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一、什麼是明心見性?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以智慧的心,來明白煩惱的心。煩惱和智慧是相對的,智慧即菩提,有了智慧,煩惱自然消失,便能見到空性;也就是除去眾生之無明習性,便見清淨的佛性。
有些人有煩惱時,並不知道那是煩惱。就像是一個喝醉酒的人,已經醉醺醺不省人事,尚不知自己已經喝醉,還覺得頭腦很清楚,一直要等到酒醒時,才知道自己曾經喝醉過。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尚未出家時,偷喝家中自釀的酒,甜甜的酒,越喝越好喝,喝著、喝著,結果醉倒在酒缸邊,到了酒醒時,才知道酒醉的滋味真不好受,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喝酒了。
煩惱心很重的人,不但不會知道自己有煩惱,而且也不承認自己有煩惱。例如:有位年輕人,正在單戀著一個女孩,並且愛她愛得神魂顛倒,當我說他煩惱很重時,他還不承認,認為那只是愛而不是煩惱。請問,這種愛跟煩惱又有什麼區別呢?
曾經有位母親當她的兒子過世時,非常痛苦,我勸她要想開,人死不能複生,不要再為死去的兒子煩惱時,她說:「師父,我只是沒辦法接受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其實我一點都沒有煩惱!」
以上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很多人已經在痛苦之中,還不認為那種痛苦就是煩惱。
禪宗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一般知識性的智慧,而是離了煩惱心的一種境界。因此,有煩惱時不知道有煩惱是正常的,有智慧的人,不認為自己有智慧也是正常的。那麼,或許有人要問:煩惱和智慧的差異又在那裏呢?這兩者當然是完全不同的,煩惱是在痛苦之中,不知道那就是煩惱;智慧卻是在非常自在的情況下,沒有用心去分別什麼叫作自在或不自在。
明心的「心」究竟是什麼?明心有兩層意思:第一是還沒有明的煩惱心,需要用智慧去照亮它。第二是已經照亮的智慧心。
那麼,見性的「性」又是什麼呢?一種是由後天習慣的熏習,而漸漸形成的,例如:有些人有罵人、喝酒、賭錢、吸毒、偷竊、邪淫、詐騙等的不良習慣,他們並非天性如此,而是後天養成的,經過環境不斷的熏習,變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稱為「習性」。中國有句古話:「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說,一直待在臭或香的環境中,已經被熏習得不知道那是臭還是香,直到離開那裏之後,才會感覺到那個地方原來是什麼味道。
另外有一些人的習性是無法解釋的。我有一位擔任高級官員的在家弟子,他有兩個兒子,其中一位已得到博士學位,並在大學裏擔任教授,還有一位高中畢業後,情願做流浪漢也不肯繼續升學。
他來問我:「師父,這兩個兒子都是我生的,為什麼一個那麼優秀,另外一個變成流浪漢?實在是讓我丟盡了臉!」
我說:「這大概是從小養成的習性吧!」
他說:「同樣的家庭以同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我說:「也許這是遺傳吧?」
他很無奈的說:「我及我太太,還有我們的父母親,都沒有這種情形啊!」
那麼,這究竟是從那裏來的呢?
這可以說是我們從無量世以來熏習而養成的習慣,是一生一生所染上的習性,就像西方人熏起士,中國人熏豆幹一樣;而我們的習性也是如此,被某種情況影響久了,自然就跟那種情況相應,這就是習性。
習性的本身就是「空性」,當智慧出現時,煩惱心自然就會不見,也許壞的習性可能還在,但是已經清楚知道習性的本身是沒有的。這樣的觀念,可以鼓勵我們,煩惱只是一種習性,本來沒有,將來也沒有。
但是,一下子要完全除去煩惱,連習性都不再有,即使是明心見性的人,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明心見性之後,可能有些習性尚未顯現,但仍隨時隨地要警覺到習性仍在,這樣,習性自然就會越來越淡,終至完全改過,變成一個徹底清淨、光明的心。
有位家境很好的年輕人,由於吸毒,他的太太要跟他離婚,同時也被家人趕了出來,變成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在這期間他又進出監獄好幾次,有一次他剛從牢裏出來,便來看我,並說:「師父,我很想戒毒,可是別人不讓我戒!」
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說:「因為不論是否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會拿毒品給我,還說請我試試看,不用付錢,他們怎麼會知道我喜歡這個東西呢?」
這真是很奇怪的事,好象他長得就是吸毒的樣子,販毒的人或行家一看到他,就會主動將毒品送給他。因此,當習性一旦染上後,就會有那種特別的氣質及味道,讓有相同習慣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
知道有習性、有煩惱,表示已經知道有問題,並且會慢慢離開它、斷除它,到最後只有空性,沒有習性,這才是純粹的智慧,才是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
二、如何明心見性?
(一)從觀念上來認識、認同、理解而達成明心見性
首先要瞭解煩惱是依據什麼而產生、構成的。前面說過,煩惱的本身是從習性開始,而習性就是一種業力;由業力所產生的煩惱,感受到的結果,就是身心的現象。當有了心理活動,就有了身體的需求,包括吃、喝、穿、住等,進而產生更多的煩惱。
我們的身體不斷在變,會老、最後會死,那麼,是否有不變的心呢?沒有。心是隨著我們連續的念頭而有的現象,事實上,所有身心現象都是空的,因此,煩惱自然也是空的。(二)從生活上來達到明心見性
在還沒有開悟之前,任何時間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煩惱。能夠時時刻刻知道起心動念的本身就是煩惱,對你就不會造成困擾與痛苦,不會引起情緒的起伏。
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不但自尋煩惱,還把煩惱發洩在周遭人的身上,也讓其他的人因而產生煩惱,這是多麼可憐的事。
(三)從方法上來達成明心見性
方法必須是經常的、不斷的在使用,方法包括在打坐的時候,所教的數息、念佛、只管打坐、參話頭等不同的方法。
三、如何體驗明心見性?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家一定會認為,這簡直是在自欺欺人。在家裏吃飯時,要先買菜、煮飯、淘米煮飯,怎麼會有現成的東西呢?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缺陷,那裏有完整的事情呢?還有,每一樣東西在用過之後,就變成舊貨,怎麼可能都是新的?醜陋的事物那麼多,又如何樣樣都是美好的?如果是這樣想的話,那你一定是個煩惱很重的人。
事實上,煩惱是因習性而有,對世間一切現象的感受,也是因為煩惱而有差別的判斷。我們應當隨時隨地遇到情況時,都能體驗到樣樣是現成的、完整的、新鮮的、美好的。以這樣的心態來接受所有的一切,雖然並不一定等於明心見性,確已是一位習禪的智者。
(一)一切都是現成的
這個世界有白天、有夜晚,有春、夏、秋、冬,人在出生之後,也必定會有死亡,這都是現成的自然現象。
例如:這幾天我的腸胃不舒服,什麼東西都不想吃,我的侍者忍不住問我:「師父,您究竟要吃什麼呢?」事實上,不是我不想吃,而是胃不讓我吃。人有生、老、病、死,身體不舒服時,需要看病、吃藥,有的很快便會好,有的帶病延年,病到死為止。所以不必為此生煩惱,因為這一切都是現成的必然現象。
(二)一切都是完整的
地球上的人在日蝕或月蝕時,看到本來完整的太陽、月亮,變得不完整,後來又恢復完整,好象真的有盈虧大小之別,其實,太陽及月亮從來就沒有因為地球人所見之不同而改變,它們一直都是完整的。
又如一張紙,雖然缺了個角,仍然是完整的,即使再切掉一塊,它還是完整的,只不過是由方型的完整,變為不規則的完整而已。因此,不論是多、是少、是大、是小,都是完整的。我們常常聽到佛教徒們說:法會圓滿、禪七圓滿、佛七圓滿、功德圓滿,其實,只念一個「佛」字,也都算是圓滿的、完整的,如果能這麼想,日子就過得很快樂了。
曾經有一位女居士因牙痛拔了兩顆牙齒,在此之前,她老是說:「牙齒好痛啊!痛得要死!」拔牙回來我恭喜她圓滿了,她不解的說:「師父!我少了兩顆牙,怎麼還圓滿呢?」
我答:「你本來在痛,現在把痛牙拔掉就不痛了,這件事不是圓滿嗎?」本來她還因為少了兩顆牙,感到很遺憾,聽我這麼說,觀念一轉變,心情也隨之改變。
(三)一切都是新鮮的
每一口呼吸都是新鮮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生生不息的,連年長者新長的白頭發、白眉毛、白鬍子,都是新的,或是手上割破一塊皮,那也是新的傷口。
中國人的觀念比較老氣橫秋,習慣稱自己的先生、太太為老公、老婆,稱父母為老爸、老媽,人未老也被叫老了;在西方,即使年紀很大的人,都叫對方為親愛的、甜心。如果將人生當作樣樣是新鮮的來體驗,必定朝氣蓬勃。
(四)一切都是美好的
這是真的嗎?我有兩句話奉勸諸位:「任何一件事成功了,是美好的收穫;任何一件事失敗了,是美好的經驗。」
現代人的婚姻關係非常脆弱,有人婚姻觸礁,夫婦兩人生活在一起痛苦不堪,因此希望離婚,總覺得離了婚,就等於擺脫了可怕的夢魘。離了婚算是成功,是美好的收穫,但對婚姻本身而言卻是失敗,但也不妨視為美好的經驗。
但是,諸位不要因為聽了這場演講,回家後就對配偶說:「聖嚴法師講得太好了,我們離婚吧!」請你們不要離婚啊,佛教徒是不主張離婚的。祝福大家!(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講于紐約東初禪寺,姚世莊整理)
談心
一、明心見性
今天我要與諸位「談心」。心是我們的主人,在宗教上、哲學上、心理學上各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我則只談佛教的、禪宗的心。
諸位一定聽說過「明心見性」這句話。「明心」究竟明什麼心呢?它指的是本來就有而人們卻沒有見到,本來存在而人們沒有感覺到,本來處處都是現成的人們卻不知道,人們時時都跟它在一起卻沒有發現的那個「心」。所以這個心與心理學所講的心不同,也與精神不同,是有功能但無法形容,有力量但無法衡量,這就是人人本具的心,又叫作「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現在世間上所見你我的面目都不是本來面目,父母所生的都是假相,而且凡是能夠呈現出來的現象都是暫時的幻境,不是本來面目。
昨天有一位大學教授跟我說,曾經有一次他突然念頭一轉,覺得自己失落了,世間也不存在了,但發現自己還是好端端地在那裏,能夠走路、吃飯、動作。他問我這是什麼?我沉默以對。我不能告訴他這也是心的現象,雖不是明心見性的心,但已有些相近,如果我為他多作說明,會使他的妄念馬上生起,連帶著很多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我只說:「不錯啦,你要能夠保持它,但不要執著它,像這種情況能夠持久的話,對你很好;但若執著它,覺得這個東西很好、這個境界實在太好了,希望常常有,那大概就會消失了。」這聽起來有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捉摸不定。其實,心並不是捉摸不定,它本來就在那裏,不需要捉摸,一捉摸、一追求,它就遠離了,因此心可以叫作「清淨心」、「本來面目」,甚至叫它什麼都可以。
在禪修營中,我告訴大家在自我的成長之後要有自我的消融;自我消融就是將自我中心、自私的執著心,從淡化而變為不存在,消融之後,這個清淨心才能出現。
二、貪心與願心
今天早上我接受華視新聞的採訪,記者問我:「人的貪心從那裏來?人的貪心對我們的世界、社會有什麼不好?因為貪,所以才會努力,因為貪,所以需要不斷成長,為了貪,所以必須爭取,才能成功,貪為什麼不好?」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道理。我回答說:「『貪』的意義要看是否有『私我』在其中?若有,便會為自己製造困擾,也為社會大眾帶來麻煩。如果沒有私我的成分,那不但會為自己帶來智慧、福報、功德,同時也會為社會、眾生帶來幸福、光明、祥和,那是非常好的。」
因此,有自我中心的貪,叫作「煩惱」;沒有自我中心的求,叫作「悲願」,而不是貪了;願眾生都能離苦,願眾生都能得樂,願眾生都能離煩惱而成佛,已不是貪心而是悲願。更進一步說,為了眾生的「需要」而努力經營製造、取得,那叫作願心;為了個人的「想要」而巧取豪奪,那就叫作貪心。
