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7 13:51:54
尊貴麥彭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二規教言論(1)

麥彭仁波切 [造]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一節課

 

思考題

 

1、若想迅速成就聖天與世德這兩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麼?你做到了多少?

2、有些人認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地修持佛法,世間上的高尚品格自然就會具足。”這種想法對嗎?請以比喻具體說明。

3、一個人的好壞是由什麼來決定的?為什麼?

4、有些人不用勞作,就能獲得無盡財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卻一貧如洗,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此課音頻下載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1.mp3

此課視頻下載位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1.wmv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宣講《二規教言論》。為什麼要講這部論典呢?因為在學《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佛的同時必須打好人格基礎。不然,儘管《入菩薩行論》講的大乘佛法非常殊勝,但就像雪山獅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來盛,注入陶器裏一定會裂開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續中。且不說大圓滿、大威德等密法,以及顯宗中觀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離心、菩提心也生不起來。因此,我希望凡是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必須要學習《二規教言論》。

 

這部論典,以前大恩上師如意寶講過許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聽過三四次。1998年剛翻譯出來的時候,我講過一遍,2003年法王傳講時我也給大家做過同步翻譯[1]。對有些道友而言,《二規教言論》是比較熟悉的。當然,熟悉並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續中反復串習才最關鍵。

 

本論所講的內容,就是要做一個好人,如果人都沒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測的境界是談不上的。現在有些人對世間學問非常精通,但從平常的言行舉止來看,對做人的基本原則可謂一竅不通,處理人際關係時經常捉襟見肘。所以每天學一點做人的道理,對今生來世都會有莫大的助益。

 

我本人非常喜歡學習做人的道理。雖然自己做得不好,為人處事非常糟糕,有時候確實十分慚愧,但我還是很喜歡學習這些論典,比如《君規教言論》、《格言寶藏論》、《水木格言》,以及世間上淨化人心的人規教言。我認為,倘若連一個好人都算不上,想獲得成就,變成一個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勝成就必須建立在人格的基礎上,如同播種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貧瘠荒蕪,要想五穀豐登,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現在好高騖遠、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較多,而重視人格的人比較少。要知道,學習佛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良好人格為基礎,法再怎麼樣殊勝,最後也會付之東流。因此,這次宣講《二規教言論》,原因也在這裏。

 

解釋題目:二規教言論

 

所謂“二規”,就是佛規和世規。將佛教和世間的道理結合起來,以簡單的語言教誡世人,就叫做“二規教言論”。在藏文當中,本論又名《積聚聖天世德之寶》,也就是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圓滿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積聚。由此,本論的殊勝可見一斑。

 

以前上師經常強調這裏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來要求自己、要求別人。作為後學弟子,我們應該遵循傳承上師們的傳統,也用這些格言來要求自己,儘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否則一輩子都糊裏糊塗的,死守老習氣、老毛病不改,這樣活著也沒有多大意義。

 

首先講禮贊句:

 

憶念何者能開啟,二規智慧寶藏門,

一切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護汝眾。

 

這裏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祈禱文殊菩薩,加持護佑所有聞思修行這部論典的人。頌詞字面上比較簡單,意思是說,任何人憶念文殊菩薩,就能開啟世出世間一切智慧之門。

 

所謂出世間智慧,指證悟空性、無緣大悲、佛陀不可言說的相好莊嚴等,世間智慧則是取捨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過祈禱文殊菩薩,就能獲得以上這些功德。

 

《文殊根本續》中說:“縱使一刹那間憶念文殊菩薩,此功德亦不可思議。”現在世間上有些人智慧不夠、精力不夠,若能經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禱文殊菩薩,生生世世都不會變成愚昧無知的眾生。《大忿怒續》中也講過:“一切菩薩當中,文殊菩薩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當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寶積經》十五品的《文殊刹土莊嚴經》中還說:“念誦千百萬佛陀的名號,都不如念文殊菩薩的名號功德大。”《釋尊廣傳》中亦言:釋迦牟尼佛因地時,也在文殊菩薩面前發菩提心。

 

文殊菩薩是三時諸佛菩薩的智慧總集,是一切諸佛的長子,佛陀經常在佛經中讚歎他。假如經常祈禱文殊菩薩,持誦心咒“嗡阿 巴雜那德”,無垢文殊菩薩定會護佑我們,尤其是學習這部論典的人,應該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所以,大家平時要祈禱文殊菩薩和麥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護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捨。

 

