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2 07:17:10
學習次第 : 進階
觀住輪番淨心法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 譯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三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
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此者分三:如何修持,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今初者、如何修持:
尤為引生貪心境,以意明觀於目前。
彼者可分為五蘊,首觀色身諸相狀,
血肉骨骼髓及脂,皮髒諸根與支分,
便溺蟲髮指甲等,所有不淨之諸物。
地等諸界之聚合,各各複分多種類,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塵性。
一一次第分辨時,觀思何者可生貪,
除此零散不淨物,所謂之身別無餘。
不淨之身如幻輪,脈骨糞便之聚落,
猶如水面之浮泡,見此性已正念住。
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為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餘法。
如是不淨之諸物,毫無精華之蘊聚,
雖生不住刹那滅,對此應當正思惟。
往昔所生無邊法,一切世間今已滅,
以至現未亦複然,所作性故哀傷因。
一切眾生定死亡,死緣忽至亦不定,
三有所現一切法,遷變性故當思惟。
總之諸行皆無常,各自具有異相狀,
相應盡力以慧觀,次第明觀而思惟。
何時所貪蘊聚境,現見猶如閃電雲,
與水泡般搖動性,至此意念之相續,
未散之際思此理。複次眾多聚為蘊,
各蘊每一刹那間,皆為痛苦之本性。
縱現樂亦遷變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諸蘊乃為苦根本,三有所生皆痛苦。
如是盡力作思惟,此皆蘊聚過患故。
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為苦與患,諸蘊故為痛苦源。
猶如不淨污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處,
異體無常蘊聚中,何者乃為所雲我。
設若觀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示散此中住。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於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於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於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諸時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滅分別眾相續,
此位安置觀察修。設若生起疲倦時,
對治伺察無力為,諸煩惱亦尚未生,
於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復原力,
又複如前分別察,如是伺察之心識,
正知正念而安住。設若忘失正念時,
煩惱又複再生起,見敵應持兵器般,
分別伺察再發起。如黑暗中現光明,
如是伺察分別心,縱小於惱能妨害,
大者治惱何須說。輪回有為諸過患,
如是觀知有多少,無為涅槃量亦等,
當知無上寂清涼。
二者、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
何時修後於自他,五蘊及諸有為法,
了達異體及無常,痛苦本性與無我。
內心生起勝定解,勿須功用勤作中,
諸法見如破爛相,時能摧伏煩惱矣。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無濁之意海,
類似聖者自在境,獲得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視心性證勝觀,
此仍三乘所共許,亦為最初入門道。
三者、彼之必要:
何時緣起如幻化,諸法本來無生故,
無有法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無二平等法界性,乃為大乘道所證。
殊勝光明之法界,亦為善逝如來藏,
了悟此性即證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此乃勝淨與大樂,大無為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無上秘密精藏義,俱生義之大樂界,
以致自生智慧體,此中圓滿諸佛法。
彼依上師之竅訣,直接解說大圓規。
是故大乘顯與密,共同前行淨心道。
裂破有為迷亂網,分別觀察乃善道。
首以分別觀察力,制伏起惑之相狀,
生起蘊空定解後,離三界之願貪求。
此後次第諸緣相,漸近寂滅於空性,
所斷對治不求故,遠離偏袒諸貪執。
無貪大悲之現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三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依靠如是之聖教,寂止勝觀道前行,
清淨心之諸行相,已說三乘深要道。
清淨心之諸行相,分別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煩惱減,煩惱如是愈減薄,
如是易於修寂止,如火所煉之純金,
耐錘且易變眾形,無貪之心亦如是。
何者天界千年中,於三寶處皆供養,
所需一切之資具,何者僅於彈指頃,
心識觀念一切法,痛苦無常空無我,
經雲此較前福德,無計其數而超勝。
宣說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者,
此二功德說同等。如是善說修彼後,
則以深廣智慧藏,於千百萬經部中,
精要如理修持後,無難得詣速解脫。
此說善根濁世過,尤被此患迫害眾,
以離貪法甘露力,願得寂滅之果位。
麥彭文殊歡喜者著。茫嘎拉!
目 錄
甲一、初善序義…………………………………………………179
乙一、釋題…………………………………………………179
乙二、作者…………………………………………………180
乙三、概述修法殊勝………………………………………183
甲二、中善論義…………………………………………………187
乙一、加行…………………………………………………187
丙一、修行處所…………………………………………187
丙二、憶念暇滿…………………………………………188
丙三、明觀皈依境………………………………………189
丙四、論主敬禮句………………………………………193
丙五、出過患示修法……………………………………194
乙二、正行修持……………………………………………196
丙一、如何修持…………………………………………196
丁一、異體所攝之不淨觀等………………………196
戊一、貪欲過患…………………………………196
戊二、對治之觀修………………………………198
己一、觀修異體………………………………198
己二、觀修色蘊不淨…………………………201
庚一、總述………………………………202
庚二、別述………………………………202
辛一、活人不淨觀……………………202
辛二、死人不淨觀……………………203
己三、觀修受想行識四蘊之異體……………206
己四、攝要……………………………………208
丁二、觀修無常……………………………………209
戊一、觀無常的利益……………………………209
戊二、真實觀修…………………………………210
己一、總說所作性無常………………………210
己二、有情無常………………………………217
己三、三有諸法無常…………………………222
己四、總結異體無常的修法…………………225
己五、安住修習上述法義……………………226
丁三、觀修輪回痛苦………………………………227
戊一、觀修眾生三根本苦………………………227
戊二、了知五蘊是一切痛苦與過患的來源……236
戊三、安住修習痛苦……………………………248
丁四、觀修人無我…………………………………250
戊一、總述人無我………………………………250
戊二、安住修習…………………………………254
丁五、開示具體修法的竅訣………………………259
丙二、于相續中生起之量………………………………266
丁一、暫時清淨煩惱………………………………267
丁二、獲得止觀雙運道:……………………………269
丙三、彼之必要…………………………………………271
丁一、成為大小乘顯密修法之共同加行…………271
戊一、略說顯宗般若及如來藏光明……………272
戊二、略說金剛乘中的幻化網等……………276
戊三、正義………………………………………278
丁二、修後功德……………………………………278
戊一、入於三解脫門……………………………278
戊二、入解脫果…………………………………279
戊三、成就正道法器……………………………280
戊四、校量功德…………………………………281
甲三、後善結義…………………………………………………282
乙一、論主回向…………………………………………282
乙二、署名………………………………………………282
觀住輪番淨心法導修——歧路燈
全知麥彭仁波切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著疏
頂禮上師文殊師利!
悲智圓滿引導師,真如清淨法性海,
三乘一切賢聖僧,于諸三寶我敬禮。
文殊游舞麥彭尊,自在教證法藏海,
開示解脫真正道,上師怙主我敬禮。
無正知見諸佛子,徘徊歧途誠可憫,
導彼趨入淨心道,仰諸聖眾作開顯。
為一切眾生無誤趨入解脫正道,究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發無上的菩提心!
本論分三:初善序義,中善論義,後善結義。
甲一(初善序義)分三:釋題、作者、概述修法殊勝。
乙一、釋題:
《觀住輪番淨心法》:從此題目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淨治心性的具體修法。此題在七種立題方式中是依所詮義立題的,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作用者,即淨心。淨為淨除、淨治、清淨之義。為什麼要淨心呢?法稱論師雲:“心自性光明,然為垢障遮。”因為眾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光明,但被暫時的煩惱垢障所蒙蔽,致使本具的功德妙用無法顯現,所以要用方便淨除污垢。此心可從兩方面理解,一為住眾生位的煩惱垢心,二是究竟佛果的真如淨心。即煩惱噁心需要淨除,真如淨心需要淨治、清淨,以方便去除煩惱垢障。如《功德莊嚴經》雲:“眾生之心乃分別,佛陀之心大智慧。”又如《贊心金剛經》雲:“若為惑網掩,則稱之為心,若離諸煩惱,則稱為佛陀。”如摩尼寶珠染上污垢時,珠體仍是清淨的。真如淨心的體性恒時清淨,但被煩惱業障所障蔽,故須修法使本來面目得以顯現。
如何淨心呢?這就是此法的本體,即觀住輪番修法。觀者,依教理觀察思維,以此斷除邪見,生起解脫道的眼目——正見。住者,一緣安住於正見之中,猶如行走之足。如是目足俱全,則徑趨解脫大城。輪番者,即觀察、安住交替進行,初時側重觀察,中間相互交替,最後側重安住,就是常說的止觀雙運。對一般根基而言,如果不遵循這個原則,則定有偏差。
大悲世尊開示的一切法門都以淨除煩惱執著、斷盡生死流轉、得到菩提果位元為目的。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雲:“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以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如是安立論名。
乙二、作者:
