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歸敬頌
禮敬‧供養‧歸依導師‧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望
足‧善望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吉祥世尊‧勝者‧
釋迦能仁當二足尊降生時 於大地跨七妙步 宣說世間我最尊 具智世尊我禮敬
具足清淨最勝色 大智海如金須彌 聲名顯赫於三界 怙主 勝德我禮敬
具足無垢月容顏 色如純金我禮敬 三界無有如汝者 無等智尊我禮敬
我於大悲依怙尊 一切智慧說法者 福澤功德大海田 如來如去恭敬禮
我於離欲之清淨 度脫惡趣之妙善 獨一最上之真實 寂滅正法恭敬禮
我於諸已度脫者 示解脫道具福德 善住清淨學處者 賢聖僧伽恭敬禮
大惡小罪皆莫作 眾善悉皆 圓滿行 己意時時遍調伏 是佛教法精勤修
如星翳障 或燈火 如幻朝露或水泡 如夢閃電或雲彩 有為法應如是觀
願諸有情能以 此功德 證得佛果調伏過失賊
並且脫離輪迴大苦海 永出老病死浪之波濤
二、前言
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可以與我的法友中國佛教信徒,介紹佛法的內涵。以佛法的歷史來講,你們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是你們的學弟,按理應該是長輩對學弟教授,但是今天是學弟對長輩教授。總之我們都是跟隨佛陀,是佛陀的弟子。我們不能以此為足,應更進一步了解何謂佛法?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悍 由內心生起的,假使內心無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從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佛陀說:「我講解脫之道,至於要走否由你自己決定。」因此佛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當悍 自己的歸依處。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和藹平靜的人,和藹並非是身、口的外相,最主要是即 調伏內心而產生。何謂調伏內心呢?並非服藥開刀,要在內心上生起智慧辨別,才能調伏內心(即串習內心),慢慢訓練、漸漸串習,我們的心識就會跟著改變。不管任何正理,反覆思惟的比 很容易了解,而且自然而然會想起道理。藏文串習是修的意思。串習方式有二:(一)透過許多道理確認。(二)串習認知後了解道理,慢慢把內心平靜地安住在此道理上。只是針對某個道理不由理由來確認,透過道理認識事相然後進一步串習,這是人的辨別能力(人的特徵)。調伏,是由心來調伏,調伏的地點也是內心,調伏之後內心的比 會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靜。
心識有粗、細等等很多種層次,像我們現在輕鬆的坐著,內心應該很平靜,以此平靜為最粗的標準直到最究竟成佛內心的平靜,訶比 這中間有很多很多層次。無論為了自利得到暫時解脫,或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圓滿自他利成佛,我們目前要修習的就是使內心平靜。心經有「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前伏進、再前進、到彼岸去、到涅槃的彼岸去、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彼岸。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心境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因此無法一步登天,必須慢慢地串習才能增長,所以說前進再前進才能到彼伏岸。我們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長?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禪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禪度。慧度是以智慧增長我們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進?未知令知,知後再串習。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男子,「善」指大悲心,因屬 內心而產生,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門,再修學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羅蜜多。未成佛之前有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善心(大悲心)是福德資糧可證得色身(化身、報身),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因此龍樹菩薩云:願一切眾生都能圓滿二種資糧,得到二種最殊勝的果報。因為大乘分福德(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所以今天討論也分二:(一)佛子行三十七頌,屬於福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屬於智慧資糧。如此將可以圓滿福德與智慧二種法門的課程。
三、禮讚文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恒以三業恭敬禮
