此四種障礙的依次是根本不舍輪回的大欲者、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礙現前如來藏故,是四種障礙性。彼等的能淨因是對大乘增上信等四種法。
癸二、以對治成為佛子:
信解勝乘為種子,般若為母生佛法,
禪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於此,若生育轉輪王子,必須具有種子、生母、安樂胎藏及乳母四種因緣。如是,信解大乘是一切殊勝功德的依處故,猶如種子,以此能對治嗔恨大乘法;證悟無我智慧的自性是出生一切諸佛功德法之因,猶如母親,以此摧毀我見等諸惡見;安住三摩地禪定的無量喜樂猶如不失壞且增上的安樂胎藏處,以此能斷除怖畏輪回,譬如跏趺一座之間於三摩地的無量喜樂境界中調伏無量眾生般;以養育的大悲乳母制止墮入寂滅邊的懸崖等,複使如身體般的道功德圓滿,以此對治遣除舍離利樂眾生的事業。如是具足此四法,彼等生於能仁家中,且是能紹隆佛種的意子菩薩。
庚二、果與業成就義分二:一、合說所得能得;二、廣說各自體相。
辛一、合說所得能得:
淨我大樂及恒常,功德波羅蜜多果,
厭離輪回求涅槃,欲願彼等之作業。
以對治法淨除障礙之果,即是法身的淨、我、樂、常功德波羅蜜多究竟之果義。以種性力生起厭離輪回之心、希求寂滅涅槃以及欲願修道的作業。
辛二、廣說各自體相分二:一、所得果義;二、能得作業義。
壬一、所得果義分三:一、斷除顛倒相;二、獲得四種果;三、解脫于二邊。
癸一、斷除顛倒相:
彼等果者若總攝,以於法身四顛倒,
不淨無我苦無常,相反對治而獲得。
若總攝信解等四因之果,則安立獲得於法身顛倒的不淨等四顛倒相反的淨等四種功德。或者,對照能境而言,對法身自性妄執為不相同的顛倒——法身不淨等的執著,與彼等相反的對治法是以否定而說為淨等四法。此二意義相同。
癸二、獲得四種果:
法身自性清淨故,及斷習氣故為淨;
我與無我諸戲論,寂滅之故為聖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離故為大安樂;
三有輪回及涅槃,證悟平等故為常。
於此法身,由自性本來清淨以及斷除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淨波羅蜜;由已寂滅外道等妄執的假我以及聲聞等所執的無我的一切戲論故,是聖我波羅蜜;由徹底滅盡一切痛苦而舍離意生身以及徹底滅盡一切業惑集也舍離意生身之因——無明習氣地故,是大樂波羅蜜;由證悟輪涅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續不間斷的常波羅蜜。
癸三、解脫于二邊:
智慧斷除我愛執,悲憫眾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聖者不住有寂邊。
以智慧斷除愛著蘊的我執及其隨眠故,不住於輪回;以大悲憫念憐惜而不舍眾生故,具慈菩薩不墮于寂滅邊。如是證悟無我智慧及大慈大悲,即依菩提的二種方便,聖者菩薩不住輪回或涅槃,因為不墮二邊故。
壬二、能得作業分二: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捨;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癸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捨:
倘若無有佛種性,不能厭離輪回苦,
及不希求於涅槃,亦無希欲之願心。
倘若根本沒有佛性,則不會產生對輪回痛苦的厭離心,也不會生起對涅槃安樂的希求心,也應成不會尋求能得彼者的方便(道),以及也不會有願求行持其義之心,然而實際並非如此。
癸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於彼輪回及涅槃,觀見苦樂之功過,
此依具有種性有,何故於無種性無。
此處,依次觀見三有輪回及涅槃有彼彼苦樂功過,則是種性的作業。何故沒有種性也就沒有見過失功德的作業呢?若無佛性,則如青稞種子不生稻芽般,在眾生相續中不能生起產生佛陀功德法的任何作業,以無因故。無因不生果也是周遍的,因為沒有因或種子,縱依它法如何勤作也無法生果,如“有藏勤作故”等。
庚三、諸功德相應義分二:一、合說因果功德;二、宣說各自功德。
辛一、合說因果功德:
猶如大海器寶水,無量功德無盡處,
具有無別功德性,是故猶如酥油燈。
猶如廣闊海器中蘊涵著種種寶珠以及無量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廣大器也是無量定慧寶珠以及大悲水的無盡處故,具有因功德。因為自體無別具有諸多神通、無漏智慧及漏盡功德故,如酥油燈與其明熱色無別般具有果功德。
辛二、別說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應義;二、果功德相應義。
壬一、因功德相應義:
法身以及如來智,大悲之因蘊涵故,
如以具有器寶水,是故宣說如大海。
清淨法身之因的信解、獲得如來智慧之因的智慧、三摩地以及獲得大悲之因或界的悲心,彼等無餘蘊涵于如來藏中並安住故。由依次與器、珍寶、水相似故,宣說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應義:
神通智慧及漏盡,於彼真如體無別,
猶如燈之明暖色,故與無垢界相似。
在無垢處即法界中無二而安住著,五種神通、無漏智慧及真如無餘轉依的漏盡通故,猶如油燈的光明、暖熱、光色無二安住般。
庚四、以補特伽羅分類之行義分二:一、以三者宣說分類之行義;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辛一、以三者宣說分類之行義:
依于凡夫及聖人,佛陀真如分類行,
見真實者于眾生,宣說如此如來藏。
僅僅依於數取趣、學道聖人以及圓滿正等覺佛對真如作分類行,見真實者的佛陀對有緣眾生宣說如此的如來藏。因為若無三種所依身,則除唯一法身外別無其餘故。
辛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一切凡夫心顛倒,已見真實異於彼,
如來如實不顛倒,遠離一切諸戲論。
由一切數取趣以心取顛倒想及顛倒見故,於實相顛倒。見真實的諸聖者與彼相反,已見真實故。由善逝如來于一切法如實無顛倒見並斷盡二障習氣故,無有任何戲論。
庚五、分位差別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異名;二、以三攝六義之理。
辛一、於三分位安立異名:
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為圓滿清淨者,
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
於如是所依身補特伽羅的分位,即是對如來藏的障垢不清淨位、不淨淨二俱位以及極清淨位,依次以三種異名而說為凡夫、菩薩與如來。
辛二、以三攝六義之理
本體因果業等義,以六所攝之法界,
彼者於三分位中,以三異名而宣說。
在上述“本體等”中包括了因、果、業、相應、行義,以此六種義所攝的法界在如是三種分位中,僅是以三種異名宣說而已,其實本體上無有絲毫差別。
庚六、如空遍行義分二:一、無分別周遍一切;二、共相無差別理。
辛一、無分別周遍一切:
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於一切,
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於一切。
猶如具足無分別且無質礙性的虛空無差別遍行於一切有事色法,如是,心之自性無垢界也如虛空般無差別遍行於一切凡聖分位。
辛二、共相無差別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過失功德究竟位,
猶如虛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清淨法界是周遍一切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於具過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薩位以及功德究竟的如來位。猶如虛空能平等周遍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銅器以及上品色相的金器般。