于此世間應贊處,即謂聖天與世德,

猶如磁石吸鐵屑,諸君若欲得彼二,

則於此說善教言,當閱並思其深義,

思已對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義。

 

此頌是立宗句。在這個世間上,人人極為讚歎的是什麼?就是諸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加持(聖天),以及世間天尊和世間美德(世德)。平時我們經常說:“這個人做什麼都很順利,應該是本尊和護法神的加持。”“這個人什麼功德都非常圓滿,應該是諸佛菩薩在護佑他。”世間人特別讚歎的,就是聖天與世德。要想如吸鐵石吸鐵屑般自相續迅速獲得這兩種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麼?就是首先在善知識面前聽聞這些教言,然後如理如法地反復抉擇思維,認真思考之後,對論中所講的穩重、智慧、信心等十種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進而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真正將這些教義落在實處。

 

各位一定要重視這部論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好修行人,之所以無法做到,所作所為不成功、不順利,就是沒有得到護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樂,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穩重、心態不調整、身體不舒服、經常遭受謠言的攻擊,這些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業力現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壞,護法神和非人都不願意保護(此理下面還會具體分析)。倘若得到他們的保護,做什麼都會一帆風順,心情舒暢快樂,修行沒有任何障礙,家庭工作也會非常圓滿。而獲得保護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要具備這兩種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業十分圓滿,做任何事情都能如願以償,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二者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具足這些功德和竅訣。在座的道友也好,電視網路前的道友也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來世順順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圓圓滿滿,快快樂樂。但很多人都達不到這種目標,原因是什麼?百分之八十就是因為沒有精通這些教義,當然也有前世不可饒恕的惡業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學習《二規教言論》的時候,儘量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那樣:先在上師面前聽,聽完了以後認真思維,思維過後對每一個道理深信不疑,有了這種見解之後,在實際行動中盡力去行持。現在世間上有些人,買一件產品或搞一個專案時,首先都要學習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後,自己會有一種信心,有了信心後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沒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這個事情不會成功。所以對修行人而言,這種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將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世間行為總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現來樂,卑劣之道現來苦。

 

總的來講,世間行為有兩種,一是高尚的行為,一是卑劣的行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為,即生中快樂,來世也會快樂;如果行持卑劣的行為,即生中痛苦,來世也會痛苦。

 

為什麼這樣呢?這是一種因果規律。我們的行為相當於一種因,依靠快樂的因,會產生快樂的果,依靠不快樂的因則產生不快樂的果,只要是毒藥,怎麼樣都會產生苦果。

 

有些人認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惡業非常多,行為都是不高尚的,為什麼他現在如此快樂?”這只是果報沒有成熟前的暫時現象而已,實際上他不會永遠快樂。就像已經服用了毒藥的人,在毒性沒有發作前,有時甚至會感覺極舒服,但過不了多久,痛苦必定會降臨。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造惡業、行為不如法,果報不一定馬上現前,但今生來世一定是逃不開苦果的。

 

重視因果極為重要。以前印光大師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江南有一對雙胞胎,相貌聲音都一樣,從小到30歲,讀書、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歲那年,兄弟兩人去趕考。旅店旁有一美麗的寡婦,先勾引老大,老大嚴肅地拒絕了,並且告誡老二要當心女色。老二口頭答應,私下卻和寡婦發生了關係。寡婦不知道他們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約定考中後必來迎娶。放榜時,老大高中,老二落選。老二又騙婦女說:“等我上京考取後再來娶你。”還說自己路費不夠,此女遂將全部積蓄贈給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後來一點也沒有消息,抑鬱成疾,私下寫信給老大後,不久病死了(婦女認為他倆是一個人)。老大收到信追問,老二才低頭認罪。第二年,老二兒子死了,他傷心過度,雙目失明,沒過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孫滿堂,長壽高官,榮華富貴。從這個故事也可看出,若貪執美色,喪失自己的高尚行為,且不說來世的果報如何,即生中也會出現不悅意。

 

另外,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最後用自己的獵槍自殺,此事可謂轟動一時。為什麼舉世聞名的文學家會這樣呢?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時候,那時的他經常帶著獵槍到林中打獵,殘殺了無數眾生,因果不爽,最後他自己也喪生在這杆獵槍之下。可見,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惡,果報不一定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決遲早是要落到自己頭上的。

 

尤其對僧眾等嚴厲的對境,行為務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個出家人,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享用僧眾財產,一點執著都沒有。後來寺院雖沒有對他作嚴厲的懲罰,但不到四五年,這種因果就現世現報了:他突然患了許多怪病,痛不欲生;強盜把他積累的財物洗劫一空;他整個人也瘋瘋癲癲瘋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覺得,這就是他濫用僧財的果報。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說每個人都成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碼,我們也要做一個好人!