禮敬觀世音菩薩無二的上師,為什麼要恭敬上師,禮拜觀世音菩薩呢?理由也是福德和智慧資糧。因為觀世音菩薩心中只想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所做都是利益有情的事業,所以得到究竟的福德資糧,得到之後所行所想還是只有眾生,因此禮敬觀世音菩薩。福德資糧仍需智慧資糧相輔相成,「雖見諸法無來去」。在現證空性的當下所證唯有空,雖然以勝義諦而言沒有自性的來去,即沒有真實的來去,但仍以世俗諦去行「唯一勤行利眾生」。簡短一句禮讚文包涵福智二資糧,可知福德與智慧不可分且需雙修。「唯一勤行利眾生」也是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講最主要的道理與基礎。「雖見諸法無來去」主要是空性和智慧的道理,所以講緣起讚。雖然見到一切法無來去,並非實際上沒有無來去的名相而見到無來去,實際上是有來去,為什麼?因為來去本身並非由它那方面的究竟性質而產生(自相存在),所以在觀察究竟性質的智慧當下無。 法見到來去。中論有一偈八種無遮相的禮讚文:「不生亦 不滅、不常 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性庇 異」。何謂無?無是一種遮,無生是沒有究竟性質的生,以生的名詞有因果生、自生、他生、自他生;透過各種理由尋找生的究竟性質性庇 時,確實無法找到生在哪裡?所以生不是究竟性質那方面產生的生(即無生),因此生滅等八種法是存在,但以究竟性質而言是沒有的,是無遮,是不生亦不滅的。觀察勝義性質知道勝義現量的根本智當下,是不會見到任何的生滅、去來。什麼是沒有究竟性質的生和滅呢?生滅的產生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依緣起,依觀待而產生生滅;因為依因緣、依觀待而取名為生,沒有一個是不觀待而產生的有。
佛法講一切法是緣起,因為緣起依因果而產生,因為依因果而產生所以取名為諸法。佛法有四部宗義來解釋無我,四部以中觀的宗義最殊勝,中觀成立唯有依緣起而有,緣起又分粗分和細分。我們透過龍樹菩薩的著作仔細研究可得到一個結果,雖然都是跟隨龍樹菩薩的說法認為諸法無實有,但認為諸法無實有的中觀派又分二(對於緣起的道理有些認識比較深),由他們的著作可知中觀分兩派。宗大師所著緣起讚是最深奧的緣起道理,此讚說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互相配合的道理。
四、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略名「緣起讚」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1、由見說何法 智說成無上 勝者見緣起 垂教我敬禮
由於導師釋迦牟尼佛見到甚深的性空緣起道理,也把所知教導我們,因此我敬禮至尊無上具恩佛陀。智 藏文「垂」有學習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後教授他人。為何見緣起可以成為無上?假使透徹了解緣起的定義,如實了解緣起就了知諸法皆性空,說到性空可以馬上聯想到緣起,性空與緣起互相配合,深入了解緣起之後,就可更透徹了解二諦(世俗諦、勝義諦),然後實行二諦法。見緣起可成無上的為 道理,另可以解釋緣起是世俗相,如實透徹了解世俗相為 必須了解一切因果規則,世間的善惡法等等緣起法,再加上因為了解緣起的性質而了解空性,因由證空的緣故斷除無明。如此正好可教授欲求成佛者所需的修行資糧,他已現證空性,了知何時該修何法,已斷除無明可對弟子說空性。弟子要修習智慧資糧就說空性都文「垂」有學習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後教授他人,無明。但是因由道理,弟子想學福德資糧,他因為見緣起、見因果就可對弟子說何為應修及應斷,弟子所需的二種資糧他都透徹了解,
所以稱為無上。
2、世所有衰損 其根緣 為無明 見何能還滅 是故說緣起
所有佛教宗派都講到四諦的道理以及因果的規則。由於細微因果而有十二因緣,由四諦的集諦和苦諦所安立,集諦有煩惱及業,因由煩惱和業產生痛苦。煩惱又分二,最主要是最粗的無明,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而且是自然而然生起此心,觀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頁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而承受痛苦,但是為什麼做了這麼多想離苦得樂的事,卻老是得到痛苦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痛苦的因?什麼是真正快樂的因?何者該取?何者該斷?因此佛陀說我們真正痛苦的因是無明。因為無我有許多粗細不同的說法,所以無明相也有許多粗細不同的層次。世間所有衰損的根源是無明(實執),認為一切都是真實有,這是顛倒識。我觀不會為了想得到痛苦頁們現在無論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六根所接觸的六境都是由境上而產生,存在方式就是由它那方面而生起(自相存在),如此的執著就是真實的執著。一些中觀論師稱為有自相,何謂自相?在境上那一方面有產生的能力,因此一切的境都是從它那一方面(境上)而產生,所以稱為有自相(自相存在)。中觀論師智藏大師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是由境上而產生,這是原來有的、不能斷除的,因此觀察這種智慧,不稱為觀察勝義的智慧。」但是月稱論師、佛護論師、寂天菩薩認為我們是會看到境上產生的這些現象,在觀察時可以稱為觀察勝義。因為它本身是沒有(境上沒有自性),由於我們迷惑所以才會看到一切都是由境上而產生,因此觀察時可稱為觀察究竟性質,這種智慧可稱觀察勝義智慧,他們不承認有自相存在。
第七世達賴喇嘛說: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串習的力量,使我們看到一切事物從境上產生(有),實際上境上本身無基礎可安立。但奇怪的是,由於因果千變萬化的幻相而產生了一切,再加上無始以來的無明串習看到境上有;事實上是相反,因此從境產生的有是絕對不存在的。當你用手去指說:這是花,但在指這是花的同時,花是從它本身境上產生還是從其他產生?花並非從它的自性(它那一方面或它的境上)而產生,但是不能認為花不存在的,因為花是有的。經上說:一切的山水、風景、事相、萬物既非自相成就,它的存在是怎樣的方式?唯有依我們的分別心及境上假名安立,唯識而取。它的存在雖是唯識而取,但並非我們心識取什麼他就成什麼。以花來講,我的心識如認為它是大象,但不可能成為大象。花的存在跟我們的心識有關係,而且必須依心識取名。一切生存並非從境上產生而是由心識取名而產生,但心識取什麼不一定成什麼。因此它有的定義分三:(一)世間共許,唯識而取,可 在名言上大家共許這是花。(二)在世間名言共許當下,沒有其他名言識可損害它。如視力不好的人從遠處把花看成動物,這時他的眼識是名言識(以他個人而言是量),但當他走近一看原來是花,此時原本認為是動物的名言識被現在知道是花的名言識破壞了。(三)在觀察勝義當下不會受到損害,觀察勝義時不會找到任何紕漏。花有的定義是我們認為它是花,大家共許是花,花的存在是由於花的形狀、顏色、因素、本質‧‧‧等等因緣具足才產生花的名相,此可 名相還需世間共許不受其他的名言識破壞,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從花那方面產生的花。
