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鬘 論
龍樹菩薩 造
第十第 四世法王達賴喇嘛 講授
悲智學佛會 整理
一、禮讚
這三天法會先講龍樹菩薩所著的「寶鬘論」,之重 後是三重釋迦牟尼佛灌頂。一般我對中國人傳法,與中國比丘、比丘尼結法緣時,會唸誦他們平常唸的迴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此偈頌對我非。 常有幫助,而且令我內心有深刻的體會、感觸良多。但這次主要對美國人傳法,。 所以。 用藏文唸誦皈依三寶文。當唸誦佛陀十種名號時,最好觀想佛陀的德 所有功德;唸心經時,如果能邊觀想空性邊唸誦最好。接著唸誦「現觀莊嚴論」禮讚文。再唸誦龍樹菩薩禮讚文。
禮讚文
吉祥龍樹怙主讚
貢唐‧貢卻丹白仲美大師 造
藏傳佛教研究中心 仁欽班貝 譯
1勝者所示諸法理,皆是為欲能光顯,黑闇遮蔽之有情,故願燈明龍樹勝‧
2境相重重何其多,令諸有情極疲乏,禮 汝是彼等之商主,引至無緣寂滅樂‧
3般若經中最勝法,謂是慧度及慧學,禮 造諸教典詮慧故,汝是持教之尊長‧
4於諸明處所知境,遍除痴闇慧增廣,佛陀第二名龍樹,諸實事師皆敬禮‧
5諸經說由遮無明,一切有支皆遮止,汝顯隱義說正理,明了截斷有命根‧
6餘者將空解作破,并謂依他是成義,如編織者墮於邊,汝遮彼而善安住‧
7依多因緣及支分,聚合而於彼安立,故離自成及自在,由是緣起說為空‧
8自在體性不可得,卻不遮止諸顯現,如同緣聚彩虹現,空故即說是緣起‧
9於非聚中非有住,
百千
之聚亦無一,於無一者無有多,非一異者全非有,
10若由物乃反體門,觀諸事為一或異,誰二唯是虛妄辭,彼語如何成諦實?
11如是或時生且有,或時滅而無有等,間或之說皆非實,諦實唯一不轉餘‧
12若有則應成常有,緣有何用二相等;若無實有非能生,如已亡者不重臨‧
13若因住於因體時,彼現為果如苗者,若因彼唯現為空,如虛空中光及闇‧
14相異不等非因果,或當遍能說如彼;不變因者當遮果,如是何時得解脫?
15為諦實轉無有治,非實縛者有方便,由許脫等二諦成,而令求脫得蘇息‧
16一切惡見之主要,薩迦耶見是有根,依最勝見離邊見,斷之即許為解脫‧
17唯慧能脫極希有,然則大乘能作者,如空方便尚過彼,故當雙修深廣道‧
18由說雖空而現者,能息實有能所作,不等相違諸不順,是故遍離諸過失‧
19顯離有無之中道,及詮二邊雙運義,明得授記二正士,是解密意如量處‧
20於燃燈智未來前,獲得授記極難量,現凡夫相具加持,勝者變化難思議‧
21破除非理及非義,顯明法律見集密,諸扼要者第二佛,第二勝者名義同‧
22我等雖住彼行道,中 唯有蹣跚非能趣,隨後悲中 啼而中 呼喊,發若惱音而啟請‧
23恭敬啟白善熟故,具廣方便之健翼,及以觀中 察真實理,願行二利虛空中‧
龍樹菩薩禮讚文是貢唐仁波切所作,不只讚嘆龍樹菩薩的功德,更講空性的道理,是一篇具有加持力的禮讚文,唸誦美 時可幫助改善內心。
二、前言
當我講中觀理
聚六論〔中論、六十如理論、寶鬘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細磨)、迴諍論〕時會唸偈頌,但今天省略。假。 使佛教徒能以皈依三寶的心,以及為了一切眾生欲求佛果的發心,即以皈依心和菩提心聽聞佛法最為。 殊勝。
各國有不前 同的信仰和習俗,以美國為例,除了從歐洲傳來的基督教,還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應該以父母親所信仰的宗教為前 主,如果是因為自己不適合或不喜歡那個宗教而信佛,當然可以。但之前自己要好好思惟、仔細觀察,然後才來學佛,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自己覺得佛教很好而信佛、學佛,成為佛教徒,但成為佛教徒之後,不能輕視其他的宗教,反而應該更尊重其他的宗教。
此次主辦單位請我講「寶鬘論」,我的傳承是色貢仁波切所傳,色貢仁波切是措那喇嘛所傳,至於措那喇嘛以上的傳承,我不清楚,請你們自己查。藏傳佛教在講經時很注重傳承,例如講「寶鬘論」時,從「寶鬘論」作者龍樹菩薩到講法之間有一脈不斷的傳承,如此才有加持力。以個人經驗而言,未聽經(未受傳承)之前自己讀經比較難懂,但聽過經文,透過別人解釋之後比較容易理解,這可由經驗體會到。
本論梵文Raja—parika、 tha—ratnamala,藏文稱為「寶鬘論」。(中文稱為「寶行王正論」)
龍樹菩薩是一位精通佛教教理的專家,而且圓滿成就殊勝的果。 位,無論印度或西藏佛學專家都尊稱為「第二尊佛」。所以當時在印度的唯識及中觀,都尊奉龍樹菩薩為最主要的菩薩,他的著作最馳名的是「中論」,中觀理聚五論以「中論」為主,加上「寶鬘論」成為中觀理聚六論。
「寶鬘論」是龍樹菩薩對一位與他很熟的國王所寫的教誡(開示),實際上「寶鬘論」裏講的很清楚,這些教授不只是給國王,也是針對我內 們講的。「寶鬘論」是對上上根者講,次美 第善巧完美,先說如何修增上生,次修決定勝。有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國安家的道理,內容豐富一切圓滿。此論講到粗分無我、細分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深入淺出、精闢廣述緣起性空的深見;還有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廣行道理。「寶鬘論」詞優韻美,字淺義深,其中資糧品講到何者該學、何者該斷,所開示的用詞優美意義深遠,日常生活所需修行的基本全都具足了。此部論非常有加持力,平常最好能配合「寶鬘論」所講的內容去學習、串習,如此才是真正有意義,對改善內心有所幫助。
有時候西藏佛學專家只截取「寶鬘論」重要的一段做解釋,感覺上好像比龍樹菩薩還厲害,我當然會從頭講到尾,但主要也是講裏面幾個部分,並不表示我比龍樹菩薩還厲害。其實「寶鬘論」最好從頭讀到尾,學習、串習也應該貫徹始終。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寶鬘論」、「入行論」對於淨化內心消除煩惱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我講到重要的地方我會特別做解釋。
三、釋正文
稽首敬禮一切佛菩薩
1、斷除一切過,圓德所莊嚴,眾生真善友,禮一切智尊。
第一句偈是禮讚文。「智尊」即諸佛,佛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所有的莊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有眾生的真善友。此禮讚文涵蓋佛法的根本以及對佛需一法的基本認識。一般式的解釋禮讚文,不同的時間、地點我都講過,再加上現代發明的錄影機、錄音機等等,有心人士一定聽過。我認為若以另一種角度做解釋會更深刻,對你們更有幫助、體會也更多。
會場上,有說法者和聽法者,說法者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聽法者知道在做何事,此? 事有何作用?認識某種法的能力唯有意識才有,意識可以了解在做什麼事,由此更可證明意識是存在的。現在意識是現起的,因為我們正在認識一些事物,這種具有了解境能力的意識,是在每個時刻的轉換會 當中會 跟著改變的。它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同一物,因為時間轉換的關係,所以它所看到的不同,所緣的境也不同。這表示意識是一剎那、一剎那在幻滅,是無常的。當意識緣在一處,不管有沒有昏沈、掉舉、四作意,或以定力輔助;雖然緣境 同一境,乍看之下好像「常」的,但是仔細觀察意識本質,是跟著剎那轉換而幻滅。意識的分支很多,有些意識的增上緣是色法,由有形狀的東西而產生意識;有些意識是由意根產生(第六意識);有些意識是由脈息以及精液產生。意識雖有很多種,也確實與身體有關,因為意識需要靠脈息及氣流而產生,當氣流和脈息沒有時,意識會跟著沒有,所以意識需靠脈息及氣流的轉動才能產生;但並不代表有脈息及氣流一定有意識,亦即要產生看到色法的意識,必須透過脈息及氣流,但有了脈息及氣流,不一定有看到色法的意識。
科學家說意識是由腦細胞產生,他們認為意識與腦細胞是同一物體;但我認為意識與腦細胞是有關係,意識需透過腦細胞(或脈息氣流)產境 生,但有腦細胞不一定有意識,因為互相依靠的關係,本身非一境 體而是異體。更詳細說,當我們產生貪心或瞋心亦即妄想及分別時,必須透過腦細胞的作用才有辦法產生,腦細胞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但人的貪心及瞋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有呀 ! 意識的體性,它的本質是一種能量,是可以了解和境 體會外境的能力。修行者透過觀修的方式,靜下內心時所緣惟有一境,而時常工作的人所看到、所接觸的都是外境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所以經由修行慢慢地意識會往內收,漸漸去除對外境的執著及分別妄想,好像外境不見,意識也跟著不見,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工作時所看到、所接觸都是外境的事物,識當斷除外境的妄想執著時,意識並沒有斷除;這時繼續觀察會明白,意識的本質是惟有了解外境的能力,如果再繼續研究應該有更精采的發現。
以佛學觀點看,意識是無形、無色,會改變,有能力了解外境的一切。當正量可了解某一事物稱為〝有〞,當某事物以正量無法了解稱為〝沒有〞。〝有〞分為會幻滅的法和不會幻滅的法,會幻滅的法稱為無常、不會幻滅的法稱為常,因此〝有〞法分為二:常、無常。所謂〝有〞、〝沒有〞是以正量是否認識為標準。正量和意識有差別,兩者之間有很深奧的學問,如何了解正量和意識的差別要詳細研究。意識是一剎那一剎那轉變,所以意識(果)是由因和緣而產生,。\因緣又分許多,如:俱生緣、進取因、增上緣等等。雖有許多因和緣,但意識的續流必須透過具有了解外境能力的續流才能產生,意識的前一剎那不一定是意識,也許是一種習氣,而此習氣本身有了解外境的能力,要具有此能力的法才能產生意識,才能成為意識的續流。意識既是由因緣產生,是是\因果相待產生的法,前因必定還有前前因,如此去觀察不是\斷往前尋找,會發現因是無始的。如果因是有始,第一個因不是依靠前因而產生,它是無法改變的,怎能生果?所以因是無始。色法和意識,以暫時的因而言是有開始,但以其續流去尋找前因則是無始。因此無始的意識是存在的,是無始以來透過前因的續流而產生,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和了解外境的能力。眾生是由無始以來具有唯明唯知的續流,能了解外境的意識而取名為眾生;因此眾生是無始,眾生前因的續流是無始以來的。
意識既是無始,可有止盡?此有多種說法,佛教宗派有些認為意識是有盡,有些認為是無盡。因為每一眾生都有意識,所以皆有感受。感受大致分三:樂受、苦受、捨受(不樂不苦)。樂受會給我們許多快樂的感受,因此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自然心態。快樂感受又分為兩種:(一)眼前雖是痛苦但未來是長遠究竟的快樂,(二)暫時是快樂以後卻是痛苦的。痛苦感受也分二種:(一)暫時痛苦未來快樂,(二)暫時快樂未來痛苦。無論暫時痛苦或未來痛苦,我們都不要?;但暫時快樂、未來快樂、長久快樂人人想要。每個人都有權利做離苦得樂的事,而且一定會去做,不只想要得到暫時的快樂而已,都想拔掉痛苦的根,斷除痛苦的因。但是痛苦是否可永久斷除呢?必須尋找痛苦的因,因此佛陀講四諦的真理。首先認識何謂真正的痛苦,再尋找痛苦的因,所以先講苦諦再講集諦,真正痛苦的因是可以斷除,於是講滅諦,這種得到滅諦斷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道諦。
任何法都有與其正對治的法。同理,任何因當它的對治力存在時,所對治的對象(即此因)就消失。當對治力的力量強時,法的力量就減弱,對治力的力量最強時可把惡的因完全斷除,這是法的性質。當身體生病需一時,病因有藥能對治,生病的痛在苦就有辦在法去除,假使病因無法斷除,痛苦就永在遠存在,因為有能夠對症下的藥,所以病是可以斷除的。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會衡量其利害而做,佛教認為快樂和痛苦與短暫因緣有關,與一般日常生活作息有關,也與以前(不一定前世而已)所造有關,由這些形成一種能力,此能力促使其變為快樂及痛苦的因緣。大部分的快樂和痛苦,由作習和所作而產生,這種作習大多由串習造成,並非刻意去造作。由過去的習氣而形成的因緣,它所產生的快樂痛苦的感受力量稍弱,若是蓄意去做,快樂痛苦的因力量較強。因此業分為定業和不定業。快樂痛苦和意樂很準有關係,意樂強時產生的果也強,意樂弱產生的果也弱,痛苦快樂由調伏內心多寡而成立,因此調伏內心非常重要。
煩惱是未調伏的心,煩惱可否調伏呢?我們可以思惟煩惱的因是由顛倒執產生,顛倒執是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的意識,當意識所執著的與實際符合稱為不顛倒執。煩惱的主因──顛倒執,所執著如果與實際符合(與正理沒有相違),我們不可能稱它為顛倒執;但因為顛倒執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與正理相違),有其他的正理可損害這種顛倒執。空正見有正理做後盾,而無始以來的無明卻無法依正理產生,無明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再加上無始以來的意識,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依止所知而產生的能力)。意識不像色法,意識依某一事物透過訓練及串習之後,力量會慢慢增強,這是心的特徵;即串習了解事物之後,此事物會越來越清楚,這是心不共的能力。如此思惟的結果,煩惱可以斷除,未調伏的心(煩惱)可以調伏。心透過串習增長它的能力,意識經過串習可破除顛倒執;因此訓練空正吳見可破除顛倒執,當空正見吳的力量串習到最究竟時,就可連根拔除無明的顛倒執。