庚七、恒時不變義分二:一、宣說不變之分位;二、其義廣說。
辛一、宣說不變之分位:
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
先前有垢位的過失客塵也具能遠離性故,非自性;功德以自性力無別無離具足故,非客塵。因此承許如先前安住輪回時是如是的、後涅槃時也是如是恒時不變的法性。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不淨位不變;二、不淨淨位不變;三、極淨位不變。
壬一、不淨位不變分二:一、如空無變理;二、宣說彼等差別。
癸一、如空無變理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子一、略說:
猶如虛空遍一切,由體細故塵不染,
如是佛性遍眾生,一切煩惱亦不染。
猶如虛空雖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體微細即非色法之深故,不被色法的無常等過失所染汙。如是安住于一切眾生的如來藏也不會被眾生的過失所染汙。
子二、廣說分五:一、有法顯現生滅理;二、法性無滅理;三、廣說實相;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理;五、自性無變理。
醜一、有法顯現生滅理:
猶如器界一切法,依於虛空而生滅,
如是有情之諸根,依無為界而生滅。
猶如器世間的一切法,最初依於無質礙的虛空而生起,最終滅於虛空,而虛空無有生滅。如是,依於非因緣的大無為法法界如來藏,內有情諸根最初生起、最終滅盡,而法界無有生滅二者。
醜二、法性無滅理:
猶如虛空以諸火,往昔何時未曾燒,
如是佛性死病老,諸火亦複不能燒。
猶如虛空以劫末、地獄、普通三種火往昔何時未曾燒過,如是,佛性以死病老之諸火不能焚毀。
醜三、廣說實相分三:一、比喻;二、意義;三、彼等對應。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則依於風而住,
風複依於虛空住,虛空不依地等住。
猶如器世間的大地依水而住,水又依風而住,風又依空而住,然虛空不觀待因緣故,不須依風水地而住。
寅二、意義:
如是一切蘊界處,住於業及煩惱中,
此等煩惱及行業,住於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淨中,
心之自性諸法者,不住彼等諸法中。
如是,一切有漏蘊界處的生雜染依於其因業及煩惱而安住,業與煩惱恒時依于執無常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別心而住。住的意義是指此無彼亦無的關係。非理作意者是住于心之清淨自性光明界中。其意義是:如夢的顯現僅僅是無而妄現的分別心而已,故觀察其自性時只能得到無有戲論的清淨光明法性,別無其餘依處。然此不能理解為:依清淨者方有非理作意的因果關係。心之自性光明中所含攝的諸法不住於非理作意業惑等諸法中。
寅三、彼等對應:
知蘊處界猶如地,有情業惑猶如水,
非理作意猶如風,淨心如空無基住。
當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如地,眾生的諸有漏業惑如成立大地的水,非理作意則如彼水所依之風,而心之自性如來藏猶如虛空,彼自體不須觀待他法故,也不住於任何法中。
醜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相:
非理作意分別者,住於心之自性中,
依於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
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空中器界成壞般,如是有情生而滅。
與諸法自性不相應的執著——非理作意,彼以障礙的方式住於心之自性中。如風是水的所依般,以非理作意風生起諸業煩惱水;如攪動水蘊生起大地般,依于業惑水生起蘊界處有漏痛苦所攝的一切法;如器世間在虛空中成壞般,如是在無為法界中諸有情生而複滅。
醜五、自性無變理:
心之自性如虛空,無因以及無有緣,
無有和合及無生,無滅亦無安住相。
心之自性猶如虛空無近取因、無俱有緣,也無和合,是故最初無生、最終無滅、中間也無住。
子三、攝義:
心之自性為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
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
心之自性光明如來藏無有轉變,猶如虛空不被雲煙等轉變般,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貪嗔等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的客塵障垢不能染汙法性,以本來清淨故。
癸二、宣說彼等差別分二: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二、變易與三火相同。
子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
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
以如水之業惑等不能令前際無有的如來藏重新生起,它也不會被死病老的猛烈火所焚燒。
子二、變易與三火相同:
劫末地獄普通火,三者次第而對應,
死病老之三種火,應知彼等相同法。
三火即是劫末火、地獄火、普通火,此三者依次與命遷變死、界遷變病、年齡遷變老的三火相對應,應知與比喻相同。
壬二、不淨淨位不變分二:一、宣說以生等不變的真實義;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說以生等不變的真實義分二:一、不變現似變之理;二、其義廣說。
子一、不變現似變之理:
菩薩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等,
離生等貧由證因,悲憫眾生示生死。
諸聖者菩薩已從蘊新起的生、相續滅盡的死、能生痛苦的病以及相續變化的老中獲得解脫,而如實了知如來藏光明的自性或實相。彼菩薩既已了知,故能遠離業惑生等的貧乏痛苦。雖無變易,然以如實了知法界為因,具慧菩薩對未能如是證悟的眾生發起大悲而示現生死等。也就是為利他而以願力等隨欲投生於輪回中,並為斷除眾生的常執而示現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現病老等安住於輪回中故,在其他所化眾生前示現不清淨及變化相。
子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轉變;二、以大悲示現變易。
醜一、以痛苦不能轉變:
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
依於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
為何無變?聖者現量證悟以生等不能轉變的法界故,已徹底斷盡死病老的痛苦。一般眾生都是以業惑力而生,而彼聖者沒有業惑故無生。
醜二、以大悲示現變易:
如實真實已見故,雖於生等已超離,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現生死老病等。
如是雖無生等然示現變易者,即已如實見真實法界故,超離生等諸法,然以大悲的自性顯示生死老病而成熟有情。
癸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三、獲不退轉之功德;四、成最後有之功德;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