由諸法所需的因緣聚合,一切都存在之後,我們稱此法是何法,沒有任何從它那方面產生的有。但我們確實看到從境上產生它的存在,這是錯誤的顛倒識。因此無一法從境那方面產生(自性成就),這就是空性,空掉從那方面產生的性質即空性。無明是執著從它那方面產生(自性有的執著)。「見何能還滅」。見何法才能斷煩惱的根本――無明。「是故說緣起」因為有
見緣起才可滅無明。
3、爾時具慧者 如何不了知 尊聖教心要 即諸緣起道
4、如是於依怙 常有稱讚門 除說緣起外 誰能得餘者
5、由彼彼依緣 說彼彼性空 離此更何有 希有善教誨
佛陀的聖教心要是性空緣起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對於真實的性空緣起不能了知?佛陀以各有
種道理告訴我們何謂緣起,在佛陀所講的法門中,以稱讚佛陀所說的緣起最殊勝。無論任何法皆依因緣而生,所以性空,除此之外沒有更希有的教誨,因此最善巧珍貴的教誨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6、愚者執何法 堅固邊執縛 智善彼即是 戲網盡斷門
8、希有大師希有依 希有勝說希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
7、此教於餘未能見 唯 我敬禮 故唯稱尊為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讚 如於野干呼獅子
下部論師認為一切法有自性,所以因和果從它那方面產生,由於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果,而形成一切法自相存在。他們認為因果緣起的道理可輔助法成為有自性,這是愚者所執的法,他們對於因為緣起所以法是有自性的執著,非常的堅固強烈。具有智慧的中觀論師認為緣起是互相觀待產生,所以無自性,互相觀待不應是自性產生,不應是境上產生,下部見解正好與應成相反。因由緣起斷除所有堅固的惡執著。
灰
緣起讚與佛子行三十七頌應該常唸頌,不只讀過而已,還要思惟道理,對你們很有幫助,不是恭敬的供在佛桌上天天供養。
每個人根基、思想、信仰不同,所以需要許多的宗教配合眾生,使更多眾生得到幫助。但為灰
了使個人信仰的信心更強烈更深入,灰
自己要認識自己宗教的真諦,佛教徒認為佛法最殊勝的原因並非佛像殊勝,而是佛陀所講的教理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思惟的空間?而且是無量無邊。我灰
們的善心可否透過串習而成為究竟,這些都是需要透過許多道理去思惟,假如認為有道理,灰
而且確認佛法最為殊勝。如此去了解這些課程的內涵,才會對佛陀有更深的敬信心,皈依的心量才會更強更堅固的生起。宗大師在緣起讚說:小時候見到佛像自然會產生虔誠心,但現在得到的是堅固不動的信心,因為緣起道理,我終於知道您(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深廣無上的智慧。所以更透徹了解緣起,對於說緣起法的導我
師自然會產生更強烈的信仰。
唱誦迴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勝
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此迴向文意義甚深殊妙,再加上你們用悅耳的調子唱誦,因此我內心很歡喜也感觸良多。我一直認勝
為如果人人有慈悲心而且互相關懷、容忍,並且將此推廣,不知有多麼的美好。驚慌失措、畏懼以及懷疑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願消三障諸煩惱」的煩。惱有很多種,主要是三毒(貪瞋痴)。煩惱有粗分細分,細分煩惱從愚痴無明產生,認為諸法從它那方面產生(自相存在)的執著,無明是輪迴和煩惱的根本,因此希望從內心消除一切煩惱,不是從外境。「願得智慧真明了」。認識煩惱的過患,煩惱無始以來與我們一起,唯有去除煩惱的根本無明(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執著),了解諸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的時候,實有的執著就會離性開。因此以空性智慧去除三障諸煩惱。智慧有:名言智慧、世俗智慧、勝義空性智慧。此處智慧指了解空性的智慧,而且是正對治細微無明的智慧。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首先我們必須聽聞空性的。一 道理,聽聞之後產生聞所生的智慧;接著要去思惟,慢慢串習就會產生思所生的智慧;然後使內心安住於何謂空性的那一點,如此串習才會產生修所生的智慧。必須有次第的慢慢往上修,並非馬上可成就,而是長時間串習。
在修習智慧當中我們會有許多障礙:內障礙、外障礙、祕密無形,障礙,因此「普願罪障悉消除」,希望修習智慧時一切障礙(小乘罪障、大乘罪障)都能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每個人都想離開三障諸煩惱,不止我們自己一人。,所有眾生皆與我們一樣想離苦得樂,眾生是無量無邊,我們要負起讓他們得到快樂的責任。首先自己要從內心上去除三障的煩惱,以及煩惱留下來的種子。為了去除這些障礙,要修習真明的空性智慧──證空現量。為了證得證空現量以聞、思、修三學串習智慧,此智慧需依大悲心和菩提心輔助,才能成為大乘的智慧。「世世常行菩薩道」,意義深廣是大乘的迴向文,我、們應如同迴向一樣負起責任去行。為使空性智慧生起,透過聞思修使空性未知令知,知道之後串習,同時還要去做廣大的方便行,使自己生起慈悲心、菩提心。方便和智慧二種資糧就是今天的課題─―「緣起讚」和「佛子行三十七頌」。「緣起讚」讚嘆佛陀的功德,因為佛陀不依其他的師長,就能自在的講出,最細微的緣起道理,再以讚嘆的理由敘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就是「世世常行菩薩道」,我們應該知道何謂菩薩道?何謂菩薩行?所以講「佛子行三十七頌」。
9、恆作饒益者 為益眾生故 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
