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8/14 15:23:16
學習次第 : 進階
中觀奧義淺釋明鏡
徹悟法性真如(1)作開示,導師釋迦之王與龍樹,
解說無比月稱善慧稱,(1)我以誠心依止“二稱”師。
所謂法真如的“法”所指,知識物件有與存在義。
從色法到佛地遍知智,一切事物都屬法範圍。
稱作法的各種存在物,一是顯現識前物現象,
一是自身成立物自性。現象屬於世智認知境。
真如自性屬於聖智境。眼等根識只見諸現象,
真如自性屬於意識境。此識唯有聖地定中智,
以及世俗智中分別智。諸法成為其法有兩種,
一是自性自立成其法,二是名稱意相立其法。
諸法成立唯有此二途,倘若成立必居其中一。
所謂自性自立為其物,是指指稱物件本身有,
名意所表本質規定性,固有並非人類所賦予,
本具自然自立之自性。假若物具自性其成立,
不必依賴非己諸因緣。萬物無一例外其成立,
都要依賴生成諸因緣,因此諸物並非自性成。
由此斷定諸事物成立,都屬唯依名相所賦義。
所謂唯依名義之“唯”字,只是排除自性成立義。
並非否定名所表物體。 雖然沒有離名相之事,
名相所指也非皆實有。依賴名相成立諸存在,
皆屬名言量識認證境(3),真實存在也是實有物,
能起真實事物諸作用,故謂世俗之有堪稱有。
名所賦義在物自體上,原本不具故謂自性空。
自性空是一切法原本,所具法性真實存在性。
此性便是諸物真實義。空性是指排除自性義,
法性雖空法體並非無。空義非指一切皆虛無,
故謂勝義之無不算無。法性依法空性依空體,
法與空體以有為基礎,判斷法性空性空不空。
若對兔角虛空虛無類,判斷其性空有無意義。
認作凡有皆是自性有,物無自性與物不存在,
看做同義乃是唯物論。(4)雖無自性依據名相義,
成立緣起之有堪作有,故無墮入虛無斷邊過。
本身固有或稱自性有,便是勝義真實有之意。
此種真實本來不存在,故說非真是假如幻象。
世俗緣起有效無差錯,所謂虛假是指諸事物,
本無自性幻現自性相,因緣相合形成之假有。
與那錯幻識中所顯現,眼見雙月假相質不同。
世俗諦真雖依世俗見,世俗事相並非依世俗。
佛地也有真假二諦事,固有見性見相兩種智 。
無倒錯的見相佛淨智,明察世俗不必依俗見。
倘若佛智不見世俗事,不見一半怎能稱遍知?
世俗假有與那錯識假,混為一談認為世俗諦,
皆屬虛假否定善與惡,業果縛脫墮入虛無淵。
色本是空空性既是色,色外無空空外也無色。
此般若文別說是學者,文盲信徒也都能背誦。
若非鸚鵡學舌之讀經,怎麼能說“色即色空”是,
“自空斷滅之空”非正見。“一切法的法性是空性”,
此語佛在經中反復說。 還有“一切法”中未包括,
“不空之法”其談真可笑。所見無境境為心所現,
唯有心識非空是真有。 將此唯識之見改名稱,
雖稱大中觀而無新意。 主張常住佛性墮常邊,
其餘諸法虛無墮斷邊。中觀本是排除兩邊義,
既墮二邊妄自稱中觀。 空義排除虛無與自性,
所立實有以及斷滅空。 現義排除常有非否定,
世俗諦有排除真常邊。現義不礙空義空義也,
不礙現義現空為一體,成為法體法性之關係。
二諦雙合應成中觀見。比如眼識現見色相有,
心識覺知色相自性空。眼看螢幕影像似真實,
心中有誰將影當作真?自性是指不變非緣起,
實無不變非緣起之法,因此也無具自性之法。
若能不依因緣能自生,未播種之地當生六穀,
未積二資能成佛二身。諸法若有常住不變性,
初始怎樣最終應那樣。器情世界該是無生滅,
愚眾不會覺悟獲解脫。因無不依因緣不變性,
就有各種可變可行性。 被染心性因為無自性,