無明令盲諸眾生,見現生等誠稀有。
若得聖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
是故眾生之至親,善巧以及殊勝悲。
佛子證悟自性不變法性離戲法界後,在被無明翳障瞎卻智慧眼的諸眾生境界中菩薩顯現以生等成熟眾生,誠為稀有!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獲得現量見法性境界的聖者,在凡夫境界中示現生老病死而成熟有情,是故眾生至親之自性乃是成辦利他事業的四攝法等善巧方便,其因即是殊勝大悲。
子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諸世間,依然安住於世間,
為利世間現世間,世間障垢無染汙。
猶如蓮花出於水,不為彼水所染汙,
如是佛子生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薩雖以智慧力超越了一切世間,然以大悲力不離世間。其義如何?為成熟世間有情在世間中示現生等,絲毫不被世間過失所染而行持,猶如蓮花生於水而不被水染汙,如是,菩薩為利他雖生在世間然不被世間法——煩惱與過失等染汙。
子三、獲不退轉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業,智慧恒如火熾燃,
寂滅靜慮之等持,恒時入此定境中。
諸八地菩薩對行持利他事業,自己的智慧恒時無有勤作,如乾薪自然起火般熾燃。不僅如此,同時也能恒時入於遠離戲論相的寂滅靜慮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後有之功德:
以宿善願推動力,及離一切分別故,
為令成熟諸有情,十地菩薩無勤作。
說法以及現色身,利行及與諸威儀,
何者以何如何調,此者如是皆通達。
如是普於虛空際,無邊有情恒時中,
具慧任運無障礙,真實廣行利生業。
最後有菩薩以往昔十地以前的善願力推動下,無勤行持利他事業,以及遠離一切發心利他的分別念故,最後有的十地菩薩為成熟諸有情不需勤作與加行。即使如是,但應眾生意樂宣說法要,相應(不同)信解示現種種色身、行持偉大利他菩薩行以及顯示行住等威儀,應對何等所化、以何種方便、如何調伏眾生的事業,此菩薩如是悉能通達。如是無勤作的事業普被於浩瀚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時之中一切無礙任運自成,具有極大利益。具慧菩薩以此方式為成熟有情真實無倒廣行利生事業。
子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菩提薩埵後得時,事業相與諸善逝,
真實救度諸有情,於此世間視平等。
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跡水,
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
十地菩薩後得位時廣行利眾的事業與諸善逝從痛苦中真實救度有情的事業,此二者在世間被視為平等,無法辨別,因為此菩薩已獲得六種神通、十種自在等殊勝功德故。儘管如此,但就自利而言,則如大地與微塵的大小差別以及大海與牛蹄跡水的多少差別般,如是,佛和菩薩的功德差別也有如是極大懸殊。
壬三、極淨位分二:一、略說不變易;二、其義廣說。
癸一、略說不變易:
不變性具無盡法,眾皈無後際究竟,
此常不二無分別,無滅法性非作故。
法界清淨法身無有舍此成彼的變易性故,是常住,以無餘涅槃時也具有無盡功德故;也是一切眾生無欺堅固的皈依處,以是盡輪回後際未究竟之間的皈依處故;此無垢法界是輪涅不二的寂滅義,以對彼等功過不分別故;也是恒時不滅不變的法性,以不是由業惑所作的自性故。
癸二、其義廣說分三:一、遠離生等義;二、攝義並承上啟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據。
子一、遠離生等義分二:一、分別宣說;二、廣說對應。
醜一、分別宣說:
清淨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
依次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清淨法界最初無生、最終無死、中間以病無害及無衰老。其根據依次是: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醜二、對應廣說:
佛性依於意生身,無生其性恒常故;
依於不可思議死,無死其性堅固故;
依於無明習氣病,無害其性寂滅故;
依於無漏之行業,無老其性不變故。
如來藏種性最初無意身生,以其自性是不變恒常性故;最終以不可思議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無欺堅固性故;中間以微細無明習氣病不能害,因其自性是已寂滅二取執著等故;由諸無漏行業不能令彼滅亡及衰老,以其自性不變故。彼等尚無,何況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攝義並承上啟下:
當知以二複二句,亦複具有二二句,
依次無為法界中,具有常恒堅固等。
應當了知安立無生等分別有:“具足無盡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輪回無邊故”等二句,“無分別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非改造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無為法界中具有常等義。其義如何?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據:
具有無盡功德故,如如不變常恒義;
如同輪回無邊故,皈依自性堅固義;
無分別智自性故,無二法性寂滅義;
具無改造功德故,自性不滅不變義。
因為縱然在無餘涅槃法界時也具有無盡功德故,是如如不變的常恒義;因為如同輪回無邊際故,是眾生皈依自性的堅固義;因為是不分別二邊的智慧自性故,是輪涅無二法性寂滅義;因為具有非以因緣改造的無為功德故,是恒時不滅不變義。
庚八、功德無二義分二:一、以名略說;二、其義廣說。
辛一、以名略說:
法身如來及聖諦,涅槃如光不離日,
如是功德無二故,除佛之外無涅槃。
種性清淨時即是諸佛法身,如是種性也是如來,也是聖諦,也是勝義之涅槃,故此四者僅是不同的異名,如同光明與日輪無二般。如是,究竟涅槃法身與諸功德三者本體無二,故除如來別無真實涅槃。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廣說異名;二、廣說意義;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廣說異名分二:一、以四義說四名;二、名義對應而說。
癸一、以四義說四名:
總之無漏法界中,依於四種義差別,
當知四種相應名,稱為法身如來等。
總之,應當了知在無漏法界如來藏本體中,依於以下所說的“佛陀諸法不相離”等四種差別義安立法身等四種異名。
癸二、名義對應而說:
佛陀諸法不相離,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來自性寂滅性。
如何對應?於種性從十力等佛陀功德無二的角度稱為法身;從無始以來安住的佛性如是獲得或現前的角度稱為如來;何時不妄、恒時不欺或無變的實相或法性,是聖者智慧的所境故,稱為勝義諦;本來自性清淨且寂滅一切客塵障垢故,稱為涅槃。
壬二、廣說意義分二:一、廣說無二義;二、廣說解脫義。
癸一、廣說無二義:
遍知一切現菩提,已斷障垢及習氣,
如來以及涅槃者,於勝義中無二性。
一切種智照見如所有盡所有的一切相而現證菩提稱為如來,以及已斷二障及其習氣稱為涅槃,故從證德究竟的角度安立為如來,從斷德究竟的角度安立為涅槃。實際在勝義中唯是同一如來藏,其自性無二。
癸二、廣說解脫義:
一切諸相無數量,無思無垢之功德,
無別體相即解脫,解脫彼者為如來。