全知麥彭仁波切(1846-1912)藏地諸多教派共尊彼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蓮花生大師曾授記他是“弘揚大圓滿的太陽”。
麥彭仁波切自幼異于常童,對佛法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在七歲這年著寫了彙集顯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歲時能自在講說和著述,十二歲住進寺院,被眾人讚歎為“小喇嘛智者”。十五歲時,對顯密明處之各種論典,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教法傳承,而無須他人解釋。在華智仁波切前聽聞《入菩薩行論·智慧品》僅五日,便徹悟其中義理,後來著成著名的《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閱讀甘珠爾(經藏)僅用了三天,閱讀丹珠爾(論藏)僅用了二十五天,並且憶持不忘。依止上師時,只須上師念誦傳承,而不勞上師講解。如是一切經續意疏之義,從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暢演經論的眾多學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其演講、辯論、注疏等皆無所礙。
在親見本尊文殊菩薩時,文殊、經函和智慧劍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圓滿通達了經藏,並以如幻之身,親至文殊淨土,謁見文殊菩薩。與黃教格西辯論時,格西見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體投地。一次火供時,不借外火,而以智慧火將之點燃。修憤怒本尊時,大地震動,山石崩落,湖水奔溢,狂風驟起。修行阿底約嘎時,于陽光下身無影跡,體空瑩澈,于牆石等礙質自由出入暢通無阻。
全知麥彭仁波切將一切甚深密藏,攝集成廣大論典而為莊嚴,其論著共分四大類,全部收在藏文版的《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麥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他雖沒有開取地下的伏藏,但為了特別的需要,便從其意藏中流出前所未有的如生起、圓滿、竅訣、事業等諸多甚深法要,加以弘揚,于甚深廣大的意藏能得自在,因此堪稱一切伏藏法要之王、伏藏導師之王。
上師蔣揚欽則仁波切曾讚歎說:“彌勒密意現量知,如文殊智達諸法,尊勝諸方同法稱。”並常向人言:“喇嘛麥彭之外,於今別無學者,他博大的功德與事業如果加以記錄,較般若經還多,然他不願寫而已。”
一九一二年春,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弟子說:“於此濁世末法之時,若說真實語,則無人聽,若說誑語,反以為真實,故我從來未向人說及此事,今實言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為共同佛法的興盛,尤其是為廣大弘揚舊密的教法而來應世。但甯瑪派諸弟子福德少而障礙多,受此影響,令我身染重病,故對各方的利益,尚覺未達理想。”
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全知麥彭仁波切雙足跏趺,左手定印,右手說法印,無漏之意融入法界。圓寂前,東方發出巨響,表示已得法身無別之位;荼毗時,放出虹光等殊勝瑞相,舌頭和雙眼自聚一處,現出文殊菩薩之相,表示生起次第圓滿之果相;荼毗後,舍利子充滿房屋內外,表示圓滿次第圓滿之果相。當時,五色彩虹縱橫排列,並明現許多咒語,於方圓六百里遍滿虛空久久不散。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世所度弟子無數,著名的有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噶脫司等十幾位,從德格諸大寺至惹恭地區所有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派的大德、善士、研習經論之學者,具足戒定慧的堪布,已得生圓次第定解的密咒行者,捨棄世緣一心依山的苦修之士等不可計數,無不拜在尊者座下。其中諸殊勝心子均在勵力弘揚上師的事業。
在當今世界上,弘揚甯瑪巴教法、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為主的諸多高僧大德,都主要是在弘揚麥彭仁波切的教法。法王如意寶曾說:“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刹那信心,皆來自於傳承上師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于全知上師生起不退之信心,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乙三、概述修法殊勝:
佛陀出世的究竟目的無非是引度無始流轉生死的苦難眾生,讓他們遠離憂患、熱惱、痛苦、災厄的輪回,獲得寂靜清涼、安樂、自在的涅槃。《大乘起信論》雲:“佛出於世,欲令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故。”為了眾生離苦得樂,佛陀精勤不息地宣說了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等無量法門。但欲真實體悟佛法深義,必須從聞思修次第而行,不能錯亂。窺基大師雲:“踵前賢,效先聖,盡假聞思修得證,真經十二部,縱橫指示菩提路,不可不聽不依行,問君何日心開悟?”若無聞而思維,只能是隨著無始以來的顛倒妄見而雜念紛飛;若無聞思而修行,無疑是瞎子行路,後果可想而知;若只聞思而不實修,即如善巧的醫師得了重病卻不服藥,坐以待斃。憨山大師雲:“誦經容易解經難,只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楞嚴經》雲:“阿難白佛言,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所以在碰到摩登伽女時就很危險,因為沒有實修、道力淺薄,難以抵對。
所以應嚴格按照聞思修的階次,穩步踏實地修行,否則只是白白浪費暇滿珍寶人身,增長貪嗔癡而已。《大方廣佛華嚴經》雲:“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此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又雲:“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閒處,作是思維,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由此可見聞思修的次序,不能隨便逾越。三者之間有著嚴密的因果關係,前前是後後的基礎。對於初學者,沒有聽聞經論教授,貿然思維不如如理聽聞功德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正法念處經》雲:“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解。”複雲:“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古德亦雲:“一曆耳根,永為道種。”若有一定聽聞基礎,當精進作意,思維法義,將法味義理消融在自心,由此可斷除增益損減疑惑等,在心中樹立起堅固定解。《寶積經》雲:“雖複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正行。”若前二慧具足當摒除外緣,住於靜處,精進修行。《華嚴經》雲:“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最終目的是為了真實修行, 僅依前二慧欲斷煩惱甚為艱難,所以修法是至關重要的。
要修行解脫法,就必須具備正知正見,並安住其中,否則只能是對著汪洋法海興歎。所以樹立正知正見與如實修行成為一切佛法的核心。正知正見的生起必須通過扎實系統的聽聞思惟觀察,經過這樣的環節在理性上可以徹底遣除心中的邪惡分別,以及增益損減的疑情,正知正見穩固的在心中生起,然後把心與正見融為一味,不離正見而一緣安住。倘若正見消失,疑情複生,則無須在雜念紛呈的狀態下呆坐,應再執持教理慧劍斬斷一切邪惡尋思,使正見如出雲之月明朗顯耀,此時再安住。如是交替輪番,以至正見如山王,違品無法傾動。此乃中間之修要。最後完全安住正見,如大鵬直取龍珠。
一切眾生由最初一念沒有覺悟,以顛倒分別,妄立能所、錯分自他,由是內五蘊身心外山河大地虛妄產生。以愛憎之心進行取捨,由是產生貪嗔癡等煩惱,更增上執自我為恒常、清淨,為求安樂而枉受輪回痛苦。如《圓覺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盲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輪回根本是俱生我執,所以欲求解脫,先斷我執。印度大成就者月稱菩薩于《入中論》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以其廣大無垢智慧撮集諸多經論中無我修法之精要,以無礙圓滿的大悲心憫念我等後學,開示此殊勝教言。其內容包括不淨觀、異體觀、無常觀、苦觀、人無我觀、法無我觀等,引導依觀住輪番修習此等法要,依不淨、無常、苦來淨治對輪回的貪執煩惱,生起對三界輪回深深的厭患之心,斷除粗大煩惱,使相續成為清淨法器。繼爾修習人無我,斷除三界輪回的種子,依此可獲得暫時解脫果。若修習大空性則可斷除一切實執的種子及習氣,圓滿一切功德,現前大乘聖者果位。故此法囊括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實修竅訣開示無遺,依此而行,你將會進入解脫安樂的聖殿中。
此法普被大小乘一切根基,將佛陀、龍樹、月稱的密意以竅訣的方式闡揚,對俱生我的基礎——五蘊,作詳細透徹的觀察,並數數反復串習,則在心中必然生起五蘊中根本無我、我本來就如石女兒般不存在的無我正見。由此觀察會深信五蘊是業障、煩惱的產物,其體性是不淨、無常、痛苦的。這樣才會生起“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的出離心,志求無我解脫之果,並對茫茫輪回苦海中的有情生起猛厲的大悲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奉持上弘下化之偉業。依此法可淨除輪回根本的我執,淨治心中一切邪惡分別及三毒煩惱垢染,顯發自心光明,進而修習大乘中觀的如幻單空,與離戲大空,現前大般若無漏智慧,再進修無上密法則即生成就指日可待。所以是一切大乘顯密法之基礎。奉勸欲求解脫者如奉摩尼而珍視之,有緣者理應敬信修習。密勒日巴大師雲:“菩提乃由實修得。”生死長遠,痛苦無邊,時光不等人,一息不來即到後世,大利未成,當勤精進修行。《佛本行集經》雲:“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複老年,但應速求所應辦者,早令得辦,莫使淹遲,宜速疾作。”
甲二(中善論義)分二:加行、正行修持。
乙一(加行)分五:修行處所、憶念暇滿、明觀皈依境、論主頂禮句、出過患示修法。
丙一、修行處所:
吉祥的處所對初學者增上修行境界有很大的助益,所以選擇順緣具足的修行處所是修行前的首要工作。那麼,什麼樣的地方是我們要選擇的呢?一般來說,諸佛菩薩加持過的聖地,如金剛座、鹿野苑、五臺山、九華山等,或者祖師大德修行成就之處最為理想。這在藏地、漢地多不勝數。
若自己的信心堅固,出離心強烈,見解穩固,戒律清淨,則可斷然捨棄充滿憂戚、焦慮、熱惱、煩悶、仇恨、陷害、嫉妒、痛苦的城市,毅然遠離紛爭、躁擾不安的紅塵世間,趨向充滿自在、安寧、寂靜、清涼的深山岩洞,樹下水邊。藍天上,白雲悠悠,遠看千峰竟秀、近聽水聲潺潺,香風時來沁人心脾,蜂飛蝶舞悅可心目……渴時掬飲甘冽山泉,饑時摘食香甜野果,寒時草葉覆體,經行朝露之中,禪坐明月之下。這樣貪嗔煩惱自然平息,修行日益增上,真是與諸佛聖賢把手同行,不亦樂乎!
