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5 00:37:38
學習次第 : 初階
藏傳佛教覺囊派
劉立千 著
一、覺囊派的傳承
覺囊是地名,全名覺摩囊,在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座山溝內,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覺囊寺是西元十三世紀時袞邦·吐吉尊追①(1243─1313)所建。他初是薩迦派僧,曾為薩迦八思巴弟子。後來他從袞欽·卻古沃色②聽《時輪講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卻古沃色暗以他空見解釋時輪的教授,經過實修,證悟了他空中觀④樂空雙運之理。他又以他空見講解《時輪六支瑜伽》。於是遂獨成一派,因其駐錫地為覺摩囊後遂稱為覺囊派。(《青史》904-905頁)。
他空見最早的創造人為裕莫·木居多吉⑤,西元十二世紀時人,從裕莫起已暗傳七代才到袞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個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傑布,曾親近索律師等大德甚多。又從喀什米爾班欽·達瓦貢布聽講《時輪》法。依達瓦貢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譯師學《時輪本續經》以及注疏要門⑧等,還學《密集》⑨的明炬釋和要門等,隨後到後藏烏鬱⑩地方專修《時輪法》,定中見到空色天身⑾從內顯發,又閱《如來藏經》等經,說“一切眾生皆本具相好莊嚴⑿之佛身,名如來藏⒀。於是生起勝義本有⒁之他空見。木居多吉將時輪教授和這種觀點暗傳給他的兒子達麥夏若,八十二歲卒。(《青史》901-902頁)、(《宗派源流》212-213頁。)
達麥夏若為裕莫五十八歲時所生之子。幼時則得其父傳法灌頂,十六歲時便廣講《時輪》續經及釋論,他又將其父所傳之他空見傳與其弟子南喀沃色。(《青史》902頁),(《宗派源流》213頁)。
南喀沃色又名康薩巴,是一位精通中觀的理聚六論⒂,熟練《時輪》續經大疏論的講演,而且園滿三摩地⒃功德之大師,他傳弟子是色莫齊瓦(《青史》902頁)。
色莫齊瓦是達麥夏若之子,名南喀堅贊,從南喀沃色學《時輪》經疏,並勤學噶舉派的《那若六法》⒄,得師傳授要決親自實踐獲得到成就,為一位瑜伽自在⒅者(《青史》902夏)。其弟子為降薩·協饒沃色⒆。降薩·協饒沃色,早年研習各種經論,又長期閉關修靜,得色莫齊傳授《時輪》的經續講解以及一切支分,在其初修園滿次第時則獲得風息自在⒇。協饒以前對《時輪》的傳授,極為守密,限制較嚴,協饒以後才遂漸弘傳。協饒沃色弟子為卻古沃色。(《青史》902-904頁)、(《宗派源流》213頁)。
卻古沃色的弟子即袞邦·吐吉尊追,尊號為袞覺囊巴欽布。他受到拉堆絳(21)地區土酋的大力支持,修建了覺囊寺,宏傳他空教授,覺囊派之名於是大張。(《青史》904-905頁)、(《教法源流》78頁)。
吐吉尊追的法位繼承者為絳森·傑瓦耶協(22)。(1204-1283),幼年曾認噶舉噶瑪派的噶瑪拔希為父,得到很好的教養。後來到覺摩囊聽袞邦巴講《時輪》、《密集》經疏,尤其得到六支瑜伽實修教授,刻苦精修,獲得覺驗。遵師命在覺囊寺附近建德慶寺,五十七歲癸醜年繼任覺囊寺座主。薩迦豪門(23)本欽絳多和雲尊均來參拜求法。住寺八年,六十四歲逝世。噶瑪讓炯多吉曾為之作傳(《青史》904-905頁)、《宗派源流》213頁)。
吐吉尊追和傑瓦耶協共有之上首弟子為克准·雲丹嘉措(24)(1260-1327)。六十一歲時繼任覺囊寺座主,先學薩迦派的顯密經教,後住覺囊寺依止吐吉遵追,吐傑去世後他又依止傑瓦耶協,盡得覺囊派的教授傳承,壽六十八歲園寂(《青史》908頁),(《教法源流史》21頁)。
克准弟子即有名之篤補巴(25),本名協饒堅贊(1292-1361)生於篤補地方的班倉家。幼從機敦繹央巴叔侄學顯教四大論(26);兼學《金剛曼》等密經。特別是祥細學習了熱譯師所傳的《時輪金剛法》。他年輕時就在薩迦大寺講顯教四大論引起了薩迦人所不滿。後來遊學衛藏各大寺院,參加辯場(27),於是聲名大噪,獲得“袞欽”的尊號。三十一歲時往覺囊寺依止雲丹嘉措,學《時輪金剛》無垢疏及其它教授密決,依之實修,頗有證驗。年三十五歲時則繼任覺囊寺座主。他授命弟子薩桑瑪底班欽和羅朱白譯師二人校訂改正《時輪金剛》續經譯文,他自己就根據新譯本作了《時輪金剛無垢光疏釋》的要義批註。其他還作了灌頂修法儀軌教授以及星算等書,其著述甚多。他三十一歲以前還繼承過薩迦教派的法統。到覺囊後,得了雲丹嘉措各種灌頂教授,特別是《時輪金剛》的導引,生深敬信,從此便由薩迦派轉入覺囊派了。他本人曾親修《六支瑜伽》獲得“命勤”(28)園滿之相,繼承覺囊法座。對他空見生大定解,便著《山法·了義海論》、《第四結集論》闡發他空之要義。一時名聲大噪,從之者眾。覺囊之名,更為大顯。任寺主三十餘年,辛醜年逝世(《青史》909頁),(《宗派源流》214頁)、(《教法源流史》22頁)。
篤補巴的心傳弟子為巧勒南傑,本名晉美紮巴卻季堅贊1306-1386)。巧勒南傑系蔡巴萬戶長賜給他的尊號。生於阿裏,早年往衛部拉薩附近之卻柯林寺,為噶舉蔡巴派的主寺,學中觀、量論,博通諸明,有博學者之稱。由於他曾住持謝通門縣境內之博東艾寺(29)。所以人們又尊他為博東班欽(30)。班欽就是大“班智達”的意思。初不滿他空見,來覺囊寺與篤補巴辯論,篤補巴廣引顯密經教.詳為解說,大為折服,不滿之心,渙然冰釋,於是便投于篤補巴門下,盡學顯密教授,特別是得到《時輪》灌頂,講解導引,實修密決。四十九歲繼承覺囊寺法座,後又擴建白摩曲丁寺,樹立覺囊派之講風傳規,從學者眾,蔚然成派,稱為博東支派。五年後又離去,住持蔡伍林寺,在拉薩附近為蔡巴噶舉廟。拉薩傳招時他大講傳《時輪金剛》灌頂及實修要門等,並受大絳巴大元國師(31)之禮供,一時從學弟子甚眾,為宏傳他空見曾著有《破迷論》等著作。(《青史》910頁),(《宗派源流》215頁)、(《教法源流史》37頁)。
他的傑出弟子就是聶溫袞噶白(1345-1439)他初亦是篤補巴弟子,篤逝世後他則依止巧勒南傑。巧勒逝世後,他繼承覺囊寺法座。宗喀巴大師亦曾從聶溫學《時輪》等法,聶的著作有《宗派光明嚴論》宏傳他空見。(《教法源流史》)38頁-39頁)。
繼聶溫袞噶白為座主的是佐欽·袞噶羅哲。(《教法源流史》40頁)。
佐欽·袞噶羅哲之後為絳央·袞卻桑布,他與格魯派的克珠吉·格烈巴桑同時代。此時格魯派與覺囊派在教義上的分歧已漸突出(《教法源流史》40頁)。
袞卻桑布後為南喀卻龔。南喀卻龔後為多羅那拔陀羅譯師(《教法源流史》40頁)。
多羅那拔陀羅譯師的繼任者為袞噶卓卻(1507-1569)。中興覺囊派,宏揚他空教義。繼他後擔任座主的為他的高足弟子堪欽·隆日嘉措(32)。(《教法源流史》51-55頁)。
繼隆日嘉措為座主的即多羅那他(1575-1635)。他是袞噶卓卻的轉世,是本派中最有學識的人,著作豐富,廣泛宣講他空見。當時他的支持者為後藏地方政權的噶瑪丹炯旺布(33),第巴仁邦巴(34)對他也極為崇敬,依靠他們的勢力,他在日喀則彭措林縣修建達丹當卻林寺,據說寺廟營建極為莊嚴,造像修塔亦精美絕倫,成為全藏之冠,他宣講他空見,也吸引了不少群眾,頗為盛極一時。當時格魯派與噶瑪政權爭奪權力鬥爭非常激烈,不久,噶瑪派失利,政權坍台,多羅那他去蒙古傳法,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DL遂將達丹當卻林寺改為格魯派寺廟,更名為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其餘卻隆江孜等處之覺囊寺廟亦均令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現 在只有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馬爾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他派法。各寺寺主亦僅維持其傳承系統,未聞發展有其他流派。(《教法源流史》53-63頁)。