10、謂緣起道理 見相違不成 此於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佛陀知道一切痛苦的根本是無明,是從它那方面有的執著,因此講緣起性空的道理。為什麼諸法不違 是從它那方面產生?因為它是緣起由因果而產生,這是空性最好的理由。為什麼是自性空?因為依緣起依因果而生。但是印度的順世派認為一切法不需依因產生。自在論違 師則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作意而產生,自在天是世間的主宰創造了一切。數論師認為一切法都是常性,由它們的性質(異共相)而產生,異共相本身是常,不需依因果產生。對於這些不依因產生且本性是常的執著,以及違 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創造的論師。我們無法對他們講緣起及因果的道理,如何能對他們違 講空性?他們怎麼可能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不成」。「相違」是指佛教下部論師,認為依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所生的果必定有自性,所以一切法依緣起是自性有。此見解與中觀論師正好相反,中觀論師認為一切法依緣起所以自性空。
11、尊許若見時 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 作所作無違
12、若見返彼者 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 墮苦惱險處
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見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呢?因為佛陀了解,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是自相存在的現象,與實際不符合。當我們去尋找假義時無法找到任何的東西,雖然找不到卻又是存在,因此更進一步認識,不是自相存在而是緣起假有,所以緣起是互相觀待,性空與緣起是沒有相違的。「作所作」是行事以及行者互相的關係,這並無違它本身是性空;行者、行處、行事互相觀待所以性空當下也是緣起。假使不是這樣,認為一切都沒有,那麼因果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了。如果認為緣起應該從它那方面產生,那麼因果是自相存在就不是自性空,假使緣起性空無法配合時不是墮入斷邊(空就不是緣起),就是墮入常邊(緣起就無法成立自性空),道 因此墮入苦惱險處(常邊、斷邊)。
13、是故於尊教 極讚見緣起 彼亦非皆無 及以自性有
世尊的教法中最殊勝就是緣起,因此我讚嘆。講無自性不是沒有,講有
不是自性有,所以無和無自性,有和有自性,兩者是有差別要分清楚。
14、無待如空華 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緣相違
沒有不觀待的法,如天空的花朵是不可能有,因此不觀待、不依靠的法是不可能產生。假使諸法是自性生就不需觀待其他的法可以成立,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因果是互依,諸法是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有自性的法與觀待因緣是相違。
15、是故除緣起 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 亦無有少法
一切法皆由緣起而產生,但是法相分為兩種:無常法(有為法)、常法(無為法)。無常法的緣起道理是由因果而生,各種無常法生起時必須依前面的因緣聚合才能產生,如此互相觀待的緣起是有為法的緣起道理。常法依緣而起,常法有許多支分,支分有它的「命名處」(例如:要了解常需依它相對的無常),無為法依緣(命名處)和支分存在。一切法依緣而起所以互相觀待,不觀待的法是絕對沒有,一切法是無自性,有自性的法絕對不存在。
16、若法有自性 則說無涅槃 及無戲論滅 自性無滅故
17、故於智眾中 發大獅子吼 數唱離自性 善說誰能難
假使一切法是獨立從它那方面而存在,法是俱生有,何需依暫時的因緣而還滅?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也是有自性,內心的煩惱三毒也是有自性,如此不可能依暫時的因緣,消滅根本的煩惱,煩惱無法斷就不必說涅槃了。因為煩惱無自性,才可斷除無明所產生的一切戲論(執著一切法從它那方面產生)。有自性就不會滅,所以戲論也不會滅。
18、況無少自性 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 二不違和順
19、即由緣起因 說不依邊見 此善說即是 尊無上說因
20、此皆自性空 緣此此果起 二決定更互 無障為助伴
21、除此更有何 為甚奇希有 以此理邊 讚尊 成讚非由餘
一切法依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無自性,不可能有「自性」的法。因此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成立而不相違且很和順。性空和緣起道理最主要是緣起,依由緣起的正理,我們不會墮入邊見(斷邊、常邊)。因為緣起互相觀待,依緣而起本身必須是有,依善因得快樂,依惡因得痛苦,快樂痛苦是成立的,不會墮入沒有快樂痛苦的斷邊。由於必須依其他的因觀待,所以本身沒有獨立產生的能力,不是從它那方面有自性存在,因此不墮入常邊。緣起是了解性空最好的正因,空性的正因有多種,入中論以車喻作七相推求:一(我和五蘊是一)、異(我和五蘊是異)、能依(我依五蘊)、所依(五蘊依我)、具有(我中有五蘊)、積聚(五蘊聚合為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為我),以七相道理證空時幾乎都可離常邊但易偏向於斷邊,雖然本身就是空性的正理,但是依緣起的理由馬上可了解斷除常邊以及斷邊,邊此的區 所以緣起邊此的區 是無上正理。
。線勇日仁波。線切的上師所寫緣起讚的注釋說:「空雖無作,並非它沒有能。線力作,空是自性空,不是能力空。緣起並非自性緣起而是幻相。線緣起,如同幻術般一剎那一剎那都在魔術當中轉變,形成行者、行處、行事三輪互相觀待。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緣起性空,必須了解事相的轉換好比魔術幻相的方式,無自性但是有作用。由此可知在同一法相上可成立二種法,有及空,有是幻術有,空是自性空。」還有一位貢唐仁波切也說:「佛教所有宗派論師都認為空不墮常邊,有不墮斷邊。中觀應成不但承認如此,而且可以相反說明,空不墮斷邊,有不墮常邊。因為了解性空就是緣起,緣起是有所以不墮斷邊,因為了解緣起就是性空,不墮自性有的常邊。」這法 樣的說法不會造成空和有互相矛盾的危險,因此非常讚嘆這種希有的說法。