若自己以上條件不具足,雖然住於城市村落之中,也應選擇沒有人與非人的干擾、遠離造作惡業之地,在寂靜、通暢、明朗的地方,善加灑掃,於房間安置三寶所依之寶塔、佛像、經函等,噴灑香水,懸掛幢幡寶蓋、陳獻豐盛莊嚴供物。這樣的修行環境也可以。
丙二、憶念暇滿:
憶念暇滿難得可使自己從內心深處發出如珍惜愛護眼珠命根般的殷重之心,從而斷除懈怠放逸,發起求道之心。在這無始無終的輪回路上,由於無明蒙蔽慧眼,以妄想分別煩惱的業風所鼓動,使生死苦海波濤洶湧,由罪惡力牽引備受惡趣重苦。佛說眾生在生死輪回中,由無明煩惱而頻造惡業,故長處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中,受大苦楚,難可得出。於惡道中所飲鐵水、銅汁若集一處,比四大海洋之水還多,所流淚水也是一樣。曾作過的蟲蛆螻蟻之屍身若集一處比須彌山還高。偶得善趣人身,如盲龜值軛,或如須彌山頂垂下的線,在狂風吹動的情況下,穿進山下的針孔中,其實得人身比這還難。尤其是諸根圓滿具足、生在中土的人身,猶如優曇花般的罕見。五濁之時,眾生福薄,所以苦海的慈航、暗夜的明燈——三寶就更加難以值遇了。而今我由往昔曆大精勤艱辛所積善根果報成熟,得人身、生中土、根具足、業際無倒、信敬三寶。尤其值得慶倖的是遇到大悲釋迦世尊出世,廣轉顯密甚深的微妙*輪,及圓滿的九乘妙法,自己也真心入道。極為稀有的是如今五濁橫流之時,值遇佛菩薩化身的諸大善知識慈悲攝受,授與即生解脫的法門,與上萬見戒相合的僧眾共同聞思修行。雖然今天世界上的人很多,但並不能就此說人身易得。且不提地獄、餓鬼界的眾生,就是夏日一方草地上的小含生也不知多出地球上的人類多少倍。于茫茫人海中,聞三寶名號,入佛門,被善知識攝受簡直比白天的星星還稀有。大城市中人雖然很多,但不算是珍寶人身,只是普通人身,或稱為相似者、災禍者、無心者、空返者。每當我們現出家相置身於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時,便油然地對佛說珍寶人身極為難得之語生起淨信。每思及此,欣喜之情難以言表。每每顧念如我這樣的業障凡夫猶如乞丐,乏于聖者七財,轉於輪回之中,倍受辛苦。今日于垃圾中僥倖得到如意寶般的珍貴人身,歡喜愛惜之情無法抑制。即依此人身可以得到三菩提果及轉生人天善趣,不可白白浪費,一定要日夜精勤於善法。《入行論》雲:“依靠人身舟,渡過大苦海,此舟後難得,切莫愚癡眠。”《廣大遊舞經》雲:“諸比丘,無老衰死,生活安樂,自由自在時,欲解脫者當勤積福慧資糧,汝等將棄離三有城,阻斷惡趣門,登上善趣階梯,獲得解脫果位。”依此暇滿珍寶人身將自己和無邊有情引度到究竟彼岸而奮發不息,時常警告自己人身難得而易失。如古德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生度此身。”
如上思維後,以稀有、難得、摯誠、懇切、急迫的心情念誦:
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
暇滿難得猶如優曇花,既得大義超勝如意寶,
獲得如是此身唯一回,若未修持究竟大義果,
我等無義虛度此人身,總集三寶上師悲眼視,
願獲暇滿實義求加持。
丙三、明觀皈依境:
以上思維暇滿難得,發起以此人身寶可圓滿成辦自他二利之學處已宣講完畢。現在開始講述真實修持一切正道的初門,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礎——皈依之修法。
在正式修皈依之前,如上所述觀想一清淨莊嚴的道場,場地中央置安樂舒適的坐墊,以毗盧七法而坐。所謂毗盧七法是指:一、雙足金剛跏趺,跏趺坐能令其身速得輕安等有五種功德;二、眼目微閉,垂視鼻端,脊椎正直,身體不過於前屈、後仰,適中而端身正坐者,令不生起昏沉、掉舉、睡眠;三、肩臂平齊而住;四、頭部微俯,不能過於仰、低或歪斜一方;五、舌抵上齶;六、氣息緩慢並出入自然,漸至微細無聲;七、手結定印。放下心中貪嗔煩惱。
如是端身正念,然後一心專注觀想:在自己頭頂上方,八大雄獅所抬珍寶法座上,千葉蓮花日月坐墊之上,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金剛跏趺巍然安住。佛身具足三十二微妙相,八十種隨形好,身披三法衣,左手結定印持缽,右手扶膝作壓地印,如如不動,如大金山出於海面。右側大乘聖眾海會圍繞,左側浩瀚小乘聖僧雲集一處,前方有三世諸佛坐蓮花寶座,放大光芒,後面疊置無邊法寶,發微妙音齊射彩光,週邊護法諸天周匝圍繞。如是明然作觀,如對目前。同時心中作念,我從無始流轉生死,無依無怙,今得暇滿意欲出離輪回,但須仗他力引導濟度。遍觀十方三世一切天龍神鬼,彼等尚處生死,非我之皈依處,唯有諸佛世尊斷證究竟,具圓滿智悲力,堪作我等引導之師。古德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三寶更念誰。”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獲得菩提果位之間,以諸佛作我等大師,一切佛法清淨微妙能斷二種生死,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得菩提間,恒以佛法作為正道。一切大小乘僧眾是具殊勝功德之福田,菩提正道之善妙助伴,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得菩提間,永作皈依。如偈雲:“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初修行者對皈依境很難明清觀想,但無須心生憂惱,應確信無論我能觀想與否,三寶都如影隨形般的恒常安住在我頂上,刹那沒有離開過我,智悲之眼常時觀照垂視於我。故應百般誠信而作祈禱,並念誦皈依偈三遍。第一遍時發起生生世世皈命三寶之決心,第二遍時觀想皈依境,第三遍時誠心誠意的祈求三寶賜予我無上圓滿的加持。或者一遍時發起全心全意皈依三寶的決心,二遍時令之堅固,三遍時令其增長廣大。三寶弟子當于一切時間,一切地方都以三寶為依為怙為救為導,作猛厲的祈禱,皈依偈有多種,凡祖師大德具加持之金剛句皆可。一般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如上已作皈依,進入佛門,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追隨佛菩薩的足跡,至達究竟解脫的彼岸,但欲得到無上菩提果位,必須發起志求佛果的菩提心。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雲:“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
菩提心的內涵是什麼呢?彌勒菩薩雲:“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說,見三界輪回中的父母眾生,倍受諸苦,難以忍受,發起救拔之心,然而自己仍被煩惱業障束縛,無力救濟他們,所以要速疾求具足圓滿斷證功德、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功德之佛果,唯彼堪能救拔眾生。因此為了真實度化一切眾生,我今誓求無上佛果。但菩薩雖發大心,然自尚為二障所蔽,沉溺輪回之中,如何能救他人呢?故應發起誓斷無邊煩惱之心。如何能速斷無邊煩惱呢?遍觀三世諸佛皆以寂靜妙法而成如來,一切賢聖皆依之修行成就,所以誓願修學大小乘無量法門。這樣斷盡二障,現前無邊功德智慧,盡未來際於十方世界普度恒沙有情出離生死,得大安樂。如偈雲:“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如是明觀聖境,皈依、發大菩提心後為自他積聚廣大福德,于勝福田前敬獻七支供,七支供可攝盡一切積累資糧之修法,其功德無量無邊,故我們虔誠念誦作觀,頌雲: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以上加行圓滿後,當趣入正行修法,在此應誠心祈願三寶加被自他一切有情,能如理依次第修習淨心之行,生起暫時與究竟的功德。以眾生一切善根皆由三寶出世而生,故以百般虔誠信敬猛厲祈禱,並念誦:
一切功德源泉三寶尊,唯願哀憫觀照垂念我,
及與無邊無量有情眾,趨入淨心之行求加持,
自他圓成無上大覺位,當修無誤淨心之次第,
現證究竟止觀雙運道,唯願三寶賜予大加持。
丙四、論主敬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這是論主在造論前作的頂禮句,頂禮的必要是為祈求加被,消除造論違緣,遵循王規等。禮敬對象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此菩薩是三世諸佛智慧之總集身,久遠劫前早已現證佛果,但為湣念救拔罪苦有情,倒駕慈航,常現五髻孺童之身相於十方塵刹諸佛眾會之中,作佛長子,助佛宣化。其功德浩如太虛,贊雲:“三世佛母智難量。”全知麥彭仁波切為遣除我等心中無始以來的癡暗濃雲,生起勝觀智慧之杲日,獲得圓滿佛陀的果位而安住在與了義文殊無離無合之境界中而頂禮,以此對我們賜予甚深加持。
丙五、出過患示修法:
頌曰:三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
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有輪回中的一切過患,追溯本源,就是自心所生貪嗔癡為主的八萬四千客塵煩惱,此等煩惱皆由無明癡暗遮蔽慧目,以邪惡分別所衍生。由此可知,以如理作意方能斷盡彼諸過患。
如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雲:“于諸煩惱障,及與所知障,此攝一切障,盡此得解脫。”我等出離三界,獲大菩提果位的障礙廣說雖有無量,然皆可攝集於煩惱障與所知障之中。推究此二者的直接對治法即人無我與法無我。故發大菩提心的佛子為斷盡輪回過患,必須根除非理惡分別,如光明遣除黑暗一般趨入無我之修行。
如何修行呢?答曰:從根本而修。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那麼什麼是根本呢?答曰:自心。《維摩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因凡愚有情不悟自心本自解脫,清淨無染,反而顛倒妄執於畢竟空中妄生六道輪回之狂花,從而倍受諸苦。所以諸佛菩薩開示種種淨心之法門,若能除去顛倒妄想分別,則自然智慧頓時顯現。《楞嚴經》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由此可知一切修法之根本就是內觀心性,否則心外求法求悟則離道愈遠。《禪門經》雲:“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禪宗祖師黃檗雲:“心外求法,皆名外道。”全知麥彭仁波切雲:“外觀遠處百種法,不如唯觀內心勝。”既知顛倒妄想分別是一切過患根本,當以止觀正道駕馭狂心,令其如理作意,行持正法之道,如此方能淨治自心一切垢障,顯發本來光明清淨法身。
但時值五濁,眾生根機陋劣,煩惱沸騰,福慧淺薄,心浮氣躁等等具大過患而不自知,心高氣傲,唯求大法、圓法、頓法,而輕視捨棄根本基礎法門,希望不經歷很長時間不受諸多苦行,便要圓滿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以曠劫苦行才得到的無上大佛果。如是盲無正見,卻自詡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頓門禪等,泛泛瞎煉,無有驗相覺受,就置疑于法于上師等,從而退失信心,心灰意冷。由是高不成低不就,唐喪光陰,今生後世兩茫茫。如雲門禪師所說:“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頭將什麼抵擬,莫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你掠虛說大話處。莫將等閒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我等既知根性下劣,當發堅固長久心,精進修持。如玄沙備禪師曾雲:“夫學般若菩薩是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脫,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喪考妣相似,恁麼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克骨實究,不妨亦得覯去。”即切心勉勵下根精進苦修,最終也有解脫成就之日。不然“說的美食千般,不如一頓粗餐”。
在此全知麥彭仁波切以無盡大悲湣念我等盲目眾生,從其無垢吉祥智慧海中顯現此修法教言,作為我等實修竅訣。論中系統地宣說了三乘共同入道的基礎,觀察安住修法。同時以不淨、無常、痛苦為例,以引生強烈厭世出離之心,堅固志求解脫的意願。此前行修法可壓伏粗大煩惱,增強修法信心,為發起希求上上勝法的勇猛心打下堅固的基礎。此法次第明晰可靠,可謂最上對治良藥,無偏修法之指南。
乙二(正行修持)分三:如何修持、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丙一(如何修持)分五:異體所攝之不淨觀等、觀修無常、觀修輪回痛苦、觀修人無我、開示具體修法竅訣。
丁一(異體所攝之不淨觀等)分二:貪欲過患、對治之觀修。
戊一、貪欲過患: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他眾生實有存在,身體清淨,即常樂我淨,從而滋生重重煩惱,如患重病。故諸佛祖師開示無常、苦、不淨、無我之真理。教令如理作意觀修,以期藥到病除。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特別指出無論哪一修法,初修時都應如理詳盡的觀察引生正見定解,繼而不離此定解而安住,若不能繼續安住時應重新觀察再引起正見,如是輪番反復修習。最後正見堅固無須費力再三觀察,就應一緣安住,由此寂止可引發勝觀,而達止觀雙運,此乃一切道之正行。所以天臺宗初祖智者大師于《修習止觀塵禪》中雲:“若失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得到解脫有很多法門,但其中最緊急關要的修法,不出止觀二者。《妙法蓮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就是說,佛自悟自證之法無非是以止觀定慧之力而莊嚴,所以也以此止觀法門教誨眾生修習。
此處正講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如印度堅牢大阿羅漢雲:“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尊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欲斷除煩惱就要斷除貪著,要斷貪著,必須根除邪惡念頭,要斷邪念定須除去憶念分別。故為矯正邪惡分別憶念,應當正善思惟貪欲過患。《圓覺經》雲:“胎卵濕化四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佛告訴我們,眾生之所以輪回,皆因男女互相貪戀耽著,你貪戀我的身體我歡喜你的美貌,致使纏縛日深,無法出離。憨山老人曾雲:“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死死,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又雲:“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古人也說:“萬惡淫為首。”所以淫欲是一切生死的根本、解脫道上的第一大魔。
淫欲之過是這樣大,那麼產生淫欲的對境——男女就是罪魁禍首。因此應該澈見彼等的過患,斷除貪著。以下以女人為例而作解說。
《菩薩訶色欲法經》雲:“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複雲: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至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幾,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為此物所惑也。”《大寶積經》雲:“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女人有如是諸般過患,故當遠離、捨棄。如《四十二章經》雲:“人系于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所以應當機立斷,永作舍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菩薩觀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嗔諂嬌穢鬥爭貪嫉不可親近。”可見女人是如此可怕。《道行般若經》雲:“與婦人相見,心不喜樂,常懷恐怖,譬如有人行大荒澤中,心畏盜賊。”以上佛為我們開示女色的過患,我們應當謹記心中,對彼生起怖畏想遠離想,切勿如凡愚見女色起貪戀想,歡喜悅樂想。如是觀女身種種不淨,則很快斷除貪心煩惱。
戊二(對治之觀修)分四:觀修異體、觀修色蘊不淨、觀修受想行識四蘊之異體、攝要。
己一、觀修異體:
如上皈依發心後,端坐,閉起眼睛觀想一個有情,對彼以文殊利劍逐層剖析觀察。看彼本來面目如何!