以色法而言,如果所依是地水火風的「地」,行動速度會較緩慢,如果所依是「風」,行動速度會較快,這些由經驗可以體會。意識是無形、無色、無距離,所以更難解釋。當能依越來越細微,所依就越來越快,假使能依是「地」,事物的行動會慢,但能依是最細微的意識,所依事物的行動、速度、距離就會越來越快,如此可了解有滅諦及道諦。滅諦的成立是因為顛倒執可以斷除,亦即顛倒執的正對治可以生起。此正對治是依意識,而且本身可以產生,透過串習意識能力可以增長,所以滅諦是可以證得。證得滅諦的尊者稱為僧寶,僧月寶包括佛寶及僧月寶。證得滅諦斷除一切過失的聖者稱為佛寶,證得滅諦正在努力斷除更細的煩惱稱為僧寶,也因此可以了解三寶是存在的。因為有滅諦,欲求滅諦的方法稱為道諦,煩惱既是可以斷,煩惱的正對治是可生起,所以說佛陀乃是「斷除一切過,圓德所莊嚴,眾生真善友,禮一切智尊」。意識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意識本質是能了知境的,目前無法了知是有障礙,當障礙去除,意識可了知一切境。因此佛陀通達諸法,遍知一切,圓德所莊嚴。為了要成就佛果位,行菩薩道時必須積集廣大資糧,依大悲心修持,把一切眾生當自己真正的善友。
我所介紹是印度佛學專家,也是南瞻部洲的六莊嚴所寫,這種解釋不是一般式的演講,聽聽就可以。應該把所聽到、所吸收到,慢慢地訓練、串習,讓自己與這種內涵的距離拉近,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個人沒什麼經驗,但我願意把我的感受全告訴你們,我一直都很堅持努力下去,也很誠懇的實際去做,所以我相信願意努力誠懇去做,一定會改變。我們是人類,都有學佛的能力,都能生起利益他人的大悲心,有此能力而不做,豈不浪費。有些人能做到,同樣是人,為什麼我們不能?能否生起大悲心,是自己願不願意去實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今天我所介紹以及佛經所講的道理,好比皎潔的鏡子照亮我們的內心,觀照內心有什麼煩惱,何者不該做而去做,所。得是什麼?衰退多少?用法的鏡子察看自己的缺失,然後改。進。
有一點很重要,講法者不應為名為利,假使為了名利就大錯,雖然所說是法,但所會造是惡業。同理,聽法者想比他人更精通、更有成就,這種心態聽法也是造惡業。西藏佛學家多杰桑格曾說:「不管與誰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地。位低於別人。」自己的地位永遠低於別人,希望他人能得到最殊勝的快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佛法非常難得,修法時間卻有。限,當我們學法、修法是否與法相應?是否真正的法?我們要仔細觀察思惟。我的背後有許多釋迦牟尼佛像,如果你們對佛陀有信心虔誠禮敬,我會高興的隨喜;如果只覺得是許多的小布料,我認為不好,因此時常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
第一品 現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
2.為使王修法,我當說正法,清淨正法器,大王善諦聽。
3.先說增上生,後得決定勝,若得增上生,漸至決定勝。
4.增上人天樂,決定勝解脫,其修習略要,唯在信與智。
5.淨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為勝,先以信起行。
從「為使王修法」到「先以信起行」四句偈頌,主殊要涵意是為大王講正法,其目的是為解脫,非為人天福報或往生淨土。但解脫是一條長遠的路,必須多生累劫積集資糧,因此未解脫之前,經由人天的道路來修持殊而證得解脫,故解脫是究竟目標,人天只是暫時利益。欲得人天,今世需要深信佛所說,守十善業,由信十善業而行十善道,由行十善道得人天道。究竟解脫是決定勝,人天是增上生。為得決定勝必須斷除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為斷顛倒執的無明需要空證智慧。因此「信」和「智」是得到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基礎和方法,而「智」又比「信」重要,「信」是「智」的前行。
6.因欲瞋痴怖,而能不壞法,斯謂有信者,決定勝勝器。
7.於身口意業,悉能巧觀擇,恆行自他利,是謂有智者。
「欲」貪欲,無需任何理由總是認為自己的東西最好,貪著自己所擁有。「瞋」也許所作沒有錯,但太貪著自己,把自己地位提的太高,而瞋恨他人。「痴」雖學佛法但不懂佛法,很容易被其他邪法動搖內心,此即迷信。「怖」受人逼迫害怕學佛。不因以上四法而破壞信心,對佛的敬信堅固不動搖,稱為信者。此處主要講的信者,是指先認識二諦,了解輪迴是可斷除,知道何者該取,何者該捨;再成立四諦深信三寶,因為透過正理認識道佛法,對法的信心很堅固。
「智者」是斷除無明的顛倒執,而且對身口意三業的善惡取捨,都能如實透徹瞭解,有智慧辨別一切,了知成佛之道。四百論云:「學佛法者所需的三個條件:(一)居心正直、專心聽法、不墮慧一黨類。(二)有智慧,具辨別能力。(三)求學心。光靠信心、虔誠心、專心聽還不夠,最主要是智慧,佛陀講的法有了義及不了義,雖然都是佛所說,但佛在經典裏有些講有我,有些講無我,有智慧才能辨別有我和無我的差別。更進一步解釋,佛教宗義分四部:有部、經部、瑜伽部、中觀部。佛陀說有我是屬於哪一部,佛為何而講?要了解這些必須多聞廣學,否則自己會被有我與無我弄糊塗,由此可知智慧的重要。另有一慧一解,當今社會太多人傳法,有些人很具信心,但智慧不足,因此有邪魔外道出現。另有些是邪法,弟子未依止上師之前,最好廣大慧一閱讀佛學書籍,如此對於上師所講才能分辨對錯。不一定要依止上師,可以先親近他,聽他演講或談話等等,先試探和觀察,到底他所講與實際是否符合,重點是否在淨化內心,慎重觀察再依止上師。依止之後,雖然上師條件具足,但有時會講錯,弟子們可以用智慧對上師提出問題和上師討論,所以智慧很重要。有信心和智慧還需要求學心,即精進心。
8.不殺斷偷盜,不作諸邪行,斷妄言兩舌,惡語無義語。
9.無貪心瞋心,悉斷諸邪見,此謂十善道,反此即十惡。
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不邪見)。反之為十惡業。
10離酒清淨命,不損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六法指三種不該做(不喝酒、不行邪命、不損惱他人),及三種該做(尊敬他人、修慈心、做布施供養)。由此六法可斷除惡法行善法,這是增上生的因。必須斷除惡法才可行善法,盡自己力量能行多少善法就去行,能斷多少惡法盡量, 斷;能完全斷除最好,不能完全斷除,至少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斷除,而且不能以歡喜心去行惡,不慎行惡也要馬上用後悔的心行懺悔。身為學佛者,善惡不了解,惡法不去斷除,有否學佛都無意義。
11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斷損他,亦非行利益。
12布施及戒忍,正法廣大道;苦行如險道,行走顛倒路。
13難忍, 生死處,無, 邊生復生,煩惱纏縛身,長時苦中行。
法的利益是不損惱他人及自己。不可為了自己的快樂,讓他人苦惱或痛苦。同理,無任何理由自己以苦刑折磨自己的身軀,煩惱都無法斷除,更遑論增上生和決定勝。
佛教的精華有二:意樂和行為。緣起性空的意樂和不損惱他人的行為。最好能利益他人和幫助自己,不能利他至少不損惱他人,因為佛法的根本是以悲心為主,悲心是不忍他人痛苦的心,因此所做應該是不損惱他人的行為。
14殺生短壽報,逼惱招多損,偷盜財匱乏,邪, 行境多怨。
15妄語遭誹謗,兩舌親眷離,惡口聞不悅,綺語他不信。
16貪心害所求,瞋心受驚怖,邪見惡見報;飲酒心智亂。
17不施故貧乏,邪命遭他誑,驕恣種下劣,嫉妒少威德。
18瞋惡形色醜,不問智故痴,雖生在人道,然已惡趣報。
19行此不善作,果報如是說,斯即惡業果;反此善業果。
20貪瞋及愚痴,其果即非善;非貪非瞋痴,其果即為善。
我們可能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可以滿足暫時的貪欲,但後世自己會感受到痛苦。如在, 人道可能感短壽報。傷害他人,後世被他人所損惱。偷盜者和不布施者錢財困乏。邪淫者怨家仇人多。我慢者以後會變下劣種族。雖然行十惡業不一定墮三惡道,但是在人道也會得到同樣的果報。十惡業的業力很強時會引墮入地獄,次者牽引入餓鬼道,再次者引入畜生,更輕者雖在人道同樣有痛苦的果報。
行不善業得以上痛苦果報,若能行十善,所得當然是快樂果報。輪迴的業有黑白二業,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二者皆由無明產生,由無明可行善。 或行惡。強烈貪瞋痴三毒所引的黑業大多投生在三惡道;同是無明產生,但意樂是善,稱為白業,。 由此可生為人、天二道(增上生)。若以解脫為白業,則輪迴二業都是黑業。
21惡道及諸苦,悉從不善生;善惡 道及安樂,悉從善因生。
22身語及惡 意業,常離一切惡,恆行一切善,宣說此三法。
23修此可脫離,地獄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廣得王富樂。
善惡皆由身口意三業造作,身口意是三業的大門。若能守護身口意三業,就是行善,斷身口意的惡業,就是斷惡。因此斷一切惡和行一切善,主要是身口意三法。修持十善業 道和離酒等六法即十六種善業,可脫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得到人天福報享受國王般富樂。
24由定四無量,無色梵天樂;此謂增上生,果報簡要說。
色界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色界的四禪定:遍意識天(識無所有處天)、遍虛空天(空無所有處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八禪定可生於上界(色界、無色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以生為人,這是得增上生之因。得初禪可生梵天樂,色界分十七天,必須透過色界禪定力量才能生在色界十八天中,無色界的四天也有不同層次的禪定,所得果報亦不同。無色界無形、無色,修持無色界禪定,意識恢復它原有最深的潛能,當此能力現起,意識變的越來越微細,於是意識所依之處也更細,細微到不是色界眾生可見。無色界禪定的心和欲界凡夫的心有天壤之別。欲色界的心大多是欲念,所接觸皆為(色受想行)五欲之心,是一種很粗的心。與欲界、色界比較,無色界的禪定非常細微,而且所得到的安樂非常寂靜。得此四禪四定,生在無色界及梵天樂,這是增上生之因。楞伽經說:「所有輪迴是無滅的。」一切眾生都在輪迴中,因此無滅,但個別的輪迴是有滅的。輪迴無。滅,所以增上生也是無滅,增上生之因也無滅。此偈主要講如何行增上之因,得到增上生的果報。
25至於決定勝,微細而深奧,未聞諸凡愚,佛說生驚怖。
291 6謂我無當無,我所無亦無,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盡。
「寶鬘論」第一品主要講增上生和決定勝,已介紹如何得增上生,接著講如何得決定勝。決定勝是指解脫,解脫絕對是最殊勝的,所以稱為決定勝。人。天道雖是增上生,無論富貴榮華等等的樂受多圓滿,都有衰退的一天,無法。長久、會改變、是無常。決定勝的快樂卻是長久的。由於增上生的因是由無明所產生,無明是沒有正理可依,會生貪瞋痴的心,所以果報會幻滅。要得決定勝之前必須先斷除無明的煩惱。,所以決定勝的快樂果報是無盡,不會幻滅。
四諦十六行相中苦諦的四種行相(無常、苦、空、無我),無常有續流無常和剎那無常,續流無常是粗分的無常,剎那無常是細微的無常,苦諦所講是細微的剎那無常。剎那無常在第二剎那時,第一剎那的色法會幻滅,這種會幻滅的能力並非在第二剎那產生,而是在第一剎那時已經存在。因為是由因果產生,所以一切變因果法皆由前因所控制,若無前因就無此法,幻滅能力也都由因所產生。現在痛苦的身體稱為苦蘊,苦蘊也是由因(無明)所生,也是一剎那一剎那改變,中觀)派認為是我執所生(自性有的我執,從它那方面有的執著,即自相成就)。印度有許多論師把無明和邊見分開,如:無著和世親二位論師。但是月稱論師認為邊見是輪迴的根本。我們講有我(自性有)深的執著是顛倒執,無我的認識稱為空正見,此二者是完全對立。佛教宗義常講到無我,外道除離繫派全認為有我,雖然離繫派認為無我,但因為承認有獨立自主的我,所以實際上還是有我。我曾經和一深位畢哈來的比丘談話,我對他說無我的事,他竟然全身顫抖害怕的問說:「沒有我嗎?」這是因為對無我沒有深入了解的緣故。「謂我無當無」,無我是無自性,即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我所無亦無」,不是沒有我所(我的東西),是指沒有自性,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我們認為很多東西是我的,這是我所執。個人產生的自性執是我執。愚者聽到無我會害怕,智者透過甚深思惟,了知喜知知有我的自性執著是顛倒,一切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獨立產生,因此聽到無我不但不害怕反而歡喜。
27一切諸異生,悉由我執生,為執我執者,裨天 益宣空義。
一切眾生的痛苦,即輪迴的苦蘊(行苦)都是由無明我執而產生。為了幫助執著我是有自性的人,使他們得到解脫的利益,所以講空性的道理。
有心者應常讀「寶鬘論」,多多思惟,會有、 很大益處。我們常講聞思修,聞所生的智慧,思所生的智慧,修所生的智慧,是有次第的,必須經由前的智慧而產生後的智慧。為得聞思修智慧,經典上說專心聽聞,如理思惟,才能產生聞所生的智慧。聽到何者該斷,何者該修,善惡法的辨別,了解之後不能放棄,否則將成無意義。要以不放逸、不懈怠的心態去看待一切的事物。當快要造惡業時,要以不放逸的心提醒自己是跟隨釋尊的弟子,既知不該做就不要做,以此緊) 栓住我們的內心,不讓心放縱,如此才有幫助淨化內心,不是聽聞了解之後放) 棄。
28謂我及我所,實義皆顛倒,由見真實義,二執更不生。
29諸蘊我執生,我執實義虛,種子若虛妄,生果云何真?