二、覺囊派教義
(二)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有真如本體,與藏中寧瑪派的大園滿(35),噶舉派的大手印(36),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37),頗為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於“勝義有”類。覺囊派與藏中持應成派(38)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全完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於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後裂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三轉*輪(39)中的末轉*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40)中觀之教。 關於佛的三轉*輪,各派亦有異說。 《土觀·宗派源流》說:釋迦牟尼一代教言,總結為三轉*輪。初期教法為四諦*輪,屬小乘教;中期為中觀;末期為唯識,此二為大乘教(《宗派源流》19頁)。 覺囊派不同意末轉*輪僅為唯識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為順應眾生根機,轉了三次*輪:初為小乘轉四諦*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為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後成為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後成為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而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41),光明如來藏,眾生本具之佛智等,為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諍之處(原書3-5頁)。 關於判教各隨所需,歷來就有許多爭議.據內地佛典記三時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經》。初輪是小乘教,中輪是法性空宗,末輪是法相唯識,此二是大乘教,對於初輪沒有爭議,爭論較多是在中輪和末輪上,那一輪是了義教?爭論的原因由於各大論師各對佛語解釋不同而產生了各種宗派。
最早解釋佛語而作論典的人是龍樹菩薩,約西元三世紀時人,他是開創大乘之軌範,解釋佛中輪密意,造中觀《理聚論》,破小乘的色心實有論,提出緣起無性,色心一切皆空說,他的隨學有提婆、佛護、清辯等創立了中觀學派,後來因各自觀點不同又出了若干支派.但都承認中輪為了義教,末輪為不了義教。後來無著等出,不滿於一切皆空之“畢竟空”說,依末輪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勝義有(42)說,他的隨學有世親、安慧、陳那等亦因各自的觀點不同,裂為各小派,他們說末輪的初期是瑜伽行(43)唯識派,後期是唯覺明的中觀學派,總屬於“勝義有”論派,承認末輪為了義教,中輪為不了義教。後人把龍樹之門稱為“空”宗,無著之門稱為“有”宗。空有之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三時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
本來龍樹開闢之空宗,無著開闢之有宗,在藏在印均稱為大乘之二車乘,喻如日月二光或稱世間二眼故空有二宗是相輔相成的,不應有高下之分。(《宗派源流》1頁)、(《知識總匯》中553頁)。
關於無著的學說,在印在藏大多都說為是唯識學,覺囊派不承認只是唯識,認為無著世親是解釋佛的末次*輪,提出如來藏和自覺智(44),屬於大中觀的了義教.他們就是隨行無著所宣導的勝義有即他空見的中觀學說。西藏的學者們對無著產生誤解,主要是他們沒有把唯識和唯覺明(45)(不二智)分開的原因。因此他們獨尊龍樹認為是中觀正宗,貶低無著認為只是唯識而不是中觀派。(《知識總匯》553頁)。覺囊派的看法認為這些學者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多羅那他把中觀分為四個層次: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三、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一)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輪後宣說之《般若經》等為了義經。龍樹為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為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為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他空精義》232-233頁)。 二、大中觀主勝義有的他空見,覺囊派自認在藏就是他們的這一派,大中觀的根據的經典方面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曼經》、《妙臂請問經》、《大般涅 經》、《寶雲經》等究竟了義諸經。闡釋經義的有:彌勒、無著、世親等的著述。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略提他空之義。在《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性論》等中作了詳細解釋,在《寶性論》中更詳細為決擇他空之義。依覺囊派說,龍樹亦說他空見,他在理聚論中為除常邊,成立為空,在贊聚論中為除斷邊,成立為有(《文選》165-166頁)。如《法界贊》中亦提出勝義不空的中觀了義思想。陳那、安慧更發展了這種思想。從上述經典來看不僅宣說有唯識理論,並提出了法界真性,如來藏,不生不滅等(《二諦論》19頁),且是開創了中觀了義之宗(《他空精義》232-255頁)。
龍樹無著的他空思想傳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譯師和贊喀布齊等人所翻譯,覺囊派先輩所繼承,到了篤補巴時則更為發揚光大(《他空精義》234-237頁)。
三、中觀不共義,提出了如來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眾生皆具。這佛性就是指常,樂,我、淨、正、真、善。(《文選》)154頁)。又說此為法身。
四、中觀秘密義,提出佛本具有身智(46)一切德相,並提出了“法界”(47)、“法身”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說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尤其是勝義法界指的是一切涅 功德之所依。法身說明此為佛之身、智萬法之所依。皆為勝義有。(《他空精義》)241-245頁)。
染法空了,淨法不空,此本根不變,因它為勝義智慧善品之根,屬勝義有。自認為這就是究竟的了義大中觀。
覺囊派的大中觀,實際是在唯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識提阿賴耶識(48)是有為法,只能含攝染法,他們改提如來藏,是無為法(49),染淨兼攝。