22、若有為愚使 與尊作仇隙 彼不忍無性 妙聲有何奇
23、若受行尊語 珍藏緣起法 不忍空性吼 我說此為奇
24、緣起是無性 無上引導門 若即由彼名 返執有自性
25、今有何方便 導彼眾生趣 勝聖善行階 無比尊喜導
外道不認為有緣起的存在,一切法不觀待因果可產生,這並不稀奇。但是佛教內部的宗教論師,既承認緣起的存在,又講一切法自性有,我覺得這才奇怪。
26、自性無所待 順 有待任 緣起有待作 何能於一事 二無違和順
27、故說緣起法 雖自性本離 然似彼顯現 此皆如幻事
假使諸法從它那方面獨立產生就不需要觀待,一切法必須依其他的因緣才會產生,緣起本身具有觀待的作用;觀待與獨立是相違的,在同一事法上互相矛盾的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法不是從自性那方面產生,而我們卻如實地看到,因為緣起有觀待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與實舌 際是不符合的,所看到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一般,實舌 際卻非如此。
28、說如尊所教 無有少敵者 能如法求過 善達即由此
29、何故由說此 於見不見事 遠離增益執 及損減過故 善誌 故
30、緣起道因相 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餘語 是量起決定
31、故 善誌 見如義善說 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 滅眾過根故
32、舌 由背尊聖教 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 我見聖固故
33、希有諸聖者 善達此二別 爾時於聖尊 豈不從髓敬
34、縱於一分義 得少許決定 尚與故勝樂 況尊眾多說
35、噫愚壞我慧 於如此德聚 雖曾久歸依 未知德少分
36、然幸將近終 命相續未沒 於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舌 根
37、說中緣起說 慧由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 尊善知非餘
38、盡尊所垂教 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 尊無不趣寂
世尊所教導的一切都是講緣起性空,或直接或暗示,佛所說一切法都是為涅槃,為眾生解脫而口 說,解脫的大門就是空證智慧。所謂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口 願解脫門。所以佛陀所說不管明示、暗示皆講緣起性空。
39、美哉尊聖教 隨至誰耳邊 彼皆趣寂故 尊教誰不持
40、能降諸怨敵 離前後相違 與眾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41、尊為求此故 經於無量劫 數捨諸身命 愛親受用等
42、由見何法德 如鉤釣諸魚 能引尊意法 未親從尊聞
43、自恨善根劣 由彼憂惱力 我意終不捨 如母意隨子
44、於此思尊說 相好勝晃耀 光網遍圍繞 大師妙梵音
45、此作如是說 能仁妙影像 顯現於意中 如月治熱惱
46、於此奇勝教 諸不治眾生 周遍起糾爭 如跋縛囉草
47、由見如是相 故我多勵力 隨順智者行 數求尊密意
48、次於自他宗 修學眾教時 後返以疑網 遍燒惱我意
49、尊授記龍猛 釋無上乘法 遠離有無邊 教軌夜開園
50、無垢智輪滿 無礙遊虛空 除邊執心暗 映邪說星宿
51、吉祥月善說 日光鬘照顯 由師恩見時 我意獲安息
這些偈的內容主要講世尊當初為證佛果修習空性行菩薩道,遇到許多挫折,在聞思修方面下很大苦行最後才證佛果。由於宗大師閱讀過很多空性方面的經典,因為讀太多所以有點迷惑,不知如何運用,最後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以及寂天論師解釋的龍樹菩薩著作而通達空性。龍樹菩薩有許多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大弟子,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他們對佛法都講的非常詳細而殊勝,但見解還是有些不同,宗大師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寂天論師的見解。
52、一切佛事中 語事為第一 彼復因此故 智由此念佛
一切佛陀身、語、意事業中,講空性經典的語事業是成佛以及解脫的根本,因此至高無上。宗喀巴大師因為透徹了解空性,所以對佛陀產生強烈不動搖的信心。
53、隨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苾芻 於彼大僊如是敬
54、遇此無上大師教 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迴施諸眾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55、願利者教盡有際 不遭惡分別風動 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56、願一切生捨身命 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剎那頃不慢緩
57、願勝導者無難量 殷重為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恆思察 察
58、淨勝意樂勤彼時 梵王帝釋獲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眾恆為助伴無暫捨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
多聞苾芻善慧名稱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窩得公家
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以上緣起讚最主要的內容是佛陀不依其他導師,就能很善巧的講出最深奧的緣起道理。因此佛陀的教導是最殊勝,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導師,由此產生最強的信心以及虔誠心來皈依佛陀。