 

有些人可能會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為外,應該還有中等的行為吧?”其實高尚與低劣是觀待安立的,行為要麼是高尚的,要麼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這一點平時也看得出來,比如找一個發心的人,要麼說“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麼說“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說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這種情況就很難抉擇。總之,不管怎麼樣,我們應選擇高尚的行為。

 

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

則彼始終不通達,殊勝佛規及證悟,

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這個偈頌非常重要。上面剛講的高尚行為,可分為世間的高尚行為、出世間的高尚行為。所謂世間的高尚行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為教養,叫做小品的行為;出世間的高尚行為,如發出離心、發菩提心、利益無量眾生、行持六度萬行,叫做聖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為,是從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為,是從世間法上來講的。我們學佛的人,不僅要有出世間的高尚行為,世間的高尚行為也不可缺少。

 

為什麼呢?因為世法乃為佛法的根本,如果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談不上的。如果要擁有大乘六度四攝、瑜珈行境、神通神變等不可思議的境界,最起碼在世間中也要是個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煙、殺生,連普通人都比不上,想獲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個領導常說:“你們有些出家人,連我一個黨員都不如,我平時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見別人痛苦也有悲憫心,但有些出家人連這一點都沒有。”他說的是千真萬確。作為一個出家人,我們身披袈裟,聲稱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口頭上說得特別好聽,但有時候若連善良的心態都沒有,那真是非常慚愧!

 

那天有個人說:“我對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聲聲說發菩提心,但實際行動中不要說菩提心,就連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對我如何如何地傷害……”當然,這也許是他們的個人矛盾,裏面有些誇張成分,但如果是真實的,所謂出世間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間人規的基礎上,倘若連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沒有,佛法是根本談不上的。

 

有些人原來特別壞、特別可惡,但進入佛門以後,搖身一變,現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師、大和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觀察。如果他在家時是公認的好人,出家後也非常了不起,這樣的話,說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講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證悟離不開高尚人格,若拋棄世規而想希求無上菩提,就像尋求龜毛兔角一樣不現實。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為,就不可能擁有出離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變,可以看到別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對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對我很有信心,你現在應該對我如何如何……”,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見的。其實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場合中都不會講這些,那些將“前世”天天掛在嘴上的人,大家應該好好觀察。

 

下面作者用兩個比喻進一步說明,對這兩個比喻,你們一定要好好思維!首先,“如無樹根即無莖”,沒有樹根的話,樹幹肯定不會產生。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樹幹要從樹根產生,沒有樹根的樹只能成為無本之木,世間上根本找不到。同樣的道理,若連世間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相續中也不可能出現。

 

第二個比喻,“或如無福即無財”。沒有福報的人猶如淪落街頭的乞丐,連吃穿等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不可能擁有如意寶或萬貫家財,他每天為了填飽肚子,拿著破碗到處乞討,用現在的話來講,他肯定沒有轎車、別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間人格,想獲得出世間成就,首先在世間中要變成一個好人,讓家庭、社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印象好一點。

 

前段時間,有些學《入行論》道友的家屬給我打電話,說:“非常感謝您!學了《入行論》以後,我家那口子對我很好。以前他學佛後一直不理我,我心裏特別痛苦,覺得佛教徒沒有良心,口口聲聲說發菩提心,但連家人都不顧。最近聽說他在學《入行論》,現在對我還不錯,經常比較關心。”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種加持吧。如果對世間法都不會處理,出世間的境界肯定沒辦法談。

 

法王如意寶在教言中說:“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這句話裏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平時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應該隨順別人,不要別人說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別人說做稀飯、自己偏要吃乾飯,什麼都要自己特例獨行。法王如意寶之所以能攝受這麼多弟子,一方面當然是不可思議的超勝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則,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壞的話,要變成一個好修行人,絕對不可能!