總體無有遺余即廣大的一切相功德,無邊差別功德及無法衡量的功德,甚深難測不可思議功德與徹底清淨二障及習氣的無垢功德,此等功德在無漏法界中無有差別的體相即是解脫。於彼解脫,從現量圓滿證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來。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繪畫喻之義;二、日輪喻之義。
癸一、繪畫喻之義:
譬如種種繪畫師,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師了知能繪分,此分余人不知曉。
此後于此由諸師,我之形貌當共繪,
具權國王于彼等,下諭布絹賜與彼,
從彼聽聞此事已,著手繪畫國王像,
繪畫王像畫師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於彼人遠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圓滿王像遂不成,此喻此處如是知,
所言彼等畫師者,佈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勝諸方便,空性即說圓身像。
其義之比喻如何?譬如國中有種種畫師對畫首足等不同支分各自僅能善巧一分,一人所知能繪之分,餘人皆不知曉。一時,權勢自在的國王下諭:汝等畫師當于此布絹上畫我圓滿身像。言畢賜布與畫師,眾師受命後對各自所知分著手描繪,畫師之中有一人如畫首者去往他方,由缺彼所應繪之一分故,像的一切支分不能圓滿。如是此處應知,此喻是依《寶髻所問經》(《寶髻經》)中的比喻而宣說。佈施、持戒、忍辱及“等”字所攝的精進、靜慮、智慧一切方便分,如繪各各支分的不同畫師般。如是具足殊勝的諸方便者即是方便無缺的空性究竟法身,說此法身如同所畫的圓滿國王身像。
總之,所有畫師中若缺一人,則欠彼應畫之分而不足故,王像不能圓滿。如是,空性究竟即是法身,如已繪製的圓滿王像,若諸方便缺少一種,法身也無法成就,相反,若具足一切方便則能成就。是故須知斷與證或功德與涅槃或顯與空二者都是雙融無離的。
癸二、日輪喻之義分二:一、以四法與日輪相似;二、除佛外無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與日輪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脫,光明照耀及清淨,
無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輪無二般。
了知如所有法之般若、了知盡所有法之智以及從所斷障礙中出離之解脫,此三者依次是光明、照耀與清淨,除同一體別無他體的三法,故依次如光明、光芒、日輪及彼三者無二相同。
子二、除佛外無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實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輪永時不可見。
除佛外別無涅槃故,若未獲得清淨一切障礙的佛,真實涅槃也了不可得,因為除斷證二者同時圓滿更無別別圓滿故,如捨棄光明與光芒後單獨的日輪不可見般。
己四、攝義並啟下義:
如是已說如來藏,十種意義而安立,
今說煩惱所纏藏,當以九喻而了知。
如是如來藏從本體乃至功德的十種義已明顯宣說,此如來藏現在就安住在煩惱所纏的眾生相續中,當知以九喻而了知,因為其本體無法直接了知故。
己五、依啟下義以喻宣說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對應;二、障垢與如來藏二者各自相似對應。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對應分三:一、如來藏周遍眾生之理;二、廣說其喻義;三、總攝而說無前際理。
辛一、如來藏周遍眾生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宣說喻義對應。
壬一、略說: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殼中果糞中金,
地中寶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寶佛像,
貧賤醜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寶像,
客塵煩惱所障覆,眾生如是佛性住。
九種比喻依次是:①萎敗蓮花中安住的佛。②群蜂圍繞中的美味蜂蜜;③皮殼中包裹的果實;④不淨糞穢中的黃金;⑤貧窮人家地下埋藏的寶藏;⑥果皮中具有能生苗芽的胚芽⑦破壞衣中包裹的珍寶佛像;⑧貧賤醜女胎中懷的轉輪聖王;⑨焦黑泥模中所鑄的真金像。如比喻一般,在被客塵的無量煩惱所纏覆的眾生相續中安住著本來清淨的如來藏。
壬二、宣說喻義對應:
障垢猶如萎蓮花,蜜蜂皮殼及糞穢,
地蘊果皮破壞衣,苦逼醜女黑泥模。
無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實及黃金,
寶藏胚芽寶佛像,四洲聖王妙寶像。
能障的障垢猶如蓮花、蜜蜂、皮殼、糞穢、地蘊、果皮、破壞衣、無怙等苦逼迫的醜女、焦黑泥模。所障的本來清淨無垢如來藏猶如佛身、蜂蜜、果實、黃金、寶藏、胚芽、珍寶佛像、四洲之主轉輪聖王、妙寶像。
辛二、廣說其喻義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義對應;二、群蜂中蜜之喻義對應;三、殼中果實之喻義對應;四、糞中金之喻義對應;五、地下寶藏之喻義對應;六、果皮中胚芽之喻義對應;七、破衣中寶佛像之喻義對應;八、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義對應;九、焦泥模中妙寶像之喻義對應。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義對應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敗蓮花中,安住相好莊嚴佛,
具淨天眼人見已,去除花葉顯佛身。
譬如萎悴敗壞的蓮花中安住著相好莊嚴威光赫奕的佛陀,具有清淨天眼的人見後欲令他人瞻仰,去除萎敗花葉令佛身朗然全顯。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善逝佛眼見,阿鼻亦遍如來藏,
無礙大悲于輪回,常住令眾解脫障。
此義與比喻相似,即善逝以無礙佛眼現量見自法——自性光明的法性如來藏也能周遍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大慈大悲的諸佛無礙了知對所化眾生有大利益,盡輪回後際常處三有輪回救拔眾生,令彼等從障礙中逐漸解脫。
癸三、喻義對應:
猶如萎敗蓮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無垢天眼見此已,去除凋殘敗壞葉。
如是眾生貪嗔等,煩惱纏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見此已,善作摧毀垢障業。
如具無垢天眼者見到萎敗蓮花中的佛後,為顯佛身而去除殘花敗葉,如是,佛眼現見具貪嗔等煩惱垢染的一切眾生相續中安住著如來藏,為令如來藏顯露,大悲能仁憐憫眾生如去除花葉般善作摧毀如來藏障垢的事業。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為諸群蜂所圍繞,
須者見已設方便,驅散群蜂而取蜜。
譬如上妙美味的蜂蜜被群蜂密密匝匝地圍繞守護著,須求美味的智者見到群蜂圍繞中的美蜜後,以煙熏等善巧方便驅散群蜂后取得美蜜。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大仙一切智眼見,猶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徹底斷除業。
如是大仙佛陀以現量見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見到如美蜜般的各別自證智的佛性以及如蜜蜂般的佛性障垢煩惱及種子,為徹底斷除彼等而善作事業。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蜜為百千萬,蜜蜂障覆須求人,