為表示他們的教義是本自佛語經教,還提出了四依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經不依論,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他空莊嚴論》148-149頁)。又引《楞伽經》說;依於唯識理,不觀察外境,依於無相理(空宗),始知超唯識,緣於緣真實(有宗),又超過無相,非有相瑜伽,不能見大乘(《了義海論》274頁)。他們主張的勝義有,就是有相瑜伽。
覺囊派對三*輪的看法
初轉*輪──四諦*輪──小乘色心實有(色心並重)──重世俗有─┐
│─自空不了義
中轉*輪──無相*輪(中觀)──色心皆空──勝義世俗皆空 ──┘
│初期──法相唯識──色無心有未明提勝義有──
半了義未轉*輪──分辯*輪──┤
│後期──究竟中觀唯覺明──如來藏──勝義有── 他空了義教
(色心並重,現空雙運,樂空雙運)
(二)
關於他空見。覺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這兩個術語。什麼是自空?說世俗諸法各以因緣而生,緣生不會有自體,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為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萬德而不空者,則為勝義有,加在勝義上的東西如他世俗二執離戲(50)等皆空則名為他空”(《二諦論》3頁)、(《知識總匯》中550頁)。自空、他空是對待來說的,說世俗是自空勝義當然是他空了,"他空”換言之就是承認勝義不空,"勝義有”反對“畢竟空”。這個名詞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沒有的,覺囊派為了顯出他們的不共宗見(51),故特立此新名。
他空見不僅是依據印度的經論,純屬理論問題,他們他空見的來源,還是由於實際修證所體驗出來的。
勝義有論是來源於印度,他空見之名始自裕莫·木居多吉。他在修密乘的“時輪六支行”時,見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內顯發,乃眾生因位本具(52),以此為據,倡說他空勝義諦恒常不變,由他秘密傳到袞邦巴·吐傑尊追,著《時輪心要本釋》和《瑜伽六支導引》。到篤補巴·協饒堅贊時始廣為宣講他空見,其本人著有《了義海論》等,廣引顯密經教,證成其說。又後巧勒南傑著《廣略破迷論》,聶溫·袞噶白著《宗派莊嚴論》,多羅那他有關他空見的著述更多,不勝枚舉,於是他空之見遂廣為傳播出來了。(《宗派源流》213-217頁)。
他空的理論如何建立的,他們提出三空說。三空說出自《經莊嚴論》(《二諦論》4頁)。
首先弄清空的概念。什麼是空,什麼是不空,空的是什麼,應當分辯清楚,于何物上無有何事則此事空,而其所餘者則為不空。(《了義海》242,247,246頁)。因此關於空性提出三種空性來進行觀察。三空性有:無物空性,有物空性,勝義空性。一、無物空性,指虛構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時間、大小,美惡等空無實質可得,這是一種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緣生法有實際事物作為條件,但是緣起無自體可得,這又是一種空法。空的情況大概可以概括為這兩種。任何事物均有兩面,空的反面就是不空。三、勝義空性,勝義是離戲而空。空的什麼就是離戲,勝義本身不空。離戲就是離開加在勝義上的斷常有無諸邊執和二取有相之法(53)(《知識總匯》中547頁)。勝義空性具足一切勝義善品是諸法之本性(《文選》102頁),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緣起的無自性空,而是恒常不變之實相。此實相有種種異名,如真如、自覺智、空性、勝義諦、智慧、法性、法界等等,此為慈氏(有宗)和龍樹(空宗)之所共許(《了義海論》295頁)。
《知識總匯》說智慧法性,其體本自元成,永不變易,不空常往。(原書中547頁)。《經莊嚴論》雲,知道無物空,又知有物空,知自性空後,方謂知空性(《他空精義》241頁),(《二諦論》4頁)。
再從二諦來看空有問題。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世俗諦指世俗諸法,在世俗心中認為實有,故名世俗諦,然皆是生滅變化,虛妄不實,是假有之有為法。勝義諦在智慧觀照中見為實有之法,則為永恆不變之真實,故名勝義諦,是真有之無為法。覺囊派特別強調勝義有,說它是常恒、堅固、雍仲(54)離戲、寂靜、園成、自性成就、實義有、實有等(《了義海論》189頁)。
無物空和有物空屬世俗諦,均無自體是自空,屬空。勝義空、屬勝義諦自體不空,而是他空,屬有。按覺囊派說凡緣起性空有為法皆是自空,非緣生之無為法是他空。就“有”的方面來說,世俗諦屬名言有,假有不實,而勝義諦則屬真有,永恆真實的有。
│世俗諦─┤無物空│
空 │ │有物空├──自空──有為法──空
(性)│
│勝義諦──勝義不空──他空──無為法──有
│世俗諦──假有(名言有)──有為法──空
有┤
│勝義諦──真有(真如體)──無為法──有
龍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非因緣生之無為法,當然就是不空了。所謂空性,空的是因緣生法和無有自體之自空。本然智慧、法性元成非因緣生法,是無為法,本具萬德自體不空名為勝義空性(《知識總匯》547頁)。他們的勝義空,即指佛的身智等,實際是不空的,智慧法相是佛本具,故不可空。
勝義空就是勝義不空,勝義具有二相即不生滅,不垢不淨。勝義是無為法,無為法不空。若有為也空,無為也空,則有為無為成為一回事,沒有分別了。所以篤補巴說“離去因緣生法(有為)之法性決定是有”(《了義海論》527頁)。世俗虛妄不實故說空,若勝義也說空,那麼勝義也成了虛妄不實了,故勝義是有。
再從三性來看,空有、真妄的問題,三性有偏執性,依他起性、元成實性。三性非全為唯識之說,見於慈氏後論中(55),屬究竟中觀之見(《二諦論》20頁)。
三性各從世俗勝義二諦兩方面來看,偏計執性為假名有,雖世俗中亦無,屬無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緣條件結合而生為實物有,世俗中有,屬有物空,此二皆妄皆空。園成實性,空去執著戲論而自體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為勝義有。此有為偏計,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則為真如有。(《他空精義》241頁)、(《二諦論》13頁)。
為什麼要用三性三無性來決擇他空見?主要決擇什麼是可空,什麼是不可空,偏計空後之根為依他,依他空後之根為園成,園成則不可空,不可空的就是諸法之根,則為有。世俗之法以阿賴耶為根,賴耶是依勝義而存在,以勝義為根,因賴耶亦非真根,賴耶空後,其真實之根為勝義真如。稱為根中之根。此根則不可空。篤補巴說,偏計,依他生滅無體,此二空後之根即園成實。離開世俗心之根則為真如,真如亦名法身、法界,法性等等皆為異名(《了義海論》249、275、527頁)。
此根從本即有又稱為本根(《文選》213、223頁)。
法性不變始名法身,法身具備佛的一切功德乃佛本具,非由修來,眾生有佛性故眾生也本具法身為一切功德之所依。
法界是諸法之界,諸法雖無自體,但有所依之本,即依存之處,法界則是萬有依存之處。否則成為斷滅,則不能維持諸法之連續性。
宇宙萬有刹那生滅變化,無自體,萬有空了剩下來空不了的就是真如法性。是法性勝義,無論說空,說有,或說真如自性,萬有都必須要有個統一體,作為歸屬之處,這統一體一定要是不生不滅,無變化,無為,真實存在之體,這真實存在體,就是勝義有,自體不空而是他空。真性是不動的不能隨萬有變化而變化。人類就是為擺脫有為的生滅化規律和因果的支配追求不生不滅的真理境界,若無此真性,則學佛何用?