30若知蘊非真,我執則不生,我執既已斷,蘊體更不生。
智者聽到空性道理不會畏懼,因為他了解慢慢串習空正見的道理,可以斷煩惱、破無明、離輪迴、證解脫。這三句偈講智者不畏懼的理由。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直認為我是從境上那方面有,而且可以用指頭指出,可以用雙手抓到。我是有,可是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也不是不依蘊體。一 而有。這種由無始習氣自然生起的執著,就是這裏所指的我執。我所執,屬於我的自性有的執著。這種我執和我所執和實際是不符合,所以是顛倒執。假使這種執著和實際是符合,去尋找法的真實義和觀察勝義應該找得到,但確實找不到此二執的原因。我們現在感受到的苦蘊等諸蘊,皆由無明我執所生,無明我執本是顛倒執,所以是虛假。好比種子是。一 虛妄,怎麼可能生出真的果實。假使了解我執所造的五蘊非真實(不是從境上那方面有自性存在),由這種串習了解我執是顛倒識,透過空正見斷除無明我執,及所生的虛幻果實(痛苦)。
31如攬鏡自照,。顯現自面影,此影雖可見,微許實亦無。
32我執亦如是,依蘊而顯現,如現自面影,此實觀亦無。
好比我們用鏡子照自己的臉,雖然可看到影子,但鏡子上沒有真實的臉。依苦蘊現起的我執也是如同照鏡子,並沒有實有的諸法。
33如人不攬鏡,不現自面影,若不依諸蘊,我執亦不有。
34故聖者阿難,由聞如是義,即得法眼淨,常為比丘說。
35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
如果不照鏡子,就不會現出影子;同理不依五蘊,我執也不會生起。如果執著苦蘊是有自性(法執),也會執著補特伽羅我是有自性(我執)。因為無明我執造業,流轉生死苦海。假使能破除蘊體有自性的執著,就能破除我是有自性的執著。
中觀應成以立下,指自續、唯識、經部、有部,他們認為蘊體有自性,我也是有自性,但是我不是補特伽羅獨立的實體有。把我是自性有和補特伽羅實體有,分為粗分和細分。認為我是分補特伽羅獨立的實體空,是細分的空性(人無我)。因為執著五蘊是從它那方面自性產生,所以我是自性有。假使能了解我是自性空,應該也能了解蘊是自性空。空性的本質都是一以樣,只是所緣事物(境)不同。有能力破蘊體是自性有,就有能力破我是自性有的執著,如果認為蘊體是有自性,等於承認我是有自性。
龍樹菩薩弟子有月稱菩薩和清辨論師。月稱菩薩是應成派的開派師,清辨論師是自續派的開派師。清辨論師認為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正對治是人無我(人的空性)和法無我(法的空性)。人無我是補特伽羅之實體空,法無我是一切法無諦實有,因此以空性而言,已經有粗細的分別。清辨論師認為輪為迴的根本是人我執,若能破人我執就能斷輪迴。要斷所知障成佛果位,必須了解法我執。但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人我執和法我執,以空的性質而言是相同的,執著有自性這點是一樣(所緣不同,所執行相一樣),所以沒有粗細之分,此二執都是輪迴的究竟根本。「入中論」又云:「初地菩薩因為有菩提心,所以種性勝過聲聞、獨覺;周智慧也有菩提心輔助,所以智慧也勝過二乘。」又說:「七地菩薩的智慧更勝於聲聞和獨覺,因為在一剎那之間,可出入空性三摩地。」以月稱菩薩的見解,斷除輪迴根本和斷除輪迴究竟根本是一樣,沒有粗細差別。因此同是龍樹菩薩弟子,同是承認無實有,但在宗義上又有差別,最細微的空性,唯有月稱菩薩了知。
36生死輪三節,無有初中後,猶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
生死輪三節,指集諦的煩惱集諦、業集諦、生集諦。苦海如一直旋轉的烈火,不斷輪迴。集諦的十二因緣第一支是無明,第十二支是生死,從無明到生死有十二支的次第。無明若是未斷,這十二支永遠在輪迴,由無明造業,,業種子種在意識田上,意識一直連續到生死,因此無明未斷,所造的業是無盡。意識續流不斷,輪迴是無盡,生死也沒有初中後,是相依而生起,如旋火輪不停反覆旋轉。
37彼由自他共,三世無得故,我。 執當永盡,業與生亦爾 !
十二因緣是相依,並非每一支可獨立發揮作用,由前支的因緣生起後支因緣,後支再生起後後支,無論哪一支都是由因緣造成,並非獨立產生,也就是與其他支互相觀待而成,所以「彼由自他共」。這裏講到緣起的道理。龍樹菩薩所,講的空性,是以緣起為正因來安立。因為緣起所以性空,因為緣起,知道沒有從它那方面產生,因為緣起,了解沒有不觀待的自性有。所以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不相依的法。如此去思惟,從緣起了解性空,串習空性智慧,我執會永盡,依我執的業與生死也會消失。
38見知因果生,生起及滅盡,如實觀世間,不執有與無。
39由聞此法故,眾苦得永盡。於無怖畏處,由無智生怖;
40涅槃一切法,皆無汝無畏,今是一 說此為無,云何令汝怖?
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了很歡喜,但是無智者由於不了解空性,不該怕卻害怕。下部認為涅槃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認為證得無餘涅槃時,苦蘊的續流,和以前所留下苦蘊的意識續流都斷除,一切都沒有漢了,漢稱為解脫漢。這種連自己都不見的解脫你不怕,而我說名言上有我,只是一切法沒有自性,在觀察法是勝義的意識當中,無法看到一切法,因此煩惱必定是在意識的空性上去除、在意識的自性空、空的性質上去除。在觀察勝義的智慧當中,一切法皆不存在,因為法是無自性。我不是說一切法都沒有,甚至我認為斷除一切煩惱時,還有佛果位,也有無餘涅槃的阿羅漢,續流是無盡的。我只是說一切法無自性,你為何害怕?
41解脫無我蘊,此為解脫義,離我及諸蘊,汝云何不樂?
解脫是從心識本身的空性中斷除一切煩惱,心識在空的法性當中斷除暫時污穢,因此心識的空性稱為解脫。在此時你會離開苦蘊的我和我執,但不是斷除名言我,為何你不歡喜?
42無尚非涅槃,何況當是有,執有及執無,淨盡即涅槃。
涅槃本身是自性空,因為煩惱是都空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在心識的自性空當下去除的。如果涅槃是無自性,一切法怎麼會有自性呢?當煩惱現起時,如果不是從諸法皆有自性的執著中產生,就是從一切法都沒有的邪見執著中產生。假使在意識上斷除這種暫時污穢,而且是從自性的空性當中,斷除自性有的執著和名言無的執著,就稱為涅槃(即解脫)。淨盡指淨化「有」的執著和「無」的執著,也就是不墮常邊和斷邊除在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
43所謂無見者,撥無因果報,非福惡道業,彼乃邪知見。
應成認為諸法無自性,無自相,沒有從它那方面產生的能力。下部認為諸法如無本身那方面產生的能力,我們心識隨便取名就稱為「有」,那麼隨意亂想可造成事物,則一切法都沒有了;因為不需互相觀待,也沒有因果,沒有因果也沒有善惡。因此認為沒有自性,沒有自相,而導致執著一切法都沒有,是邪知見。
44所謂具正見,信有因果報,福業善道因,彼乃正知見。
下部對應成說,你認為一切法是有,因果也是有;當因要產生果時,如果沒有自己那方面產生的能力,無法生起果。所以除了名言有,還要承認自性和自相有。但是應成認為有不是從自己那方面產生,必須透過其他因緣才能產生作用。假使你認為一切法是存在,但不是自性有,你會更相信因果,也能令福德圓滿,是善業道最殊勝因。
45有無見若寂,遠離罪與福,以及善惡道,佛說正解脫。
應成所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所講性空道理主要依緣起而建立,依緣起的道理可讓你了解自性空。由緣起的道理遠離無明產生的罪業與福業,雖然生善趣是依福業,但善趣也是輪迴。若能破無明,就不會再產生輪迴的罪業與福業,以及輪迴的善趣和惡趣,如此才有辦法得到正解脫。
46見知生有因,是故捨無執,由見滅有因,不認彼有性。
必須有前因才能產生〝生〞,所以〝生〞必須透過因緣,一切有為法的好壞皆由前因造成,由此可了解一切法並非沒有。由於生滅皆由因緣產生,沒有不觀待而有自性的法。
47前生與俱生,非因非無因,勝義作觀擇,生亦不應許。
觀察勝義的智慧,一切法既是因果所造,緣起是否有自性?去找法的前因,是前生還是俱生?法是由因緣所造,而且它的前因不是在法的時候才存在,由此了解真實有前因是找不到。俱生因也是不可能,因果是有次第,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因果同時存在。所以因是有,但並非真實有,因為找不到,因此不是自性的因,也不是沒有因(因為緣起),所以在以勝義智慧觀察時,一切的世俗法是空的。
48此有故彼有,如有長說短;此生故彼生,喻之燈與光。
49無長即無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燈無光亦無。
50知由因生果,世間所共許,但由戲論生,亦不許非有。
51)1 111滅亦非戲論,自性即清淨,亦不許執有,不依二解脫。
緣起有很多種解釋方法,好比長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為標準呢?當此物與比它長的比較,此物就變短,反都之為長;沒有固定的長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長才說那是短,因為有短才說那是長。緣起也可透過因果來解釋,好比先點燃才有光,
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須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無自性,沒有長就沒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光明非自性產生,必須依火(燈),沒有燈就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並非本身產生光明的能力。
世間皆知因生果,也都承認因果存在,但因果的轉變並非自性有,而是由實執所幻變。實際上一切法是無自性,因為顛倒識以為有自性。法的生滅若由不是由實執所變,而是有自性,去尋找一定找得到,但確實找不到。因此不應依有自性的執著求心求解脫,也不應依都沒有的執著求解脫,是依無二慧而解脫。
52遠處所見色,趨近必分明,若陽燄即水,趨近何不見?
53如遠處所見,世間為真實,趨近則不見,無相如陽燄。
54陽燄以為水,非水非真實,蘊我亦復然,非我非真實。
55計陽燄為水,趨前思飲彼,亦知彼水無,仍執實為痴。
56世間如陽燄,若執有或無,此執為無明,痴故無解脫。
為何尋找時,找不到一切法?若法是真實,從遠處看到的,至近處應該也看到。但是在沙漠地方,因陽光的關係從遠處會看到似水,走近看時,為何不見?世間如同陽燄,不觀察會看到一切皆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產生作種用,但仔細觀察尋找,確實看不到法的自性、自相。把陽燄看成水,但它並非水,所以非真實,我和種五蘊也是如此,不是有自性,也不是真實有。以為陽種燄是水想跑去喝,等知道陽燄不是水還執著有水,是愚痴行為。世間好比陽燄,執著自性有或一切都沒有,是為無明,因為無明而無法解脫。
57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趣,若能如實知,不依二解脫。
認為一切都沒有是邪見,無因果的斷滅見會墮惡趣。認為一切法皆實有,而深信因果會生善趣。假使能如
理了知法相與目前我們所見是不符合,雖然因緣和合而看到,但只是假名安立唯識而取,其究竟性質是無自性的。如果能了解此真理,就不會墮入斷邊(執無)和常邊(執有),因此得解脫。
58清淨如實知,不執有無見,若墮於無見,何不說墮有?
59若言由破有,義即為墮無,故若破無見,云何不墮有?
如理了知清淨正見,不墮有
圭 邊及無邊,如果墮入一切法都沒有,不如墮入一切法都有。倘若我說一切法無自性,你就認為一切法都沒有,我說一切法是有,你又認為一切法是有自性。中觀應成的有和有自性,無和無自性是有分別的。
60實義說為無,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諸說為無。
一切法無自性不是無,一切法有是緣起有(名言有),不要說一切法沒有,要用心思想一切法是因果造成,因果規則絲毫不爽。為得無上菩提,內心要建立一切法無自性的正見。
61凡說人蘊者,世間數論師,鵂留徒無衣,問彼離有無。
62此唯佛正教,宣說甘露法,離有無甚深,是正法殊勝。
世間數論師和裸體外道認為,諸法不是自性有就是完全沒有。但是不墮入有有圭 邊和無邊才是佛正教,才是殊勝的正法。
主要大意已解釋,接著只唸偈頌,重要的我會再講解。
63滅已無去來,亦不住剎那,若離三世體,實義云何有?
64二世虛無實,現在亦不住,世間生住滅,實義云何異?
65無住故無生,勝義亦無滅,是故生住滅,實義云何有?