頌曰:尤為引生貪心境,以意明觀於目前。
若不閉眼則不易明觀所緣境,所以閉起雙眼。將最能引生貪心的對境,歷歷明觀於面前。若觀悅意對境便生貪心而無法正修,就觀想其他普通有情或觀屍陀林的死屍等。
頌曰:彼者可分為五蘊。
彼對境身心相續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聚集一處的和合體。一切凡夫眾生對如是假合的五蘊身心妄執有我存在,複又對此我產生堅固我執,認為我是獨一無二、亙古長存的,由我執於順逆境遇產生貪、嗔等心而造業,以致於三有中輪回不息。
首先觀察其本體色蘊。本來色蘊範圍很廣,包括色、聲、香、味等,但在此處主要是針對構成身體的色蘊作分析,破除對其一體實有的妄執。
下面如解剖屍體般分析易於生貪的色身。
頌曰:首觀色身諸相狀,血肉骨骼髓及脂,
皮髒諸根與支分,便溺蟲髮指甲等,
所有不淨之諸物。
眾生妄執身體為一整體,不可分割,那麼首先讓我們來觀察,看看身體的相狀如何。所謂的身體無非是血、肉、骨骼、髓、脂肪、皮膚和心肝、膽、脾、肺、胃等諸內臟,眼、耳、鼻、舌、身等諸根及其支分,以及便溺、蛆蟲、頭髮、指甲等三十六種不淨物拼湊一處,除此之外,身體已蕩然無存。
心中歷歷明觀,貪執難舍的有情身體,從其右眼處剖開,分成兩半。以文殊寶劍先劃破右邊的表皮,將它撕下來,隨之沽沽鮮血奔溢而出,染紅了面部及身體。皮扒光後,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血已塗紅地面。接著自上而下割剔身肉,慢慢露出頸骨、鎖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腳骨。此時血肉狼籍撒落四處,面前站立著一副青白色的骨架。接著,敲破顱,腦漿流出。擊碎胸骨,掏出五臟六腑,一霎時胃液、濃痰、膽汁、糞、尿一併湧出,臭氣熏天,流佈滿地。
佛陀教誨我們憶念此身,以骨為柱,以肉為泥,筋纏血流,就是一個人形大毒瘡。以皮毛九孔為門戶常溢穢水,腸胃胞膜象一個庫藏,容納屎尿津汁等。往來行伍、語默動靜,儼然一付行屍走肉。放眼普天眾生無非走動的屎尿皮囊,行動的廁所,裝滿雜色糞便的妙瓶。但凡愚有情不知不識,反而滋生驕慢,橫生貪著。智者見此情景由衷覺得眾生可悲、可笑,深生厭惡而疾走快避。
如上觀察修習,深知女身不淨。但若認為女身僅是通過觀察才變得不淨,不觀察實為清淨香潔,悅可心目。那麼請問魔鬼觀察了知時是魔鬼,不觀察時是否具有很多功德,不會損害擾撓眾生呢?同理,作深刻細緻全面的觀察是為了讓我們看清貪欲的本面,拔除眼中之釘,肉中之刺,得到真正的安樂。
頌雲:地等諸界之聚合,各各複分多種類,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塵性。
如是三十六種不淨物構成的身體,可以歸攝在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之中。骨肉筋絡地大所成,涕唾尿血水大所成,溫暖熱燙火大所成,內外穴竅空大所成。五大又均可再細分,如地大可分為肌肉、骨骼,肉又可由大到小漸次分割,以至成為微塵之間。二百零六塊骨頭各自分散,逐漸分析成微塵,如是水、火、風、空依次分析,達到微塵體性。
再次以文殊智慧之利劍,將你所貪著的身體各各部分割截呈獻於你,請你細心一些,選一選哪一塊是你所貪愛不舍的呢?
頌曰:一一次第分辨時,觀思何者可生貪,
除此零散不淨物,所謂之身別無餘。
對生起貪心的對境次第分析,觀察其各個部分,看對哪里生貪心。觀想思惟,得出除此三十六種垢穢不淨零散部分外,永遠也得不到一個真實貪執的身體。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開示說,所謂的身體只是虛妄假立而已,無有自性存在。因為若各部分組成的總體要成立,那麼它必須存在于手等支分上,但觀察時,腳、小腿、大腿、腹、背、胸肩等都不是身體,因為它們不具足身體的體相,再者對組成身體的各肢節觀察時,也不會成立實有,如手由指、掌組成,指由節組成,指節也可分為眾多,因為在上、下、前、後不同部分,每一部分又可由粗分析成細微,微塵又可分為很多方分,最後方分亦無法安立。寂天菩薩說:“是故有智者,誰貪如夢身。” 所以支分聚合的這個身體猶如屍陀林中散落的身肢堆積一處。除此之外別無所謂實有的身體。
己二(觀修色蘊不淨)分二:總述、別述。
庚一、總述:
不淨之身如幻輪,脈骨糞便之聚落,
猶如水面之浮泡,見此性已正念住。
此幻身無一淨物,腦膜、涕唾、血、屎、尿等,略說三十六種,廣說無量,用慧眼觀視此身瘡,唯見種種惡露,肝、肺、腸、胃諸蟲翻動攢食,眼流眵淚,耳出垢膩,鼻中流涕,口出唾涎,大小便孔常出屎尿,雖以衣服嚴飾,無一清淨之處。四大假合,假名為人,危脆非真,幻住須臾,猶如風吹大海出現的小浮泡,虛無不實。於內心由觀察引生正見時,以正念善加護持,安住正見相續。
庚二(別述)分二:活人不淨觀、死人不淨觀。
辛一(活人不淨觀)分五:
(一)晨起不淨:默默觀想早晨剛剛睡醒之時,兩眼朦朧,眵淚堆在眼角,滿口粘膩,舌黃堆集,牙齒黃垢,口出臭氣並吐綠痰,鼻出黃涕,屎尿泄出,非常骯髒。
(二)醉後之態:默想飲酒過度之後,五臟六腑翻騰攪動,從口噴出未消化之“美食”,亂七八糟混合在一起,惡臭難聞,餓狗也不屑之,搖著尾巴遠避而去。
(三)病時之態:默想臥病床榻,歲月長久,眼目灰淡,面黃肌瘦,形容枯槁,或者上吐下瀉,或者瘡皰潰爛,膿血交流,臭不可聞。
(四)行動廁所態:默想廁所中,屎尿聚合,白蛆蠕動,蒼蠅亂舞。同樣,生貪之境,任彼如何裝飾塗抹、洗浴擦拭,亦與廁所一樣,是不淨物的安樂窩,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五)九孔流垢態:默想自己生貪之境,忽然膿瘡糜爛,九孔無禁而流出種種垢穢。如眼中不斷分泌眼屎,鼻孔滴出黃白涕液,口中吐出痰涎、胃液、膽汁等雜色液體,大小便門失禁,一時屎尿垢穢四溢,令見者作嘔,聞者反胃。
辛二(死人不淨觀者)分八:
(一)膨脹觀:自他有情壽命如風中殘燭,一息不來,魂神淒然離去,獨留僵屍一具。酷暑天中,不消一兩日,身體膨脹,面目全非,腹部臃腫猶如吹滿風的皮口袋,很快流出臭水,發出臭味,蠅蛆尋“香”而至,人皆掩鼻遠避。
(二)青瘀想:然後全身漸漸變青,肉隆起的地方是血紅色,糜爛發膿的地方慘白,其他地方都變成青紫色。
(三)膿爛想:七竅及壞破的地方流出膿汁來,薄皮腐爛,肌肉潰敗,膿血流淌。古德雲:“腐爛應難睹,腥臊不可聞,豈知膿爛處,蘭麝昔曾熏。”
(四)斬斫離散想:如戰後的沙場上,這裏一隻手,那裏一隻腳,東邊一個頭,西邊半具身,被砍掉的身肢分散四處。同樣,于屍陀林中被節節支解時,皮剝掉甩在一邊,頭砍掉滾落一旁,手腳四肢各扔一處,頃刻間就已七零八落。風吹日曬,皮盡肉消,一堆枯骨,孤處荒野,化為塵埃,煙滅灰飛,蕩然無一物。
(五)散亂想:忽然禿鷲、老鷹、烏鴉、野狗、狐狸爭相食啖。刹那間一片狼藉,血肉全無,僅剩節節白骨。古德雲:“屍骸遭食啖,方寸少完全,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六)血塗想:由於肉全部化成膿血,流出來散佈各處,露出整個骨架。古德雲:“一片無情血,十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汙塵埃,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眠,錯認假為真。”
(七)蟲聚想:於此膿血之中,密如牛毛般黑嘴白身的蛆蟲聚積一處,不停上下翻轉蠕動,儼然一蛆蟲螻蟻城市。
(八)白骨觀:若於色、形、觸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惱者應修白骨觀,因為白骨觀是貪欲心最有力的對治法。《俱舍論》第六品雲:“為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為已熟修,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以胎生的本性乃為骨體,故為寂滅貪執肉體之心應修白骨觀。修習時,首先觀想足趾、眉間、額間的皮肉脫落,露出白骨。此時心應專注。隨後依次觀想自己身體的上下,皮肉也在逐漸膿爛、墜落,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以觀修勝解之力讓白骨逐漸增多,從自身白骨漸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國,乃至遍滿大地及海量之際均已充滿了白骨。如此安住片刻,後縮略而觀。從海量際逐漸少至自身白骨,僅於足趾觀有皮肉,此外身體皆為白骨。又以勝解力,如上從自身白骨漸增、漸廣至海量際,又複漸略而觀至自身白骨。爾時至額間的一半觀有皮肉,僅於眉間拇指許露出白骨,並傾心一緣湛然而住。依此殊勝修法決定能有力地摧伏貪欲之心。
眾生沉溺茫茫業海中,最難斷除的莫過色欲,擾擾塵世裏,為禍無限者的無非淫欲。故在此普勸有緣能醒悟,破除色魔之障,奉行不淨觀法,共出迷津,直歸覺悟的正途。澫益大師曾教誡說:“欲超生死路,此觀須精研。”
眾生認為五蘊身心為一體的自我,此異體修法將此“整體”分化為零。我到底是什麼?在哪里?何形象?以上將五蘊中色蘊之身,先分成四大,再分成三十六種不淨,再將之詳細分析至本來空。其他四蘊下面將一一分析。省庵大師雲:“四體分散,一身何所從。”澫益大師雲:“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賓主。”不觀察時雖如夢如幻如浮泡如聚沫般存在,但毫無實體。屍棄佛偈語雲:“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此浮泡幻身,四大毒蛇常住其中相互淩逼克鬥而產生諸多苦痛,此身是一切過患之源,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不淨生住之處。
佛在《禪行法要經》中雲:“諸比丘,若以彈指間,念此諸想之事,皆為精進,為奉佛教,不是愚癡食人施也,何況能多行。”如法思惟可于阿賴耶中種下解脫種子,徹底剷除貪心煩惱。因此我們應勤精進,如憨山大師所言:“諦觀四大各有所歸,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如是觀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純熟,當見身忽然脫空。四大若空,諸苦頓脫,即此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
己三、觀修受想行識四蘊之異體:
受想行識四蘊之本來面目以此異體之理推斷可知,它們也是虛浮不實的。
頌雲: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為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色蘊不實,猶如聚沫,其體不淨,如是正見觀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續消失之時,則應將心轉移到其他所緣境而觀修。分析受想行識四蘊自性時,亦應如法炮製,以異體之理反復伺察,可斷定彼等如水泡、陽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無可貪之處。