「想要」的東西是無止盡的,而「需要」的東西是有限的;為了眾生的需要不是貪,為了個人的需要則是帶著貪的成分,因為涉及自我的利益。
因此,貪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有我的,叫作貪心;第二個層次是無我的,叫作悲願。如果是貪心,則不能明心見性;如果是悲願,則與明心見性相應;如果願心中帶有私心,便是不清淨的,還是貪心而不是明心。
想要立刻把貪心去掉,是很困難的;要立刻明心見性也很不容易。但話說回來,明心見性也並不是難事,就看你的心能不能轉貪心為願心。例如,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那便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心;但是,地藏菩薩卻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也有個「我」在那裏,但那是悲願心的我,而凡夫貪生怕死的我便不是悲願心了。
如果提得起悲願心,就不會貪生怕死,生死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可是要凡夫一下子就不貪生、不怕死,是很不容易的。歷史上記載,文天祥寫〈正氣歌〉時充滿浩然正氣,隨時都可以為國家、民族而死,但真正上刑場時,也是相當痛苦的。英雄豪傑口中說捨生取義,但真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時,仍以為是非常悲愴、淒苦的事。
如果是一位菩薩,為了救千萬的眾生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是不會有煩惱的。為什麼?因為他很清楚,這件事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死了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那樣的死亡,只是成佛之道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因此能夠心平氣和,而不會產生對生的貪戀、對死的恐懼。
三、平常心與智慧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會遇到風險,政治界有風險,工商界有風險,工作中有風險,家庭裏也有風險。如果說我們隨時隨地準備著面臨風險,任何事情發生都不用興奮,不必恐慌,好的事情很好,不好的事情也不意外,這就叫作「平常心」;平常心和「無心」相應,也和「本來面目」的心相近。
平常心就是對任何事的處理、應對,不以得失、多少、成敗作考量,而只考慮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可不可以做,做了之後,當有問題發生時,也都能履險如夷,從容處置了。
上星期我在台中遇到一位在工商界很有成就的大老闆,我對他說:「你的成功真不容易啊。」
他說:「也沒有什麼啦,只要努力就好。」
我說:「努力不一定能成功。」
他說:「對,很多人埋頭苦幹,苦了一輩子,也沒弄出什麼名堂來。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也不行。」
我說:「努力還要加上運氣,運氣很重要。」
他說:「對!對!運氣不好,你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不過運氣好不好,有時候也要看有沒有眼光。」
我告訴他:「眼光就是你的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空想:我的眼光很遠,心量很大,那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機會才能成功;這個機會、運氣就叫作福報,也就是福德因緣。」
其實,能有眼光、智慧,也是一種福報,而且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這都與自我中心的心有關。
自我私心強烈的人,很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但不是可大可久,尤其在有成功的機會時,會不擇手段地搶、爭、奪。他本身好象是成功,但從長遠考量,對社會大眾都有損害,所以他個人的成功,也不能永保。
要讓自己成功也使社會得益,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要想眼光遠大先要將我的私心淡化,做事會比較順利,就算不順利也會逢凶化吉。否則,遇到逆境便在痛苦中掙扎,遇到順境時飄飄然,以為自己的能力很強,能一手創造天下,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會讓與他在一起的人都跟著倒楣,因他沒有智慧,也就沒有福報。唯有悲願是無盡的、是無我的、是永遠成功的。
四、以無心為心,便是成功的心
禪修的心是以無心為心,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裏的「無心」,指的是沒有一般的期待心,所得到的結果反而是很好的。倒是期待心強的人,容易出問題。
然而,無心是不是什麼都不管呢?不是,這個無心是不夾帶自私自利的清淨心。以無私的心來做事的話,一定比較客觀,也比較會成功、比較能持久,至少事業不成功但做人已成功,表面不成功但內心已成功。
曾經有人問我說:「法師!現代人都追求成功,每個人都希望成功,這種心態對不對?能不能每個人都會成功呢?」
我說:「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第一,追求成功是對的,要不然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鼓勵我們要成佛,因為成佛就是圓滿的成功。然而,是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呢?釋迦牟尼佛說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人人也都一定能成功。」
他又問:「成佛要好久好久才能成功,普通人要多久才能成功呢?」
我說:「一秒鐘也能成功,一分鐘也能成功,一生之中也能成功,累生累世累劫也能成功,人人都能成功。」
他很不解:「人人都能成功,這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根本名不見經傳,苦苦惱惱一輩子,怎麼是成功呢?」
我說:「你聽說過『心安理得』嗎?一般人以為不做虧心事就能心安理得,其實光是不做虧心事是不夠的,還要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才能心安理得。」
不要把「成功」看作是我現在掌握著我的錢、我的名、我的位、我的權。有的人錢越來越多,內心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困難也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麻煩也越來越多;權勢越來越膨脹,內心的痛苦也越來越增加。
如果不善於處理自己,隨時會痛苦,有錢會痛苦,沒有錢也會痛苦,有地位會痛苦,沒有地位也會痛苦,有事業會痛苦,沒有事業也會痛苦,那就正如佛法所說的「苦海無邊」了,這種人雖然讓人羡慕,卻稱不上是成功。
但如果說「金錢是萬惡,名位是腐敗」,這種說法也未必是對的。名利權位勢力,未必是壞事,但看是如何得來的,如何運用。例如:我現在為辦教育就需要錢,問題在於如何要錢?要來做什麼?要不到時又怎樣?如果以悲願心來經營,就是明心見性的清淨心;如果以自私心來經營,就成了貪心和煩惱。
因此有大名氣的人,不一定是成功的;沒有名氣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成功的。而且涓滴成河,每一滴水都是河的一部分,聚沙成塔,每一粒沙都是塔的一部分;故也可知,一分鐘有一分鐘的成功,一個時間有一個時間的成功,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成功,一生有一生的成功,關鍵就在於當下、現在。
因此我不斷告訴修行禪法的人,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要踏踏實實活在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時刻,把握現在、運用現在是最重要的。
五、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昇華,便為清淨心的完成。
成功或失敗,不可以有形或無形的名利權位勢力作衡量。你們看我與諸位將來誰先成佛?你們可能認為不是我的徒弟,一定是我先成佛,其實不一定。在馬拉松賽跑中,經常原本領先的人,過了一陣子卻落後,而原先落後的人又領先了,一前一後交錯不已。所以在修行時,不要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跑得快、修得好,不要介意誰先誰後,及時全力以赴才是最要緊。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人計較長短、高下、成敗,都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人的成功有他的條件、因素,不要用我們自己的條件、因素跟別人比,而是要增長自己成功的條件,促成自己成功的因素。為了要有更多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進步,這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我的一生,一向不存與別人比較高低大小的心,我走在人家後面時,不覺得丟臉,我走到人家前面時,不以為成功,人家趕過我的時候,我不需要覺得難堪。
天地之大,能夠讓我們開發的領域,太多太多了,需要我們奉獻智慧和願心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何必一定要在同一條窄路上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
但是,不比較並不是停頓,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來。如果你走的路是別人也能走的,這表示這條路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你走的路別人趕不上,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這種不比較的心態中,你的自我也就真正消融了。
生命之中,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痛苦煩惱,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愉快自在,那就要看我們的心,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有主觀的實力及客觀的條件,而不好好運用,那就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辜負了大好的因緣。
最後我要強調,我們既生為人,便是責任重大,尤其現代人所遭遇的困擾,比古人更多,對這個世間所應負的責任也更重大。
目前的世界,人口增多而土地並沒有增大,問題複雜而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過去高明,反而對這個世界的破壞更快、更大。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無我無私的悲願心,共同來成長自己、為他人奉獻,這個世界的未來才會改善。
如果人心不能扭轉,不能從貪得無厭、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轉變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悲心、願心,則世界的前途非常悲觀,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不只要提高警覺,更要大聲疾呼,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共同奉獻於這個世界,這也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單德興、朱書瑩整理)
平常心
一、常與無常
許多人常說「我用平常心來處理事情」,這個「平常心」是什麼意思?它的內容是什麼?