66若法悉恆常,何法剎那滅,若無剎那滅,云何有變異?
67一
在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聚一切聚,若言剎那滅,迴異無所緣,彼二亦非因。
68若剎那滅盡,故物云何有?若堅無剎那,故物云何有?
69剎那若有邊,初中際亦有,由剎那三際,故剎那無住。
70是剎那三際,思際如剎那,則初中後際,離自他非有。
71方位異非一,無方則無異,離一則無多,離有何法無?
72由滅或對治,。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令有成為無,若法有自性,何有滅對治?
73是故彼涅槃,。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不遮世間義,世間有邊否?他問佛默然。
74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說,因此諸智者,知為一切智。
75。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此決定勝法,甚深悉不執,無住圓菩提,遍知諸佛說。
791 6驚怖無住法,世人愛依著,離有無二。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邊,不習故墮落。
77無可怖作怖,損自復惱他,願王汝不動,儘力去實行。
78為王不遭損,應學出世理,不依二邊義,如彼教宣說。
79罪福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內外道,怖畏不住信。
涅槃有寂靜和去除的意思,涅槃分去除暫時污穢和去除原有污穢兩種。去除原有污穢的涅槃,就是去除有自性的涅槃,因為有去除自性有的涅槃,所以去除暫時污穢的解脫才能安立。如果去除暫時污穢的涅槃沒有安立處,就無法得到這種涅槃。由於一切法無自性,它的本性非煩惱,所以透過因果可以改變,暫時污穢也可以去除。
龍樹菩薩說:「涅槃是去除原有自性污穢,在去除的當下,若還能去除暫時污穢,此去除原有污穢的自性涅槃,就成為解脫。」此句可能在中論或六十如理論。以自性涅槃來講,無論輪迴或解脫的空性皆相同。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異此無士夫。
81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實,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82蘊非我我所,非彼亦非無,非如薪火雜,故云何有我?
此三偈講人無我。我想介紹如何觀修人無我,四百論云:「現在的快樂痛苦,輪迴的一。昨 切享受皆由無明執著造成。」無明執著是執著外境六法(色、聲、香、味、觸、法)和自性有的執著。我們需了解要破除的不是六法,而是色等六法的自性執著,為了破除自性執著,必須認識何謂。昨 我?何謂無。昨 我?四百論又云:「何謂我?我即獨立。」佛常說。昨 的無我的「我」,可由獨立來認識,不依靠其他,自己本身有能力。入行論云:「認識無我之前,必須認識何謂我。」了解空性之前,必須知道什麼是所要遮、所要斷,透徹了解自性,才會明白自性是沒有的。另有一種解釋方法,也是入行論所說:「欲了解此法的空性,需了解此法的本質。」譬如要了解心識是自性空,必須了解心識的本質,若連心識都不了解,不可能了解心識自性空。因此要了解空性,必先了解事物的本質和所要破除的自性。
第七世達賴喇嘛說:「睡覺所看到的一切,如:好壞、自他、輪迴、涅槃,唯有看到而已,並非由它的境上那方面存在。」,立 或則當你受咒語影響,看到一切皆如夢幻,。昨 但是無論做夢或受咒語影響,與實際是不符合的,我們可由經驗去體會。因此雖然看到一切,但是這種存在是因果造成,不是從它的境上能力產生,我們無法用手指出,詳細尋找也找不到。由於無明串習的緣故,我們在皈依佛時會認為,佛從他的境上圓滿所有功德、斷除一切過失,所以我皈依佛。我們都很重視自己,我是從境上產生;認為空性是很實在、很獨立,是從境上產生,都是以此心態聽聞空性道理,學習空性或觀修空性。事實並非如此,眼前乃因無明串習,依因果才看到,唯識而取假名安立為有。
因此觀察事物是否從境上那方面產生很重要。倘若法從境上那方面產生,當尋找境上的性質時,為何又找不到境本身。好比尋找士夫(眾生),先思惟眾生是他的身蘊?還是意識?假使眾生是他的身體,身體由六已大(地水火風空識)形成,眾生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空、非識,也非六已大聚合。不依六大有沒有其他的眾生?沒有。眾生依地水火風空識和合稱為眾生,但是地水火風空識聚集,一定叫士夫嗎?不一定。聚合體本身不是士夫,士夫也非六大的每一支,所以士夫不是真實的。由於無始以來無明的串習,會使我們看已到一切法是有自性,從它自己那方面產生,但是唯有看到,不一定執著。顛倒識和錯亂識有差別,錯亂識指執著的東西和看的東西不同,例如自性執著是執著諸法有自性,而執著瓶子的意識不只看到瓶子,也會看到自性,只是所執著唯有瓶子而已。因此空證比量所認識,所執著唯有空性而已,但是在看空性當下,會把空性看成自性有,所以空證比量也是錯亂識。未證得聖道之前,凡夫所看到都是自性相,但所執著不一定是自性。假使一切法從境上產生,尋找應該找得到,但事實卻找不到,所以法是有,但它的存在方式並非不依其他因緣,能從它那方面獨立現起。如此思惟,會了解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看到,但在看會到當下,本身會有因果作用;有因果作用同時,會又不是從它自己那方面產生的因果作用。透過這樣觀察思惟,對於無我才的會有更深的認識,對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所講,也會有更深的體會。
尋找勝義,時是找不,到一切的,一切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例如:面前沒有大象,但有地毯。假使有大象,尋找時應該找得到;雖然有地毯,尋找地毯也找不到。大象是完全找不到,而找不到地毯不是沒有地毯,只是以勝義去尋找,此二者都沒有是一樣的;但是所得的結果不見同,一者有,一者沒有。尋找〝我〞的時候,在尋找當下不會找到任何東西,甚至意識也找不到。但唯識派認為尋找當下會找到阿賴耶識。應成派認為〝我〞是在不尋找,不觀察時唯識而取名的〝我〞而已,去尋找時找不到,所以〝我〞的要成立就名相而言,唯名而取的〝我〞。假使〝我〞是獨立的,尋找時應該可以找到,但是應成派以理智去做勝義的觀察,卻找不到〝我〞的存在。
當認識要認定何者要該斷除,而且認定此是正理時,如果有其他正理可損要害,這要個所認定一的正理就有問題,所以了解真正的正理很重要。入行論說破實執的方式,不是靠祈願,也不是遮擋執著。因為實執所執著是一切法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產生,是真實有。若能透徹了解一切法的真正性質(不是自性成就),破除自性有的執著,實執自然消失。因此經過尋找假義,即尋找〝我〞在哪裏?什麼是〝我〞?〝我〞的性質是什麼?透過這樣尋找,假使找不到〝我〞,慢慢會認識去除我是自性有的遮相,認識遮相即認識什麼叫自性奇5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三什麼一。先以我是有自性,再去尋找自性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為什麼我可以看到,可以體會到?也就是從內心湧出一個我,不需依靠其奇5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三他現出的一種奇5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三我。如此的觀察思惟,漸漸會了解,原來我所看到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獨立真實的我,是因為無明的過失,不是境上的過失。由於無明串習看到這一切,不是境上本身是真實而讓我看到,境上本身是無真實,由於意識的真實執著看到一切是真實。宗喀巴大師說:「一切法唯奇5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三名言有。」一切法是唯名而取,但本身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以及唯名而取當下,又透過因果的運轉而造成一切的好壞。此三者的關係配合的非常奇妙,本身非獨立有,所以依其他因緣產生,產生當下如夢幻般是唯名而取(唯識而取)。如果一切法是從它那方面獨立有,就不像夢幻,不需依因果,一切作用皆獨立產生。
為了更透徹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淨除罪,果障集聚資糧(淨罪積資)。如理不斷地思惟緣起性空的道理,,果有一,果天當你看到一切的事物,好像是自性有的當下,馬上明瞭這些都不是自性有,只是緣起的幻化而已,由於無明串習而看到。譬如:有人原本視力很好,但因為某種因緣,不管看什麼都變成兩個,好比看到兩個月亮,但他在看到的當下,馬上明白只有一個月亮。,果同理,對於緣起性空的道理有絕對認識,有甚深瞭解,,果當看到緣起有的法馬上了知是無自性,這時才有決定把握,透徹了解緣起一定性空,性空一定緣起的道理。空性對於淨化內心的煩惱有很大的苦果幫助,以遠處著想是斷除煩惱,就是在平時,如果多多訓練串習思惟空性苦果道理,對改善內心也很有助益。
宗喀巴大師從小時候到三、四十歲,廣學顯密教俗授,累積福智二種資糧,供十萬次曼讚果達拉,到惹嘎的地方閉關,遍嘗種種苦行,才有一點點授記,夢見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等等。有一天,宗大師看到菩達巴利達(佛護)的書,裏面寫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時他才了解最細微的空性。宗大師是經歷幾十年苦,積集幾十年的資糧,才了解空性,當時內心有特別感受而寫了一部「緣起讚」。在「緣起讚」裏受無三很他讚嘆的說,從以前我就很相信您(佛),但不知道您的功德是如此圓滿,透過緣起性空,我才真正了解您的功德是不可思議。此時宗大師才真正得到對佛的勝解和信心,以及很強烈的皈依心。所以「緣起讚」的用辭不是表面的言詞形容,而是內心深處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思惟空性,必定對內心的改善有極大幫助,而且能輔助悲心,以及去除貪瞋,由於了解一切皆虛幻,何必執著諸法實有自性,因而對烈無三很佛的信心和三寶的皈依心更強烈。以前宗喀巴大師依止上師揉無三很,從不會吃青稞粉到年老,最後才了解空性。我(揉無三很達賴喇嘛)以前也不會吃青稞粉,吃青稞粉需要搓和揉才會結成一塊塊,有一次在典禮上,我吃的滿臉都是青稞粉。前面說宗喀巴大師有天夢見龍樹菩薩等持無三很五尊,給他很大的加持力,因而了解最深奧的緣起性空道理,並作了「緣起讚」稱讚世尊善說緣起理。這時宗大師說:「有智慧的中觀論師所講的空性道理,是依緣起而成立的,這種甚深正理只有中觀應成了解,所以他們敢在大眾面前大聲的說:「性空的道理是緣起。」宗大師所說的這句意義深遠的話,給我的感觸很深刻,而且在我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份量。
佛教傳到各俗國,不同國土有不同的習俗,學佛與唱頌方式也各異;但是佛教徒內部關係不太良好,我覺得。應該改進,使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更密切。以我們西藏人而言,若要他們作儀軌或修法,都做的很好,但是卻不注重三學(戒、定、慧)及三藏(經、律、論)的內涵。也許在場的法友們也有如此現象,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
有關僧服方面,我認為越樸素越好,也不一定要上等衣料。我到印度後,學下密院穿一件黃色上衣(短背心式,不是長長那件),所有下密院的學生和格西都可以穿,但是現在好像不是格西和學生也在爭取穿黃色上衣的權利。
以下是講法無我,三大皆無自性。
83三大非地界,非彼亦非無,一一亦如斯,諸大如我虛。
84地水及火風,一一悉無性,離三亦無一,離一亦無三;
85若離三無一,離一亦無三,各別既非有,云何和合成?
86但若各2 自有,離薪應有火,動礙與相聚,如彼水風地。
87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三大緣所生,諸法悉相順。
88以彼各自成,云何更互有?若各自不成,云何相互有?
89若謂各自無,一無況餘三,若非雜非一,離亦各自無。
90諸大非自有,自相云何有?各無多亦無,故2 相世俗2 說。
91色聲香味觸,實義亦如斯,眼識及諸色,無明業與生,
92作者業及事,因果及時際,短長等諸法,名名者亦然。
93地水及火風,長短及粗細,善等於聖智,佛說悉遮滅。
諸法在未觀察時,以世俗而言都會看到實有,但如果再仔細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無法找到任何的世俗。因此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的這種「聖智」,稱為觀察勝義的智慧。無論地水火風、長短、粗細、善惡,在觀察勝義智慧當下,看不到任何世俗法,因此佛說以聖智來看都是遮滅。
94識無形無邊,諸法之主者,地水2 及火大,風等實不見。
「諸法之主者」並非。 說空性是創世主,可以遍滿一切;而是指諸法本性是自性空,以空的性質來講,諸法皆一致,所以稱空性為「諸法之主者」。在觀察勝義智慧當下,地水火風這些世俗相都看不到。
95此中長與短,粗細善不善,7二 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滅。
96聖。 識因無明,昔有諸真義,為知於聖識,是後皆遮除。
97識如火之。 薪,諸法皆如是,於諸如實擇,具光燃燒盡。
98由痴昔執有,而後觀實義,尋有既不得,無事何可得?
「執有」是執取有,在此的「痴」不是無明,是一種正量。所謂世俗諦的「諦」是真諦,不是指境上皆真實,而是未觀察當下諸法好像真實有。在這種未觀察當下因由實執(自性有的無明執著)所感受到的世俗意識,都會認為這一切是真實有。但是觀察當下所看到卻是完全不同,不是從它那方面有,是無自性。觀察時,一切「有法」(無常法、有事)都看不到,無事法(常法)又怎麼看得到?