蘊者堆集、聚合之義。受的概念是領納的意思,即領納所緣之境,並生起覺受。受有苦、樂、無記三種,其中樂受又可分為聞妙音、見美色、嗅妙香等。這些又能再分為很多類,對每一類又可以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如此反復尋伺,觀察。自然明白受蘊不實,由諸多不同部分拼湊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複次,分析想蘊,想的力用是構畫一切諸法之像。想蘊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諸多部分的積集體。它可以分析成眾多分類,如善惡等種種想,它們又可分成對柱、寶、象、馬、男、女等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復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陽焰水,似有而非有。
複次,分析行蘊,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緣故驅使心於善惡無記之中造作不息。行蘊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為信心、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等。噁心所也可分為貪、嗔、癡、忿、恨、惱、誑、諂、驕、害、無慚、無愧等。其中以貪心為例,因為外境、時間、相狀的不同,又可分成眾多種類。將整體的行蘊如此分析漸漸支離破碎,自然明白行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如芭蕉樹層層剝析,中空無實。
複次,分析識蘊,識的概念是了別之義。即由此識能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識又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其中每一個又可分成眾多。如對紛繁複雜的色法可以產生林立千般的眼識,其中每一眼識還可分析。其他五識依此類推也是同樣的。由此可知完整一體的識根本沒有,只是由許多虛妄不實的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幻化的事物。
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分析,在心中一定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數數安住定解之中修習,最終必然會生起現見五蘊幻妄不實的智慧,了知其中沒有絲毫值得貪執的東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蘊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雲霧般飄搖不實的覺受,自然淡薄對身心的粗大執著,時時輕鬆快樂,如放下重擔一樣。如是精進修習會深深地體會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夢心,一切都是幻夢空花,有什麼值得貪求的呢?
同樣在大小乘俱舍論中也對眾生身心結構作了詳細入微的分析,如磨麵粉般的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後頓然明白實有一體的眾生蕩然不存,因為不可分割實有一體的法絲毫無有,只是不同的種種法暫時拼湊假合而成。佛在經中說猶如農夫將糧倉裏囤積的糧食一一揀擇分開時,一體的糧堆無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單位,如大米、大豆、小麥、穀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樣以智慧眼打開身心倉庫,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搬開分離。此時得到一個決定的信解,即現在我所見的五蘊身心虛幻不實。對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維反復憶念,漸漸會從覺受上諦知我此身心虛浮不實。內心定解堅固時,當一心專注所緣而安住。
下面開示如何善巧修習上面的內容。
己四、攝要: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餘法。
如實現前正見定解時,心不馳散,完全浸潤于法味義理之中。或分析觀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續如河流源源不斷。在未散失正念之際應以方便善巧勵力護持,勿被為違品逆緣摧毀。倘若心力疲倦,昏沉掉舉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見定解時,不必刻意強制的硬著頭皮觀修,應該暫時擱置,把心念轉移到其他所緣上觀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狀態,才不會對修法產生厭煩恐懼心理,使修法時時刻刻處於輕鬆滿足之中,這樣每次修法都有收穫,從而激起更加精進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斷增上。
如何把握呢?應如貓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無常,世間一切境界如夢如幻如空花,無有意義,摒棄一切無義雜務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脫道。在觀察時就象執持金剛王寶劍的勇士般無堅不摧。在安住時如雞孵蛋般坦然安住。如是觀察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異體不淨法時當如庖丁解牛,目中無一全牛,所見無非零散肢體。若如條件反射般無須觀察便生起定解時,當如獅子入穴而徑直安住修持。閉目時真實感覺到身心散落,如聚沫、浮泡、陽焰般破壞、搖動、虛浮。如是觀察安住的心念無法收攝時,當淡然放鬆,遷移修法的所緣。因為眾生心力怯弱,一味地強制觀修會導致對法生厭煩心、畏懼心,重則心亂發狂。所以針對自身情況,採取具體適當的修行方式,勿太緊,勿太松,鬆緊適中,如調琴弦鬆緊適中才會發出妙音。
丁二(觀修無常)分二:觀無常的利益、真實觀修。
戊一、觀無常的利益:
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滅,迅速遷流,片刻不停,如流星般飛速毀滅。一切時空有情及器世間的安住僅僅是短暫的瞬間,稍縱即逝,被時間的快馬風馳電掣般牽拉著,如滾滾大江東去不復重返。《因緣品》雲:“嗚呼有為法,無常生滅性,因生複死故,當速趨寂樂。如佛說諸法,如星翳油燈,如幻露水泡,如夢電浮雲。”可憐愚狂眾生,溺于無常瀑流之中,不知不覺不悟,反而耽著堅固、恒長漂於生死海中久久難歸。所以佛為拔除常執惡分別之毒刺,而數數敲響無常的洪鐘,警醒我們,“諸行皆無常,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當趣于寂樂。”
觀修無常的功德極大,世尊曾說:“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猶如眾跡中,大象跡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若修習死亡無常,最初可以遣除貪著世間瑣事之心,於佛法生起信心,成為進入佛教之門,中間成為精進修行善法之鞭策,最後成為證悟法性的助伴。觀音菩薩化身之華智仁波切雲:“觀修無常是開啟一切修行之門的前行。”所以當歡喜思惟以下開示的無常修法。
戊二(真實觀修)分五:總說所作性無常、有情無常、三有諸法無常、總結異體與無常的修法、安住修習上述法義。
己一、總說所作性無常:
頌曰:如是不淨之諸物,毫無精華之蘊聚,
雖生不住刹那滅,對此應當正思惟。
有情五蘊身心的一切本來是不淨所成,毫無精華,雖然已生起,但刹那不住的趨向壞滅,對此應以教理正念思惟。
眾生皆由無明之父煩惱之因和合而起,是業障的體性,所以裏裏外外全是不淨,無有精華。此不淨聚落不但是不淨的本性,而且也是無常性的、苦性的、無我性的,對此當一一思惟觀修。《賢愚經》雲:“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蘊空無相,無有我我所。”此蘊聚因緣和合生起的那一刻,就在刹那不住地奔向壞滅。如陡山瀑布遠看似乎不動,近觀時飛流直下,一瀉千里。人生百年中,凡夫人只知有嬰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的粗大變化狀態,而不知其中每一階段都是因刹那的變化而生成。如秒針刹那跳動不停,達到一定量時才看到分針動,分針達到一定時段時,才見到粗大的時針也動。同樣,人生雖百年,但刹那不停趨向老衰死亡。古人雲:“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愚癡的波旬魔王遮蔽眾生的慧眼,擾惱有情的身心,令我們產生常樂我淨的非理惡分別,逢緣遇境時就產生貪嗔等煩惱,而溺於輪回惡浪之中不可終日,唯有諸佛菩薩智悲的皓日放射光芒——苦、空、無常、無我之如理作意方可救度。
請諸君高著眼,且觀此凡夫有情貪執難舍的女身,三十六種不淨所成,如大糞桶,似膿血庫,其中哪處是我所貪戀的呢?最初相識相交時,她虛榮心作祟,偽裝狡飾,詐現人格很好,信心很大,智慧很高,好象很可靠。但是要知道她有很重的業障,很多煩惱,有貪嗔癡,傲慢、嫉妒、多疑、無慚、無愧等等諸多噁心。整日吵吵嚷嚷謾駡不休,揭露隱私,難保秘密,諍論生事……一旦甩掉偽裝,其真實面目實在比魔鬼還猙獰可怕。《優填王經》雲:“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獄門。”
如前我所貪執的眾生,是業障與煩惱的幻化,是所作性,是有漏法,特別容易變化,反復無常。真正具證的修行人有強烈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永世都不會變遷移動。但畢竟初學者自己和貪執的對境都是業障凡夫,心中把她的形象觀得一清二楚,然後對她觀察:她的身不淨,而且刹那生滅,變化不息;她的本性是業障,依靠業障永遠得不到安樂幸福。自己本身就是業障充滿的一個凡夫,還嫌不足,還要貪執另外一個業障凡夫。想一想,業障是痛苦的因,有什麼可值得貪求的呢?自己被煩惱所束縛,背著沉沉的業障,艱難的走在輪回險道上不覺得累嗎?不覺得苦嗎?這樣的業障凡夫只能給我增加業力負擔,捆上一道道煩惱繩索,布下很多很多的荊棘。為了她無數次耗盡血汗精力,出生入死,捨身棄命。為了她千萬劫地獄中洋銅灌口,熱鐵纏身,無窮苦楚獨自忍受。為了她,無量世作餓鬼,饑渴難忍的痛苦默默承受。為了她,於旁生中不斷投生……每思及此悲從中來,今天我欲踏上解脫道,她又現出可憎可惡的姿態引誘我。哼!收起你的把戲吧,永別了,業障!