「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到處一樣。佛經裏還有一個名詞叫「無常」,它是從一般的平常之中見到了無常,知道了無常以後再回到現實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後回歸平常,這個常和無常就是「平等不二」。
《佛遺教經》以及其他經典都告訴我們「世事無常」,要我們不要那麼執著,所以講無常;《涅槃經》卻講「真常」、永恆的常;《維摩經》則講常與無常不二。所以,佛經的講法並不是一成不變,我們要明白每一部佛經所講的物件及層次。
曾經有位弟子問一位禪師:「世事是無常還是常?」
禪師說:「常。」
弟子說:「那佛性是常囉?」
禪師說:「無常。」
你說常,禪師就說無常;你說無常,禪師就說常,讓人捉摸不定。無論你講什麼,他一定倒過來講,目的何在呢?這是要幫我們去掉心裏的執著,否定、否定、再否定,否定到最後,那才是真正的肯定。
許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也有人說佛教是積極的,這都是錯的。講消極是錯,講積極也是錯。積極是拼個你死我活,消極是什麼都不管了。佛法講的是順從因緣、培養因緣、促成因緣;可是因緣成熟以後,還是要視其為無常,如果認為它永遠可靠便是錯的,因為它只是一個臨時的現象,隨時可以改變。
二、步步為營
要我們的心不變,是不可能的。由於經常在變,所以要經常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的方向可以不變,但是腳步要調整,進是在變,退也是在變,進和退之間要拿捏得非常準確。如果我想往前走卻走不過去、走不出去,或往後退也沒地方退,那麼不妨就橫跨一步吧!沒有必要因為後面擋住我,前面卡住我,就只有坐以待斃。因此大方向是非常重要,但是並沒有固定不變的立足點。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立足點一移動,就仿佛沒有立場了,失去立場可能就沒有生存的餘地了。其實,只要移動一步就有一條生路,這不是很好嗎?如果枯守一個立足點不變,那大概是死路一條,根本沒有辦法適應社會、環境。
我常常講「步步為營」,就是說我們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立足點,每一步都要踩穩,若是踩得不穩,往前走便會失去平衡,會摔倒。雖然可以說每一步都是立足點,但是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立足點。
三、無常是活路
隨時變是正當的,無常就是變動的意思。無常實際上是一條活路。很多人認為無常是悲哀的事,是一樁無可奈何的事,「世事無常」就表示沒有希望了,沒有著力點了,這是錯的。從禪的方法、觀念來講,無常恰恰好是一條生路,能夠有進有退、左右移動,活在現在。
有一個「畫地為牢」的故事,一個人給自己畫了一個圈,聲稱那是他的範圍,不准別人進來,他認為這樣自己就安全了。結果人家沒有捆他,他倒先把自己捆起來了;人家還沒有攻擊他,他就已經失去了活動的餘地了。
其實生路很多,為什麼要把自己捆起來呢?一旦把自己捆起來,就沒有彈性。所以說,希望永遠擁有、保留,或是希望自己有一個範圍,這都是愚癡。以無常為常,那是凡夫的執著,那會為自己製造困擾;如果知道無常,就會發現處處有活路。
四、佛性即常即無常
就因為無常,所以一切現象隨時隨地可以變更。事實上,環境在變,自己也在變,任何情況都在瞬息變化之中;我們應當掌握無常的事實,適應無常的現象。
禪法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是人人都可能的事,因此而說人人皆有佛性,不管什麼時候,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下地獄,它也跟著下地獄;我們上天堂,它也跟著上天堂;我們到極樂世界,它也跟我們到極樂世界。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情況,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佛性是恒常不變的。因此就有人執著一個永恆的、不變的佛性,認為到最後一定有一個佛性是屬於自己的。可是《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物質現象的色法,經常在變化,所以也等於空,色與空這兩者,既非有亦非無。
佛性即是空性,故其本身即常、即無常,空性不變故常,空不異色故無常,佛性不離一切變動不已的現象,並非在我們的身心現象之外,另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佛性。從佛性不離現象上看,佛性是無常的,從佛性處處都在、永遠都在看來,佛性是常的;所以佛性本身是常,又是無常。
至於佛陀,是活活潑潑的一個人,只是不動情緒、沒有煩惱,他的智慧能夠適應所有眾生的情況,他的慈悲能給予眾生救濟和幫助。
因此有人問,如果佛性無常,那麼佛也無常了?
是。佛的法身不離無常的一切現象,佛是在無常現象之中處處都在、永遠都在,所以無常即是恒常。
我們的心能不能體會「無常就是常,常就是無常」呢?
可以。當我們執著的心和情緒化的煩惱淡化、淨化之後,就可以體會,在無常之中就是永恆的存在。永恆不離無常,無常與永恆的常,是同一個東西,這就是《維摩經》講的「不二」,即超越無常與常。
所以平常心之中有幾個層次:常,無常,反過來還是常,然後依舊是無常;常和無常之間是平行的,不是對立的,所以說「常與無常不二」;「不二」才是真正的平常,它是平等的、平衡的、永遠普遍的。
五、福與慧
我們雖然不能夠一下子從凡夫所講的平常心,一路到達佛果層次的平常心,但是如果我們在觀念上能夠認識並且接受這個理論,那麼我們即使遇到了世相的衝擊,不管是好是壞,都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接受,同時平安度過,便是能夠全身而退,也能夠心平氣和的修行方法;能夠心平氣和,就能不計得失,那便是真正的智者。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有大福報的人。具備智慧的人一定有福報,一般人以為有財產、地位、名望、權力的人,才是有大福報,其實有智慧才真有大福報,沒有智慧的福報,足以使人痛苦、煩惱,所以沒有煩惱就是大福報。
由於沒有煩惱,他可以自由運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造福眾生,這是最大的福報。許多沒有智慧的人,雖有兒女、產業、地位、權力,卻是生活得相當痛苦;這種人是在受苦報,而不是在享福報。
若是有智慧,能夠運用在生活中,那麼就會時時過得很愉快。如果沒有智慧,就時時過得很痛苦。
兩天前有一位患了絕症的居士來農禪寺,問我怎麼辦?他已沮喪、消極到不想活,問我是不是早一點「安樂死」好。他認為既然是絕症,已非死不可,多活幾天、少活幾天都一樣,為什麼還要活下去受病痛的煎熬?