99色法唯假名,虛空亦如是,離種寧有色,唯名亦無性,
100受想行及識,大種等諸法,應。 勤如是思,故六界無我。
色法是有形狀、有顏色的物質。在未觀察當下尋找是實有,在觀察當下卻又消失找不到,所以色法是假名。去除色法的是遮分(無為虛空),不會碰觸到的稱為虛空,虛空是由色法來安立,沒有色法無法安立虛空,色法既是唯假名,虛空當然也是假名而已。同理,「離種」是離開自性唯名的四大,四大既是唯有名而已,色法當然也是唯有名相,而且是無自性。藏文另有一譯本只有「唯名」沒有「亦無性」,但皆同義,因為唯名本身也是無自性。
第二品 雜品
1.如剝芭蕉樹,無餘盡無實;從六界尋思,士夫亦如是;
2.是故佛正說,一切法無我,六界皆無我,向王宣此義。
3.我無我二義,如實無有緣,是故如來遮,我見無我見。
4.見聞覺知言,佛說無虛實,二者相待成,此二如實無。
5.如實尋世間,離實亦離虛,此於勝義中,不許計有無。
6.任遍一切法,有無遍智說。有邊, 及無邊,二者皆非無。
7.過去佛無量,現在亦如是,眾生亦無邊,為此住三世。
8.盡住於三世,世間無增因,由此一切智,云何佛記邊?
9.由此法甚深,於凡祕不宣,說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10譬如幻化象,生滅雖可見;此, 象及生滅,如實尋不得。
一切法就,像幻化的大象,幻化的大象本身沒有作用,唯有看到而已;以空性而言,諸法如幻化,但諸法本身有作用。初學者學性空,只有體會到遮法(遮擋)而已。但真正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講到性空,時,心裏馬上想到緣起有,並非什麼都沒有。宗喀巴大師說:「欲了解性空的最主要道理,必須講性空時能聯想到緣起。」中觀應成派的緣起性空觀也是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來安立,要得到這種決定和把握,,才是真正了解宗大師所講的中觀正見。中論云:「一切虛空、地水火風、夢境8所見導的幻化,尋找時都是找不到,但找不到當下所得的8的的名言有,卻是不8同。」夢中8所見導的夢境去尋找假義(勝義觀察),的確找不到,諸法去尋找也是找不到。但是尋找後所得到的,即在未觀察時所看到,一者沒有,一者有。
第二品主要大意講:(一)空性難了難知,為能了解空性需要積集資糧,所以學佛很重要。(二)教導我們學佛的次第。(三)做人的行道理和止惡行善。(四)對國王說,所有世間的權利、地位和榮患華富貴,皆如夢幻泡影轉眼成空,學佛法才是最究竟。(五)諸行無常,應常念死無常。(六)今生畢竟短暫,何必貪著今生的欲望。(七)喝酒的過患,酒會使人的心智錯亂,散失意識。(八)過份享樂的過患。(九)貪五欲(色聲香味觸)的過患。(十)邪淫和不淨行的過患。(十一)對國王說,女身不淨有過患。同理,在家女居士也可觀男身不淨。接著。說。說說說一:「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樂;如貪世間樂,無欲人最樂。」還有學佛者不要打獵,打獵有許多禍患。「從獵感短壽,怖苦重逼惱,難忍地獄因,恆應斷殺行。」也不應該去釣魚,縱使沒有殺它,仍然損惱到它,雖然不殺最好,但不殺又不損惱更好。又說:「如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何人若見他,安樂即善人。」夏月大雲興快下雨,農夫看了。看很高興,同樣地國王您要做到人人都歡喜您,才能成就一切。之後講到修習菩提心以及如何修習佛菩提的資糧。自己所作所為,都要使自己和他人歡喜。若要真正圓滿自己和他人的事業,欲求佛果,必須有菩提心的修持,因此修行的根本,以菩提心為主。第七十二偈到第九十五偈講如何修佛的三十二莊嚴相及慧八十種隨行好。
11此幻化世間,雖有見生滅,但於勝義中,悉無生滅性。
12幻象無從來,亦無有去處,若除眾生迷,實義無有住。
13如同幻世間,無去亦無來,若除眾生迷,實義無所在。
14世體過三世,除名言增益,先有或後滅,彼世云何實?
15佛陀於此理,有邊及無邊,非有亦有四,正宣唯無記。
16是身不淨相,粗現量境界,恆數數顯現,尚不入心住。
17正法極微細,甚深無依底,非現量行境,云何可易入。
18此正法甚深,異生實難解,故。昨 佛初成道,捨說甚深義。
19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聰人,彼若因無執,沉沒不淨坑。
20或因執邪法,愚者生智慢,謗法暴惡性,反墮無間獄。
21譬如勝飲食,偏用遭危害;若如理量食,得壽力強樂。
22若邪解空義,遭苦亦如是;若能如理解,感樂及菩提。
23故於有無見,悉應正斷除,為遍知實義,勝持莫輕視。
24正法不了知,隨逐長我執,造諸善惡業,次生善惡道。
25乃。 至執有我,遮法。 仍未達,當於施戒忍,恆敬起正勤。
26作事法為先,中後法相應;行。 持依真理,現來無損惱。
27。 因法現名樂,臨終無怖畏,來生受富樂,故應恆依法。
28唯法是正治,因法天下愛;若主感民愛,現來不被誑。
29若非法治化,主遭民厭惡,世間憎怨故,現後不歡樂。
30惡理趨惡道,他欺誑難忍,如是邪命論,云何說為正?
31若專誑他故,云何說正事,由此於萬生,恆遭他欺誑。
32若敵使怨憂,捨失取其德;若為得己利,亦令敵憂惱。
33布施及愛語,利行及同利,由彼攝世間,亦攝法當行。
34王若說實語,則民生堅信;設若汝妄語,不起他安信。
35無欺即實語,意樂雖違。 實,卻。 使他獲益,翻此則不然。
36若明捨財物,亦能隱王失,倘若王慳吝,德財盡滅失。
37若王靜諸惡,德深人愛重,由敬得威故,難近更應勤。
38由智心難動,堅固不信他,永不遭欺誑,故應修智行。
39依諦捨靜智,王則具四善,此四德善法,天人所讚歎。
40直言說清淨,由智悲無垢,恆共同集聚,得智法增上。
41善言人難得,聽善言亦難,善教逆耳語,能疾行猶稀。
42善言非所愛,有益應疾行;為癒。 疾愛己,亦服難忍藥。
43壽康及王位,恆應思無常,次生正精進,後專心行法。
44見決定必死,死, 從罪為苦,見此雖現樂,罪亦不應作。
45或有見無畏,若見, 後時畏,若一方心安,一方何不畏?
46因酒遭他, 輕,無義財亦盡,由痴非正行,故恆應斷酒。
47賭博生貪憂,瞋諂詭詐處,誑妄惡口因,故應恆遠離。
48貪愛女身因,多由思彼淨,尋思女身中,實無一毫, 淨。
49口出臭涎唾,齒舌集垢穢,鼻臭由涕流,目淚眼垢處。
50腹屎尿腸器,餘身骨肉聚,愚人不見身,故此作貪著。
51或如無知者,, 貪美飾穢瓶,世愚由痴闇,於女身亦然。
52根門最臭穢,是厭惡身因,於中若生愛,何緣得離欲。
53譬如屎尿池,豬喜於中戲,於身不淨門,多欲戲亦爾。
54身色不淨性,盈穢大種穴,彼痴人無知,貪愛以為親。
55汝自見身知,屎尿等不, 淨,, 此, 聚說名身,云何你生愛?
56精血相摻雜,不淨種子生,如知身不淨,何苦生染著?
57不淨諸蘊身,臭溼皮纏覆,睡時彼女身,滿瑟涎眠盡。
58可愛及可憎,衰老及年輕,女身皆不淨,汝何處生貪?
59設糞聚妙色,雖外相端正,起貪則不該,愛女身亦爾?
60內骨覆以皮,實猶屍身性,顯現極難忍,云何見不知?
61皮不淨如衣,不可暫解浣,云何穢? 聚皮,云何可為淨?
62畫瓶滿糞穢,外飾美亦憎,自性不淨身,云何汝不憎?
63若汝憎不淨,云何不惡身?香華鬘飲食,本淨而能汙。
64如於自他穢,若汝咸憎惡,云何汝不厭,自他不淨身?
65如女身不淨,自身穢亦爾,是故內外相,離欲豈非理?
66九門流不淨,縱知作浣洗,不淨猶不知,向汝說何益?
67於此不淨身,予作妙詞讚,非理嗚呼愚,士夫堪為羞。
68無明覆其心,多眾生為此,塵欲而結怨,如犬爭不淨。
69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樂;如貪世間樂,無欲人最樂。
70若汝思此義,離欲雖不成,由是思欲輕,不貪執女岸。
71從獵感短壽,怖苦重逼惱,難忍地獄因,恆應斷殺行。
72譬如糞,6 污身,毒蛇吐流涎;何人若見他,怖畏即惡人。
73如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何人若見他,安樂即善人。
74故汝捨惡法,決心修善行,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
75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76大王大士夫,三十二相好,能莊嚴汝身,大王善諦聽。
77,6 寶塔聖師尊,諸長等恆供,手足寶輪相,當成轉,6 輪王。
78王恆應於法,淨受堅穩行,由此足安平,當得成菩薩。
79行施作愛語,利他及同事,感吉祥指網,指蹼縵網相。
80由施勝美食,繁多興供養,手足實柔軟,手足及肩骨,
項背悉高聳,身支七處高。
81無害放生故,脩長身莊嚴,長壽指修長,足跟圓豐廣。
82弘取淨正法,得吉祥妙色,腳趺不突顯,旋毛端向上。
83由恭敬施授,明處及工巧,故得鹿王膊,及聰明大智。
84他若求汝財,若疾能惠施,由5此臂臃大,得為世化主。
85親愛若乖離,敦5睦令和好,此感陰藏相,相嚴藏不露。
86常施寮殿具,細柔端嚴色,感金澄淨色,潤滑光微妙。
87由施無上權,如理5順尊長,感一孔一毛,白毫端嚴面。
88常說善5愛語,又能順正教,上身如師子,感頸豐圓相。
89侍病給醫藥,感得肩5豐滿,作適禪修地,最勝味覺受。
90與法相應行,汝得肉髻相,善如聶走答,橫豎均等相。
91由長時巧說,真實細軟語,能得八梵音,以及廣長舌。
92已知事實利,數數為他說,得感師子頰,吉祥意難奪。
93由為尊給侍,隨順行正理,感齒齊潔白,勻稱具妙色。
94由數習此言,謂實不兩舌,故具四十齒,平滑堅乃淨。
95慈眼視眾生,全無貪瞋痴,眼目紺青相,瞼睫如牛王。
96由此簡略說 共有三十二,上士師相嚴,汝應當善知。
97隨好有八十,悉從慈悲生;不為大王說,文義恐繁多。
98隨諸轉輪王,同有此相好,淨明及可愛,終不及如來。
99轉輪王相嚴,任何隨好相,5由能仁淨心,此因所感生。
100百千億萬劫,雖同修善業,彼亦不能生,佛一毛相德;
如日熠耀光,較諸螢火光;其佛相莊嚴,較輪王亦爾。
第三品 菩提資糧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福德莊嚴是無量無邊,因此欲求佛果所需累積的福慧德智慧資糧也是無量無慧邊。此品所講的內 容很有意義而且是重點,為能修得佛的福德莊嚴相,必須廣大集聚福慧二資糧。成佛道路漫長,多生累劫積集資糧時,內心會有退怯以及灰心的感覺,因此講到四種無量資糧的修持方式。
佛連一個毛孔都必須累積很多資糧才能得到,成佛的資糧是世間所有功德的一百關倍、一千倍、一萬倍才能感三十二莊嚴相。三十二相的幾萬倍才感佛的色身,所有色身資糧功德的幾倍才感佛的法身。如此思惟想得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必須積集廣大的資糧,何時才能圓滿功德?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可能會絕望沮喪。很多人想快速成佛,於是參加三年三月三天的閉關皈依,但是閉關後什麼成果也沒有。佛經上常說百千關萬劫,成佛道路長遠,應該一劫又一劫努力不懈;但懈怠的人覺得學佛蠻簡單輕鬆的,反正無始以來已經過那麼多劫在輪迴中,一邊休息,一邊學,我們都有這種壞想法、壞習慣,應該檢討改進。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說:「我願意把我自身供養一切有情眾生,如同地水及火風,是大家可共同享用。」因此在入行論總結時強而有力的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今早修儀軌關時,不是也誠懇的承諾,關把自己供養一切眾生嗎?所以我們不能再退怯,要往前奮鬥,唯有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才能衝破難關。關
1.諸佛大相好,從難思福生,。 我今為汝說,依大乘教理。
2.一切緣覺福,有學無學福,及無盡世福,如世亦。 難量,
3.此福十倍增,感佛一毛相,諸佛毛孔相,一一福皆爾。
4.由彼遍毛孔,生作諸福德,此福百倍增,方感一隨好。
5.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如此一隨好,乃至滿八十。
6.如是福德聚,能感八十好,合更百倍增,感佛一大相。
7.如是多福德,能感三十相,復更千倍增,感佛一白毫。
8.能感白毫福,復更萬倍增,此福感難見,頂上鬱尼沙。
9.如是福無量,亦復如十方,一切福功德,方便說有量。
10諸佛色身因,尚如世無量,況佛法身因,云何有邊際?
11世間因雖小,而果大難量;佛因既無量,果利云何量?
12諸佛妙色身,皆從福資糧,清淨佛法身,由智資糧成。
13故此福慧行,是成佛正因;故願汝恆行,菩提福慧行。
14於成菩提福,汝莫墮沉憂,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15地水火風空,佈遍滿十方,眾生亦復是,其苦亦無邊。
16此無邊眾生,菩薩依大悲,發心拔濟苦,願彼般涅槃。
17從此發堅心,行住及臥覺,或時小放逸,一旦淨持守。
18福量如眾生,恆長無間隙,因於無量際,故菩提不難。
19時空及眾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無量,菩薩堅心行。
20菩提道雖長,因前四無量,勤修非久遠,云何難可得?