覺囊派承認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緣生法,是虛妄。真實之法是勝義,勝義即園成實性,無生滅來去,作為諸法之法性。篤補巴說,勝義園成實,不管佛出世與不出世,法性和諸法所依之界而是常在(《了義海論》266頁)。決不可說空。此語亦見《楞伽經》(楞講168頁)
一般中觀還提出三無性說(56),這是自空論,只能決擇諸法無自性,本派勝義有,非是無性,是離言法性。
園成實就是勝義有,自體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淨,自性而住,自性元成。他是法身、法界、真如性。界智無分別自證自明之勝義諦,是法身無邊功德之本性,是非空非不空之大空(《了義海論》261頁)。若勝義只有空性,即無佛一切智慧德相之所依─法身,亦無報化身,佛性成斷滅。故法身之空名為一切種相之大空,可見非畢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們認為應成派一切皆空乃是無遮(58)頑空、斷空,其根斷了。《金剛曼續》雲: "空性和覺性,皆本性常住,為瑜伽所悟,非乾慧行境”。(《文選》303頁)。所謂萬法之根的園成實性,是什麼?就是自覺自證之智,即本體法性,明覺自明之相,不二智,從本以來則為諸法之本性本自元成(59)(《知識總匯》557頁)。自覺自明之智即吾人之靈性,靈明妙覺,它是不空是勝義有。因它為無明二取實執所垢汙,起種種虛妄分別,輪流生死。垢汙去後靈明現前,自證自明。靈明覺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認眾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認有真常本性的問題。 ┌ 偏計執性 無物有 世俗中無(倒依世俗)安名有────┐三 │
┌ 偏計執性 無物有 世俗中無(倒依世俗)安名有────┐
三 │ │
│ │
│ 依他起性 有物有 世俗中有(正世俗)──唯識有,假 │因為虛妄不實──自體空,
┤ 有(依他因緣生法,由無明他力所生境相 ─┚自空,有為法──世俗諦──空性
│
┕ 圓成實性 離戲有 世俗中無,勝認中有──真實──自體不空,無為法,他空──勝義諦──有
唯覺明有,真有
┌世俗諦──自空──阿賴耶識──妄心
如來藏 │
(心體) 二諦┤
└勝義諦──他空──阿賴耶智分──真心
覺囊派承認他們是中觀派,所謂中觀就是不墮二邊(60)。他們說,世俗所現不加省減,不墮斷邊,勝義實相,離諸戲論,不墮常邊,此為中觀,因之二諦雙融(61)。智慧不執任何法之相,不墮常邊,大悲為利他故廣大積資不隨斷邊,此為中觀道之二諦雙融。離一切戲論形相獲證法身,不墮常邊,二種色身在輪回未空間作調伏上下化機利生之事,不墮斷邊,此為中觀果之二諦雙融也(《知識總匯》中559-560頁)。又說承認偏計,依他,因緣生法不墮常邊,園成是無為法非因緣生,不墮斷邊(《了義海論》253頁)。或說離世俗本無而執為有之常邊,勝義本有而執為無之斷邊。 (三)
覺囊派所說之勝義有,具體指的是自心本性的如來藏。如來藏為園成實,園成實具有三相,光明、自覺(自證),離戲。(《知識總匯》中511-544頁)。此為諸法之法性。如來藏就是法性、覺性、佛性。佛與眾生同具,它名為因時果時無有分別之見,此為勝義法性。“勝義法性是何者?非是冥頑乃覺性”(《了義海論》233頁)。
法性周遍法界,含裹十方,如來藏如虛空,非任何所成,常不思議,本自園成,"遍”指空明法性遍一切法。如來藏本性光明,有時說“空色”,或“空色光明”。自覺,指自心本性(靈性)。離戲指本來清淨,遠離言思戲論,在密乘中還加“大樂”。光明大樂均為佛的受用境界,成佛非成一個寂滅無為,故說勝義不空。 覺囊派說如來藏“遍”一切情器(62),雖說如來藏如虛空,但非空空洞洞之空,如來藏是法身,有自覺智,能遍照一切情器世間是界覺無別之光明覺性。
如來藏何以能遍,因為如來藏是萬有之法界,沒有一法不包括在法界中,萬有包羅在法身,法界中,平等園融。(《文選》224頁)。故如來藏又是萬有之所依或根子,在染為染根,在淨為淨根,染淨均是如來藏一根,此根名為元始之根。這是染淨同源的思想。
如來藏為萬有之根。在染時之根則名為阿賴耶識,為無明種子習氣雜染之依託處,是煩惱根,阿賴耶為有為法,隨萬有生滅轉變,故轉識成智,妄識自空,作為萬有所依之根本是無為法,不變動則恢復本面,所謂阿賴耶有識智之分,轉識之根,稱為淨根,染淨都是一根,又名為根之根,實即僅是一如來藏分位(63)所立之名,所以並沒有有為轉為無為的問題。(《文選》207頁)。 他派說佛只證寂滅,則成佛只證空性,勝義世俗一齊空,成畢竟空,把如來藏也空了,世俗萬有失去依託之處,前後世業力誰來負荷?佛性的身智歸空,即佛性成為斷滅,無智無德(64)成佛何用?求出離解脫,契證佛果,皆成無有意義之事。所謂寂滅是指忽爾垢障清淨之相,非是寂滅斷空。 故如來藏為萬法之根,絕不可空,如來藏遍情器,但它是無為法,不參加有為之萬法的造作,故如來藏對萬有,也不是本體與現象的關係。 如來藏如虛空,非空無一物,有智慧不二智,此為本具,非緣生法,若因緣生法終有斷滅。故如來藏智慧則為甚深之空性,乃真常之自性(《了義海論》234、236、238頁)。為本元之法界。
如來藏自性為自覺智,或稱不二智,此即眾生之覺性,佛與眾生僅是迷悟之差,他們說二取空後之根不可空,如證二取空,誰知證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覺智,若無此智則成頑空(65)斷空。自覺智是有,此頗苻合諸大續部(66)之旨趣(《知識總匯》中550)。能所二取,是虛妄分別,是客塵,有始有終之法,屬自空。而剩下的即此自覺智,屬本具,真常自性,是為如來藏脫去所裹穢衣,離去世俗之染即為勝義如來藏。如來藏之自覺智即為佛性,是由悟得來的,不是由修得來的。
龍樹說,輪回與涅 ,無有稍分別,涅 與輪回,亦無少分別。“忽爾垢所障,除障即成佛”(《了義海論》46頁)。指一悟即了。《密嚴經》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阿賴耶攝持之功力,即如來藏之功力,阿賴耶是真相識之所轉變,真相識即如來藏,《楞嚴經》說:"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園,含裹十方”。一切虛妄分別去了,才能顯露出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真機的真本面。
說畢竟空者,認為一切皆空,他們忽略了如來藏的秘奧和自覺之妙智。不管真妄心,心皆非若木石,有靈明妙覺,稱為不二智,即明空雙運之智也(《了義海論》233頁)、(《他空精義》234頁)。
以上這些說法與寧瑪、噶舉頗為一致,但如何契證,寧瑪噶舉是主張頓悟,而覺囊即認為須通過密法的甚深方便始能得悟。
(四)