 

此等士夫之次第,雖無他人作分析,

然將世間高尚行,分為上中下三品。

 

世間上的所有眾生,可分為好人、中等人、壞人三類,這種次第並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決定。

 

倘若一個人行為高尚,大家會公認他是好人;假如行為中等,則稱為中等人;如果行為惡劣,就是所謂的壞人。因此,世間中的好壞劃分,主要依靠自己,並不是別人來操縱。

 

假設有個人特別壞,即使給他一個響亮的稱呼,比如國家總統、國務院常委、省級領導,也沒有用。由於他自己惡習不改,經常作惡多端,下場肯定非常悲慘。同樣,從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師、高僧,但他根本沒有這些功德,稱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過段時間可能就變成最可憐的人。

 

反之,倘若一個人行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圓滿,世間上的地位財富也會唾手可得。格魯派有種說法:“甘丹[2]的金法座沒有主人,誰有本事誰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為的話,今生來世都非常快樂,人人也對他特別恭敬。但若行為惡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個團體中,別人都不會對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為惡劣,無論處於什麼團體,總覺得那裏不舒服,跟誰的關係都不好,過不多久就要跑到別的團體去。我們學院也有這種情況,有些壞人離開後,聽說在哪里都呆不長,經常會傳出他的一些劣跡。而有些人道德、修養、智慧、人格等非常好,雖然人已經離開,但大家都覺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對眾生肯定有貢獻,人人都會讚歎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從其他道場來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現在的聞思修行肯定也不錯。當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關,有些人剛開始行為不如法,後來通過教言、上師的開導,也逐漸變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壞人,並不是誰給你刻在頭上的,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行為。這部論典再再強調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依靠別人是非常困難的,佛陀為什麼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這裏。

 

從另一種層面來講,對於上中下三等人,人們也有不同的對待。有一次,趙州城的趙王拜訪趙州禪師,當時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來訪者說:“大王,我現在已老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給他送禮,趙州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眾弟子很不理解,就問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你為什麼下床到門外相迎呢?” (不管是禪宗大德還是印度上師,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別念特別多,這個不理解、那個不理解,自古以來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由於經常生邪見,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沒有好好修空性法門,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誹謗佛法的一種果報。)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門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師的行為也不相同。以前上師如意寶到印度時拜見大悲上師,當時大悲上師手捧一尊釋迦牟尼佛像,親自到門口來迎接。那裏有些弟子說:“大上師對上等的客人,會到門前去迎接;對中等的客人,專門在接待室單獨會見;對一些普通的信眾,則讓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隊,一加持就過了。”可見,高僧大德們的行為風格迥異,這也跟他們攝受弟子、度化眾生的方式有關。

 

此處的主題,主要講我們的行為。好人、壞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為決定,這一點大家應該搞清楚!

 

本論既講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講世間的為人處事,假如世間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塵莫及的。這就好比加行的基礎沒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達。聽說前段時間慈誠羅珠堪布在成都時,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說:“我於某地專門閉關六個月修托嘎,今天下來了。”堪布問:“那你修加行了沒有?”“沒有,我直接觀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勞無益!” 他可能氣壞了吧。實際上,我覺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門,基礎沒打好是不行的。同樣,要想獲得佛法的境界,沒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當然,世間上的高尚行為,不用我解釋,大家也應該清楚。

 

此等世眾愛安樂,恒時唯有求自利,

除聖者外諸士夫,無有其餘之所求。

 

世間上的眾生,都喜歡自己幸福快樂,恒時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極個別的發大乘菩提心的聖者以外,其餘眾生再無其他可求之事。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會瞭解。現在世間上的人,多數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樂。大城市裏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幾乎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樂。而在希求自利的人當中,真正思維“我”的解脫、“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時間,我們開“極樂法會”,當時人山人海,千百萬人聚在一起精進念佛。但在這精進的背後,智慧稍微不錯的人,可能會想到來世的解脫,但大多數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尤其是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天天想著升官發財、飛黃騰達,平時在交往的過程中,所談的話題也不外乎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樣獲得解脫、如何幫助利益眾生,這樣的話語難得一聞。縱使去到偏僻的農村,人們所講的話也全部圍繞著自己利益,為眾生著想的語言,恐怕不太多。

 