21福慧二種行,如是無邊際,身心諸疾苦,迅速得消除。
22惡。道飢渴等,身苦惡業生;斷惡植福德,他世苦不生。
23貪瞋。怖畏等,心苦從痴生;由依無我慧,迅速得解脫。
24身心諸極苦,若汝非極厭,乃至盡虛空,導世有何懼?
25有苦時雖促,難忍況時長;菩薩卻無苦,長樂云何難?
26彼既無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愛世間,故久住世間。
27故菩提時長,智人不耽怠,為盡罪積資,是時恆精勤。
28貪瞋及無明,願汝知捨離;無貪等。 眾善,知應恭敬修。
29。 由貪墮鬼道,由瞋墮地獄,由痴多畜生,翻此感人天。
30捨惡及修善,此是。 增上生;由智。 捨二執,此是決定勝。
31佛像及支提,殿堂及寺廟,最勝多供具,汝應敬造作。
32端坐寶。 蓮台,好色微妙畫,一切金寶類,汝應造佛像。
33正法及聖眾,應殷重護持;金寶網傘。 蓋,奉獻覆支提。
34金銀眾寶華,金剛珊瑚珠,珍。 寶吠琉璃,廣饒供佛塔。
35能說正法人,供養及尊敬,六和敬等法,歡喜而行持。
36於尊恭敬聽,。 勤示而啟請;於諸菩薩眾,亦常敬供養。
37於天外道眾,不應親事禮,痴者由邪信,貪事惡知識。
38佛所示教誡,書寫讀誦施,亦施紙筆墨,汝應修此福。
39於國起學堂,雇師供學士,並賜予田食,勤行慧增廣。
4。 0於老幼病衰,為除眾生苦,廣備醫濟等,安置諸物用。
41橋堤樂園亭,, 水缸水塘屋,草蓐臥具食,賜施善妙智。
42城邑伽藍地,眾城聚會處,於彼乏水處,造井池施飲。
43病苦無依貧,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攝受,敬心安立彼。
44隨時新飲食,果菜, 及新穀,僧眾及須者,未施莫先用。
45足屣傘濾網,除刺除物。 用,針線及扇等,當置水缸外。
46三果及三辛,蜜糖酥眼藥,解毒置缸處;書咒及。 藥方。
47塗首身足油,木椅漿糊棉,水器及刀斧,當置水缸處。
48米穀麻飲食,糖油等相應,恆置陰涼處,及淨水滿器。
49於蟻鼠穴門,飲食穀糖等,付可信人管,日時 日分布散。
50飲食用前後,恆施於餓鬼;狗鼠鳥蟻時 等,願汝恆施食。
51災疫飢餓時,水旱及賊難,慘痛之世間,廣大恆拯恤。
52田夫絕農業,願給糧種具,不征苛租稅,輕微受調斂。
53救護悲困者,租稅應減輕,免其催征憂,亦可解其難。
54於自他國境,盜劫令止息;物量作交易,應付予等值。
55於彼大臣說,內涵悉當知,如彼世醫生,盡彼恆所行。
56如為己利益,任汝何恭敬,亦當利他行,汝應恆敬持。
57地水火風等,時 草藥及野樹,自身極短暫,當令人受用。
58七步頃動思,盡捨內外財,菩薩福德成,難量如虛空。
59童女好色嚴,惠施求得者,故獲陀羅尼,能持一切法。
60具持莊嚴飾,童女計八萬,並施一切物,釋迦佛昔時。
61光彩種種色,衣服莊嚴具,華香等受時 用,悲施予求者。
62若人離此緣,於法無安行,則應惠施之,勝施莫逾時。
63若此能利他,毒亦許施彼;若此損害他,甘露不應施。
64若蛇嚙人指,斷指卻有益;雖佛教利他,逼惱亦可行。
65固謹持正法,及能說法人,恭敬聽受法,應以法施他。
66莫愛世讚歎,恆樂出世法,如己任所有,當令他如是。
67於聞莫知足,及思修實義;於師報恩施,應恆行禮敬。
68莫讀外邪論,但起諍慢故;不應讚自德,怨德亦可讚。
69。 莫顯他隱事,及惡心爭辯;自於他有過,如理觀悔露。
70若他有過失,智者勸誡示,自須離此失,始能摧他惡。
71他辱己莫瞋,即觀宿業果,令苦不復生,當使自無過。
72於他應作恩,莫希彼報恩,唯自應受苦,共求眾受樂。
73若得大富貴,自高不應作;縱貧如餓鬼,雖損不灰心。
74假設失王位,或死由實言,亦恆說此語,無實利默然。
75如言如此, 行,恆依禁戒行,故此吉祥地,誠正賢善德。
76汝當於一切,善巧作簡擇,正觀如實義,不依於他人。
77依法王政樂,好名遍十方,得廣大富樂,臣民悉頂戴。
78死緣極為多,活。 緣更為少,彼。 等若死緣,亦應恆修善。
79若恆作法行,世間及自身,悉皆蒙受樂,如是實圓足。
80依法為性人,臥覺常安樂,夢中見善事,。 由內無過失。
81若人養父母,恭奉諸有德,惠施諸用財,美語不兩舌。
82實護念禁戒,得天自在已,猶。 行天自在,故當依法行。
83一日三時施,美食三百器,福不及剎那,行。 慈百分一。
84天人等慈愛,彼等亦護念,心樂及喜多,毒器不能害。
85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若人未解脫,得慈八功德。
86。 教一切眾生,定趨菩提行,堅固如山王,恆得菩提心。
87由信離無暇,因戒生善道,數修習空義,諸法悉無貪。
88無諂得念根,恆思得慧力,恭敬得義理,護法感妙智。
89布施聽聞法,或不障他聞,疾得如所愛,與佛相值遇。
90無貪義利成,不慳財物長,離慢成尊貴,法忍得總持。
91由行。 五實施,及惠無。 怖畏,諸魔不得便,故感大勝力。
92支提懸燈彩,黝闇秉火燭,施燈續明油,故得淨天眼。
9 3供養支提時,即設鼓鈴樂,螺角等妙音,故獲淨天耳。
94他擾皆默然,不嘲支節闕,隨順護彼意,感得他心智。
95作施屣騎乘,恭敬困頓者,謹奉師座騎,故獲神足通。
96令他行法。 事,憧念法句義,或淨心施法,故感宿命智。
97由知真實義,諸法無自性,故得第六通,最勝漏盡通。
98為眾得解脫,由修如實智,堅持行大悲,得証佛勝位。
99由種種淨願,故佛土清淨,眾寶供能仁,顯淨無量光。
100如此業及果,已知義相應,故恆修利他,亦自獲利益。
第四品 正教王
此品主要是龍樹菩薩對國王講如何齊家治。國,還有一般做人處事的道理。
1.王若。 行非法,或作非道理,事王人亦讚,故好惡難知。
2.世間人難納,忠言逆耳語,何況大國王,豈是我能說。
3.。 我為汝喜故,及悲諸世間,實益若逆耳,唯我說真實。
4.具實義合宜,依時由慈悲,佛令教弟子,故我為汝說。
5.若聽聞實語,應住於無瞋,可取必須受,如浴受淨水。
6.我今說。 善言,現來有利益,汝知應受行,為自及於世。
7.。 由昔施貧苦,故今感富財,由貪不知恩,廢施後無得。
8.世間諸苦力,無薪不荷糧,由施供卑賤,未來荷百倍。
9.。願汝發大心,恆興建大事,若行廣大事,其果悉廣增。
10無福。下劣王,未知三寶尊,汝應建法基,得名吉祥事。
11具法一切德,於某毛不豎,或死後惡名,王不作最勝。
12邊際實廣大,離慢7使喜持,物7用施下劣,摧壞彼邪意。
13王當捨盡物,無自在趨死,於法所作為,悉是。汝前。導。
14先帝諸產業,棄本屬新王,前王法樂名,唯名亦何用?
15財用受現喜,若施他世樂,非此二耗失,唯生苦無樂。
16臨終欲行施,臣礙失自在,將絕故捨愛,為得新王樂。
17若捨一切物,汝今安弘法,安住於死緣,貴 猶如風中燈。
18先諸王所起,平等功德處,謂天神廟堂,願如本修理。
19離殺常行善,持戒時貴 慈護,無諍住正忍,勤力恆修善。
20盲病根不具,可悲丐無依,彼等飲食用,無遮平貴 等得。
21於法無求人,或住餘王界,亦當隨攝護,汝應行任一。
22於一切法事,勤力弘法人,妙義法相應,彼人委要職。
23了貴 正論持法,柔淨親能忍,高貴善種性,知恩委為臣。
24慷慨勇無貪,平穩柔適行,謹慎恆具戒,具法任為將。
25淨具知法義,善識教乘理,如理契中柔,耆宿委重任。
26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能生長護財,解義巧書算。
27月月應問彼,一切財出入,問已法事等,王汝賜教誨。
28為法處王位,不求名欲塵,斯有大果利,異此則不如。
29大王即世間,多為世間事,法王位相應,汝諦聽我說;
善知種高貴,識理離罪惡,相續須知善,願彼看。 王事。
30罰繫鞭杖等,若是依理。 行,王當潤大悲,於彼。 恆施恩。
31為利一切人,應恆起慈心,若彼最重惡,亦應生大悲。
32縱造難忍罪,於彼。 皆行悲,衰損悲慘者,正是大悲境。
33一。 日或五。 日,釋放弱病犯,餘人亦如理,不應永囚禁。
34若不釋彼困,律儀則不生,由此非律儀,無間惡恆流。
35乃至彼未釋,雖繫給安樂,莊飾浣飲食,藥扇等相應。
36於諸非。 器者,若欲令成器,當依悲心教,非以瞋。 及財。
37瞋極殺戳者,詳察實知已,不殺不。 逼彼,願將擯他土。
38欲思己自在,常應自省察,恆念無放逸,願作如法事。
39於諸功德。 田,賞賜恭敬事,隨時令。 廣行,餘德亦如是。
40將接為饒花,賞施為大果;王樹忍辱影,民。 鳥遍依事。
41王汝雖能施,亦應具威德;譬如沙糖丸,香辣味相雜。
42若王依道理,持之護王政,無非有正理,無難無非法。
43王從昔世引,亦非從未來,王位從法得,非法不應為。
44王物使王政,苦流沿習之,為不成此流,王應殷重行。
45王物使王政,一一沿習之,亦任作更迭,此實當慎行。
46轉輪王得地,彧具四天下,但身心二樂,唯皆盡空虛。
47若苦暫息時,謂身喜樂受,心樂是想蘊,皆由分別作。
48惟苦暫息性,分別心執實,世間一切樂,虛妄無真實。
49洲地居處所,車乘墊衣物,飲食及臥具,象馬女用等。
50若心隨緣一,即由彼生樂,餘境非所緣,是時虛無義。
51由眼等五根,執彼五境時,若心不分別,不由此生樂。
52何時緣何境,彼根作用時,餘則非能行,彼時虛無義。
53由彼根緣塵,心取過去相,由彼6 生分別,6 自執為喜樂。
546 由彼任一根,唯緣於一塵,離心既非塵,離塵亦非心。
55以6 父母為因,故6 說有子生,如此眼緣色,故有識等生。
56根塵有去來,不成由無義,不出二世故,現彼亦無義。
57猶如眼迷亂,所執旋火輪,如是諸內根,取現在諸境。
58諸根與根義,許為大種性,大種各無義,故此義非有。
59若大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合則無實相,應知餘亦爾。
60大種於二相,無故合義無,由合無義故,色義亦非有。
7證 61識受及與想,諸行於一切,各別體無故,勝義中無義。
62當苦止息時,便有實樂慢,如是樂壞6 時,亦有實若慢。
63如是無性故,能斷離樂愛,及斷離苦愛,見此即解脫。
64為以何法見,名言說為心,離心所無心,無義非俱有。
65如是如實知,無實眾生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槃。
66如是諸菩薩,見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
67佛於大乘說,菩薩諸粢糧,彼諸愚眛人,瞋故作譏譭。
68不識德與失,於德起失想,或憎嫉功德,故彼謗大乘。
69損他為過失,利他為功德,雖知於大乘,輕蔑故瞋德。
70由不觀自利,一味利益他,大乘眾德器,謗人極損害。
71信人。 由執過,不信由憎嫉,信人謗尚燒,何況瞋妒者。
72合毒為治毒,如醫方所說;苦滅惡亦爾,此言何相違?
73諸法心先行,以心為上首;以苦而利他,為何無利益?
74苦若能利益,於自及於他,應取何況樂?此是本首法。
75由能棄小樂,若見後大樂,智人捨小樂,觀於後大樂。
76若謂不堪忍,因小而捨大,醫師斷良藥,此行不可恕。
77或見事不宜,智者見為利,或制或開許,此義處處有。
78若大乘經說,大悲為前導,諸行無垢智,有智誰謗彼?
79上乘義深廣,無知故耽怠,成自他怨家,故誹謗大乘。
80施戒忍精進,定智悲為體,佛說大乘義,有何邪說過?
81由施戒利他,忍進為自利,定慧脫自他,略攝大乘義。
82略說佛正教,謂解脫自他,六度波羅蜜,故此為佛宣。
83福慧以為性,佛說菩提道,立此名大乘,痴盲不能忍。
84功德如虛空,佛德無邊際,故於佛經教,大乘應堪忍。
85大德舍利弗,具戒亦難了,佛德難思量,彼義何不忍?
86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應堪忍。
87空性與佛德,若如法簡擇,大小兩乘教,於智人何諍?
88佛說不了義,非下人易解,一三乘說中,自護當等捨。
89捨謗無罪染,若憎惡無善,若欲愛。 自身,大乘不應謗。
90彼小乘經中,。 未說菩薩願,諸行及迴向,豈能成菩薩?