驅散彼等諸群蜂,隨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眾生所具有,無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毀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百千萬億那由他數毒蜂遮障了上妙美味蜂蜜,須求美蜜的具慧丈夫見蜜後,驅散群蜂隨意取用或配製良藥等。如是一切眾生具有如美蜜般的無漏各別自證智,然被如蜂煩惱所障蔽,智者如來如取蜜丈夫般善巧摧毀彼等。
壬三、殼中果實之喻義分三:一、殼中果實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殼中果實之喻:
譬如具殼之果實,眾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實者,去除皮殼取果實。
譬如外有皮殼的稻等果實被皮殼所包裹時,眾人不得受用,因此凡欲覓求飲食等的人們,彼等定會從皮殼中取出果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眾生所具有,佛性為諸惑垢雜,
乃至未脫煩惱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佛性如來藏,被煩惱障垢所雜,乃至尚未從混雜的煩惱障垢客塵中脫離,善逝佛陀的諸多不可思議事業不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顯示或現行而作。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稻穀麥等糧,果未脫殼具芒者,
倘若果實未善治,眾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眾具法自在,未離煩惱之佛身,
於為煩惱所逼眾,不能賜予法喜味。
譬如稻穀麥等果實尚未脫殼的具芒者,若未善作從殼中取出彼等之事時,眾人不得享用美食。如是,眾生所具的法自在如來藏未從煩惱纏中解脫的佛身,對被煩惱饑餓所逼的眾生不能成為賜予法喜味的自性。
壬四、糞中金之喻義分三:一、糞中金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糞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時,黃金遺失糞穢中,
具有不壞之黃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具淨天眼見金已,以語告示餘人言,
此中現有真金在,汝當還淨起金用。
譬如有一攜帶黃金之人行於人流不息的道路上,不經意間黃金失落在糞穢坑中,以腐爛糞穢不能腐蝕的真金如前一樣于彼處安住百千年。具清淨天眼者見此處有黃金後,出語告訴他人:此處有超凡殊勝珍寶,汝等撈出洗淨污垢後,當令發揮本有的作用,或造佛像或打制飾品等。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能仁分明見,陷溺煩惱糞穢中,
眾生功德欲令淨,于諸眾生澍法雨。
如是能仁正等覺佛陀現見諸眾生所具的如來功德法陷溺於糞穢般的煩惱中,欲淨煩惱糞穢而對一切眾生澍妙雨般的聖法。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腐爛糞穢中,墜入黃金天眼見,
為令清淨勝美金,認真顯示於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見,煩惱不淨大糞中,
墮入有情圓覺寶,令淨於眾說聖法。
譬如不淨糞穢中墜入的黃金,天人見後,為清淨黃金上的糞穢,將勝美黃金認真指示於人。如是,佛陀已見在煩惱不淨大糞中墜入的如珍寶黃金般的諸有情的圓滿正覺精華後,為清淨佛性上的障垢,對諸有情宣說妙法。
壬五、地下寶藏之喻義分三:一、地下寶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地下寶藏之喻:
譬如貧家地層下,具有無盡珍寶藏,
主人于此無所知,寶藏不言我在此。
譬如被饑餓貧乏所逼的窮人家地下已有隨欲可得的無盡寶藏,而主人對此寶藏卻毫無所知,寶藏也不對人說我在此地下。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意中珍寶藏,不增不減淨法性,
由未證故諸眾生,恒時備受貧乏苦。
如是,一切眾生心中自然安住如寶藏般的無垢自性故,安住在勝義中無新增功德以及也無先有後減的過失之法性,然由未證悟故,諸眾生恒時感受匱乏無漏財寶的諸多痛苦。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貧家地層下,已有寶藏對主人,
寶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寶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眾生如窮人,
為令彼等獲此故,大仙真實降世間。
譬如窮人家地下已有寶藏,寶藏不會對窮主人訴說我在此處,主人也不知有此寶藏。如是,在眾生意家安住具有無漏法界藏,一切眾生卻如窮人般,為令彼等獲得法界藏,大仙真實降臨于世間宣說妙法。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義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羅等樹,果中種芽未朽壞,
種于地中灌水等,漸次生長成大樹。
譬如菴摩羅、郁多羅等樹果中具有能生大樹功能的種子,若遇助緣則生苗芽,因為沒有朽壞的障礙或具胚芽的種子未朽壞故,種於地中並善加澆水、施肥等,則漸次生長成大樹王。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一切有情無明等,果皮中纏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漸次成為能仁王。
如是,一切眾生果皮的無明等中有法性界的無漏善法或色身因的善法。此亦,依於種性上的彼彼善根後漸次成為能仁王。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依水日風土,時間虛空之眾緣,
郁多羅及菴摩羅,果皮之內生長樹。
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
譬如若依潮濕的水、能成熟的日光、不腐爛的風、能住持的地、春天等時間、無礙的虛空等眾緣,則從郁多羅及菴摩羅的果皮內長出大樹。如是,在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圓滿正等覺胚芽,如是,依于成為解脫因的二種資糧之彼彼善緣力,則現量見法界及在修道中次第逐漸增長以至究竟。
壬七、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義分三: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
譬如寶成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天人見彼在道中,為除穢衣此示他。
譬如以種種珍寶製成的佛像纏裹在臭穢破衣中,此像放在十字路口,天人天眼見後,為除臭穢破衣而將道中寶像之事如實說於他人。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陀無障眼現見,諸惑纏裹如來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示方便。