執著男女之身“清淨”的邪作意被不淨的正思惟連根剷除,智慧的勇士執持文殊利劍更應乘勝追窮寇,殲滅“常執”之敵。三有輪回所攝一切有為法無一不是有漏無常之本性。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絕對滅亡。不可能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安住,第三刹那才毀滅。一位哲人也曾說過:一隻腳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條河中。依物理或化學原理做一些小實驗都足以證明宇宙萬有都處於刹那不停的振動之中。現代醫學也提出人身的有些細胞一晝夜死生百千萬億次,不停的新陳代謝。但他們只見到了現相,而沒有足夠的福智堪破其本質。如果前已滅與後新生的為同體,那麼存在兩大過失,一後面生的不能生起,因為它與已滅的相同之故。二前面滅的無法滅,因為它同於後面生的緣故。這樣的觀點顯然是可笑與荒謬的。之所以會認為前後一如,持久不滅,是因為眾生的心很粗,錯認粗大假立的相續為一體。
諸法生起無間趣於毀滅,生與滅僅是一刹那的事,如閃電般。眾生眼中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器世界的成住壞空經歷了百年或大劫之久,但那只是一假立的相續,就象旋火之輪只是一個虛假的幻相。
細緻深入的思惟,自然會明白輪回中的一切都是顛倒的。古德雲:“諸佛正遍知,有為性顛倒。”一切的分別作意,一切的行為動作都與解脫聖道背道而馳。此處權作抛磚引玉,行者當聯繫自己的具體情況擴展思惟。此法極為殊勝,僅僅作初步思惟,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若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思惟,內心生起一個堅定不移的正見,並安住其中修習,自然而然會破除一切無明貪心執著。
頌曰:往昔所生無邊法,一切世間今已滅,
以至現未亦複然,所作性故哀傷因。
過去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所生的無邊諸法,現在悉皆滅盡無餘。同樣,現在與未來將生的一切法也都會刹那不住的遷流謝滅。一切漏法都是所作性故而無常遷變,此等都是引生哀傷之因。
無常有兩種,一細無常,微細難以覺知,刹那生滅。二粗無常,易於覺察,相續毀滅。器世間的粗無常是成住壞空,觀待有情世間是指生老病死,此二者都在刹那不停地生滅為細無常。在觀思粗無常的基礎上,可以漸次了知細無常。
《大智度論》雲:“大地草木皆魔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眾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就是說一切情器世間所攝的浩瀚諸法,皆於念念中生滅不息,被無常大風如吹塵土般散失無形,如高山流水頃刻不停的毀滅,如風中燈火時時搖動,瞬間熄滅。一切有為法不堅牢,不剛強,不可取,不可耽著,如眼迷亂所見的幻化狂花。看那巍然矗立的須彌山,浩瀚無垠的四大海,廣闊無邊的大地,紛繁蕪雜的大小樹木百草,富麗堂皇的王國宮殿城市等等。不管它們能安住多麼長久,不論其體性如何堅固,但面對四大災害時卻顯得格外脆弱。
有情世間的六道眾生可以說乍生即死。人生如日出日落,日出時光很快照向對面,日落時的陰影如死魔王的影子般步步逼向我們。百年之河迅速就會枯竭,生命這片浮雲,時刻不停的飄逝。無常殺鬼頃刻不離左右,滴答的鐘聲、與跳動的脈博都在預示著我們正步向死亡。而且就連具斷證功德的聲聞四聖、獨覺、菩薩也有生死。乃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十力四無畏等無量功德光明的世尊,在化度有情事業圓滿時,肉身也會示現死亡。《阿含經》中記載,一日阿難尊者到佛所,頭面接足禮敬,親吻佛足後說,世尊您的身肉為什麼這樣松緩呢?為什麼與往日不同呢?世尊告訴阿難說,如你所見,現在如來身體皮肉已經松緩,不如往昔了。此身被病所纏,被死所逼,如來今已日趨衰微,年歲將過八十了。阿難尊者聽聞佛語,悲泣哽咽不能自製。自言,咄哉,苦啊,老的到來竟然是這般光景!佛諄諄告誡說:諸比丘啊!世間無有一法可依可怙,當捨棄世間,力求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
阿那律古佛示現滅度時偈雲:“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摧聖王山王。”此偈申明,有為法刹那生滅,智者不應相信它們是堅固恒久的。無常如金剛無堅不摧,連諸聖、諸主、如來世尊的色身也被其摧毀而趨於涅槃,世間還有什麼更堅固的呢?
其實無須追溯久遠的過去,只要回顧此生的般般往事,也會有滄海桑田的感觸。古人雲:“百歲光陰如夢景,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日花去。”回想兒時曾經住過的城市聚落房屋舍宅,現在連遺跡都見不到了。當時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往日的親友伴侶,曾經的歡歌笑語哀傷號哭……一切的一切如夢中事一樣,只在心中留下了模糊的記憶。往日的時光伴著風霜雨雪,花開月落而流逝無蹤,在苦苦的尋覓中得到了什麼?漸漸衰老的身體,還有擾惱身心的輪回屑支。仔細忖思,不禁黯然傷神。再審視眼前情景如何呢?古人雲:“眼看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明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佛說人命在呼吸間,時時刻刻都會死亡。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似水流年已過去很多,現在如夕陽殘照,生命就好象下坡的車一樣疾速賓士,對鏡一照頭上不知何時青絲已變成白髮,夜晚上床睡著後也許就永遠的和鞋襪告別了。
人寄生於天地之間,如螻蟻一般,只有須臾的時光,不要貪著如夢一樣的五欲境界,無須耽著空花般的功名利祿。否則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最終只是一場空。看過去的王侯將相,平民百姓,孜孜以求,今日只是荒山埋枯骨。爭戰密匝匝如蟻般排兵列陣,事業亂紛紛如蜜蜂釀蜜。追求鬧嚷嚷如蒼蠅爭膿血。冷眼看看有何意義?捨棄解脫正道而無義度此電光人生值得嗎?佛慧禪師雲:“前山后山高峨峨,喪車轔轔日日過,哀歌幽怨滿岩谷,聞者潛悲薤露歌,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人生亦如露日唏,從來有會終別離,苦樂哀戚不暫輟,況複百年驚電馳。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輪度,洛陽城裏千萬人,終為北邙山下塵,沉迷不記歸時路,為群孤塵長悲辛,昔人送人哭長道,今為孤墳臥芳草,妖狐穿穴藏子孫,耕夫撥骨尋珠寶,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壤塚連晴空,寒食已過誰享祀,塚畔余花寂莫紅。日日相催若流矢,貪富賢愚盡如此,安得同游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古人面對東奔的江河時亦由衷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永明延壽禪師說,生在五濁熾盛的今天,處於恐怖驚畏的世間中,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生如電光風燈,流水,夕陽,只是瞬息的而已。其中夭折少亡者不計其數。壽終正寢者萬分之一,如此被疾病災禍所折磨,於憂愁苦惱中度過大半生。所以說浮生一月之中,可開口而笑的能有幾時呢?由此可知耽著沉湎此生之五欲之樂有何意義呢?當知時光不等人,乘現在身力尚佳,精神還好的時候,一心精進求解脫。如禪宗祖師溈山大師警策雲:”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文明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無常老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刹那異世,譬如春霞曉露,倏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間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又雲:”謂言法爾合供,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然則一期趁樂,不知樂是苦因,曩劫循塵,未嘗反省,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又雲:“一朝臥疾在床,眾苦縈纏逼迫,朝夕思忖,心裏慞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從茲始知悔地。臨渴掘井,為時已晚。自恨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臨行揮霍,怕怖憚惶,網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複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轉,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沉淪劫數,感傷歎訝,哀哉切心。
縱觀橫覽,十方三世,根身世界有漏諸法,都是業障無明煩惱的產物,是有漏法,是無常性,是痛苦本性,疾速變易,誠可哀傷。
然而最大的悲哀還是自己與一切眾生都要面臨的死亡。
己二、有情無常:
一切眾生定死亡,死緣忽至亦不定,
一切眾生決定死亡,然而死期何時到來卻無有定準。