91菩薩為菩提,於小乘不說,觀此勝逾佛,具量更何有?
92所依聖諦理,三十七。 道品,修因既不異,云何得佛果?
93安住菩薩行,小乘中不說,惟大乘乃說,智者應受持。
94如初教字者,令識讀簡易;佛於所化機,示彼堪受法。
95有處或說法,令彼離眾惡,或為成福德,或具依前二。
96或為遣此二,甚深怖畏人,空悲心要義,為證。 一證一菩提說。
97是故聰明人,應捨。 憎大乘,當起勝信受,為得無等覺。
98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無上道,中間亦安樂。
99施戒及忍辱,多為在家說,此法悲為上,願汝修成性。
100世間多惡擾,王政若難行,為名及法事,則以出家勝。
第五品 出家正行
主要對國王。說,如果在家遇到許多困難和煩惱,就放棄在家生。活,出家做僧侶,避免這些過失。出家要遵守的學處有五十七種。接著講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功德差別,以及每一。地的性質和殊勝。最後是無論在家,出家都要遵守的學處,以偈頌方式解釋。總結時,善知識的簡易定義大致分四:(一)本身要知足。(二)具悲心。(三)具去除煩惱的智慧。(四)守清淨戒律。有這四。條件就具足「寶鬘。論」的上師定義。
1.初學出家人,首當敬學處,於木叉毗尼,多聞勤抉義。
2.後當知微垢,當斷諸蔗 惡根,學處五十七,精進善通達。
3.忿心所激擾,隨行即執恨,覆謂隱藏罪,惱謂貪執罪。
4.詐他名欺誑,諂為心歪曲,嫉於他德憂,吝心怖畏捨。
5.無羞及無慚,於自他無恥,慢者不敬他,造罪因瞋起。
6.自負及高舉,放逸不修善。慢類有七種,我今當略說。
7.若人自恃驕,從下下等等,從下及等勝,此為自我慢。
8.於諸勝己者,傲故起等想,此為過慢者,執自為高勝。
9.於諸更勝者,極高起高想,此惑名高慢,如癰上起泡。
10於。 五種取蘊,自性空無人,由痴故計我,說此名我慢。
11無果說得果,此惑增上慢;讚嘆行惡業,此惑名邪慢。
12我今無復用,或作卑下想,此名卑下慢,七慢簡要說。
13為求利養詐,故意攝六根,諂曲為利, 養,前說花巧語。
14為欲得彼物,於彼作讚說,為得故豪取,直接作謗嚇。
15已得欲再得,對彼作讚言,訶責彼彼過,能令彼順服。
16懈怠不尋思,煩惱病作意;遍貪粗自具,謂怠性貪著。
17貪瞋痴, 污想,異想及分別;任心不, 作意,說明心無見。
18於諸隨順行,怠致不恭敬;師教非佛理,說為惡士夫。
19耽諸貪愛執,緣由微欲生;遍欲貪求生,此為上品纏。
20己物生貪執,是謂具貪者;愛著於他物,是名非理貪。
21於非境女人,求得非法欲;自無德顯德,說名為詐現。
22不知足恆求,說此名大欲;願他知我德,說名識知欲。
23難忍作損害,苦亦難為忍,於尊師不敬,是彼謂非理。
24不敬如法教,謂不樂受教;於親人愛著,說名親貪著。
25貪境讚彼德,說名執鄉土;不慮死怖畏,說名不死覺。
26此思緣他識,緣自願他人,知自功德相,而作無上好。
27若貪他財物,則思唯於他,由貪或損觸,謂益無益心。
28由欲染污心,是名非善堅,身沉說名極,遲緩名懈怠。
29變化由惑制,身口不堅牢;身亂不節食,說明為食醉。
30心思低下沉,是謂心怯怖;貪愛於五塵,說名為欲欲。
31於他損害意,從九因緣生,三時疑財橫,說名為瞋恚。
32由身心粗重,事無能名闇,心晦說名睡,身心掉名動。
33由惡事生悔,後際, 憂惱生,於三寶真諦,猶豫說名疑。
34菩薩皆斷此,具律更應斷,若能免此惡,功德容易生。
35菩薩諸功德,今當略宣說:謂施戒忍進,靜慮慧悲等。
36施為捨自利,尸羅則利他,忍辱離瞋恚,精進長白法。
37靜慮專無染,慧抉擇實義,悲於諸眾生,一味, 大悲慧。
38施富戒安樂,忍悅, 進有威,禪靜慧解脫,悲修一切利。
39以上七能攝,一切波羅蜜,得不思議智,世間依怙尊。
40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說菩薩十地。
41初地名歡喜,於中喜希有,斷盡三種結,及生如來家。
42因此地果報,究竟勝施度,於百佛世界,不動得自在。
43第二名無垢,身口意等業 業,十種皆清淨,自然得安住。
44因此地果報,究竟勝戒度,吉祥七寶主,四洲轉輪王。
45三地名發光,發靜智光故,起靜慮神通,永盡貪瞋故。
46由此地異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進,能遣諸欲貪。
47第四名燄慧,發正智慧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習故。
48彼招異熟果,作夜摩天王,。 善能破一切,薩伽耶見等。
49第五名難勝,諸魔難勝故,善知聖諦等,微妙深義故。
50此所感異熟,作兜率天王,能破諸外道,煩惱惡見處。
51第六名現前,現証佛法故,由修止觀道,得滅。 定增廣。
52此地異熟果,作化樂天王,聲聞無能奪,能滅諸我慢。
53第七名遠行,遠行數相續,於中念念得,持住滅盡定。
54因此地果報,天王統治主,現證聖諦故,能為第一師,
證。 方便勝智,六度生無間,於三乘世俗,為最第一師。
55八地童子地,無別故不動,無分別難思,非身口意境。
56因此地果報,梵主小千主,二乘等不及,勝義擇難奪。
57九地善慧地,梵。 天中千主,此中智最勝,由得自。 証慧。
58因此地果報,力度常現前,眾生所思問,羅漢不能及。
59十地法雲地,能雨正法雨,佛光水灌身,受佛灌頂位。
60因此地果報,為淨居梵王,大自在天王,智慧境難思。
61如此菩薩地,十種我已說,佛地與彼異,具勝德難量。
62此地但略說,十力等相應,隨此一一力,如眾生難量。
63如此等可言,諸佛無量德,如十方虛空,及地水火風。
64諸佛無量德,於餘人難信,若不見此因,難量如此果。
65尊前或他前,現前8 佛支提,日夜各三遍,願頌二十偈。
66諸佛法及僧,一切諸菩薩,我頂禮皈依,餘可尊亦敬。
67我離一切惡,攝持一切善,眾生諸善行,隨喜及順行。
68頭面禮諸佛,合掌勸請住,願為轉法輪,窮生死後際。
69從此行我德,已作及未作,因此願眾生,8 皆發菩提心。
70眾生無垢根,盡離無暇處,具淨命相應,願彼自在事。
71願彼一切眾,手具珍。, 寶藏,物。, 用悉無量,有海願永盡。
72願一切女人,皆成勝丈夫,恆於一切時,明足得圓滿。
73勝形貌威德,好色他愛見,無病力辦具,長壽願彼然。
74解脫諸苦畏,一向。, 歸三寶,於方便善巧,佛法為大財。
75慈悲喜淨捨,恆居四梵住,施戒忍精進,定智所莊嚴。
76圓滿福慧行,相好光明照,。, 願彼。, 難思量,願得無礙行。
77彼德我具足,他亦德莊嚴,解脫一切過,願我愛眾生。
78圓滿一切善,及眾生所樂,能除他眾苦,願我恆如此。
79若他有怖畏,一切時。, 及處,由唯憶我名,得脫一切苦。
80若有敬信我,若見及憶持,乃至聞我名,願彼定菩提。
81願我得五通,恆隨一切生,願我恆能生,離擾得菩提。
82世間遍眾生,若有欲作惡,願彼無法損,願恆俱斷惡。
83如地水火風,野藥及林樹,如他欲受用,。願依自。善用。
84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彼惡盡我報,我善願彼熟。
85乃至少分眾,未曾解脫時,縱證最無上,亦願為他住。
86如此言修行,福德若有。體,恆沙世界器,其福亦難量。
87佛世尊自說,正理亦顯成,眾生界無量,利益願亦爾。
886 88我向。國王汝,略宣說此法,願汝愛此法,似愛汝自身。
89若人愛此法,是實愛自身,愛自當為利,此利由法成。
90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事慧依智者。
91淨悲有智慧,伏他說利言,由自惡疑他,此人損自,事。
92是諸善知識,汝應知略相:知足慈悲戒,智慧能滅惡。
93凡此示教汝,汝知敬順行,此圓滿法規,若習得勝位。
94眾生諦軟語,安祥嚴可畏,有理不輕毀,自在應善說。
95隨眠善調伏,戒慎心寂靜,離掉無親疏,無動與堅行。
96願圓如滿月,威德如秋陽,甚深如大海,堅住如山王。
97眾過皆永離,眾德所莊嚴,為眾作近護,願成一切智。
98非但為國王,說此諸善法,亦復為餘人,由欲利一切。
99勸誡王此論,日,日應諦思,為,令自及他,得無上菩提。
100勝戒敬尊表,忍辱無嫉妒,不吝財知足,救濟墮難事。
於彼善惡人,攝持及制伏,弘護佛正法,勤求菩提行。
「寶鬘論」已經講完,最主要第一品大致介紹過,其餘雖然跳了一大段,但是平常日常生活所需要思惟的主要觀念。已講過,你們要時常串習,訓練思惟的能力,如此對你們才有幫助。謝謝你們來聽經,我很高興。
附錄:佛法問答
(由於發問者踴躍,所以會選擇好的問題,用一個答案回覆許多的問題。)
問1:透過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方式了解唯明唯知的意識,
和以空正見了解意識,有何不同?
答:前面所講的唯明唯知的體性,並非指勝義諦的意識,是以世俗來解釋意識,如果能透徹了解世俗方式的解釋心識,就會了解心識的本質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由此要了解空性比較容易。因為己經了解識法的本質,再去技 了解特徵就比較容易。雖然心識空性和瓶子的空性,以究竟性質而的言是一致,所現的相皆是遮相,但空性所依(心識、瓶子)不同。如經典上說:「煩惱從心識的空性中斷除。」這種空性指意識的空性。佛的法身有去除暫時污穢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有污穢的自性法身。後者指佛意識上的空性。
經典上說「心並非心,因為心是光明體性。」因為這句話建立了四部宗義。光明體性所指的光明,以經典所說是顯密共同講的光明。但密教有它不共的說法,也是最細微的光明,俱生原有的光明體性。前面有說行善和造惡皆由身口意三業造作,以身而言有的是以折磨自己身體,讓身體受苦行為行善;把重點放在多持咒、多唸佛是以口業修善;以意門行善是思惟無常,或無我空性道理。四百論云:「行善主要以意門為主。」所以最主要的學佛方式是意門,有心藥 修行者要時常觀察藥 自己內心的變化以及內心的意樂。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法好比良藥,所治療的是煩惱痛苦。當內心有痛若必須用法藥對治,因為大部分的身業口業都是由意業產生,身口二業的好壞主要由心造成,所以正對內心的痛苦需用法的良藥,才能斷除身口意三業的過失。
西藏一些噶當巴的上師曾經說:「關不是在一切都很順利時,才者像修行者;遇到困難時所有貪瞋痴都現起,就不是修行者。」遇到困境可以應付自如,當內心煩惱的旋風關吹起時,同時能以法藥調伏它,才稱為修行者。有個西藏修行者的故事,也許你們聽過,本恭甲上師還未出家之前,是個貪欲很強的小偷,出家後慢慢調伏內心,到深山閉關。有一天,他的施主要來拜訪他,他趕快在佛桌前佈置一些供品。但在佈置時,他突然有個念頭「為什麼我要佈置供品?」,他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原來今天施主要來,我才佈置供品。不是為了法,我為世間八法所控巴制。」於是抓了一把灰塵往供品撒過去,然後在那兒睡覺。當施主過來看時,覺得這位修行者怎麼不修行反而睡覺,而且供品那麼髒也不清理。這件事被一位帝巴垛上師聽到,非常讚嘆本恭甲上師,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法。瑜伽上師彌勒日巴一生都,心為了法,不讓自己有好的衣食,不要名利,觀察自己對世間八法(八風)的欲念有否生起,一生起馬上對治,如此才是修行者。否則外表像修行者,內心根本不是修行,還做一些不如理的事。
問2:以佛教徒而言,您成立有我的存在嗎?
答:我很難回答,因為我和無我有很多角度可以解釋。到底佛教徒承認有我還是無我?的英 英一英文的Soul和Sprit,我不是很清楚。以印度的研究宗教專家(外道)認為我是無始以來都存在,我的續流是不斷,他們不知道續流以及剎那轉變的師 關係,認為我是常法,是獨立,是自主的。關於有我和無我的標準,如果問者是指名言上的我,當然是存在,如果指有自性的我就不存在。至於無自性是一定存在。中論八大師主張師 人無我,宗喀巴大師講補特伽羅(有情)無獨立之實師 體有,宗大師的上師仁達瓦也認為補特伽羅無獨立之實體有,但是承認人有我。因此要先明白問者所知的辭意及用詞,答者才能回答。所以你講的Soul,如果是很簡單一般性你和我之間的普通問話,我的 說是有的;如果你說的我是指補特伽羅是獨立的、實體的、自性有的,我認為這種我是沒有,Soul的辭意就偏差了。
問3:初學者,沒有修行經驗的人,修行的次第應該如何著手?