如是,諸佛如來以無障見一切法的智慧眼見到被貪心等種種客塵煩惱所纏裹的佛性下至蛆等旁生也具足,如從破衣中取出佛像般,佛陀為使如來藏從客塵中解脫而宣示解脫的方便。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珍寶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置於路中天眼見,為令解脫示他人。
如是煩惱破衣纏,佛性安住輪回道,
佛見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說妙法。
譬如珍寶自性的佛像被臭穢破衣所纏裹,放在十字路口,天眼見後,為使佛像從障垢中解脫而將此指示於人。如是,被煩惱破衣纏裹而安住於輪回道中的佛性如來藏,諸如來見到下至旁生也具有,為令佛性從障礙中解脫而宣說妙法。
壬八、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義分三:一、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
譬如醜陋無怙女,住於無有依怙處,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覺知。
譬如無有依怙的醜女住在無有依怙的地方,如客棧、岩穴、十字路口等。彼胎住持著具有吉祥轉輪王相的胎兒,然能住持的醜婦自不覺知腹中懷有人主故,感受被他人鄙視等痛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轉生無怙三有家,不淨眾生如孕婦,
具有怙主無垢界,如彼腹中轉輪王。
如是,轉生在具有種種痛苦的三有中,如同住在無有依怙的寒舍般,不淨眾生也如孕婦,因為其相續中具有從痛苦中救護的怙主故,無垢法界如彼醜女腹中的轉輪王。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身著破垢衣,醜女胎中輪王住,
然於無怙寒舍中,感受猛厲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無怙具心諸有情,
由於煩惱心不靜,是故安住痛苦處。
譬如身著垢穢破衣的醜女腹中雖安住著轉輪王,然在無依無怙的寒舍中遠離親眷而感受猛厲痛苦。如是,自心中雖安住著佛性怙主,然無依無怙的具心諸有情,以煩惱力自心不得寂靜故,安住於痛苦的輪回處。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義分三:一、泥模中金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鑄,寶像外有焦泥模,
見已知者為清淨,內金除去外泥障。
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成的鑄像,量與相皆已圓滿成就,自體寂滅障垢然外有焦黑泥土,見到後如是了知者為內金障垢得以清淨而除去外部泥障。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見自性常明淨,以及障垢亦客塵,
眾生猶如金泥模,令淨諸垢成菩提。
如是,佛見自性光明如來藏及諸能障客塵後,猶如珍寶黃金來源的泥模,為使諸有情淨除客塵障礙後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果。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無垢金鑄成,象馬等像藏模中,
彼無垢故寂滅性,鑄師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見,猶如純金寂滅意,
以說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淨。
譬如無垢純金熔化而鑄成的象馬等像藏於泥模中,彼無垢故寂滅,鑄師了知其自性後,即除去外部泥模。如是,遍知佛陀的智慧見到猶如純金般煩惱寂滅之意,爾後施行遣除障礙的方便——以宣說妙法來善破如外模的佛性障礙。
辛三、總攝而說無前際之理:
萎敗蓮花與蜜蜂,皮殼糞穢及土地,
果皮破壞垢穢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佛身蜂蜜及果實,純金寶藏及大樹,
佛像以及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般。
宣說眾生無始來,具有煩惱客塵垢,
無垢自性清淨心,無始不離而安住。
譬如在萎敗蓮花、蜜蜂、皮殼、糞穢、土地、果皮、破壞垢衣、女人胎藏、泥模中依次有佛身、蜂蜜、果實、純金、寶藏、大樹、佛像、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以彼等比喻所顯示之義即是宣說諸有情界或相續中的諸煩惱纏與心之自性不相應故是客塵,然從無始以來就與法界並存。既然如此,心之自性無垢如來藏從無始就不被過失所染而安住於自心大清淨中。
庚二、障垢與如來藏二者各自相似對應分二:一、明示障垢之差別;二、明示自性法界。
辛一、明示障垢之差別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類;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廣說各自之喻義;四、再攝總義。
壬一、能障障垢之分類:
貪欲嗔恚癡隨眠,猛厲現行及習氣,
見道修道不淨地,清淨地之所斷障。
如是九種障垢相,依於萎蓮等顯示,
以隨煩惱所纏覆,差別之相無有數。
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
萎敗蓮花等譬喻,依彼真實而宣說。
在世間離欲者的相續中具有的能作不動業及上二界之因,是以聖者智慧所摧毀的貪欲、嗔恚、無明愚癡隨眠;即此三類種子別別生起猛厲的三毒現行,現行指能成就欲界果報,是以修不淨觀等所摧毀的三毒現行;能作阿羅漢相續中的無漏業及意生身的無明習氣地,是以大菩提的智慧所摧毀的;凡夫相續中現量見法性的障礙是見道的所斷;聖者學道相續中具有的障礙是修道的所斷;不淨七地所具有的障礙是清淨地所摧毀的;清淨地所具有的障礙是以金剛喻定所摧毀的。如是九種障垢之相是依於萎花等九種比喻顯示。以隨煩惱所纏覆的分類雖有無數,然此處貪等九種障垢是以概要略說而安立。此亦,如同煩惱的次第般依靠萎敗蓮花等九種比喻真實已作宣說。榮敦巴大師認為此頌是無著菩薩注釋中的詞句混入本論,其實不屬正文的頌詞。
壬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
以彼等垢令凡夫,羅漢學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複二成為不清淨。
以彼等九種障垢使一切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修道及資糧加行道的學人、諸具慧菩薩、不清淨者以及清淨者,按照如是次第以四一二二(障垢)而成為不清淨者。所謂九種障礙是從主要具足的角度成為彼等補特伽羅現前究竟法界的障礙。
頌中“學人”榮敦巴大師認為是入小乘道的學人,遍知多羅瓦則說通大小乘學人。
壬三、廣說各自喻義:
譬如淤泥水蓮花,初敷榮時人歡喜,
後萎悴時人不喜,歡喜貪欲亦如是。
譬如水蓮花最初敷榮綻放時人皆歡喜,後萎悴時則不歡喜。如是,貪欲隨眠依於非理作意而生起貪欲時,人皆歡喜而待其滅盡時都不歡喜故,此者也如見水蓮的歡喜般。
譬如愛蜜之蜜蜂,極其撓亂刺蜇擊,
如是由生嗔恚故,內心產生諸苦惱。
譬如愛惜自命的蜜蜂極為撓亂時則以銳刺蜇擊而生痛苦般。如是,由嗔恚隨眠生起嗔恚的現行故,自他內心產生痛苦的憂惱。
譬如稻等內果實,外為皮殼所包裹,
如是現見如來藏,癡心蛋殼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實被外殼包裹而不能現見般,如是,以如蛋殼般的無明癡心隨眠對如理現見如來藏作障礙。
譬如糞穢不合意,如是具貪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厲現行如糞穢。
譬如不淨糞穢與意不相合般,如是,三毒現行是貪著欲界諸有情依止欲界五欲等諸多惡行的因,是故猛厲三毒現行如不淨糞穢聚是生起厭惡心之處。