我說:「你沒有權利叫你自己不活,也沒有權利一定要活多久,你要順從因緣。能夠活而不活,是錯的;已經沒有辦法活下去還非要活下去,也是不可能。所以只要能夠活,即使剩下最後一口氣,你還是要珍惜你活的責任。」
我還遇到一個情況,有一位元一百零一歲的老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他的女兒問我:「師父,我的爸爸在加護病房已經很久了,靠機械幫助他維持生命,我們全家都受不了了,如果我的爸爸還活下去,我們全家都會被拖垮,該怎麼辦?」
我說:「順其自然吧!自然是最好的,不要不自然,否則,病人及家屬都受痛苦啊!」
她說:「師父,這樣我們不是殺了他嗎?」
我說:「我沒有叫你們殺他。能夠用醫療治得好就治,可是現在他用機械呼吸,用注射補充養分,這已經不是自然了。」
類似這種情形有人問我,我通常都回答一句話:「自然是最好的」,這就是平常心。我沒有權利替他的家人主張怎麼辦,他的家人應該自己決定,帶一點點勉強是可以的,若太勉強就離平常心遠了,會造成太多的痛苦。
昨天還有人問我:「師父,您死了以後,法鼓山怎麼安排?」
我說:「安排什麼?」
他說:「你要寫遺囑啊。」
我說:「寫遺囑給誰?」
他說:「總要有一個交代啊!」
我說:「我還沒死啊!」
法鼓山已經在建設了,如果我今天就死了,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法鼓山的理念照常會有人推動。佛陀涅槃後留下遺教,並未處理什麼遺產,所以我也會以平常心來處理。(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餘麗娜、單德興整理)
心如日輪在虛空
今天講黃檗禪師的一段開示:「心如日輪在虛空」-「心」好象一輪太陽在虛空中,這段文字也收錄在我所輯的《禪門驪珠集》一書中。
黃檗禪師是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人,第九世紀圓寂,年齡不詳。今天我們要介紹他的一段法語,內容如下: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中略)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你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下略)」
這段話指出,修行禪法明心見性的情況。很多人把禪的修行看成與外道的修行相同,外道的修行可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懂得很多,學問、辯才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認為他們已經開悟了,認為自己是大師;另一種是修苦行,生活方式不像一般的人,過著平常人不能忍受的生活。這兩種人如果對自己的心行不瞭解,都算是邪行,不是正確的禪行。
黃檗禪師是怎麼說的?以下為諸位作介紹: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
「如今末法」。末法思想見於《法華經.安樂行品》及《大乘同性經》卷下。根據隋代慧思禪師的說法,佛法住世,分為三個時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而在隋文帝開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已是末法第八十二年,故到黃檗之世的唐朝中宗的時候,早已是末法時代。吉藏的《法華玄論》卷一○,則主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所謂正法,是正知、正見、正信、正行、正確的佛法;像法,即相像類似的佛法,已經不很純粹;末法是佛法已經沒落到快消滅的狀態,真正的佛法已經到尾聲了,正法不振而邪說橫行,即所謂法弱魔強的局面。
正法時期聽法學法的人多,證道悟道的人也多;像法時期聽法學法的人也還是多,可是證道悟道的人少了;到了末法時代,學法聽法的人漸漸少了,而證道悟道的人幾乎沒有了。
譬如一壼茶剛泡好,一杯茶剛剛倒出來的時候,又香又熱,純度又高,喝下去覺得非常受用,這就像正法時代;過一段時間,茶葉的味道漸漸淡了,濃度、香度也漸漸少了,如同像法時代;到了時間很久以後,只見茶葉顏色,卻聞之無香味,嘗之無茶味,不能說它不是茶,它還是茶,只是已嘗不出茶葉的茶香、茶味了,如同末法時代一樣。
我們這個時代距離第九世紀唐中宗之世,又過了一千一百多年,而唐朝之後,仍然有很多人開悟。黃檗禪師是百丈禪師的弟子,百丈之下同時有好多位大禪師,例如溈山靈佑、黃檗希運等,黃檗禪師之下還有臨濟義玄,一直到宋朝大慧宗杲的時候,還有好多大禪師出現。所以末法的觀念,只是警惕我們要好好的努力,不能說末法時代就沒有人證道,沒有人悟道。
但在黃檗禪師當時所見的也是事實,他說:「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好多人看起來都好象是在學禪、學道,可是那些人都在執著「一切聲色」。聲是聲音,色是顏色、形式。
「聲」有兩種意思:一者聽聞佛法,透過聲音尋求佛法;二者在打坐時,進入一種境界,聽到無限的聲音,如同宇宙之中有一種好象從遠古無始以來就存在的聲音,叫它天樂也可以,叫它永恆的天籟也可以,這是在禪定修持中才能體會到的。
「色」也有兩種意思:一是用肉眼所見的現象、環境;二者不是肉眼所見的,即打坐時發生的種種幻景、幻象,見光、見花、見淨土、見天國、見佛菩薩、見種種莊嚴的形象、影像等等。
其實,「光」本身也是色,如果你打坐進入比較深一點的定,可以看到無限的光,「光」是和宇宙全體結合在一起,你會感覺到自己跟宇宙合而為一,你就是光,光就是你,宇宙都是光。所以一進入這個境界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非常自在柔和,也非常的開朗。為什麼?因為放下了一切負擔,自己就是整體,是那麼自在;但那僅是輕安境,尚不是悟見自性。
因此,這裏說執著一切聲色,這聲色可以是粗淺的定境,也可能是神通或幻覺。神通很令人著迷的,看不到的東西,你看到了;不可能聽到的聲音,你聽到了,很多人就是追求這個東西。
很多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見到上界的天國、他方的佛國,見到佛菩薩,見到你想見到的天或神。也有很多人喜歡一坐下後,自己的身體能打通什麼任督二脈,或發生什麼中脈、明點之類的經驗。有人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看到自己的氣在動、血在走、經脈在運作,也可以看到別人在做什麼事。
例如:有人明明在打坐,還能看到有人在庭院裏散步,看到美國有人正在做什麼。曾經有一個人正在打坐的時候,看到一架飛機失事要掉下來了,他馬上打電話問航空公司這架飛機上是否有他的家人?果然,真的有一位他的家人在那架飛機上,兩個小時之後,電臺竟然報告,那一架飛機失事掉落了。相信嗎?你不能不相信,他確實看到飛機的號碼,飛機上有一個他認識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像這種情形是事實嗎?是事實,有人遇到這種情況,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天眼,得到神通了。但是,即使能見到、聽到,卻無法挽救那架飛機的失事。
在臺灣有好幾個團體,他們一打完坐以後,就是談論這些東西,談剛才感覺自己身體在動,氣在動,看到光,聽到一些什麼聲音……,講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以為打坐很有工夫。但是,從禪宗的立場來看,這些都是光影門頭事,與生死大事毫不相關。
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
於是黃檗禪師要說:「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意即倒不如把你心中的執著通底放下來,讓心就好象虛空那樣就好了。
虛空本身無物,很多人認為虛空裏有雲、有霧,有太陽、星星、月亮等東西,那是天空,不是虛空,虛空應該什麼也沒有。虛空的意思是在空中無一物,既然是虛空,什麼也沒有,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暗。要把你的心跟虛空一樣的空去,因為「虛空」即是真如,若能如此,庶幾與悟境相應。
黃檗禪師又講了幾個比喻的形容詞:「如枯木石頭去」,你的心最好能像枯木以及石頭那樣。枯木無生機,石頭無動靜,它們本身不會主動起作用,也不會有生命的執著或動機在;這樣的話,約略與大死一番有一點相應。
又說:「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用柴草燒火煮飯、煮菜、煮水,煮完之後,草或木柴變成灰,而已經寒冷的灰中,一點點火星都不可能發生,叫作「寒灰死火」。我們的心,如果能夠像寒灰死火,才有一點點和開悟者的禪境相應。
「相應」並非「就是」。比如說,有人喝可樂,有人喝冷水,都在喝飲料,喝冷水就等於喝可樂?非也!冷水中沒有可樂的成分。
對於禪修者而言,這是什麼階段呢?如果能像寒灰裏的死火,像枯木、石頭,又像虛空,那就是不動、沒有作用的情況,心中不要起作用,不要有動的念頭出現,這時候有一點點像是禪悟,但那不是禪悟。例如有一種「枯木禪」,修禪修得像枯木一樣,那樣對不對呢?有問題!真正修禪不是那樣,所以說只有少分相應;倒是後來曹洞宗的只管打坐,漸漸的就有一點類似。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這段才是真正講禪悟的境界,有了前面的那種工夫之後,就要開發智慧。智慧如什麼?智慧像太陽,常在虛空,萬里無雲,永遠光明,任何東西都無法遮蓋它,從來沒有黑暗的時候;不像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下雨時就看不到。
此處以光明形容悟後的智慧動態,是絕對的自在,不是與黑暗相對的光明。這一定要離開「有」與「無」兩種對立的境界和心態,才能有心如日輪的體驗和境界出現,那就是悟境。
離開「有」與「無」這兩個對立的觀念,對禪修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是執著,「無」也是執著。何謂「有」?對心外之物,想追求,又想擺脫,追求解脫,追求開悟,追求成佛,認為有一個境界叫作「開悟」,認為「成佛」是有一個佛果等著去享受。還有,認為這個世界很多的困擾、麻煩都是「有」,希望從「有」得到解脫,而進入「無」的涅槃境,這都是執著。
前天有位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現在我學佛已有兩年多,過去的種種我覺得很愚癡,老是追求錢,我賺了還不算少,現在我學了佛,師父您看我的錢該怎麼辦呢?」
我告訴他說:「錢,並不等於有,也不等於無。一個窮人窮得一文不名的時候,若他心中想有錢,做夢也夢到錢,那還是心中有錢的人;相反的,若他在銀行裏和事業上有很多錢,可是心中沒有執著錢,這個人的心中,是沒有錢的人。」如同先師東初老人曾告誡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錢,銀行存錢,頭腦裏無錢。」有錢是福報,無錢是智慧。
所以,佛法講「有」,是指心中執著;講「無」,是指心中不執著,並不是說「無」,就什麼也沒有,說「有」就有很多東西,不是這樣的。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這是比喻太陽光本身沒有想到它自己就是太陽光,只在虛空之中,永遠是那麼亮,它是自然的,如果它覺得自己有光在照,這個太陽就不自然了。我們的心要像太陽那樣,非常地自然,經常用智慧來觀照自己,觀照一切人、事、物,但未想到有什麼目的,為什麼而照?它只是永恆的、普遍的照。而且太陽在照的時候,沒有選擇時間或物件,只是經常在光芒中,在發光之中,不論有沒有物件,永遠是光明的。
「不照而照」,它不是為照而照,但卻是永恆地在照。何謂「不照」?就是不為某一個特定的物件、目的或原因而照。太陽從來沒有下山,從來沒有停止照的功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管有沒有物件,它都在照,自然而然地在照。因此,大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度無量眾生,不會以為他度了眾生,卻認為是眾生自己得度的。就像萬物接受太陽普照,而太陽本身並沒有一定要照萬物,禪悟者的智慧亦複如是,故稱「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這樣子的話,多省力啊!永遠如此自然,那多好啊!