覺囊派的其他教理。覺囊派的教法大多來源於薩迦,所以覺囊與薩迦在觀點上較為接近。他們是從唯識學發展起來的。覺囊派的教理中提出五法三自性說法,此乃出自《楞伽經》, 但為唯識所宗。三自性即偏計執性等已在前而提過了。五法即名、相、分別、正智,如如。提五法三自性為了建立他們的解脫理趣認為眾生的妄想自性即遍計執性,都是由於執著事物的名相和事相而起。所謂執著名相,即執內外諸法之假名(概念),假名安立,構成概念,所謂著事相,即著概念,確有內外諸法之事實,皆由妄想分別所生,不知這些都是依他因緣而起,名為依他起性,是緣起生滅之因,如何求得解脫則要證成園成實性,那便是舍離名相和事相的妄想,內證聖智,即得到自覺證智,由此便能證入如如之境。這如如境界就是園成實性。現前的這一些五法三自性的法相,始終不外一心,只悟自心,不向外求即可契證圓成實性,所謂正智,是由識轉智,得自覺內證聖智,以正智觀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則本性完全顯露,則為如如之境,此如如即是本覺法性。
覺囊派不承認五法三自性為唯識學,說此廣見於末轉*輪的經典之中。篤補巴說,若說五法三性是唯識見,那麼《般若經》亦多談三性,《般若經》應成為唯識的經典了。三性之說亦多見於《辯中邊論》(《了義海論》265頁)。
五法三自性是決擇(67)二種無我的,通過觀察名相所構成之三種妄想空無我和法的存在,離二執後則可徹見自心本性
又覺囊派所說解脫理趣,關於對所依根和能依根的認識,他們把宇宙萬有世出世法歸納為二十五法,此出自《大盤涅 經》、《大法鼓經》、《央掘羅魔經》等。二十五法的分法之中二十四法為世俗法屬有為能依,餘下一法為勝義法屬無為,為所依。他們又說一切法都可以總歸為蘊、界、處三科。蘊中之色蘊,處中之心意,十八界中之內法界,概括起來則萬法總不除色、心、及不相應行三法之外。具體分法:
蘊、界、處三法
│由五蘊中之色蘊開為大種,情身色,器世色三法 ────────┐
│由十二處之心意開為心、意、識三法
├──皆依各種因緣而生,有為法,二十五所知
│由十二處之法處開為事相法、性相法、無實有法三法
│ 世俗諦,虛妄,自空 ────能依
(二十五有) ┤由法處開為受、想、行三法
│
│由性相法開為假立境、假立時、假立自性三法
│
│由無實相法開為無他變實有、依實有所成之實有、無不變實有
─┚
│三種性道,共道(聲聞)不共道(獨覺),佛道 ─────── 三修學次第所知
│無為法──本元界光明如來藏,無為法勝義諦,真實,他空 ──── (二十五法萬有)──所依
二十五法之建立,主要在通過蘊、界、處和心意識等人,法兩方面的分析觀察來決擇人法皆僅是假名安立全無人我法我可得,實際存在的僅是由蘊界和合之產物,並無實體。換言之客觀物理,影響主觀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現象或作用,並無實有可得,所謂人法之我皆假名安立,於是可以悟到人法二種無我(68),清除二障,證二空智(69),但二空後並非空得全無所有,故在此基礎上可以徹見萬法之所依,自覺自明自然智,現證勝義法性本元之實相,和光明智慧之法性。以上是概略敍述,欲求詳細,請閱多羅那他著《修心講義》、《講解甘露》和藏文本《文選──覺囊派》等書。
又覺囊派總的教義,即其因、道、果三者之建立。一、關於因,認為眾生欲求佛果,眾生因地本具光明如來藏之佛果,佛與眾生所具無二無別,此則所謂因地果地無別之見。肯定眾生因位本具有佛性,但眾生由於忽爾垢障虛妄分別,障複真性而不顯了。故需離戲無分別智,破除分別實執,分別實執猶如垢衣,光明如來藏本覺妙智猶如寶珠,除去垢衣則珠光之自然本有智慧覺性顯露閃耀。二、關於道即除障之法,總有兩種對治法門,一依顯教道:破人法二種無我,清除煩惱及所知二障,通過加行道等五道十地修行,至九、十地時始能初證離戲光明法性,悟清淨如來藏。但此須曆劫修行,不能園證佛果。第二則依密乘道之殊勝方便和上師密決,束氣歸脈,徹底清淨障複如來藏上無始以來所積業及煩惱和無明種子習氣,故制心而外還須制氣,本性猶如虛空,分別實執猶如雲霧,雲霧去後虛空仍舊,悟此本元心性,一切現成但須保任,無修無治任運自然,密乘即入無有分別離戲大智大手印三摩地、即所謂空色大手印之雙運三摩地(《文選》333頁)。三、關於果,若此內界中因地果地無別之本有妙色光明智慧獲得現證,則法身本具一切身智德相盡皆顯露,本具身智無增無減,此勝義自然智,果因無別,果因一體(《文選》)290 和 326頁)。篤補巴說:眾生因位之如來藏與佛毫無差異(《了義海論》28,29,30,53頁)。此則果因無別之見也。
(五)
覺囊派的實修。覺囊派的實修方法亦重顯密兼修,除了在見解上是依他空見的解釋外,其修法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薩迦、噶舉、格魯、寧瑪都無大差別。
在顯教修心方面亦須修前行支分之各種緣想,如觀人身難得,死無常,輪回苦,深信業果乃至皈依,發心,小乘之出離心,大乘之菩提心,勤行戒定慧三學,六度以及止觀法門等,這些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的觀法完全相同。
他們認為只修顯教的止觀,觀蘊、界、處等皆是假名無實,可以證得人法二空境界。但即此空,僅是自空境界,尚未獲見空明樂空的不二智的他空境界,佛的身智功德未能顯發;若無身智功德,則即身不能成佛,因此尚須結合修密教的果乘,即顯發佛的身智法門。自空,不是了知即空,自然而空,若無密乘的風脈修法(70),執著束縛之無始熏習不能斷除,故須修圓滿次第風脈修法才能斷除。
密教方面也分四續部,作、行、瑜伽和無上瑜伽,總為上下二部。上部即無上瑜伽,其中也有父續,母續,不二續,本尊有勝樂、密集、大威德、金剛持赫魯迦等。依本尊修生圓次第、修幻身、光明、雙運等,這是藏傳佛教之通規。不過本派特重本初佛時輪金剛的六支行。
密法的首要就是要承認眾生是佛、眾生皆有如來藏,如來藏的功德,光明、大樂、離戲不二等在眾生因位時不易顯發,因為這些是瑜伽者及佛所行境界。必須依時輪六支行,才能證得空明(71)雙運、樂空雙運、果因無別之不二智,逐步獲得果位。故必須顯密結合。他們說他空見與密乘見極為契合,承認此見是融通顯密之大見。他們說要通過密宗修法才能證明他空見之是否正確。這指證明佛的功德都是本具,是勝義實有,引《桑布紮密經》證明眾生身中皆住有如來藏,遍一切有情,自心本性就是光明自覺的如來藏本面。“世尊金剛持·赫魯迦(72)之自性遍於一切虛空等等”(《二諦論》19頁)。引《密集勝曼續》證明“五蘊即五佛,五大(73)即五佛母,認眾生之身即是智慧本尊佛”。十二處、十八界均為天身自性。甚至連“本尊、壇城、種子字,(74)印契(75)等均認為是自心本具,什麼勝義三寶,(76)百部天尊(77),共一意趣”(《土觀宗派源流》220)。謂世俗空了,其根為勝義,具體就是天身、明咒。“佛在身中住,其他處即無”身有無餘大智慧,此智超出聲聞、獨覺之最殊勝智慧,佛的功德為眾生本具,此指佛之一切智慧法相,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皆為本具並引據大量密經而為證成。
他們求證的就是如來藏的實相本來雙運智,即不二智,(《知識總匯》548頁),或謂證空色大手印,空色光明,離戲光明等。