死主閻羅王決定到來,沒有什麼因緣能讓他退卻,三界有情無論感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任何身形,一定都會死,無一能倖免。《解憂書》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正如《無常集》中雲:”若佛若獨覺,若菩薩聲聞,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庸夫。“《功德藏》雲:”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魔主。“《解憂書》雲:”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行於無死處。“所以任你住於何處最終也不免一死。如雲:”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中的一切有情類,終為死亡無常所摧,無一例外。《無常集》雲:”盡其已生或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如淨宗二祖善導大師說,無論如何強健,無論是男女老幼,無論尊富貧賤,都免不了死。古德雲:”一寸光陰,一寸命光。“看光陰交替飛逝,我此命光亦隨之而往,百年之中能合幾寸光陰,幾寸命光?算來屈指可數。人生苦短,青春不駐。人一生中一呼一吸能有幾何!現在每呼吸一次,說明生命減少一段,命系呼吸間,人多不信,或不留意。仔細思量,人竟然這般脆弱,死卻又如此簡單,一息不來就成死屍!我們的脈搏與心跳也征示著我們一定會死亡,就象把一個擺球拉起放開時他會自然擺動,但漸漸地,漸漸地,它定會寂然停下。何況自然死亡者,人中又能有幾個?縱然活百年,百年後的一天也如同短命人一樣淹然死去。且此百年中就如赴刑場的死囚,好似少水池中的魚兒,光陰如閃電般飛逝,生命註定消亡。加之整日紛紛擾擾,身體日夜奔忙,如傀儡般勞作不停,不能自主,心中患得患失,煩煩惱惱,無有一日安寧。夜晚昏睡過去,形同死人,早上迷迷糊糊醒來,便如牛羊般為生計勞碌。其中辛酸苦楚無處傾訴言說。再又病痛纏身,老衰漸至,冤家追逼,到耳聾眼花,覺死期不遠,心中迷茫恐慌……慞惶怕怖……
如今五濁興盛之時,眾生壽命尤其短濁,人生數十年如白駒過隙般,眨眼即過,回首往事,似水年華隨風而逝,如過眼雲煙,渺茫難覓。歲月蹉跎,光陰似箭,生命如風中殘燭,死亡如黃昏日影。《因緣品》雲:”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龍樹菩薩雲:”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呼氣吸氣沉睡中,能得覺醒真希奇。“命系呼吸間,如曠野上之殘燭,東南西北四面臨風,複加暴雨,被哪面風雨所滅毫無定準,岌岌可危。細思量人命亦不過如此,而且死亡怖畏到來時無有商量無法抵禦亦無法逃脫。《教授勝光大王經》雲:”大王,如是此四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于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以咒藥等易於靜息。“由此死亡來時無計可施,只能束手就擒,在面目猙獰的牛頭馬面相伴之下,淒淒慘慘的踏上中陰黃泉狹道。
壽命只減無增,縱能壽終正寢不過短短數十寒暑,月盡其年,日盡其月,日亦為晝夜銷盡,晝夜亦為六時銷盡,漸為時、刻、分、秒而銷盡。總數本不多,又被消耗一些,現在所剩無幾。而且僅此少許亦刹那刹那無可添加,疾速損減。《入行論》雲:”晝夜無暫停,此看恒衰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壽命無常,死期無定,縱然一生之中萬般圓滿,臨死之時亦如雲煙,唯存憶念而已。如夢醒後憶念夢中苦樂一樣。既然死主怨敵的到來無法遮止,為什麼還要貪圖點點眼前安樂呢?《本生論》雲:”嗚呼世間惑,非堅非可喜。眾生無畏極稀有,死主自斷一切逆,全無怖畏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即毫無悲湣的死主鬼王,兇殘的殺害一切眾生,他極為兇猛暴烈的毒箭不會錯失。所以,乃至我們中箭之前,應當精勤修習正法,切不可縱情放逸。《俱舍論》雲:”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如是從理上信解後,更應結合諸多比喻而觀修。日月如梭喻:每寸光陰喻如一縷線,雖然每次只去一縷,但很快用完所有的線,人命亦如是一秒秒過去,很快終結。奔赴刑場喻:死囚無可救免,生存時間僅是行至刑場之路途。如是我們的死期早被死主定下猶如死囚,步步邁向死亡。高空下墮喻:譬如從諸高峰下墮時,未落地之前不應歡樂,即刻就要墜地而受大苦。正如人生一世從識入胎至死之間,時時刻刻沒有暫停,向死亡飛奔,到死方終,在此期間有什麼安樂可言呢?所以應當思惟,所見所聞的諸尊長友伴等,壽未終竟之時,內外死緣忽至,心願未滿而死。忖念我也一定如是死亡,生起畏懼而發起堅毅修法之心。
佛祖再三告誡此生的一切于臨終時都無絲毫用處,唯有黑白業如影隨形,古德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故應多修死亡無常,捨棄今生,一心修持後世解脫法要。善導大師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仔細籌算此生用來修法的時間簡直少得可憐。昏睡之中度過一半,吃喝拉撒耗去不少,散亂放逸中又消盡許多,兒時無知十幾年空過,老時無力枉費數年……伽喀巴大師也雲:”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無五載。“ 如此算來,可以用來修法的時間屈指可數。
複引古德教言以作警策,淨宗大德死心和尚雲:”但知貪生不知有死,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大限到來還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貴之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堂,日夜歡樂。他豈不想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便行,不容遲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友眷屬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了也。古雲,莫等老來方修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獅子峰如如和尚雲:”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倏忽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況乎獸殘蟲蟄,猝不及防;屋壓車傷,痛不能救。坑坎丘陵之危,到處堪虞;刀兵水火之災,何時無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成千秋永別。“雪峰禪師雲:”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別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知明朝來不來。“又蓮池大師雲:”佛言人命無常,促于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目暗耳聾,發白麵皺,背傴腰曲,骨痛盤攣,步履龍鍾,精神昏塞,譬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何不猛醒無常,戰兢惕勵。“又雲:”佛言人命無常,促于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如魚遊釜內,倏忽焦糜,燈在風前,刹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何不猛醒無常,戰兢惕勵!“
己三、三有諸法無常:
三有所現一切法,遷變性故當思惟。
三界之中所顯現的一切諸法,無論內有情眾生的五蘊身心,外器世間的山河大地,都在刹那不停的遷流變化。對此無常特性作深深的思惟,反復的憶念,在心坎深處生起堅固的解信,並隨時隨地安住此定解中,反復串習使定解不斷堅固與增上。
三界萬法都為所作性,是迷亂的顯現,如夢幻泡影,似水月空花,刹那不住生滅遷變,時刻都在飄搖晃動,而我等愚迷凡夫顛倒妄執彼等一切為堅固性,永恆性,不變性,苦苦追尋逐求,但永遠無法得到,就象野鹿尋覓陽焰水般,奔忙不息,只能更加增上焦渴與痛苦;也如愚癡的孩童貪著五彩繽紛的肥皂泡,眼睜睜的看著它們一一破滅,卻仍苦苦等待。同樣的無數可笑行為只能白白增加業惑與煩惱。
外界器世間的一期成住,相對而言需歷經久時,然從細方面而言,也如閃電般刹那遷變,達到極限時,則被七火、一水、一風而摧毀變成虛空。讓我們放眼觀覽世間,看日月如梭般運行不停,天空飄遊的浮雲變化莫測,天氣則風霜雨雪,陰晴晦明輪番更迭。春夏秋冬如水車般輪轉不息。城鎮村落日新月異的變化,人群也老幼遞換……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時,只要用心,人人都可發現很多引生無常觀念的事物,長此觀察,世態萬相之無常面目,便逃不過我們的智慧眼。
身患痼疾沉屙誠然可怕,但更可惶的是耽延時光尚不知身癭重病。然而最為可憐也最可怕的是,已知重病纏身,良醫在旁卻不求治,妙藥隨身而不取服。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惡疾,無上醫王佛陀也開出八萬四千靈妙藥方,一一對症,然而眾生卻不肯服用,故常有”渴死海邊“”寶洲空返“的悲劇。所以對於佛法要深思、實修,不要停留語句文字上。若能真修則一四句偈便可成就,不修則縱演示洋洋萬億言也無有實義。
以上從粗細二種觀察方法抉擇內外諸法都是無常遷變性,於三界中無一法可依可怙,可靠。將之融入心中,常時思察,遣除無始來對萬法恒常不變的顛倒執著。佛法主要對內調伏狂心,非向外如狗逐石塊般的馳求。同樣觀無常也要觀心的無常,自然會了達萬法無常。大悲世尊于《中阿含經》中雲:”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樂著,當患厭之,當求舍離,當求解脫。“三界無常如戲劇,及秋空雲,旋生旋滅,人命遷壞,過於山水,輕捷迅速,如電飛空。
《大寶積經》雲:”迦葉波,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擊電刹那不住。“《大戲樂經》雲:”此有為行,唯心造作,猶如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為雨沮壞,淤泥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為水流蕩。行為風燈,生滅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無有實。“確實如經所說,當我們稍看自心時,刹那不住,一會兒貪心,一會兒嗔心,一會兒嫉妒,一會兒傲慢,一會兒癡心……此心如彌猴一樣,蹦上竄下片刻不停。前一刹那是個信心具足的人,後一刹那邪見橫生;前刹那似有悲心,後刹那殺生造業。昨天是清淨律儀的上座,今天成了破戒還俗的愚人;昨天勤修十善,今日無惡不為……詳細諦觀所貪著的自他一切有情,裏裏外外,哪里有個堅實可靠可依的東西讓我們苦苦的貪戀追求呢?