五、佛子行三十七頌
禮讚文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恒以三業恭敬禮
由前面所說緣起性空的道理,應該對諸法無來去有粗分的認識。諸法有來去,但只是幻術的來去並非自性的來去,唯有依名言產生的來去。雖見諸法沒有自性的來去,可知我們的無明是可以斷除;無明是顛倒的執著,執著不物 德資糧(二)緣起讚,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符合實際的事物,一旦了解真實情況,無明就可斷除。觀世音菩薩知道無明可斷除,為了使眾生離開痛苦,努力做利益眾生的事。「雖見諸法無來去」以另一個角度解釋,佛陀證空現量的根本智是最究竟的法身,也是唯有諸佛相互之間以現量可以了知,菩薩的現量是無法了解,因此佛陀的法身不是菩薩以及凡夫肉眼可見,稱為自利法身。「唯一勤行利眾生」佛陀的化身以及報身稱為色身,可讓菩薩、二乘、凡夫直接見到,且可以對他們說法,具有身口意三種利他事業,所以稱為他利色身。觀世音菩薩具足法身與色身,因此我禮敬。
佛子行主要有三十七句偈頌,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佛子行。
發願造論文
正等覺佛利樂源 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復依明行要 故當宣說佛子行
佛陀未證悟之前本是凡夫,也是依因緣而生,不是無始以來就有佛陀的自性。剛開始也是與我們一樣,慢慢經過串習與修行的磨練,一步步往上走,漸漸使道功德增長,最。 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陀的果報是修正法而產生,要修之前必須了解何謂真正的正法?何謂正法所行?這部論「明行要」是指佛子行,因此所要學、所應知皆是佛子行。
前面介紹過善男子、善女人,具有大悲心的男人與女人。我們如何生起大悲心,大悲心的基礎為何?想要離同 苦得樂而而生起大悲心,自己不想要痛苦的心他人亦同,因此針對他人的痛苦產生不忍的心態,希望他人能得到快樂。痛苦是可以斷除,最究竟的快樂是可以得到,但如何去除痛苦?痛苦由惡業而產生,惡業由煩惱產生,煩惱因為愚痴而生,愚痴因為無明(最細微的無明)。最細微無明與實際是不符合,是顛倒的。長我們可以努力灰
讓自己了解真實情況,對空性有了認識之後不斷地串習,使能力增長;因為心有特性,你反覆訓練、串習,能力會越來越強,最後變成自然。當空性智慧與我們的心識成為一時體,自然生起空性智慧時,我們的無明已減滅少到最低乃至完全斷除。由此可知最細微無明是可斷除,它所產生的愚痴也可斷除,當愚痴斷除的同時,它所產生的煩惱也斷除;煩惱一斷,惡業也斷,因為煩惱與業斷除,集諦也斷,苦諦也跟著斷,一切痛苦因此而寂滅,從此沒有痛苦。
我們的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具有去除污穢的本性(即:如來藏);如來藏是指內心唯明唯知的空性,我們的心識是自性空,所以心識的自性空就是如來藏。相續本母云:「佛了陀事業造就圓滿了一切」。此有二種解釋:(一)佛事業不可能斷滅,會永遠存在,為一切眾生努力。(二)佛有加持力(能依),但眾生(所依)是否可得到加持?我們內心的如來藏有了解一切的能力,只是障礙遮住此能力,無法顯現出來。假使有一天去除障礙,就可了知無論粗細分的境,本身就具有了了解一切法相的能力。所以佛事業與加持可依附在如來藏上,再者我們內心的如來藏和佛內心空性的本質是無二,佛的內心是自性空空,佛的要意識自性空,我們的心識也自性空,從空性中不會顯現任何的差別,不管涅槃或輪迴,空性的本質是一致的。
質般若經說:「心,亦無是心,因為心的性質是光明」。一些佛學專家解釋「心」是初轉法輪(四諦法輪),「亦無是心」是二轉法輪(無性法輪),「心的性質是光明」是三轉法輪(善擇法輪)。「心」是唯明唯知能感觸的體性,無形、無色,好比能量;心識分許多種,所以心類學可以講很廣。有些佛學論是師認為心識有九種,有些認為有八種,有些認為有六種,有些認為只有一種,般若經認為心識有六種。外道認為我和眾生與身蘊毫無關係。佛教的下部認為我的身蘊和心識是間的細縫當中,可以找到一個我。自續以下認為意識是眾生,我即意識。隨經派唯識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眾生,我即阿賴耶識。中觀應成認為我不是意識,意識不是我,無論身、心任何一方面都沒有我的存在,這就是依蘊(身或心)取名為我,更詳細講是由心續(心的續流)取名為我。至於五根、五識只是暫時,雖然沒有眼識但是眾生還是存在,所以眾生最主要的命名處是心識。密教有很多粗分細分的說法來解釋心識,顯教是沒有那麼詳細的解釋。密教有四部,前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沒有講到心識粗細分的層次,唯有無上瑜伽部詳細講到心識的粗細分。粗分的心識指五識,稍細點的是意識指空寂靜意識,空寂靜意識分四;前三種為暫時性意識,第四種是最細微的意識,在粗分意識的同時無法產生細微意識造成的意身,這種細微意識無始也無終,我們依此成佛,除此最細微的空寂靜意識,其他的意識是無法成佛。當我們接觸到大光明(成佛)時,這些自然而然會消失不會再現起。因此由這樣意識的續流而取名的眾生是無始亦無盡,當無始無盡的眾生受到痛苦時稱為輪迴,當他離開痛苦圓滿一切就是佛。所以正等覺佛剛開始也是凡夫,經過修學正法才成佛。
正法的精髓是四聖諦及二諦,但此次因為時間的關係不介紹。何謂正法?何謂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的法寶?擾由對治力去除無明煩惱的障礙,去除煩惱障礙的滅諦就是法寶,去除煩惱正對治的當下正對治也是法寶。為了得滅諦及道諦的功德,從現在起就要斷除不應做的事,好的善事盡量做,如何去除這些惡業的干擾?由煩惱產生的身口意十不善業是我們要斷除的。四執百論云:「為了不墮三惡道,首先要斷三惡道的因(十惡業),其次斷我執。」我們先把第一個步驟紮實了,然後執斷除一切煩惱的根本 ─ 我執,接著斷除所知障。煩惱留下的習氣很深,不止是煩惱斷除還要斷煩惱留下的習氣。避免以及斷除惡業的層次分三階段,因此行氣善也分三:(一)氣守十善業戒,行十善氣業道。(二)為斷我執修三學。(三)由菩提心的攝氣受,加上空證智慧正對治煩惱的習氣。為了解佛所說,所以跟隨佛陀,但首先先皈依佛陀。修此三階段都要以皈依心來契入。(一)由皈依畏懼三惡道的痛苦行十善,(二)由皈依畏懼輪迴的痛苦串習斷我執的智慧,(三)由皈依了解墮入寂靜自利有何過患,畏懼此過患行廣大利益眾生事業。以上是為力 了究竟利益,究竟快樂而行的次第。今生的利益畢竟是暫時,重要的是究竟利益,為斷今生利益需要觀粗無常,為斷今生執著修無常;人生非常珍力 貴,為使自己對修法產生更強的信仰及欲求,使道的欲求心增長需思惟暇滿人生。灰心消極力 力 是無法力 修行,因此要深信自己有能力,然後了解什麼是該思惟的,走入修行的在道次第。