他空見具體貫徹在密乘中即修不二智與空性,即修明空雙運與大樂和合。此稱為樂空雙運,或稱為密乘之他空大中觀見,指出“一切諸法之本性即心性光明,空去一切戲論及形相,自己本體法性妙覺,具有自覺之性,是本自元成”(《知識總匯》中557頁)。認為此為密乘中甚深中觀之見。未修密前入壇場,灌頂,受三味耶戒,一般密乘事相與各派相同。具體做法是在觀想天身時從空寂中所出種子和印契明現於六根六塵上,所謂“空”者指若對此明現取相執實,即不超出輪回,不執不著,不起分別,可阻妄念起動。屬於涅 。但尚未離有毒之性,故應修明空雙運,即明現之時即空,即空之時而又能明現,此為明空雙運之見,或輪回涅 (78)無別見,這時,境成現空雙運,心成明空雙運,從定起時仍不離佛慢(79)。上系有相瑜伽(80),還應修無相的圓滿次第。修空色光明,將天身,壇城在整持,隨滅(81)二次第中清淨。則全無所緣而住,此則名為禪定。在此境中可以阻止自空之分別戲論。然此尚未親證自覺智,還須修空色大印(82),樂空雙運(83),由燃滴(84)力引生四喜俱生喜樂智(85)親證如來藏之實相(86)光明大樂,則本來真性及佛所具之智慧德相皆全部顯露出來。
又覺囊派的特法──《時輪六支行》之修法主要是修空色大手印。一、收攝,其他派密法指如臨終時四大五蘊之收攝,覺囊派則指三種遠離(87),使本性由根塵中解脫出來,進入三空境界,初見空色光明,即法身本有妙色。二、禪定,心住於所緣之空色光明,初證光明由內顯發他空之真實性。所以他們特重空色光明之觀察,不過,覺囊派說這種色相是內界勝妙之空色乃聖人所證境界非一般凡夫所見之粗色塵(《文選》111頁。三、命勤,由金剛誦收納全身風息,強制進入中脈,用寶瓶氣,封閉上下二門(88),可以得自在風息,控制四大。四、持風,由修風脈明點之樞要,掌握不壞明點(89)風息可以主宰生命。五、隨念,修燃滴四喜(90),初證樂空雙運智。六、三摩地, 空色與大樂融成一味,入樂空雙運定。通過上面修法則可現證三身圓滿正覺而成佛(《知識總匯》下429-453頁)。
三、覺囊派的特點
覺囊派承認“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與寧瑪、噶舉、薩迦相同,但寧瑪、噶舉承認是真本性,無相寂滅非空非有,則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非斷非常,不斷亦不常之意,更無有自空他空的詞語,但覺派則認為勝義有,說得太實,可能就有問題。他們與格魯應成派主張勝義、世俗皆是緣起性空,"畢竟空”成為針鋒相對之教敵。這是空有之爭在藏傳佛教中的繼續。
寧瑪、噶舉,薩迦承認真常本性其體但有空明,至於本性德能,則屬體的相用(91)之事,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則為三有輪涅,用可隨緣,但體即是一而不動。相用所化雖有,如幻,非實有。覺囊派認為佛的智慧德相屬本具,亦是勝義實有(《他空精義》236頁),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壇城,印契,種子字等皆屬本具實有,那勝義有成為有形有實物,有定處的了。這點頗引起各派爭議。寧瑪、噶舉均認為除空明外均為幻化,非究竟真實。篤補巴說: "法身功德是本具,非緣生法,是無為”。格魯派不承認如來藏,更不承認什麼本具功德,應成派認為從色法(92)乃至一切種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是由培積資糧(93)緣起所生,他們認為本體就是絕對的空,承認勝義有就是涅 實有論。覺囊派批判這種空是把一切有為無為皆空,空無所有的頑空,是無遮斷空,世俗空,是真性絕滅論。法身本具一切功德,屬智慧觀照之境,非凡情可以測度。(《他空莊嚴論》149頁)
二諦是一法的兩面,他們的世俗自空論,是把勝義和世俗完全分開,二諦應當是同源,寧瑪派認為是真妄是體用元成的關係,噶舉認為妄念為法身波是俱生的關係,都是真妄同源論,覺囊派雖說如來藏是萬有依託之根,但是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絕了,這就是他們與他宗不同之處。 還有,覺囊派是從唯識發展起來成為一派自稱為大中觀派。他們和唯識不同之處是唯識承認外境是無,內心實有。覺囊認為否認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塵無分的實有論,立識有作為萬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觀的一切皆空論。但“識”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無實,是自空,執世俗有實屬常見。又說一般中觀立緣起假名,無自性是畢竟空則全無所依之根,執勝義空,屬斷見。他們認為世俗空後必有所依之總根,此根則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來藏為勝義有,此根不可能斷。“世俗空可以除常見,勝義有可以除斷見”故無論中觀唯識皆未能離斷常二邊,本派才是遠離二邊之了義大中觀,作為本派的不共之特點。
《土觀宗派源流》代表應成派批判覺囊派“如來藏遍一切情器,恒常堅固”(該書119頁)說這同外道梵聲論(94)的梵我相似。其實覺囊所說如來藏光明覺性,重在證悟自心本性,並非求證外道之神我(95)。如來藏雖為萬法所依託處,但它是無為法,並不安排主宰世間一切萬有,不同於梵神。該書又說覺囊說解脫世俗自空唯餘勝義,為神我獨存,類似外道數論派(96)(該書119頁)。詳細研究起來數論所說之神我系一種未離業識之世俗我相,這樣的精神實體,如何能與解脫了的無我的真如本性相比。而且覺囊派說的解脫是“斷去業煩惱不令新生,舊有者皆令其從速現行,如此三界輪回之苦盡後覺性無垢清淨,此則名為解脫”(《講解甘露》383頁)。似乎與土觀所說神我獨存並不相同。
覺囊派在建立宗見理論上,似有偏頗之處,故引起非議,但他們說勝義有也非全屬理論,而是通過實踐證驗的。宇宙內包羅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質),二法必有一個最高的依託處,色心萬法,生滅變化無常,此依託處必是真常不變的。說依託處是什麼?覺囊派屬心宗,必然認定是心,此心指真心。他們的《時輪》內、外、密三世界(97),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這心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因此如來藏成為了萬有的本體了。認為有個本體即等同於梵論的外道,覺囊派對世俗一切法承認是緣起,不承認有什麼創世主,如來藏的提法或者與梵論派相似,相似不等於即是。不能就某一部份相似就指為是什麼,那麼小乘同於勝論(98),唯識與密宗同於數論,中觀應成派同於遍入天派(99),中觀自續派同于自在天派(100)(《他空論》159頁)。
如來藏萬有所依,萬有是緣起所生,沒有主宰者,如來藏不是生萬有,更不是什麼精神實體,這樣認為就是外道的“梵論”?