何謂「棲泊」?鳥兒在樹上停留叫作「棲」,船隻在水上停留叫作「泊」。人心的執著,也就像鳥、船一樣,有所棲泊,便不得自在。
很多人要找安全,女孩子想要安全,就找一個老公,男孩子就娶一個老婆;一個嫁老公,一個娶老婆,互相的你棲我泊,那就是互相的倚賴。修行修到了「無棲泊處」心無罣礙的境界,那時便與諸佛同行,解脫自在,《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功能,自然顯現于眾生之前;若能心無所住,便能心無棲泊,雖然心無所住,又能明察秋毫、洞燭萬機。
若你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
什麼是「草衣木食」?這是描寫一個修行者遠離物質文明,過著極原始的自然生活,由於不生產耕作,只好摘草葉裹為衣,采樹木的種子為食,如同中國道家修煉、隱居。但在印度的佛僧是以晨朝托?,行化人間為常規,「草衣木食」只有少數的禪僧行儀,不是人間比丘的風格。所以黃檗禪師要說,禪修者是以識得「自心」為著眼,否則縱然學得多知,勤修苦行,盡名邪行,定作魔眷。天魔有修行,也有神通,但是沒有智慧,心有所住,住於定,住於境界,住於聲色,故名邪行。
「若你不會此意」是指假如你聽不懂這些話的涵義,就是任你怎麼學習,懂得怎麼多,如何的「勤苦修行」,整天打坐,坐著不動,一坐幾個小時,甚至兩天、三天不吃飯,或者「草衣木食」,都是邪行,定會變作魔子魔孫。(邱松英整理)
零缺點
一、如何是零缺點?
前天有一位名人發表談話,說他自己是一位元在道德上零缺點的人,因而引起輿情的討論。我則認為同一件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不同的判斷。
既然這位元名人相信他自己是零缺點,我們也不需要懷疑他,因為他認為自己在生活上沒有犯法,沒有對不起人,良心上過得去,所以應該說是零缺點,這也沒有錯。
但是,以一個禪修者的標準來看,人人都有缺點。有缺點並不可怕,缺點能夠讓我們進步。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還會想要來打坐修行嗎?因此,從修行過程中的標準來看,我們所希望的零缺點,是知道自己有不少缺點,那就是零缺點。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缺點,那才是最大的缺點;知道有缺點,馬上改過,即可隨時隨地保持零缺點。
人在生命過程中,從小到老一生沒有遺憾,是很不容易的事;有遺憾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遺憾。若一生都沒有遺憾,也不必悔改,那是天生的、天降的聖人,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天生的聖人恐怕不多。
耶穌、釋迦牟尼佛等人,從宗教的信仰、信徒的立場來看,他們應該沒有缺點,否則就不能成為聖人。但事實上是否他們一生下來,在心理、觀念和行為上就都沒有過缺點?這就要看是從那一個角度去看。
釋迦牟尼佛自小時候起,一直到成佛為止的階段當中,他的生命過程是從一個普通人,修行成道、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曾遇到種種困擾,甚至在其出家之前,也曾遇到困擾;這些困擾從信仰上來看,是菩薩示現,而不是他真正有什麼困擾,但是,站在一個修道者本身的立場而言,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困擾。
在一次國際會議中,臺灣的成一法師遇見了西藏的班禪喇嘛。成一法師就問班禪:「請問佛爺,大家叫你佛爺,你是不是真的佛?」班禪答道:「大家叫我是佛,我認為我和大家是一樣的。」請問諸位,班禪的答話是否矛盾?事實上這就是說,以信仰者的立場會相信他是活佛。
佛教相信所有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佛教徒的信心和信仰。但是對沒有學佛的人而言,說連貓、狗、蚊子、蒼蠅都有佛性,他們會相信嗎?不會的!如果對他說:「你是一尊佛,你會成佛。」他會相信嗎?他一定會搖頭說:「不要開我玩笑,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我也不想成佛。」但是,如果學了佛以後,就會知道這是信仰,就會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
所以覺得自己是零缺點,這是可能的,為什麼?因為發現了自己的行為、觀念有問題,馬上改過,便是經常保持零缺點的狀態。
隨時隨地面對自己的缺點,瞭解自己的缺點,希望自己從此以後不再有缺點;雖然下一次可能還會有,但那已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這當下,就是回到零缺點。如果修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這樣,就是隨時隨地都在進步、改進之中。
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光是口頭上說:「我要回到零缺點」,還是沒有用的。反之,如果經常努力,讓身心及語言的行為缺點越來越少,之後需要回到零缺點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了。如果犯了錯誤,則應懂得懺悔與慚愧,幫助自己從缺點再回歸到零。
二、回到零缺點的方法
上述所談的是回到零缺點的觀念,現在再講方法。我們的心如果經常被環境所困擾、動搖、誘惑、刺激,那是因為很少想到是自己本身有問題,總是想到那是外在的問題。例如: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認為是他們無理取鬧;有人誘惑你的時候,會認為是他們在干擾你。但是,究竟是誰被刺激、干擾、誘惑呢?是自己!而自己又為什麼會被干擾、困擾、誘惑呢?
因此,隨時要把念頭回過來看自己,究竟為什麼被干擾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夠往自己的內心看,則一定會受到干擾、誘惑、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後,情緒一定會波動,不是興奮、歡喜,就是憤怒、痛苦;不論歡喜或痛苦,都是受了外在環境的刺激而起的反應。
最近我有一百篇短文在《聯合報》副刊連載,由朱德庸先生替我配置漫畫插圖,其中一幅畫,他畫的是一隻火雞,雞的兩隻腳是兩個大嘴巴,雞的身體很肥大,但長了很多瘡,而它的頭、眼睛已經害了重病,這就是形容「貪」是很痛苦的事。
貪心是不舒服的事,正在貪的時候是痛苦的,貪得到了之後也是痛苦的,而貪得不到更是痛苦。貪得無厭本身就是一種中毒的現象,是一種病態,瞋怒、愚癡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回歸到方法上,知道那是「內心的毒癮」,不要被這些毒所轉、所牽動。
當自己因貪而得不到,或貪的不夠多而很難過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我害病了,我中毒了,我要調整自己的心念,使我自己能夠過得快樂、輕鬆、自在一些,而不要被這些煩惱的念頭、心態所轉。實際上所謂煩惱的念頭、心態,是因為受外在環境干擾的關係,因此,只要不被環境所轉,便可隨時隨地又再回歸到零。
當自己為煩惱而痛苦,首先應該知道煩惱的由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毒癮」發作了,而這些「毒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是從無始以來,老早就有的;中了這麼久的毒,想要一下子改掉,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僅僅是吸食安非他命、海洛因、鴉片、大麻等毒品所染上的毒癮要戒除都相當難,更何況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習性,但是只要有心,還是有人戒成功了。
昨天有一位信眾來和我見面,他本來喜歡吃肉,後來把吃肉的習慣戒掉了。如今他又問我:「還要戒什麼?」
我說:「因為習性的關係,你要戒的東西太多了,我現在也沒辦法開單子告訴你要戒什麼,你來參加我們的禪修營,參加之後就會知道要戒的東西有多少!」
我們要常常將干擾、困惑等的煩惱問題歸於零。如果能夠常常有「這不是我應該有的」、「這不是我應該接受的」、「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應該起的」、「這樣的念頭我不應該被它所動搖」,只要不應該有的念頭一生起,就是馬上回歸到零。
每次一有不好的念頭產生,你能有「喔!我知道了。」的工夫,歸零之後,可能第二個念頭馬上又起來,還是可以再歸零,如此不斷歸零,這就是禪修方法:「有雜念、妄念起來,沒有關係,只要回到方法。」
三、懺悔而不悔恨
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錯誤之後會隱瞞,為自己脫罪而辯護,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或將犯錯的原因歸咎於他人,另外有一些人則總是在悔恨。
我在美國的一次禪七期中,有一位美國人聽了我講「懺悔」的觀念之後,不斷在哭,一直哭而無法打坐。
他說:「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說:「為什麼?」
他說:「我這個人大概是不能修行的,像我這麼壞的人還能修行嗎?我太壞了,我覺得我這個人應該是死掉的,不應該活在這世界上。我太壞了,我不能修行,我修不成功的。」
我告訴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我們修行應有的態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過、改過的心,只要馬上改過,或知道錯誤、承認錯誤而馬上把錯誤放下,就是修行。」
我又問他:「你在禪堂裏是否還在做殺人、放火、搶劫的壞事?」
他說:「沒有!」
我說:「你是什麼時候做的壞事?」
他說:「好象是好久以前做的,我只記得做了很多壞事,所以覺得自己很罪惡。」
後來我告訴他說:「修行要懺悔,不是悔恨。懺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對自己的缺點,曉得那是缺點,以後儘量不要再犯同樣的缺點,就可改善過來了。悔恨是向火坑裏走,懺悔是從火坑裏跑出來。」他聽了之後很歡喜,不再哭了,也覺得這個禪七打得還不錯。
過去他的心理醫生總是為他分析問題;我告訴他的則不是分析,而是讓他在發現自己的錯誤、罪惡之後,能夠面對它、瞭解它,然後就放下它。因此,「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是歸於零缺點的最好方法。(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周文進整理)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從心出,萬法還歸於心」,又說「萬法都從法界流出,萬法還歸於法界」,我曾經說過如何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也曾經講過如何由小我、大我而無我,現在我要說如何從有我到無我,再從無我到有我,從有我到無我就是禪的境界。
一、有是對的,無也是對的
今天我有一位小同鄉來問我:「究竟有與無,那個是對的?」他很疑惑,因為禪宗講無,淨土宗講有。淨土宗信仰淨土是有的,西方阿彌陀佛是有的;禪宗的《六祖壇經》則說東方人求生西方淨土,那西方人去那裏呢?