1、此生幸得暇滿船 自他須度生死海 故於晝夜不空過 聞思修是佛子行
暇滿船是指珍貴的人生,暇滿是有能力、有權力而且有因緣,能自在的學佛;無暇是無能力、無順緣可學佛,不圓滿是自己有權力想要學佛,但外在因緣不具足,所以無法學佛。為使自己和他人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無論晝夜二十四小時都要行聞思修,平時唸頌聞思修和以聞思修的心睡覺方式雖不在同,但我們是可以二十四小時都修行。也可以用打坐的方式修。學佛法,打坐時心緣十善業,。雖然無法很專注念在一點,但至少使我們內心永遠保持善心的境界。無上瑜伽有講到許多睡眠的修持方法,假使沒有接觸過無上瑜伽,我們 可以做到佛經上所說五十一種心所裏的四意轉:悔、尋、伺、眠。如果做了善事,起後悔心態,後悔本身變成不善;同樣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因為產生後悔的心,這種後悔意識就變成善,所以悔本身沒有善惡標準,是依其他因緣而變化。睡眠亦同,在未睡之前保持善心,睡多久就行善多久。聞思修非常重要,為使聞思修行的好必須斷以下的逆緣。在
2、貪愛親方如水動 瞋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捨猶黑闇 離家鄉是佛子行
當我們在家時行 父母、親人、兄弟姊妹朋友,會對我們說一些家庭瑣事或恩怨情仇等等,如此無形中浪費很多的時間,成為聞思修的逆緣,所以盡量避免這些不使自己內心散亂。假如可以控制內心,不管行 離開家鄉與否都是佛子行。例如:西藏難民離開家鄉流亡到印度,印度成為他們小的家鄉,又產生你的,我的問題,無形中造成許多麻煩。所以離家鄉不一定會離散亂,如果能控制內心不散亂離家鄉是佛子行。
3、遠惡境故惑漸減 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見 依靜處是佛子行
依靜處是內心不散亂再加上外境不喧譁吵鬧。在靜處修學聞思修時,常會有世間八法來干擾,如此聞思修將變成煩惱毒品。若為博取名聲聞思修或為世間財物聞思修,外表學佛內心學煩惱,增長煩惱,如天成魔,甘露成毒。這樣的聞思修只為今生的利益,所思所行皆為今世的名聞利養,要特別小心世間八法,無時無,交臂 刻不,交臂 在伺機找你的漏洞侵入,因此儘量,交臂 減低對今世的執著。
4、常伴親友還離別 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舍去 捨現世心佛子行
念死無常可減少對今世的執著,觀想人生無常隨時可能會面臨死亡,這是觀粗分的無常。當我們的意識與今生的父母精血融合為一生 體是生的開始,從生到意識離開身體稱為死,從生到生 死之間很短暫何必如此重視,一切終究要捨去,最後還是去世而已。捨去今生不是什麼事都不管,是要為後世著想不要太貪著今生,今生不一定最圓滿,也不可能得到最究竟的快樂。如果為後世著想,今生的貪著自然會減少,你不會在乎別人唾棄、嘲笑、諷刺你,因為你覺得今生不過如此的空虛,不會動搖, 為後世著想的心。而且你會去行善,內心因而得到快樂,所以為後世著想,不只今生快樂後世也安樂。講到究竟快樂就一定有前後世的存在,為什麼前後世是存在?眾生依心識的續流取名而有,心識的續流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像波浪一樣有起伏變化,可見心識依因果產生轉變,依因果而生。前面這朵花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緣,外緣(俱生緣)有:陽光、水份、空氣。等流因有:種子,種子的相續才會產生花。無論身體或花都有它的外緣和進取因;花的進取因是種子,以此類推往上尋找,會找到世界未形成前的微塵,微塵的微塵‧‧‧這就是花的種子的進取因。同理一直往前尋找我們身體的進取因,也是找到微塵的微塵‧‧‧,由微塵中的微塵到現在的身體經過很長的時間進化轉變,但因果的續流一直存在。
見到色法的眼識,必須有外緣的色法以及等流因(眼根),才能生起色法的眼識,但是眼識的本質(唯明唯知的體性),不是依外緣和等流因而產生。這是在未產生之前的眼識,或其他唯明唯知的體性而產生,所以它的進取因必定是唯明唯知的體性。流 意識的進取因必須,有成為唯明唯知體性的能力,但不一定是現起的意識產生。譬如:剛開始先產生意識,後來因為外緣的關係暫時消失,變成種子種在意識田裏,當接觸外緣時會再產生,所以進取因的續流必須有意識的存在。如:火的進取因不一定需要熊熊的大火,但至少要有可燒的能量才能產生火。同識理要成為唯明唯知識光明體性,必須有能成為光明體性的能力,才可成為心識。心識的進取因不是色法,但它的外緣必須是色法,才會產生看到色法的眼識,沒有眼根不可能看到色法的眼識。眼識必須依可成為唯明唯知的體性的能力,才可產生眼識。無上密講到最細微的意識是所有意識的開始,,我們一直往前尋找,就會找到最細微光明體性的意識,當然我們的頭腦神經跟粗分的意識有關係,好比眼根與眼識的關係。當大腦神經不清楚時,會影響我們的意識,理路是否清楚與健忘和腦神經有關,但意識本身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必須依與它同性質的能力才可產生,這種能力慢慢尋找就是最細微的空寂靜的第四種心。當碰到很久沒見面的人沒覺得面熟,因為以前曾經見過只是突然想不起來。想到的同時與曾經看過的念頭之間的續流關係;隔了很多年我們不可能一直想他,曾經看過他的心識變成一個無形種子種在意識田裏,一旦。遇到外緣啟發它的能力就會產生,由曾經看過而產生今天的想。