可以變成佛陀清淨性。 此即所謂“何事具空性,
何事就有一切可能”義(5),將那外道常一自在我,
改名常住不變如來藏, 無因無緣非修自然成,
法身普賢如來如地下, 所藏文物存于心陶罐。
既是不學無術愚如羊, 如修不思不想無想禪,
成佛猶如生菇有人說。 諸法法性無遮是空性,
因此它是非有是無為, 故說不生不滅如虛空。
定中之智雖不見事相, 並非無事事非定智境。
就像眼識不能聞聲音。 不見並不意味見其無。
眼不聞聲並非無聲音。 如性如量二智從境上,
雖是一物所見各不同。 相對之識各執對應境。
即使真俗二諦同觀時, 二境並非同一識所見。
緣起事相所現各不同, 土水火風性相各個異,
人和畜類體識不相同。 法性本空萬物無差別
故說諸法平等是一味。 真諦意義層面均非有,
世俗諦之層面並非無, 所以經言非有也非無。
反其義而若說真諦上, 非無俗諦層面非有者。
違經違理也違背經驗, 屬於歪曲二諦不正見。
世俗諦上無物是斷見, 識有境無之說非了義。
名言諦上有識也有境, 真理諦上識境具是空。
‘有為’義分實有非實有, ‘有’義也有抽象具體分,
‘無’義也分自性空無與, 空虛無物詞同義有別。
不分兩種‘有’與兩種‘無’,認為‘有’字所表皆實有,
‘無’字所表都是全體無。這是不同文理所犯過。
所謂無我之‘我’也非指,人稱之詞我與他之‘我’。
是指不依他之物自性,(6)就是事物獨立存在義。
根本沒有獨立存在物, 故說人與諸法皆無我。
應運七法尋思雖無車, 並非無車從那身心上,
如車尋思雖然不得我, 不加尋思身心為載體,
稱作我的自我並非無。 此我作為輪回解脫體,
不能全無只是在心中, 執著於我產生愛己情,(7)
覺知我執之境非實有, 可斷諸苦之源我執心。
自性成立真我雖然無, 認有依蘊假我無過錯。
此我可作輪回解脫依, 遮遣兔角不必殺兔子。
分別心分抽象思維及, 執實執錯以及正思維,
分別思維一詞含多義。 不分正思維與邪思維,
也不分別該破不該破, 鬍鬚頭髮相混一刀剃,
見有分別全破是蠢貨。 若是無分別心即佛陀,
無思畜牲以及泥石像, 應該早就進入佛陀位。
聞思觀修都要靠思維, 凡俗界位無法離思維。
說法不離思維與語言, 由此證明佛有分別思。
無思圓成是指佛行為, 不依思維造作自在力。
無心若似斷滅涅槃心, 就是否定佛陀智法身。
佛陀降生人間一大事, 就是開示緣起性空義。
解釋此義唯有聖龍樹, 月稱論師以及宗喀巴,
最具權威深信最合理。 知理生信通過聞與思,
對於中觀之學作研習, 獲得粗略概念性知識。
也是幸逢時地諸順緣, 遇到文殊上師(1)勝教恩。
為給那些沙漠中遊客, 奉獻清涼解渴甘露飲,
從那文殊上師善說海, 舀一掬者東洲凝洛稱。
此文原作藏文,自譯為漢文。 多識
注釋:
(1)法性真如指一切事物共有的真實性質。真如之真是
正確無誤而與虛假相對的真實義,並非具體的有和實有義。
(2)宗喀巴法號稱洛桑紮巴,譯為漢語便是:善慧稱。
(3)名言量指人類普遍具有的通過自然感官經驗所獲取
的知識。這種知識是通過思維(心內語言)和語言(有聲語)形成
的,故稱名言量。量指認識。以名言量為依據的認知境稱名言諦、
世俗諦、事諦、假諦、無明所覆蓋的覆諦等。
(4)此處‘唯物論’指小乘一切有部、經部和大乘唯識論。
(5)此語出自龍樹《根本智慧頌》即《中觀頌》。
(6)此語出自月稱《中觀四百頌·疏》。
(7)這種執著自性實有的我,才是該破的‘我執’。
(8)文殊上師指宗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