譬如財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寶藏,
如是眾生自生智,無明習氣地所覆。
譬如大寶藏財富被地層所障故,諸貧窮者不知有財富而不得受用珍寶藏。如是,匱乏功德聖財的諸有情,無盡功德的自生智慧被無明習氣地覆障而不得現見。
譬如芽等漸生故,種子皮殼即破裂,
如是由見真實性,斷除見道諸所斷。
譬如由樹木的芽、枝等漸次生起故,種子皮殼逐漸破裂。如是,由見真實性的智慧漸次產生故,能斷除見道所斷煩惱。我認為所謂次第產生是從煖位開始。
由與聖道相連屬,摧毀壞聚見核心,
修道智慧諸所斷,宣說猶如破壞衣。
依靠與聖道現量見四諦法性相連屬而摧毀所斷的核心或主要的薩迦耶見等,宣說由生起修道智慧所斷的諸障礙猶如無有堅固精華的破壞衣。
依于七地諸障垢,猶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遠離于胎藏,無分別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諸障垢,障礙所證且令有勤作、不見自己本具之法故,如胎藏的諸垢穢般。于如遠離胎藏的清淨地無勤生起無分別智,如轉輪王胎中成熟即降生般,以無須觀待勤作故。
隨逐三地諸障垢,當知猶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剛喻定所摧毀。
隨逐三地的諸障垢是小品障,無勤即能斷除故,當知猶如金像上所染的泥土般。此垢障是以巨大智慧之自性——十地末後金剛喻定所摧毀。
壬四、再攝總義:
如是貪等九種垢,如同萎敗蓮花等。
如是貪等能障的九種垢如同蓮花等比喻。
辛二、顯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說九喻顯示三法;二、顯示分別喻義;三、廣說分別喻義。
壬一、略說九喻顯示三法:
由三自性歸攝故,種性如同佛身等。
所障的比喻與意義相似,由下文所說三自性所攝故,種性如來藏如同佛身等九種比喻。
壬二、顯示分別喻義: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種,五種比喻當了知。
何為三自性?此如來藏之自性即是自生智慧法身、不轉變的真如義,也是成佛的種性,共三種。應知其中法身由前三喻、真如由真金一喻、種性由其餘五喻而宣說。
壬三、廣說分別喻義分三:一、法身之喻義;二、真如之喻義;三、種性之喻義。
癸一、法身之喻義分二:一、顯示法身之分類;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顯示法身之分類:
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最極清淨體,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說深及種種法。
當知法身有二種分類:法界最極清淨各別自證智慧的所緣境,稱為真證法身;證悟彼者的等流即是宣說勝義空性的甚深菩薩藏法以及宣說種種廣大世俗地道等相應所化信解的十二部經,此二者稱為假教法身,即是教法。
子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由超世間故,世間此喻不可見。
不可見故佛自身,宣說與彼界相同。
所說微細甚深法,猶如蜂蜜一味性,
所說種種廣大法,猶如種種殼中實。
應知,由於證法身超越世間故,在世間不見有能表之喻,因此宣說佛身與法界如來藏二者相似;由於非是世間粗大心識的所緣境故,宣說微細難測甚深空性法猶如一切蜂蜜甘甜一味般與自性空性相似,而宣說種種廣大十二部經等方便相則如種種皮殼中安住的不同果實般。
癸二、真如之喻義:
由於自性無變易,以及勝善及清淨,
是故宣說此真如,與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經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如是,由諸法自性恒時不變,看似與煩惱相連然自體無有變易故,如黃金墜入不淨糞然不變壞般;也如黃金的莊嚴與珍貴般,自性本善且殊勝;又如黃金可打造飾品,緣真如也可生起善法;且如黃金唯以垢穢而淨般,如來藏本體清淨,所以宣說真如與真金之性相似。
癸三、種性之喻義分三:一、以喻顯示二種性;二、由此獲得三身之理;三、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以喻義顯示二種性:
猶如地藏及果樹,當知佛性有二種,
無始自性住種性,真實納受勝種性。
譬如不須勤作、自性安住于地下的寶藏及依勤作漸次生起的果樹。如是,當知種性也有二種,即無始以來自性安住的法界清淨自性住種性以及緣彼依靠聞等勤作重新真實納受的善根——順解脫分殊勝善根的增上種性。榮敦巴大師說此二者中後者殊勝,其實此增上種性也不是先前沒有後來新得,因為它是由如來藏上的障垢部分減薄而現量產生能滋養如來藏作用之力。
子二、由此獲得三身之理: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如來三種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於後者得後二。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佛陀三身果,即依于初者自性住種性究竟智慧資糧、清淨客塵障垢而獲得初者法身;依於次者增上種性究竟福德資糧而獲得針對遠近眾生顯現的後二者報化身。
子三、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莊嚴自性身,猶如珍寶之佛像,
自性本來非所作,攝集功德寶藏故。
具大法王國政故,報身猶如轉輪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猶如黃金像。
當知法性自性身本來清淨並且具有功德莊嚴,猶如珍寶佛像。何以故?自性本來安住非是新生勤作的所作法,且是十力等功德寶藏故,猶如珍寶佛像不觀待種種勤作般。具有大乘深廣法的王政故,對清淨聖者所現受用大乘的報身猶如於七寶、四洲自在的轉輪王。依靠現前勝義身的作用在所化眾生前顯現種種影像,唯是顯現的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顯現的化身猶如黃金鑄像。以上以喻宣說意義竟。
己六、所說義以信心了知:
自生諸佛之勝義,唯是依信所證悟,
猶如日輪光晃耀,無眼目者亦不見。
任運自成無為法自生諸佛的勝義如來藏是諸凡夫、聲聞、緣覺以及初發心菩薩唯一隨順了義經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證而已,並不是以自力如實證悟,猶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輪無眼之人也不能見一般。
己七、認定所證空性:
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
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
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
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
于此自性清淨如來藏既無任何所應遣除的前際有的煩惱過失,也無有絲毫所應安立的新生功德分。如是遠離增損的實相真實義以相應的能境勝義智慧真實現見且入定修行串習純熟時,則如實究竟現見的真實義從二障中解脫。
為何無遣無立呢?法界自性外具有能分離的他法,即如來藏以能分離的客塵法而空;由如來藏自性中無垢故,無有與如來藏自性分離的體性,彼以十力等無上功德法不空,以本來具足故,無須重新安立,如日輪與光明般。
己八、以彼等宣說之必要分二:一、以問答略說;二、廣說其義。
庚一、以問答略說分二:一、提問;二、答復。
辛一、提問:
處處經說諸法空,如雲如夢如幻相,
此中如來雲何說,眾生皆有如來藏?