我告訴他:「有與無兩個都對」,為什麼呢?對信仰、對實踐而言,「有」是對的,因為有個寄託,有個目標與目的,才會願意努力學習;在佛法中除了求生西方淨土外,也有成佛的目標。但是禪宗說「無」也是對的,因為我們的現實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虛幻,像夢一樣的境界,沒有一樣是真的。
我的這位小同鄉又告訴我,如今回到大陸的故鄉,他覺得好象進入夢中,樣樣東西都不一樣了。小時候記憶裏家中的房子很大,但是房子沒有變,現在卻覺得很小;小時候記憶中的狼山好大、好高,現在再去看,卻覺得狼山好小、好矮。他說:「小時候看的不是真的,現在看的才是真的。」我則說:「你現在看的也是假的。」
小時候的眼界小,感覺家中房子很大,現在到外面看多了,眼界寬了,比較之下,家中房子就變小了,究竟那個才對呢?
人生從小到大,不斷在變老,究竟回憶中經過的是夢,還是現在是夢?事實上正在做夢的時候通常不知道是夢,夢醒的時候才知道是夢,所以夢雖然是有,實際上也是無;人生如夢,當我們在「有」的時候,就該體會到、理解到,這是假的。諸位看過《紅樓夢》嗎?為什麼叫它紅樓「夢」呢?賈府曾經如此的繁華熱鬧,終究是衰落了,如同一場夢。
但佛法說的「空」、「無」,並不是離開有而說無,有的時候,就是無,所以說有是對的,無也是對的。
二、有是錯的,無也是錯的
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有;成佛的果位,是有;功德與智慧,是有;這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如果自稱已經是聖位的菩薩,那是不求上進的人,真正在修行道上的菩薩,會說自己一如凡夫;所不同的是,他知道什麼是有,什麼是無,而且知道有是錯的,無也是錯的,這才真是菩薩。有與無就如同兩個極端,不論抓著那一端都是錯的,不抓著兩邊的任何一邊也是錯的,唯有舍兩端而又不取中間,才是對的。
有人問:「成了佛以後是有還是無?」說有是錯的,說無也是錯的,佛的層次是超越於有與無之外的,不受有、無觀念的影響,這就是佛。
請問諸位:你們都有家庭,家庭是有還是無?你們一定說是「有」;你們是否有工作?也是有。你所說的有,究竟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呢?
許多人在生活上,認為由自己去適應別人很痛苦,應該別人來適應我,所以先生希望太太凡事配合,做太太的也希望先生來適應她。這是有我還是無我?是「有」。在凡夫的觀念中,因為有我,所以處處產生矛盾。畢竟我們可以要求物品來適應自己,遇到人的問題就不行了,人與人之間要用商量的,如果強要求別人適應我,就會起衝突了。
三、佛菩薩是無我、無相
菩薩會儘量去理解人、適應人,凡夫則希望別人來適應自己、理解自己;凡夫把人當東西來看,而不是當作人來看;菩薩則把所有人當作菩薩來看,自己只是眾生之一。所謂眾生,有凡夫眾生,也有聖賢眾生,其實成了佛也是眾生之一。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是大菩薩,可以說他有自信心,也可以說他是有傲慢心。
由於菩薩認為自己是眾生,所以他會生活在眾生之中。如果菩薩都是以大菩薩的形相、姿態在你我面前出現,你我的反應會是什麼呢?會不會、能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不敢。菩薩希望度眾生,就要和眾生生活在一起,因此他們不會常常以大菩薩的姿態出現。
事實上,菩薩是在我們人群之中,他們是以凡人的樣子出現。你們見過頭上有三個眼睛的人,看過三頭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嗎?看到的話,可能是夢境或是幻境;也有人修行非常努力虔誠,產生感應看到了異象。但是這種現象,不可能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那只是為了適應當時眾生的需要,而有這種幻境的出現,為使眾生產生堅固的信心。但是大菩薩是不是就一定是這個樣子呢?不是,大菩薩是不定形的,例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或三十六分身。
大菩薩是無相的,有相的菩薩不是真的大菩薩,真的大菩薩是無相、無我的,真的佛身也是無相、無我的。但是無相的「無」,是不是等於沒有?不是,他也是「有」的,只是沒有自我的執著,能夠適應各類不同層次的眾生,而有不同的化現,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
有一次我到美國一位日本禪師的禪堂,那裏沒有一定的位子,也沒有師父的位子,因為在美國非常講求平等,所以為了適應美國人,老師沒有位子。可是有一個位子上寫著「無位真人」幾個字,我一把逮住那位禪師說:「這是有位還是無位?這是真人還是假人?如果是無位,為什麼還有一個位子在這裏?坐在這裏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坐在這裏是真的?還是離開這裏是真呢?沒有人坐是真呢?還是有人坐是真呢?」
他被我一問,就笑說:「這是騙美國人的,你不要再說了,不要把底牌掀起來了!」
這個禪師還真有點道理,如果他堅持他是無位真人,他就一文不值了。
四、超越有無,任運自在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太固執於有或沒有。在某一個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情況,有是對的;但是在另一個適當的場合、時間與地點,或許就不能講有,講無才是對的,若照禪法而言,超越有無那才是對的。
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你們是否有事業、工作?努力於工作的時候,是有的;但是工作完了後,就是沒有;當你坐在辦公室處理公事的時候,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有;當你回家睡覺的時候,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沒有,這時候,你如果有事業,就會睡不著覺了;再問:當你去旅行渡假時,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業:事業、企畫、期待、憂慮,這些都是業,要把它擺下來並不容易,諸位學過禪修後,要隨時隨地心中保持沒有事,隨時隨地可以處理事,但心中不要有事,一有事就成業障了。
總而言之,說有是錯的,說無也是錯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才是佛法。(一九九五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陳美莉整理)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
一、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
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是一人修行,力量再強,也不過是你一個人;就像一盞燈,再亮也只是一盞燈,若是兩盞、三盞燈放在一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同樣地,打坐時,有的人心的力量弱,好象只有一燭光,亮度不夠;但是當五個、十個心力強的人,聚在一起,這光度就增強了,不僅那個心力弱的人沾光了,所有心力強的人也會相互沾光,所以共修的功能是非常強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間房子,由於經常有人在打坐,所以你們一進來,自然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安定力。我曾到大陸去參觀古寺院的禪堂,有些是從宋朝、明朝傳下來的,有的已經傾倒過許多次,後又再重建,但仍在原址。一進到這些禪堂,就會感覺那是一個磁場滿強,而有安定力的地方。就拿寧波天童寺來說,他們的禪堂並不是很大,可是卻有很多人在那裏開了悟,雖然那些人已經往生了,而且寺院房子倒了幾次又再重建,我一進去,仍可感覺到曾經有很多人在那兒修行的力量。
又像金山江天寺禪堂,曾經一夜之中有十八個人開悟,我一進到那裏,心中就有一種非常安定、非常明朗的感覺。
二、互相影響,互相分享
有人不易感受到共修的好處,可能覺得和在家裏打坐沒什麼兩樣,甚至反而不能安定,因為左邊有人,右邊有人,前後邊都有人,自己老是在注意其他的人,就無法感受到共修有什麼好處。
其實,共修時所有參與者的心,在這時候是互相交融的,是沐浴在互相交融的燈光下。而且打坐的時候,心是朝著一個安定的、清淨的方向,就好象指北針,動來動去還是指著北方;因此共修時我們心的力量是共同向著一個安定的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便是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至於共修後彼此分享修行的心得,有什麼用處?第一種用處是,在這個時間中,可以感覺到大家是生命共同體結合在一起,這股力量使得你能繼續將修行的心力維持下去,促使你自然而然,時間到了就想去參與共修。第二種用處是,即使在共修結束,回家之後的幾天之內,共修的力量還能夠維繫著,若遇到一些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礙、波折,這時,全體共修的力量就能替你疏導。
共修時我們往往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有共同的歡喜,所以經常在一起共修的人或同修伴侶間,會互相影響,甚至產生相應的力量。這就如同我們都相信父子、母女、兄弟姊妹親人之間有互相感應的能量,例如有的人在親人發生重大變故前,可能有一種預感出現,這便是共同生命體所產生的感應力。
三、共修功能的延伸