他們說有真常本性勝義有,即指為是外道之梵我,那麼內地的天臺,華嚴,禪宗均為心宗(101),共同承認有真常本性,豈不都成了梵我論的外道了麼。
注釋
(1)袞邦: 袞邦意為捨棄一切世務之人,是敬稱。加在本名前。
(2)袞欽: 袞欽意為一切智,系佛的尊號,此作對人的敬稱。
(3)六支瑜伽: 為《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六種修法,詳見本文。時輪金剛為密
乘無上瑜伽部的本尊之一。
(4)大中觀: 這是覺囊派的分法。把中觀派分為一般中觀和大中觀,一般中觀只
談世俗勝義皆空的自空論,大中觀談世俗空,勝義有的他空論。
(5)裕摩: 地名在後藏烏鬱境內。
(6)瑜伽行者: 修行人。
(7)卓敦: 卓西藏阿裏的地名,敦意為法師,卓地法師。
(8)要門: 要訣竅門,簡短者可譯為口訣,若屬秘密教授可譯要門。
(9)密集: 密乘無上瑜伽本尊之一。
(10)烏鬱: 後藏一地區名,現為南木林縣一個區。
(11)空色天身: 空色,是無而明現之色相,非一般粗漏色塵而是佛果地之最勝妙
色,天身即佛菩薩的身相,空色有時指光明。稱空色光明。
(12)相好莊嚴: 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作為莊嚴。
(13)如來藏: 指清淨,光明,妙覺,大樂之心,為佛與眾生本具之心性。詳見本
文。
(14)勝義有之他空見: 勝義有,指最真實的一種存在,他空見,指其他一切皆空此
真實存在則不空,詳見本文。
(15)中觀理聚六論: 《中觀》、《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
論、》《精研磨論》、《寶曼論》等六論,為龍樹菩薩所作。
(16)三摩地功德: 三摩地梵語,入定的意思。
(17)那若六法: 為噶舉派那若巴所傳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中之六種修法: 拙火、
幻身、光明、夢境、遷識和中陰。
(18)瑜伽自在: 即對瑜伽法已全部掌握了。
(19)絳莎: 地名,在後藏。
(20)風息自在: 可以打通脈輪,氣心自在促成開悟,且能出現神通。
(21)拉堆絳土酋: 拉堆絳即今日西藏日喀則專區的定日縣,元設有萬戶,由當地
土酋任之,子孫世裔,成為該地區之首領。
(22)絳森: 譯言菩薩,此作對人之敬稱。
(23)薩迦豪門: 薩迦政權統治全藏時,絳多,雲尊二人均曾擔任萬戶長的大官職
務。
(24)克准: 克指博通教理,准指戒行謹嚴,這是對人的一種敬稱。
(25)篤補: 西藏阿裏的一個地方名。
(26)顯教四大論: 中觀、量論、律論和俱舍等四大部。
(27)辯場: 彙集僧眾進行經論辯論的場所。
(28)命勤:用呼吸強力控制生命氣息的一種密法。
(29)博東:在後藏彭措林至夏格丁之間的熱曲河谷內。
(30)班欽:班,班智達,印語,博學意,欽,欽布為大,即大博學者,是一種敬稱。
(31)絳巴大元國師:絳,指拉堆絳,元時曾設萬戶,其族人中可能有受過元朝敕封
為國師的封號。
(32)堪欽:堪即堪布,為寺廟的一種職稱名,欽即大,大堪布亦為敬稱。
(33)噶瑪·丹炯旺布:西元十七世紀的後藏曾經出現過一個地方政權,稱為噶瑪
政權。他是這個政權的頭首,歷史上又稱為藏巴汗。
(34)第巴·仁邦巴:西元十四世紀時西藏地方政權首領帕木主巴時之寨官,元曾
封為行都指揮司,子孫世襲,遂成為當地之頭首,習稱第巴。
(35)寧瑪派的大圓滿:是本派密法中的最高法名,是明心見性的法門,大圓滿的思
想是指自心本性,具有空明二分,宇宙萬法莫不包羅在此空,明之中,無欠無缺,故
名大圓滿。
(36)噶舉派大手印:也是噶舉派的無上大法,有離戲大手印和樂空大手印之分。
大手印即指自心本性實相,即是空、明,悟了空明見性成佛,故又名空明大手印,
或實相大手印。樂空大印是通過方便引生空樂俱生智而現證成佛的法門。
(37)明空本性:本性即本有的覺性,承認此性有明空二分,本來即有,故屬於勝義
有類。
(38)應成派:印度中觀派中一個支派,承認勝義世俗萬法皆空,唯有名言。不自立
宗,唯隨敵所許而指其過,常用“應成某過”一詞以破對方,故名應成。
(39)三轉*輪:此指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總結起來大約可分為三個大時期。
(40)了義:對不了義稱為了義。了義即直指究竟而說,不了義即從權達便而說。
(41)真如法性:性無虛妄曰真,常住不改曰如,此性即眾生之本性,亦即佛性。
(42)勝義有:勝義對世俗言,勝義意為真實義,從究竟真實的角度來看,諸法是有
本性的。唯識派所說之勝義有為“識”,覺囊派所說之勝義有為“覺明”之本
性。
(43)瑜伽行派:瑜伽,相應義,謂若求與理相應,則必須通過觀修,故瑜伽派即觀修
之派。通常指的是唯識派。此派承認萬法皆為識變,只有內識而無外境,執識是
勝義實有。
(44)自覺智:自心內證之智,即覺性,或稱不二智。
(45)唯覺明:承認萬法皆為假有,唯有覺明(覺性)真實。
(46)身智:身指佛的法、報、化三身,或加體性身為四身,智指佛的大園境智,平
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五智。
(47)法界:為萬法之界,沒有一法不屬於法界,從法界中出,又還歸法界,無始以來
即為諸法依託處。或稱諸法之根,或名法身。
(48)阿賴耶識:唯識所說之第八識,譯名藏識,此識能含藏一切根、身、器、界、
種子,習氣,為染淨諸法之依託處。