。以現在科學家而言這種解釋與神經細胞的運輸系統是否有關?而且是否想每一件事都要透過大腦的細胞才可想到?是否有可能在大腦細胞未運作之前,由內心的想或感觸啟發大腦的細胞,再進一步成為更深更明細的想,這是有可能的。現代科學家所講的身心的關係與我們佛學講的很契合。所以科學家和我們佛教徒必須共同努力深入探討研究。我認為科學家研究及討論方式,並不一定局限在色法的窄小範圍裏,他們現在所研究都是有形有色的物體,不曾為無形無色的物體做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我相信將來他們一定會去研究色法以外的物體。由於現在科學研究範圍有限,所以他們說找不到並不一定代表沒有,但找到的一定有,因為他們是透過經驗研究實證而得。假使佛學與這些道理不符合的地方,我覺得應該依照科學家證實的結果。我們不能講與事實不符合的事物,若如此就必須依其他來作為佛學的解到釋。科學家所講的沒有或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沒有,因為以他們目前的能力還無法找到無情物體,若物體是在他們尋找能力範圍之內應該找到而沒有被找到。而我們來說沒有,是因為現在還沒有能力去找,所以找不到不代表沒有。有些人可親眼看到自己前世做什麼,也有自身經驗一些事,靠這些可猜測前後世可能有。再加上意識的續流是無始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此能力透過訓練及串習可增長到最高無量無邊,這種無形無色的學說,有些問題我想科學家很難解釋,但以佛家的角度很容易解釋而且認為一定有。
地球的形成是許多微塵的聚合,科學家也如此認定。因此地球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微塵也是依因緣而產生,因始緣依前因而生,前因又依前前因,如此往前推求是找不到開始的。假使有第一個開始的因,請問此因是否需依因緣?若不是,那麼第二個因依因緣就沒有道理,所以推求究竟的因是無始。法性本來如此,無法做更詳細的解釋。假設第一個因是無因生或是常法,但常法是固定不變不可能產生因,所以因是無始。由於地球沒有第一個開始的因,心識沒有第一個開始的因,所以心識是無始亦無盡,心識所取的眾生也是無始亦無盡,情器世間皆無始無盡。可能因為我是佛教徒的緣故,我比較認同心識無始無盡。我們不能因為佛陀講有前後世的存在就深信不疑,不去尋求理由,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探討前後世存在的原因。由心識的續流是無始的正理可承認前後世的存在。四百論云:找有為法的進取因是找不到開始,但它的最終究竟是有可能,它會還滅的。死時意識從身體離開所要去的地方有二:善趣、惡趣(痛苦多的地方)。後世到何處與現在有關,未來的快樂與痛苦和現在所造的善惡有密切關係。
5、伴彼若使三毒長 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 遠惡友是佛子行
若某人令你三毒增長破壞你的聞思修,這是惡友要遠離。不是從內心捨棄他、不管他,而是不會被惡友三毒的行為所干擾。
6、依彼若令惡漸盡 功德猶如初月增 則較自身猶愛重 依善知識佛子行
依止善知識比愛自己還重要,一般善知識是教導你的老師;佛學的善知識是他的行為,可增長也 你的三業功德,去除你三業的過失。自己若未調伏怎能調伏他人呢?佛陀說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同事不止教導別人止惡行善,也 自己的言行也要一致。平常老師教歷史只是講而件已,但佛教善知識不光只是講給別人聽,在教導別人斷惡之前自己應該先去行,依經驗教導別人,這才符合佛教善知識的條件。戒論對於戒師阿闍黎的定義,大乘論典件對善知識的基本條件,以及密教對上師的定義都詮釋的很清楚,不同的論典對善知識有不同的定義。佛陀很善巧的件說依法不依人,戒論裏講如果具足條件的上師,假如有一天講錯法,弟子可以直接遮止,這是允許的。莊嚴經論云:與善法相應的要去行,與善法不相應的要遠離。密教說具有條件的上師吩咐弟子做事,弟子認為不該做時,可以尊敬的對上師乞求不要做。未依止上師之前要先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條件,在依止的同時如果上師說到與法相應就儘量做,與法不相應就很尊敬的乞求上師不去做或遮止上師。要特別小心,有很多人穿著奇怪的服裝或說些法,或修些奇怪的儀軌甚至降魔,我們馬上認他為上師,這是很危險也是錯誤的。有位佛學大,師,,說:要買馬或買寶物時,我們都會仔細觀察是否值得買,假使買錯也不過是飾物罷了,而且是短暫的,不會造成痛苦。但是錯誤依止上師不只今世、後世、生生世世、甚至毀壞你究竟快樂的道路。因此為了你的究竟快樂的道路是正確無誤,必須好好觀察你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為今生短暫的裝飾品都要研究半天,何況為了後世的究竟快樂更要詳細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條件。同樣我也希望你們觀察我是否具足這些次條件。
7、自身猶築生死獄 世間天等誰能救 故於救度不虛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佛弟子的究竟目的是解脫,從三毒中解脫,三毒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戰勝三毒。因此真正的皈依對象、皈依處,是直接可對治三毒的法寶――道諦。道諦是煩惱的正對治,所以道諦與離開煩惱的滅諦是最究竟的皈依處、是真正的皈依對象。皈依是救護、救拔的意思,當你依靠某個對象他有辦法救拔你,稱為皈依的對象。需要救拔之前必能 佛子
先有畏懼,才會想要依靠;由思惟煩惱的過患,畏懼煩惱的痛苦果報,為了消除煩惱而請求皈依。真正能使我們得到煩惱的解脫,唯有自己內心的道諦以及滅諦。因由道諦與滅諦就可永斷煩惱,離開三毒的控制,所以法寶是最究竟的皈依處。佛陀無所不知,能正確的引導我們成道的次第,而且目前我們所要修行的,也需透過佛陀的教導才能認識,所以皈依佛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僧伽指聖者的僧伽,不是被煩惱所控依 佛子
制的僧伽。為何說聖者的僧伽?因為見道以上的出家眾,有些是直接正對治煩惱,有些已經斷除見道的煩惱,因此斷除見道煩惱之後,他知道如何斷除最細微煩惱的次第,而且他正在修習當中,絕對不會受到煩惱的控制。我們要皈依的是不被煩惱控制的人,假如某人被煩惱控制,但有點神通而且長相與眾不同,因此皈依他,則是完全錯誤。我們不能因為有神通而隨便皈依,無論天或人如果和我們一樣被煩惱控制,就不是皈依對象。所以我們要認識什麼是皈依的對象,假使確認他有能力救拔我們而且不受煩惱的控制,就應該把身心一切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這才是真正皈依處。
大乘的不共皈依是為自他二利,欲求佛果位。為了自他利必須不被煩惱(煩惱障、所知障)控制,必須證得大乘的見道無間道(道諦的第一個果位,真道一 見道),因此要努力學習,當證得大乘的見道無間道時,就是大乘的聖者――僧伽。我們應效倣大乘的皈依,作行皈依,把。 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