諸位聽過西方極樂世界嗎?究竟有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種信仰中的世界,我們誰都沒有去過。有的人似乎不太相信,因為沒有真正看過。可是我們從共修的觀點及功能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的確是真的,也是可信的。佛經中已經告訴我們佛國淨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一方面是佛的願力所成,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心願所求。由於希望有這樣一個世界,所以大家共同來進行建設的活動;而因為大家的心,都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那個世界就一定會出現,這也就是共修功能的延伸。
例如我們的法鼓山,本來是沒有的,現在漸漸的形成了,這是集合許多人的心願和努力完成的,這也是共修,因為有許多人共同的願望,希望有這麼一個環境產生,所以大家獻出心力、財力和智慧力。法鼓山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只是點一把火,大家覺得這把火蠻可愛的,感受到光明、溫暖、希望,許多人也一起來分享這把火;最後,我這一把火還在燃,而每個人也都點了火,加起來就是變成一個大放光明的法鼓山。
四、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我們要把這共修的力量,漸漸擴展延伸至自己的家庭、事業中,如果能讓跟你相關的人,都能共同努力、奉獻、推動,向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這也算是共修。
此外,結合許多人的力量就會有較多的保障。因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如有一個團體就會得到保障、得到安全、得到成長的機會。例如:如果只有一株竹子,竹竿很容易長得東倒西歪,可是如果是一大片竹林,竹子就會長得茂密又整齊劃一,且大多是挺直向上的,很少有彎曲的,不管颳風也好,下雨降霜也罷,竹林都是整體的,會將破壞的程度降低,這就是一個團體共同的力量,帶給個體的保障。
因此,不論是修行還是工作、事業,不能沒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環境,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勢必非常辛苦而無意義的。有的人很欣賞《魯濱遜漂流記》那種生活,很想試一試,不過我相信大概試了幾個月,就會想再回到人間,因為那種生活其實是很無聊的,因為單獨一個人所處的孤獨世界,就是幾乎沒有目標的世界。(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徐禎璠整理)
平常人的禪
一、禪法並不神秘
我們都是「人」,禪法就是「人」的修行方法,禪法是要把苦惱的「人」提升為有智慧的人;故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因此,請諸位不要把「佛」神格化、神道化,應該把他當成人中的完人;完美的、完成的人格,就是佛。許多的禪修者,不但把佛神化了,同時也把自己神化了,甚至把禪的修行神道化了。
其實以人的角度、人的立場來修行禪法,是最健康的;如果用神的角度、觀點來修行,那不是佛教所講的禪法,而是其他的宗教,我們稱之為神教。
神教所信的是神秘現象或神秘經驗。所謂神秘的現象,是讓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不知道的事讓你知道,還沒有發生的事你能預知,或是讓你看到光、花、景色、神、鬼、菩薩、佛,或者讓你體驗到生理上產生變化。而將這些現象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解釋,那都不是真正的禪法、佛法。然而,佛教徒的禪法裏有沒有這種經驗呢?會不會發生宿命通和天眼通?也可能有!但是一位真正的禪修者不會重視它,也不會表現它。
二十多年前,我有一位英語很好的在家弟子,有一次一位說英語的喇嘛到臺灣弘法,需要他擔任翻譯的工作,但因為這位喇嘛用的是西藏腔調的英文,不容易聽得懂,所以他很緊張,深怕翻譯有問題。於是在前一天晚上他就祈求說:「喇嘛是活佛,一定要讓我聽懂你的話!」當天晚上睡覺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喇嘛在他面前出現,說:「放心啦!你一定可以翻譯的。」說完還對他點點頭。
這位弟子醒來之後很歡喜喇嘛托夢給他,一早起床後就找到喇嘛頂禮感謝,喇嘛看著他頂禮覺得茫汒然,不知是何事?只見他說:「你昨天晚上托夢給我,叫我放心。活佛,你替我加持了!」
喇嘛說:「喔!這樣子啊!好!好!」
請問諸位:喇嘛是否真的托夢給他了?也許有人認為沒有,但是喇嘛並沒有否認,不管如何,我認為不否認是比較好的,否則那位弟子當天的翻譯大概就會有問題了。如果我是前例中的那位喇嘛,我會在那位翻譯人員做完翻譯後告訴他:「你真聰明,反應真好,翻譯得這麼好。你認為我夜裏托夢叫你放心,這是你的善根。那天晚上實際上我很累,也在睡覺,但是你能得到這種信心上的反應,是你的善根。」如此一來,就是回到人的立場,沒有把自己神格化。
作為一位禪修者,如果一定要開悟才算是參禪得利、受用,則參禪、打坐的人應該是很少了,因為真正能夠開悟的人,在比例上是非常少的,但是不開悟是否也要修行?修行是否有用?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站在人的立場,在緊張、混亂、恐慌、興奮、憤怒等情況下,不會有正確、明智的決定、判斷;心神不寧、精神恍惚以及不知所措,在這些情形下會更容易做錯事、說錯話,甚至於犯罪而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
禪修者能經常保持身心的冷靜、平穩、安定,在身心安定、平衡而非氣急敗壞的情況下,我們所觀察到的自己及環境,都比較中肯、正確,如此一來,參禪打坐的第一步功能,就能得到了。
禪修者如果能夠經常使自己保持平穩的心態,在任何事情、狀況發生的時候,都能保持心情的安寧、平定,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因此,站在人的立場,學打坐還是有用的。
二、以人的立場處理事情
既然是生而為人,應該要求自己成為一個人,像一個人。人有人的責任、人格,在任何事情發生時,首先要回到人的位置。
前天有一位太太來見我,她說:「師父,我很後悔嫁給我的丈夫。在結婚之前,他好象還不錯;結婚以後,每天很晚回家,花天酒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說是為了做生意,我不相信,怎麼可能天天如此?」
我問:「你怎麼辦?」
她說:「因為先生如此,所以我就回娘家了。」
我問:「你準備離婚了嗎?」
她說:「還沒想到。」
大前天也有一位先生來見我,他的生活,受鬼神的操控指揮,這股力量使得他失去了自我,他問我:「怎麼辦?」
我對這兩個不同案例所給的答案是一樣的,就是回到人的位置。
我對那位太太說:「你要回到人的位置,你現在身為人家的太太、媳婦、媽媽,就把一個太太、媳婦、媽媽的角色做好,這是人的位置。至於你的先生,你也把他回歸到人的位置上,人性是有弱點的,飽暖思淫欲,對這些人性中所有的負面傾向,你能改善就予改善,否則當求自保。」
至於那位被陰間的鬼神指揮的先生,我則對他說:「你要回到人間,你是人,不要聽鬼神的指揮。」
他說:「十八年來,我經常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有鬼神或神靈,事先告訴我會發生什麼事,甚至會有很多的神靈告訴我相同的情況,而且都很准,結果真的就會發生,讓我不得不信。」
我說:「不要聽他的,回到人間來,你不要還沒有死就已經變成鬼了。孔夫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鬼神是有的,他們講的話可能是對的。可是很多人沒有鬼神告訴他們任何事,也過得很快樂;而你有鬼神幫忙卻過得很痛苦,真是何苦來哉。」
他說:「師父,這十八年來我從來沒有辦法脫離他們,我能脫離嗎?」
我告訴他:「不要去碰他們!」
他說:「有時候他們是從耳朵裏告訴我的。」
我說:「聽到了,裝作沒聽到。」
他說:「但是事情會發生。」
我說:「不管他是否告訴你,事情要發生的就會發生,不發生的就不會發生,你為什麼一定要聽他的?」
他說:「如果不聽他的,我會倒楣。」
我說:「你現在聽他的就已經很倒楣了,不聽他的,最多也是倒楣!」
這就是站在人的立場、觀點來處理人的事。
三、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別人
站在人的立場,與人相處要有慈悲心,也要有智慧。慈悲心就是要包容人、同情人、原諒人。有智慧則是要認識人,不僅僅是認識人的表面背景,還要深入認識人性。人性,可好可壞,可善可惡,因為環境的影響,就會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
環境包括一個人成長的背景和過程,因此一個人的壞,有其原因和道理,我們不要用瞋恨心來看他,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但是也要知道人性之中有這些缺點。
前天我在錄製「大法鼓」的節目時,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佛法講慈悲、忍辱,如果有人專門欺侮你,你就讓他欺侮嗎?有人專門占你便宜,你就讓他占嗎?有人專門鑽法律漏洞,看似不犯法,卻對社會製造困擾和混亂,像這樣,做一位佛教徒是否應該原諒他?」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要站在人的立場來看,我是人,他也是人,我希望自己和對方都是一個正常的人。因此,依照法律處理,應該讓他受處罰的就處罰,應該讓他坐牢的就坐牢。除此之外,還要想辦法讓他能夠改過,所以,不是作為一個佛教徒就是讓人家欺侮的。
我們要站在人的立場、觀點來提升自己,肯定自己。當你有煩惱、困擾的時候,或在自己做了錯事或犯了錯誤時,要先回到以人的標準、人格要求自己,來對待這些煩惱和困擾,人性之中總有缺點或劣根性,需要時間來改過。
一般人雖然不會殺人、放火,心中卻有一些矛盾常常發生,有些不該說的話會說,不該想的念頭會想,甚至於不該做的事,偷偷摸摸還會做,這是人的習性,有的是從小就養成,也可能是在過去世就有的習慣。這些習性就隨它去嗎?
