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03 NPO  編輯部 報導

願我衷心皈依的慈悲上師們和本尊們賜予加持!

  對於成就佛法的方式而言,不依宗教而行是不必要的,我請求你們聆聽此“遠離四種執著”之開示!
    (以上是作者對解釋此教法所做的祈請。)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則
菩提心;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第一,欲對此生無執著,先要放下一般非修行人為求此生利益而行善,而聞、而思、而修的態度。
  首先說善業,是生上界本,是得解脫梯,是離痛苦藥。
  雖然欲得解脫,舍行善別無他途,然而執著此生的善業卻是成就世間八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嫉妒正直和矯飾偽善之根本,亦是往生下界之種子。拋棄這種錯誤的善行!
  修學離思者,擁有知識(是照亮無明之燈)財。
  能引眾向道,是法身種子。
  雖然欲得解脫,舍聞、思別無他途,然而執著此生的聞思卻是成就對不具聞、思者的傲慢,對具聞、思者的嫉妒和廣集徒眾、財富的資糧,亦是往生下界的根本。拋棄這種世聞領八法的聞、思!
  實行禪修者,擁有離苦法,具解脫道根,及成佛種子。
  雖然欲得解脫,舍禪修別無他途,然而為此生而修行的禪修者,縱使隱居也忙碌,盲目地念誦經文,譏笑聞、思者,嫉妒其他禪修者,自修之時亦散亂,拋棄世間八法的禪修。
  “上面的開示與俱舍論所說相應,論中說‘在道德行為的基礎上已得聞、思后,行者應全力徹底地投入修行。’由此直接指出了究竟目標的和相對目標的差別,間接也顯示了修行的態度思維十八種必備條件的難得,以及生命的無常。”
  若欲求得涅盤果,必先放下三界執;欲得放下三界執,謹記世間之過患!

  首先思維“苦苦”。
“苦苦”是下三道之苦:細心思維此苦,令人心驚肉顫,如果墮入其中,確實無法忍受,不具“放下”之德者,就是三涂修行人,不論居住于何處,皆是可憐可憫人。
  
        其次思維“壞苦”
  無人往生下界時,帝釋轉為凡人時,日月終有黑暗時,帝王生為奴僕時,雖然這些都是基於對佛陀言教的信心,一般人無法見到,那麼以您個人之見,人的變化如何?富人變窮,強者變弱,骨肉分離、師友離散,最后只剩下獨自一人等種種變化,都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再思維一切事物的條件——性質之苦(“行苦”):
“行”永無終止!〕
  不論多或少,不論貧和富,苦皆藏于中。
  整個人生耗于“準備”中,每個人皆死於“準備”時,直到死時“準備”猶未盡,何不早為來世做“準備”!
  執著于痛苦世間的眾生是可憐憫的!
  至此,直接道出了世間的過患,間接指出了應遵循因果律來決定何事應為,何事不應為。
  執著盡時得涅盤,涅盤獲已得安樂,“遠離四種執著”者,即此經驗之歌也!
  徒自解脫無義利,三界眾生皆父母,置父母于苦難中,惟求自安不足取。
  三界眾苦熟于我(“成熟于我”的意思),我之功德施予眾,願此協德加持力普令一切皆成佛。
  (至此,間接指出了慈悲心禪修法,它是產生提心的因,同時直接顯示了菩提心的果——自他交換。)

  只要還執著於事物的性質,不論處於何種境地,皆不得解脫,進一步說:
執有不能得解脫,執無不能得天界。執于兩迷皆無明,喜悅安住無二中。
  (至此,遠離了斷常二見將主客、有無等到溶合於一,心安住于不二境界。)
  一切現象乃心之領域,莫于四大找尋造物者,巧合、上帝亦非造物主,喜悅安住心之本性中。
  (上面說的是唯識派的道次第,下面解說大乘中觀派的不共道。)
  現象本性如幻化,由相依賴而生起,不知如何來描述,安住不可思議中。
  (至此,間接指出修止,直接指示了觀慧的修法:有系統地將外在客體境界皆視為心造,心是幻化的,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而此無本質之幻化是相互依賴而起的,不可名狀,行者應將心和其空性相溶合,于究竟中沒任何意識的邊執。)

  願以解說此,“遠離四種執著”之功德。
  普令七道眾,皆共成佛道。

  (作者回向功德于究竟佛果)
  “

 

遠離四種執著”註釋是由瑜伽行者達巴·嘉晨著于吉祥薩迦寺。

 





主持人
傑木·達巴·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