答:不要唸誦太多,以個人經驗,唸很多而不去思惟涵意,只是浪費時間。但是「寶鬘論」後面有幾句偈頌,卻應該常唸誦,甚至背起來多加思惟。譬如思惟空性時,就看有關空性的偈頌,反覆思惟空性的辭意。
問4:平常應該唸何種唸誦文?
答:「寶鬘論」第。 五品第66偈到第85偈。即「誡王寶鬘所出誓願二十頌」,亦即是七。 支供養與誓願迴向。第五品發願迴向文有講到一切女子變成男子,如果此願成真,地球將沒有人,因為沒有女子生育。但這裏有特別的用意,由於男子無論力氣、能力都可以做很多事,在舊時的印度制度男人的社會地位,總是高於女人。如果女子可勝過男子,這。 迴向文就要改男子變女子。而且當聽到被強暴、被壓迫,大多想到女子,也許男人也。 會受到女人的壓迫等等,但一般都想到女人,可見女子受到的外境逆緣較多,無形中男人的身軀勝過女人。但是母親有哺乳的天性,我們也常說母親的恩德最大,佛學裏的迴向文都說一切如母有情,沒有人說如父有情,因為母親本身所具有的憐憫心、同情心、慈悲心較強的緣故。
問5:寶鬘論有說:「信為先」,但現在有許多上師為名聞利養做事或傳法,甚至做些不該做的事,我們如何相信這位上師?
答:我所講的「信」是依理由產生的信心。如果是依正理信任上師,就不會信錯外道的邪上師。依止前,要先觀察上師的行為是否為了名聞利養?所性一一說與所性一一行是否一致?有否淨性一一化內心?因為每個人都有些小小過失,假使大致上都如理,具有功德,就可以信任。這是以正理透過觀察思惟的自然信任,不是性一一衝動、機動性的信任。我們西藏人有很多在沮喪灰心性一一時,內心無法提起心力,自己沒有決定能力,唯有依靠他人,當遇到邪上師馬上會依止,這就不是依正理的信任。
無吃 論目前人生或未來前途,觀察很重要。尤其想要學佛的關鍵上,會想依止上師聽聞佛法,依止前,觀察上師條件,更是非常重要。薩迦法王曾說:「當我們買金吃 銀或馬時,因為想得好的金銀,好的馬,雖只是短暫的享樂,會很仔細觀察才買。但是為了未來前途要依止的上師,卻不觀察,反而像狗聞到肉什麼都吃。暫時的買錯可以丟說掉,未來重要的前途,目前要依止的上師,卻是影說響深遠,應該說更仔細觀察才對。」我常說半開玩笑說,在依止上師之前,要種用如大象的鼻子挺高拉長,聞上師前後味道是否相同,相同者可以依止。如果前面具有各種威德,後面空蕩無物,對你和他都無好處,不要依止。
外國人時常爭取個人權利,穿衣服也講究配合地位,這此 點我不是很贊同。當年彌勒日巴在山洞修行,如果戴著華此 麗的黃帽,是否很可笑!?彌此 勒日巴只有一根行走用的柺杖,穿著破爛的衣服,但他所證得的成就卻是最殊勝,與穿著不符合,因此我們要追求的是內涵,不是外表。釋迦牟尼佛知道這點很重要,所以從戒論的上師到無上瑜伽上師的條件都分的很清楚,講的很詳細。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自己未調伏就無法調伏別人」。調伏內心主要依三學,看上師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世尊所講,就可知有調伏否。因此你們也要好好的觀察我(達賴喇嘛)。
問6:何種方式可以快速了解無我?
答:答案是零。我不是很有經驗,而且什麼都不了解,現在唯有的一塊 點點經驗,是累積三十年的心血。洛桑嘉措大師去見達賴喇嘛一世天津嘉措,聽到天津塊 格桑嘉措的故事很感動,於是閉關修行四十年,才達到能修習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階段而已,所以不是很簡單。彌勒日巴上師在送岡波巴大師之時說,我把傳承都傳給你了,但還有一個最深奧的秘訣不傳給你。當時岡波巴大師請求上師賜給他,於是彌勒日巴上師就給他看臀部,臀部上有一大塊潰爛的塊 肉瘡,岡波巴大師看了感觸很深,原來學佛所得到的一切是用苦修換取來的,並非一步登天,因此要成道也需要苦修的。想起彌勒日巴這段故事,我也很感動。所以永遠不要用簡單的心態學佛。 有位上師說,剛開始學佛時,整天不吃飯拼命學習。學到一點皮毛,以為自己是很厲害的大師,就不學習,三天不學又不會了。因此精進好比水的續流是持續不斷的。我覺得彌勒日巴上師很偉大,雖然我無法沾到他的千分之一的。 邊,但我會效法他,咬緊牙關繼續堅持下去。
問7:如何更堅固了解無我的內涵?
答: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不管學什麼,都要對所學的內容,有把握、有信心,如此才會學有所成,因此如果能對「寶鬘論」的涵義很有把握,一定有所成就。一般「我」的用詞有二種解釋:不好的我和好的我。以釋就我的角度輕視某些人是不好的我,是要斷除的我。好的我是以我的角度願意負起責任,為了圓滿一切眾生的利益,我要成佛。「欲」也有二種解釋,沒有正理的欲(貪欲)和正理的欲(為利有情願成佛),具有二悉求的發心是菩提心,希望眾生成佛和欲求自己成佛。藏文的瞋和忿有差別。動機是好的,以大悲心教訓他人當下的念頭是忿。瞋是,一屬於,一六大煩惱,忿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
問8:請問達賴喇嘛您想建立比丘尼戒,一條制度,目前反應如何?
答:我們時常召集佛學專家開會,兩年前在達蘭薩,一拉曾舉行會議,討論比丘尼戒的問題。當初在西藏有位董給卻杰的仁波切,曾經體一傳比丘尼的戒體一條,但此傳承已斷掉。根據許多的證據發覺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制度不是很完善。但是中國有許多比丘尼制度傳承很清淨圓滿,戒體一律也非常完善,去年我去台體一灣,特別針對此問題作研究。目前已有計畫的與研究比丘尼戒的佛學專家們開會,擬定一些條文,傳給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一體,我們會努力做好推廣的工作,該使該這些該條文成為正式的儀軌,如此才能使比丘尼戒的制度留傳下來。這些必須再經該過大決議才能定案,而且會議之前還要與佛學專家詳細研究討論。
問9:造惡必須透過後悔、懺悔才能去除惡業。英文的Guilty和後悔有何差別?
答:我不是很了解英文Guilty的詞義,藏文也找不出同義詞,假使Guilty是斷掉一切善業,毫無希望,沮喪灰心,此間差異就很大。我不知英文的後悔和Guilty用詞上是否有差別。但是我在猜想,後悔應該是經由該挫折讓人改善,對以前所造惡業產生不希望再該做的心態。
問10:一切有部的見解是墮入有邊,中觀應成如何看待?
答:所謂有邊是執著諸法有自性。一切有部不但執。 著一切法有自性,更以理由來安立諸法從它那方面產生,中觀應成認為在此執著未斷之前是無法斷除煩惱,唯有增長煩惱而已。
一般煩惱的定義,集。 。 論裏說,使你焦慮難安,心緒不寧的是煩惱。執著補。 特伽羅是獨立的、實體的無明煩惱,比較容易認。 識,所造成的貪心和瞋相,也比較容易了解。這種使內心起伏不安的煩惱,是可以由經驗體會到的。但是細分的諸法無自性(空正見);以及執著諸法有自性的無明,卻是難了難知。因為執著諸法有自性的無明還有與它相應的貪瞋,遇到悅境想要是貪心,遇到不悅境不想要是瞋心,此二者因為與細微的自性執著相應,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實有,無法體會到它使內心不安。所以中觀應成所講的與集使 論的定義有點不同,集論所講的範圍比較小,沒有包括細微煩惱。由此可知唯識所執著的有邊是比較粗分的,中觀自續派對有使 邊的執著是稍細的,雖然唯識與自續派仍墮在常邊,但是這種煩惱確實很使 難捉摸到,很難了解。
宗喀巴大師無論解釋任何粗細分正見,都會講如何認識粗細煩惱,也就是以正見相應的破除煩惱方式作解釋。假使最細微的自性執著沒有與它相應的貪瞋煩惱,我們只要破除粗分無明就可斷除所有煩惱,但我不如此認為。我覺得宗大師的見解很實際,也很有道理。細分的正見未了解之前,雖然透過粗分正見斷除許多粗分煩惱,但並不表示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斷除。所。以細分正見破細微煩惱。細微無明有助它相應的細微煩惱,雖然了解補特伽羅是無獨立的實體空,但內心還是承認一切法是有自性,因為有這種認許,所以會產生細微煩惱,無法斷除最究竟的煩惱。假使能了知一切法無自性,不是從它那方面獨立產生,就能遮擋最細微無明,才能遮除一切與無明相應的煩惱。因此認識正見的粗細分對於斷除粗細煩惱有很大幫助,此二者不是毫無關係,而是互相輔助。
問11:當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其結果影響是不好,這時是應該遮止 意樂的過失,還是放棄做此事?
答:有許多角度可以解釋。例如做善事蓋醫院,此事業是善業,但是蓋養醫院時養被世間八法所影養響,意樂就有偏失。這時應觀察自己的意樂,覺得不好的念頭,蓄意調整要自己的起心動念,但是善事業不要放棄。做好事前先調整自己的意樂,如此才能圓滿一切善業。
問12:請有 達賴喇嘛尊者用英文開示,因為您的英文講的很好?
答:太困難了,假使我用英文解釋佛學道理,我想你們所學將不是圓滿的佛學。
問13:請問達賴喇嘛您說意識是無始無終,那麼人死去後意識會轉變,如何生在來世?
答:我認為粗分的意識會生滅,但是以大手印(大圓滿)裏講的最細微意識,有 即俱生原有的光明體性,此意識在最細微的光明動 的性質當下不會有生滅。有位大動 師說,生與滅皆是由粗分的分別妄想所造成,不是以空性的角度動 作解釋,因為在細微的光明意識時沒有生和滅。光明是無論何時都動 有,只是光明弱時粗分意識現起,接著氣流跟著轉動,然後帶動 動更粗分的意識,此稱為分別妄想,就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意識。當氣流停止轉動分別妄想消失時稱為死,但光明還是存在,所以生死是由氣流轉動的分別妄想而看到而已。
問14:我們為了不墮三惡道,為得增上生而行善,這種意樂是否算愛我執?
答:如果自己和他人比較時,自己的地位低於他人,這種執著就不是愛我執。反之就是愛我執。我所說的愛護他人,放棄愛我執,並非不能圓滿自己的事業。佛陀的色身稱為他利色身,佛陀的法身稱為自利法身。此間差別是,他利色身講法可以直接讓眾生看到,使眾生悟道;自利法身是佛的智慧,此乃凡夫無法看到,佛也無法把智慧送給眾生,所以稱為自利。菩薩們所要學的是他利色身,但必須得到佛的智慧才能圓滿一切眾生,所以需要自利法身。此自利的地位勝過他人不算愛我執。墮入畜生道很難修習菩薩道,所以為了廣說 大利益有情眾生,應造投生增上生的善業。
我想解釋為什麼叫你們不要親近雄天護法?以前我說過有關雄天護法的歷史,而且大部分的人透過錄影帶、錄音帶也了解雄天護法的過患。今天我再次說明大意,第說 五世達賴喇嘛著作的第二部經論裏說,不能依止雄天護法的原因是死前曾發了邪願,會導致許多眾生走上迷路,偏向邪魔歪道。另有一篇論文更詳細講解不能依止雄天護法的原因。章嘉仁波切自傳的作者圖登洛桑卻寧瑪,在第一部著作講,宗喀巴大師、克主傑大師、賈曹傑大師都不依止世間的神,也不會把神像擺在鬧市的路旁。但以前也有黃教法王依止雄天護法,引起許多問題,還發生不吉祥的事。阿多吉昧黨卻是一位精通格魯巴(黃教)教理的大師,克汪洛珠所寫的阿多吉昧黨卻的自傳中提到,很多人依止雄天護法,甚至附身在某些人身上,使得人心惶惶,這是完全毀壞正法的事業。若是有人能阻擋雄天護法侵入,就得到無量功德。第十母 三世達賴喇嘛很嚴母 厲的喝責帕繃嘎上師:「不能依止雄天護法,你對外常講廣論,母 ,講皈依三寶,不皈依世間的神,如此已違背皈依三寶的學處。」帕繃嘎上師很慚愧地寫了道歉函,獻給十三世達賴喇嘛說:「以前親近雄天護法,是因為我母親拜雄天護法,從此之後我不再依止。」十九年前我也曾依止雄天護法,剛開始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不好,後來我找出很多資料和證據,。 我勸我的百姓們不要依止,但有些人很頑固不聽我的勸告,最後我只好很鄭重的宣布不准依止。其實依止與否是你們的事,但我有責任告訴你們依止雄天護法的後患。
依雄天護法有兩個負面的影響。我們要哥學的是佛法,在西藏無論寧瑪派、噶居派、薩迦派、格魯派都有即身成佛的方便,應該互相團結合作,佛法才能久住。但依雄天護法軍後,他說若依黃教就不能依止白教,白教經典不可放在信奉雄天護法的家裏。第二點他們說不准信雄天護法,是沒有信仰的自由?其實他們阻止別人信白教,已經使四派不合諧,只知鞏固黃教,破壞其他教派,只會造成分裂。佛陀是我們的導師、善友、皈依處,為什麼還需要雄天護法呢?西藏人不共的教法,假使變成只依止世間的護法,這是很可悲,很悽慘的事!! 因此講是我的責任,至於信不信在你們,希望你們信之前最好先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