不!還是要回到人的原點,將這些壞習慣轉變成為人的立場、人的基本和人的標準上。因此,應該要求自己是人,不要被人說:「你這個人心中有鬼!」其實心中凡是煩惱妄動的時候,都不是人,都是鬼,離開人的標準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和出言談話,也都是鬼。若能從鬼的偏差點回到人的立場來,即可漸漸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先生,不受鬼的影響而從鬼道回到人間。
諸位雖然沒有遇上鬼,心中卻有黑暗面、陰暗面,這也等於是和鬼打交道,一定要再回到人間,回到人的立場,這就是禪法的修行。
而且能夠肯定自我是人,做好自我肯定之後,也要從人的立場看所有的人,肯定他人也是人,不要把人當成畜生。即使人的性格之中有畜生的習氣、鬼的性格在內,也希望幫助所有的人,都能夠回到人的基本點上,把這些偏差糾正、導正過來,這就要靠禪的修行的力量。
禪的修行不僅僅是觀念的,一定還要加以練習。如果僅僅是觀念上的,可能當有境界出現時就沒有辦法掌握住自己,所以一定要常常練習打坐;打坐能使你的心更安定、更清楚、更明朗,更能夠瞭解自己、幫助自己、改正自己。(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
禪修之道
有很多人對禪修很有興趣,但是往往參加一、兩次以後就不再來了,很可能是過程讓他們太痛苦了,打坐的益處沒得到就苦不堪言,當然不敢繼續來參加了。曾經也有人問我,聽說禪修很辛苦,有沒有一個方法,不那麼辛苦又能很快得到好處呢?我回答他們,這就是不進大學就想畢業,簡直像做夢一樣。不過,如果大家覺得禪修最辛苦的是盤腿,那麼就不一定要盤腿,這樣大家應該有興趣來試試看吧!
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團上,只要用穩定的姿勢,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可以練習;不過,如果要打坐超過半小時以上,還是要坐在蒲團上,才能夠持久。
一、禪修的四種利益
以下介紹四種禪修的利益:(一)身體健康:身體的肌肉、神經能夠經常放鬆,對高血壓、心臟病有幫助,也能促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
(二)心理平衡:頭腦清醒,精神不緊張,心情保持愉快,心理自然會平衡。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所以時常會憤怒、恐懼、興奮等等,透過禪修的練習,能使憤怒平息、恐懼消失、興奮緩和,使心情經常保持平靜而且愉快。(三)精神昇華:精神是指心理對世界的體驗和看法,超越平常生活中粗淺的感覺。譬如:我們看到一盆花,平時沒特別注意它,在緊張時甚至不感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心情安靜穩定的時候,看到一盆美麗的花,就像看到美好的世界一樣。當我們從物質層面進到精神層面時,這個世界會變得不同,看到有人哭、有人笑,不會只看到表面,而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體驗哭與笑的人內心的感受,明白他的內心世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防線、對立狀態就會從此消除了。(四)開發智慧:智慧有不同的層次,聰明、反應快、觀察力強,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從禪修的立場來看,智慧是超越你和我、有和無、利和害的,以純粹超越的角度來判斷,這就是智慧,禪修便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熱愛生命,發生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能用超越於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便不會有煩惱;世間的人缺少由禪修而生的智慧,所以總是痛苦不已。
二、持五戒
禪修除了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須遵守一定的規範和準則,以保持其穩定性。那是「持五戒」,即消極的不做以下五類惡行:(一)不殺生:主要是指不可以有殺人的行為或動機。(二)不偷盜: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和不應該得到的東西,都不可以有偷竊、搶劫、佔便宜的心理或行為。(三)不邪淫:行為要正當,不做見不得人的事,不做違背風俗習慣和法律不允許的事情,甚至連念頭也不可以有。主要是兩性不得有不正當、不穩定、茍且越軌的行為。(四)不妄語:不用欺騙的語言、手段、方法,使人受損失而自己得利益,乃至連妄語的念頭也不要起。(五)不飲酒及不使用麻醉毒品:不使用酒精和毒品使自己的身體受損、精神錯亂,而至行為失控。
三、修五施
練習禪修的人要做到不以自我為中心,減少自私心,消除與人的對立心,常把別人當成自己一樣,最好的方法就是佈施。在東方的哲學中,道家老子和佛教釋迦牟尼佛都主張施與,給人越多,自己擁有越多,成長越快;不捨得給人表示自己的安全感不夠,煩惱就越多。能夠佈施的人內心必定是富足的,因為他能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代表他有支配權去安排他所擁有的東西,「修五施」能使禪修者達到舍己除執的目的,這五種佈施是:(一)以金錢、物質來接濟他人。(二)以技術、時間來支援他人。(三)以語言、觀念來導正他人。(四)以隨喜的心意來幫助他人。(五)以佛法的智慧來接引他人。
四、調五事
禪修的人同時也需要「調五事」,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五種基本工夫:(一)調飲食:飲食要適當,不宜過量或不足,營養要均衡。不吃太刺激的食物,例如濃茶、咖啡等,這會影響打坐的心情,酒當然更不可以喝。
(二)調睡眠:我們一生下來就會睡覺,睡覺很容易,但要睡好覺也並非易事。能好好睡覺是一大福報,覺睡得好,心情好,健康也好;覺睡不好,精神欠佳,脾氣會暴躁,易與人爭吵,精神壓力大,久而久之身體也不會好,打坐自然得不到效果。睡眠要充足,但時間長並不一定好,若求睡眠品質良好,右?臥的姿勢很重要,頭腦、身體都放鬆才能睡得安穩;在緊張的情緒下睡覺,一定胡亂做夢,不是真正的休息。睡覺前要放鬆情緒,頭腦中的事暫時放下,沒做完的事不要擔心,擔心也沒有用,還是安心睡覺,睡好了起來可能做得更好一些。(三)調身:調身可分動和靜兩方面,動的方面可以做柔軟運動,不要太劇烈;靜的方面可以用靜坐,姿勢要正確,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要有壓力。靜坐也不一定非要坐,走路、站立、平躺均可,重點是一定要輕鬆、自然、安定;只要做到心不混亂,就是禪的基礎。(四)調息:呼吸很容易,但品質要好,要自然平穩的呼吸,不要控制呼吸,而是欣賞、享受呼吸,這就是調息。呼吸與身體的姿勢有關,如果身體是彎曲扭曲的,呼吸一定不順暢;神經和肌肉在緊張的狀態中,呼吸也一定不自然。所以隨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無論是坐、立、臥,都保持自然、舒暢;身體放鬆不是放逸偷懶,頭腦必須是非常清醒的。
(五)調心:以上四種都與心情(心的情況)有關,心情安定與否和我們的飲食、睡眠、身體、呼吸都有密切的關聯,如果調整得很好,心情自然愉快平穩。之後便可以用真正禪修的方法,達到調心的目的,把虛妄心、污染心變成真心、清淨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先從調飲食、睡眠、身體和呼吸做起,再配合禪修的方法,如打坐、參話頭、默照、直觀等,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
五、知五悟
最後講到禪修者通常有五種發悟的層次,我稱為「知五悟」:(一)聰明境:由打坐而觸發文思靈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反應敏捷、思路通達、理解力、記憶力的改善增強。(二)光音境:在坐禪中,心境為無限深廣的光明所攝,或為無盡柔和蒼茫的音海所攝,自己被化入於光音之中。(三)神通境:由坐禪而產生心電與事物的感應,能聽、能看、能嗅、能知、能感受到平常情況下所不能產生的特異能力。(四)空靈境:感覺自己是一片無限,沒有我,沒有他,沒有任何執著,只有一片無限,心裏非常明朗。從真正禪的立場來看,以上四種境界都不是真正的開悟,只是個過程。(五)寂靜境:這才是真正最高的開悟境界,又叫作寂滅境,我們稱之為無心。到了這個層次的人,遇到任何狀況,心情都不會隨之而動,所以發生危險時不會害怕,遇到誘惑時不會動搖,因為已經沒有心了,怎麼還會有起伏呢?這對大家來說,很困難也很容易,如果懷疑它就很困難,如果相信它,勤練習便很容易了。
六、問答討論
問:請問在平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
答:任何時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吃飯的時候專心地吃,走路的時候用心地走,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看書,這就是修行。如果吃飯心不在焉,邊走路邊想心事,看書累了也不休息,越看越迷糊,而造成身體緊張或昏沉,這就不是修行了。
問: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是為什麼很多書籍都在介紹禪呢?
答:所有禪宗的文獻,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依賴那些語言文字,只有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行,所以我今天晚上講了那麼多話,你們也都不要執著喔!(聽眾笑)問:
有人說中午、半夜不可以打坐,是真的嗎?請問什麼時間最適合打坐?答:
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精神飽滿、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如果說或半夜不適合打坐,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這些時間應該是在休息,精神不濟還勉強打坐,當然效果不彰,無益于健康了。但假使你平常時間都在休息,反而只有這些時段體力最好,當然可以打坐了。(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講于美國新澤西州羅特格斯大學,李青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