在這個世間中,只有真正的聖者,或者雖不是聖者,但內心已生起無偽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樂。他們對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樂,並不會如是執著,反正身體是假合之軀,怎麼樣過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氣、有一份力量,就要獻給眾生,就要為眾生做事情。正如《華嚴經》所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當然,有這種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體中寥寥無幾,相當稀少。上至國家總統、國家主席,下至淪落街頭的乞丐,大多數都是純粹為了自利。佛陀在經中也說:“不淨糞中不會有妙香,凡夫人一定會有自私自利。”所以嚴格來講,高尚行為在凡夫人中比較難以產生,除極少數發了願行菩提心的人,會經常思維利益眾生並身體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過得舒適安樂。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則,只會成為自己修行的障礙。現在的有些人特別傲,當輔導員給幾十個人傳一些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自身的過失那麼多,但卻視而不見,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樣,對誰都看不起,以這種心態來學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們,一輩子都在學習佛法,他們如是的謙虛、如是的精進,而我們有些人,閉關幾年或是學佛幾年,就覺得自己不得了,實際上自相續中連出離心都生不起來,形象上擺出傲慢的姿態,只會成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別人怎麼感覺,反正我有時候看自己,覺得凡夫人真是特別差,自己對自己都生起厭惡心。試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我們為眾生想過幾個小時,為自己想過幾個小時?假如除了睡覺外,平時分別念中占多數的都是為了眾生利益,那已經算是不錯了。但大多數的人若將一天的分別念過過秤,有多少時間想的是眾生?自己應該心裏有數。因此,你們不要覺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沒有高尚的品德行為,衡量一下就會明白!

 

然由前世業所感,有人獲得勝財富,

有人不幸病所纏,嗚呼當觀眾苦樂。

 

儘管人人都希求安樂,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沒有高尚的行為,所以今生感受許許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發心和行為有一定關係。

 

由於業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勞作,自然就能獲得無盡財富;有些人雖然精勤不息,並為此費盡心機、絞盡腦汁,但因為前世未積累善根,不但無法金玉滿堂,反而經常遭受違緣,被病魔纏繞,苦不堪言。這些歸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質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眾生非常可憐,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體不好,有些雖然有財產,但沒有福報享用,有些人暫時能享用一點,可是無常卻不期而至……。所以,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過這些也看得出來。

 

大家應仔細審察自相續,不要總認為自己學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說實話,有些人不管是言行舉止,還是發心方面,真的是特別糟糕。自認為學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觀察自己的相續,以真正的佛規和人規來衡量,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沒什麼差別,真是非常差勁。世間人是這樣,有些修行人也是這樣,在修行方面不精進,平時行為不如法,自然增長了許多惡行,必定會因此倍受苦痛。所以,麥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語氣說:嗚呼!大家應多多觀察輪回眾生的痛苦與安樂。

 

無食空腹之痛苦,等同無譽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譽德,彼之財食如泉湧。

 

貧窮者由於沒有飲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財富者雖然家財萬貫,卻因沒有名聲地位,內心同樣也有難忍之苦。這些皆由前世業力所感,或者今生行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為高尚、積功累德,就會具有名聲美譽,進而財產飲食等受用,會如泉水湧出般汩汩而來,用之不盡。

 

通過現在的行為,也能推測出未來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連親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幫忙解決。而行為卑劣之人,不要說是幫助別人,連自己維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難,不僅得不到飲食、名聲、地位,心裏還有說不出的種種痛苦,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惡行所導致。

 

即使一個家裏出來的兩兄弟,或一個教室裏出來的兩個學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講此頌時說:“人的際遇還是跟行為好壞有一定關係。我並不是說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較而言,很多人天天給我獻哈達。可是有些人不但沒有,反而天天被別人責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與人之間應該是有差別的。”

 

他的話的確言之有理。前段時間,我上學時的一個同學來看我,晚上在我家裏過了一夜。以前我們倆比起來,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點,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錯。但是現在,他完全沒有以前的影子了,整個晚上一會兒談家庭,一會兒談錢,一會兒談地位,從頭到尾全部圍繞著自己,只要一開口,直接或間接就是在談自己的利益,從來不談眾生的事情。偶爾談一談家鄉的學校,也談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應付我而已。

 

我當時就想:“儘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麼樣,為自己的吃穿、為明天的生存、為幫助家人,這方面我用的時間幾乎沒有。經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樣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點。雖然我們是一個學校出來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個經堂裏一起聞法的,但每個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再過幾十年,有一群人應該會受到世人的讚歎,飲食財產根本不用考慮,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於行為不如法,最後可能破戒還俗,這樣的話,他們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現在怎麼謀生,孩子如何讀書”,除了這些以外,眾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來,即使有時候想一次,也根本沒希望幫助眾生。

 

所以,我們學《二規教言論》,主要是認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個有利他心的高尚人,還是自私自利的可憐蟲?在自私自利當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脫,只看重眼前幾十年的暫時吃穿,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跟犛牛沒什麼差別了。當然,我並不是侮辱人,《薩迦格言》中就是這樣講的!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