猶如不堅實無自性的雲、有感受而無自性的夢以及有顯現而無自性的幻相般。如是,在二轉無相法輪的廣中等般若經中處處宣說一切所知法自性恒空,然在此第三轉法輪中諸佛如來為何說一切眾生相續中本來任運自成具有如來藏?一有一無豈不相違?或者,大自在菩薩于此尚難證悟,對凡夫宣說有何必要?
辛二、答復:
心怯輕慢劣眾生,執著虛妄謗正法,
增上我執五過失,為具過者斷彼說。
答:此二者不相違,因為前者二轉法輪宣說從色法至乃一切種智間一切諸法大空性,是從法界本體空性角度而言;此處宣說具有如來藏不是說本體堪忍諦實,而是從各別自證智慧自性光明的角度而言。因此彼二不但不相違,而且一者是現前另一者的助緣,故是雙融一味的。
再者,為了五種特殊必要而宣說有如來藏,何為五種?即①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己具有勝義法界,而生起于修行菩提不堪能的怯弱心;②不歡喜修道的過失及攝受他眾的障礙是:由不了知他眾也具有勝義法界故,生起彼等是卑劣的輕慢不恭敬的過失;③證悟真實實相智慧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如來藏並且造作的客塵障垢在法界中本無而增益為有,即是執著虛妄的過失;④執著無有與法界無分離而具有的諸功德,即是誹謗真實法的過失;⑤證悟自他平等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增上貪執自我的過失。若何者具此五過,為令彼者斷除此等過失而宣說如來藏。
庚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二轉法輪宣說空性之密意;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
辛一、二轉法輪宣說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淨真實際,以諸有為法而空,
煩惱行業果報義,說為猶如浮雲等,
一切煩惱猶如雲,行業猶如夢受用,
煩惱行業之果報,五蘊猶如幻變化。
自性清淨法界真實際是以一切有為法而空,以何等有為法而空?貪等煩惱雜染、不善等業雜染以及彼等異熟蘊等生雜染,此三者如浮雲等。何故與雲等相似?諸煩惱周遍障覆有情之界且是客塵故,猶如浮雲;彼煩惱所推動的有漏業是由顛倒心產生且是迷亂之境故,猶如夢中之受用;煩惱與有漏業的異熟果——五蘊等是觀待因緣方顯現種種,以理善察毫無實有故,猶如幻相變化等。
辛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分三:一、為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二、過失如何產生之理;三、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為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複于無上續此中,
為令斷除五過失,宣說具有如來藏。
先前在二轉法輪中如是已安立了一切法顯而無自性,之後又複在究竟無上法界相續不間斷宣說之此處,為令遣除五種過失而以種種譬喻、根據宣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
壬二、過失如何產生之理:
如是未聞此善法,而以輕視自身過,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眾生未生菩提心,於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於此思惟者,真實智慧不生起,
是故執著虛妄法,及不能知真實義。
由於改造客塵故,眾生過失非實有,
真實此過無有我,功德自性為清淨。
執著虛妄之過失,譭謗真實功德者,
具慧自身與眾生,不得現見平等慈。
五種過失如何產生呢?①如是若未宣說有如來藏則不得聽聞,由不聞此則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輕視自身之過失,導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現量現前自性勝義如來的菩提心;②若何人自已發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則執我是菩薩而生貢高我慢,見到未發菩提心的其他眾生則生較己下劣之想;③④如是思惟無有如來藏的補特伽羅不能生起真實遠離增損的實相義智慧故,生起執虛妄有的增益以及不能了知真實義的損減。彼等為何?由於是因緣造作的客塵性故,在真實義中有情的煩惱等過失非實有,且此等過失自性本來無我,因此如來藏從本就是具有功德的自性清淨法性。如是執著虛妄過失,亦即以過失為由後妄執沒有如來藏。此亦,眾生認為沒有如來藏的根據是依靠執著虛妄過失,於象顯現那樣執為實有的前提下,以為既然彼已存在且佛地已清淨障礙故,想此二何時也不會並存。總之,眾生無有如來藏的能立即是除垢障客塵的顯現外其餘毫無根據。⑤執著無有真實十力等功德而誹謗的具慧菩薩不能獲得現見自己與眾生平等的大慈心,因為執著有過失後並且不離耽著淨與不淨勝劣的過失故。
壬三、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於聽聞此,勇悍敬眾如導師,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於生起此五法,
無罪以及觀平等,無有過失具功德,
自與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來果。
如是依靠聽聞一切眾生無別具此自性清淨如來藏,由此見自能成佛果而對修道生勇悍心,對他眾如導師般恭敬,生起了知世俗諸客塵無自性的般若、證悟覺空無二如來藏自性的大智以及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如是由生無上相續的五種功德法而遠離怯弱心等故,無罪業及觀自他無有勝劣的平等,了知本無客塵諸過且本具功德的實相,生起自身與一切有情平等具有如來藏的大慈,依此五義速疾獲得如來果。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如來藏品第一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三寶種性或來源中如來藏品第一釋竟。
後代:藏文原本中是前代,然從內容看應是後代,或許是錯字。
此處波羅蜜指到達究竟彼岸之功德。
清淨心與非理作意不是能生所生的因果關係,心之自性光明如來藏所具有的性功德不與非理作意、業、惑、苦共住。
此頌即: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依於萎敗蓮花等,譬喻真實而宣說。
前三喻即佛身、蜂蜜、果實。
五喻即寶藏、果樹、寶像、轉輪王、金像。
遠近眾生:遠指凡夫、聲聞等障重眾生;近指地上大菩薩。
此處:指三轉宣說如來藏的了義經典。
|
主持人 |
麥彭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