(49)有為、無為、:有為,有造作,因緣生法,有生、住、異,滅等相;無為則無造
作,非因緣生法,無生、住、異、滅等相。
(50)二執,戲論:二執即執有能取之心和所取之境;戲論,空言,執邊執相則為戲
論,實相本不可言說,說有,說無均為邊執,執斷、常,有,無,(51)宗見:宗派的見
解和理論。
(52)本具:本來固有。
(53)二取有相之法:二取即二執,執有心和境,或精神和物質的兩種執著;有相,指
有造作,虛假不實之相。
(54)雍仲:意為堅固,象徵永恆不變之實相。
(55)慈氏後四論:《經莊嚴論》、《辯法性論》、《辯中邊論》和《寶性論》。
(56)三無性:偏計相無自性,依他生無自性,元成勝義無自性。
(57)真空妙有:空非空無有物,謂之真空,有非自性實有,謂之妙有。
(58)無遮:否定有其存在,即根本否定主題本身是有。
(59)元成:即非由造作而任運成就之事物。
(60)二邊:兩個極端,如真俗,色心,空有,斷常等等。
(61)二諦雙融:即把兩個極端結合或消融成為一味。
(62)情器:情,指有情,眾生,器,指器世界即山河大地國土房舍。
(63)分位:即暫時處於某個階段。
(64)無智無德:智,指佛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德,指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無邊功
德。
(65)頑空,斷空:頑空即冥頑如木石,或空無一物之空:斷空即因果之相續斷滅成
空。
(66)續部:指密乘的經典。
(67)決擇:判斷,肯定。
(68)人法二種無我:執五蘊四大之假合為我,為人我執;執客觀事物因緣假名為
法,為法我執。
(69)二空智:即證人法二皆無我之智慧。
(70)風脈修法:風脈為人身本具,可以修練調整轉染成淨,此為密乘園滿次第之修
法。各依本尊不同,方便則有其多種。
(71)空明雙運,樂空雙運:此為密乘最高證境。空明雙運,即空之時即明,樂空雙
運,即樂之時即空,空明,樂空同時生起。
(72)赫魯迦:忿怒神總名。
(73)五大:即地、水、火、風、空構成物質世界之五大元。
(74)種子:指佛心間咒字。
(75)印契:指佛菩薩手中所執法器,作為即事表理之象徵。
(76)勝義三寶:非世俗之三寶,佛如虛空,法為清淨光明,僧為自覺智,皆為自性三
寶。
(77)百部天尊:《密集》說佛之五蘊,六處、四大、五境等中有本尊共有百尊。
(78)輪回涅 無別見:即現空雙運真俗不二之見。
(79)佛慢:觀自身為天身時不自認是凡夫俗子、而應當有敢於承當我即是佛的氣
概。
(80)有相瑜伽:指觀修有形相之本尊壇城等,反之,無相瑜伽則收有相成空,觀空
性。
(81)整持隨滅:此為園滿次第中之修法。整持即將所觀天身等在光明中清淨,隨
滅即收攝歸空。
(82)空色大手印:為殊勝之妙相,大多指本尊雙身相。
(83)樂空雙運:本性體是空,用是樂,使二者結合,故名雙運。
(84)燃滴:由臍輪火燃融化菩提,下滴生四喜智。
(85)俱生喜樂智:自然具有之大樂智慧。
(86)實相:此處實相指真如不變隨緣二相實相。
(87)三種遠離:園滿次第中之三遠離,一、身遠離,身想成天身,離凡庸耽著;二、
語遠離,金剛誦,攝風歸脈;三、意遠離,心緣光明等。
(88)上下門:指口及肛門。
(89)不壞明點:眾生輪回六道,此死彼生,則以此不壞明點負荷業力去投生轉世,
業力淨後,以之成佛,亦是此明點,它永不壞滅,故名不壞明點。
(90)四喜:喜,極喜,殊喜,俱生喜。
(91)相用:真心體,相,用三個方面,體空寂,相,光明,用,化現。佛的德能,噶舉寧
瑪不承認是本具,而說是真心的相,用所化。覺囊派承認是佛本具。
(92)從色法:色指客觀物質,一切種智指佛,從物質到最高精神的佛均是假名安
立,無一實有。
(93)二種資糧: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即修慧培福作為趨往佛道中之資具。
(94)梵聲論:古印度哲學流派之一。認為“梵”是至高無上,遍一切宇宙,萬有皆
是梵聲之變易,梵聲之自性。
(95)神我:神我與自性結合即精神與物質結合構成為眾生,神我脫離自性,神我解
脫可見神我也只是一種精神實體,未解脫輪回苦之根之業及煩惱。
(96)數論派:古印度哲學流派之一。此派把宇宙萬有概括為二十五諦.說其數決
定,故名為數論派。
(97)內、外、密三世界:外世界即天地日月,內世界即風脈明點,密世界即自心本
性之如來藏。
(98)勝論:古印度哲學流派之一,用六句來概括宇宙萬有,是多元論。
(99)遍入天派:遍入天為婆羅門教所奉之神祗,說輪回有邊,修觀天咒瓶息則可解
脫。
(100)自在天派:自在天為印度婆羅門教所奉之神祗,或稱塗灰外道,修苦行者。
(101)心宗:以心為宗,承認內心實有,注重見性悟心的法門皆屬心宗。
參考書目
《了義海論》──《究竟不共教授山法了義海論》篤補巴·喜饒賢贊著。
《他空莊嚴》──《他空中觀莊嚴論》多羅那他著
《他空精義》──《他空見精義》多羅那他著
《中觀決定論》──《大廣勝乘大中觀決定論》多羅那他著
《講解甘露》──《入佛教次第三士教授講解甘露》多羅那他著
《修心講義》──《大乘修心七義講文》多羅那他著
《教法源流史》──《吉祥覺囊派教法源流顯明佛義月燈史》阿旺羅追紮巴著
《青史》桂洛·遜魯巴著
《宗派源流》土觀·洛桑卻季尼瑪著
《知識總匯》公珠·元丹嘉措著
《印度佛教史》(英)涅德爾著
《文選》──《藏文文選──覺囊派》雲登桑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