如上所抉擇的內容,消融自心時,則可一緣安住。若散失時,又須交替進行。安住時覺受到無論身心內外,山河大地所見所聞所憶一切法,都飄搖晃動如風中殘燭,如風吹水泡,或覺一切法都如急流,閃電,浮雲般飛速遷變。
如《楞嚴經》中波斯匿王陳白佛說,世尊!我今此身終歸要變化遷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然尚存,但我仔細觀察,現前就在念念遷流代謝,新新不住,如火變成灰燼,漸漸銷毀殞滅,從殞滅不息可推知此身一定要滅盡。世尊!往昔我孩童之時,膚腠潤澤鮮嫩。青壯年時血氣方剛,氣血充盛滿溢。而今如此頹廢之年,衰殘朽耄,形體氣色乾枯憔悴,精神昏昧,發白麵皺,眼看不久人世了。世尊啊!此身秘密變化遷移,我的確沒有覺察到,但歲月變化流逝,慢慢變成現在這般情景。為什麼呢?當我二十歲時,雖稱少年,但容顏明顯老于十歲時。三十歲時又比二十衰老,現在六十二歲,但與五十歲時比較,覺得那時宛然很強壯。世尊啊!我見秘密遷移變化,以是十年為單位,這不過大概而言,微細思惟時,不單十年二十年,實際上每年都在變化,不單年年在變,月月也都在變化,甚至日日也在遷流,深思諦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此血肉之身終將毀滅。
己四、總結異體無常的修法:
總之諸行皆無常,各自具有異相狀,
相應盡力以慧觀,次第明觀而思惟。
總而言之,一切造作之有漏法,其本性都是遷變無常的,而且每一個都可分析割離成不同的諸多異體。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作相應的觀察,令所緣境的異體無常之性質明清朗然觀於意前,深深思維。
諸行無常是遷變性,壞滅性,經中以生動形象的比喻予以說明,當諦深思。如《出曜經》雲:”所行非常為磨滅法,不可恃怙,變易不住。所行非常,謂失衰法,夫輒生死,此滅為樂。常者皆盡,高者易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譬如陶家,埏埴作瓶,一切要壞,人命亦然,猶如張綜,以杼投織,漸盡其縷,人命如是,猶如死囚,將詣都市,動向死道,人命如是,如河馳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返,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見如意,老見蹈藉。“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菩薩諦觀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譬如屠牛市,以刀殺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觀此四分,菩薩種種方便觀身四大,身不可得。觀身時只見從足至頂薄皮包裹,種種不淨充滿身中,身中有毛、發、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屎、尿、垢、汗、涕、淚、唾、膿、血、黃、白、痰、陰、肪、脂、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充滿種種稻麻、黍、栗、豆、麥。明眼之人可開倉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栗、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亦如是觀此身種種不淨所成,知此身如草木瓦礫一樣,外界四大變為飯食充實體內,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是風,所謂身就是這四大組合而成。
對此無常性異體性的有漏法以自己的智慧,一一詳細鮮明的觀察,切忌籠統頇,浮光掠影。若能詳觀,則見聞覺觸輪回中的一切法時,內心油然感傷,對輪回生起極大的厭煩心,並希求出離。此時無須刻意用功觀察而自然了知彼等為無常異體之性時,則可安住。否則,若沒有觀察的定解,而欲安住,那安住什麼?所以,詳細明觀特別重要。最後如船至海中無須人力物工自然地運行,那時修法會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于異體與無常修法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思維、修習後,開示安住修法。
己五、安住修習上述法義:
何時所貪蘊聚境,現見猶如閃電雲,
與水泡般搖動性,至此意念之相續,
未散之際思此理。
何時能現見所貪著愛樂的自、他蘊聚之身,如疾逝飛動的閃電,又如虛無飄渺的遊雲,或者好似波浪鼓動而生的水泡般,都在不停晃動飄搖,此定解在相續未散失之際,當安住而修。
有些人疑惑不解的問:本來諸法就是無常的,觀與不觀又有何差別?答曰:此若非大解脫之人,則誠為愚鈍。誠然,所知法皆為無常,觀與不觀其性無別,然眾生因妄執為常而受苦樂,故以理作觀可改變此堅固的顛倒分別,而趨入解脫道中。這種人執理廢事,或執本性理體捨棄修行改造,是大邪見、大無明所障蔽。
丁三(觀修輪回痛苦)分三:觀修眾生三根本苦、了知五蘊是一切痛苦與過患的來源、安住修習痛苦。
戊一、觀修眾生三根本苦:
複次眾多聚為蘊,各蘊每一刹那間,
皆為痛苦之本性。
由諸多不同零散部分組成的五蘊身心,各蘊均刹那不住的遷流變化,且此變化的每一刹那之間無非痛苦的本性。
五蘊是業障的產物,是生住滅的有漏法,所以決定其必然以痛苦為本性。如《中觀四百論》雲:”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一切有漏法都包含在苦諦中,或是苦的因,或為苦的緣,或成苦的果。五蘊身心都是集諦中的業惑煩惱、顛倒妄想的產物。故此業障漏法若有安樂,那麼必然是因果錯亂,猶如欲榨沙得油一樣荒唐無稽。從十二因緣也不難推出從無明生出五蘊身心,以愛取煩惱造作諸業,而墮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中不得終了,此下逐一分析。
經中開示此身過患很多,恒時給眾生帶來煩惱與痛苦,因之造惡墮落,所以此身實在比怨家敵匪、毒蛇猛獸還可怕。所以得到解脫的阿羅漢也對身體特別厭煩而急切的趨入灰身泯智的涅槃。如古人雲:吾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有身的牽累,我若無身雲何受苦!地獄的眾生在熾熱的鐵地上,皮焦肉爛,節節支解,鐵杵鐵輪碎骨粉身,兩山夾擠,熱鐵纏身,烊銅灌口,下油鍋、入鐵水,鐵槍穿刺,種種刑罰,無邊苦痛都由身體產生,所以地獄的眾生好死厭生。
餓鬼眾生口如針眼,腹如山丘,肢如茅草,五千年乃至多劫不聞水漿飯食之名,或縱能見聞無法飲用,或縱能食用變為火焰焚燒五臟。或為尋覓飲食而艱難挪動柔弱無力的肢體,歷盡艱辛而一無所獲,受盡苦難致使身心憔悴而空無所得……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從身體所產生。
再看旁生,盡其一生駝負運載,恒遭鞭撻,倍受摧殘,到頭來仍無法逃脫被剝皮、拔毛、無情宰殺的命運。
非人,由不耐天人之恣情五欲而生嫉惱,爭討廝殺,致使肢斷體傷,血流成河。
天人因放逸無度,待五衰相現前時,觀知後世受苦無邊而惶恐萬分,體如熱沙上的魚身,坐立難安。
同樣每個人呱呱落地之時,沖口而出的便是一聲”苦啊!“為什麼叫苦呢?因為業報之身忍受不了刺痛,嬰兒剛生下時皮肉細嫩,被父母的手、衣服及寒熱氣所觸及時,極端難以忍受。但別喊的早了,這才是痛苦的開始,後面依靠此身將感受無盡的痛苦。
此身如製造痛苦的機器一樣,所得到的安樂也是依靠其他受用物所產生,如衣服、飲食、房屋、住宅、車乘等。所以我們為什麼珍重愛惜此身呢?如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中雲:”人苦從身生,安樂由它起,身是眾苦器,雲何重此身?“為了營辦滋生之具,一生忙碌奔波,造十不善業。怨敵若真誠相待也會被感化,從此永不為害,但此身種種將養卻不思圖報。為了它我造下種種惡業,但它卻棄我而不顧,色力衰減,氣力頹廢,乏弱無力,最終成一堆不淨亂肉僵屍。耗盡畢生精力,所得下場不過如此,剩下我無依無靠,孤獨淒涼,慘兮兮的步向黃泉幽途,下世它所造下的三塗惡果由我償還,每一思及,悲從中來。
我很倒楣降生在這八苦交煎的五濁惡世,但眾生心中卻很真切希望得到幸福快樂,避免無端的憂惱苦楚,但不幸的是與這苦根苦苗苦果的身體結下了不解之”怨“,離也離不得,舍又舍不掉。怪我太傻,總希望盡我所有的一切都供養奉獻給它,希冀從中能獲得安樂,然而我這樣的錯誤想法註定了這一生多災多難,痛苦不堪。所以聖天菩薩明確的告誡我們,此身無論如何享受、愛護都永遠無法超越和改變痛苦的本性。比如無論以何方法也無法將黑炭洗白,或者如俗語所說”雞孵鴨子枉費力“。所以希望身體改造成安樂的本性永無可能。
有人會想,當自己飛黃騰達之時,意氣昂揚,著華衣麗服,吃美味珍饈,住金壁輝煌的高樓大廈,乘坐名牌高級轎車……其中不也樂趣無窮嗎?但莫忘了此身如惡劣僕人般無法滿足,寒也不行,熱也受不了,饑也不行,飽也難受,坐久不行,站久不行,行久也不行,臥久還不行。百般討好,它卻無厭。將它養得白胖柔嫩,但當蜂蜇蟲咬、風吹日曬、荊棘劃刺,略蹭一下皮破血出,如毒蛇般不能觸動,稍動即生大苦,歷盡千辛萬苦所得安樂極為稀少,不樂的苦受卻接踵而至。
大地上無論尊貴卑賤的人,日日都被身苦所害,安樂有如旅客,暫作停駐,馬上遠走。痛苦卻如惡劣的主人常時相伴,在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它一刻不離,而且隨著不斷的衰老,苦漸漸的增加。此身寒熱饑渴所逼迫,四大毒蛇雜居其中互相淩逼侵奪,只會倍生諸苦。
不但此身之色蘊是苦,而且受蘊也是苦,因為它也是苦諦所攝的業障漏法。
受蘊是苦的本性,一切的苦受、樂受、無記受都是漏法業障的產物,于產生時被貪嗔無明所束縛,因此種下未來的苦因,這樣迴圈連續盡于未來受苦無窮。凡夫之受都是從虛妄分別所生,並被其緊緊束縛迫害。如受樂之時被貪欲受心所驅使,由此造作惡業;受苦時被嗔恨心所驅使,由此造作惡業;感受不苦不樂時,被無明所蒙蔽,不能解脫憂悲苦惱。《持世經》雲:”譬如雨滴水泡,有生有滅,無有決定,凡夫可湣,為諸受所制,為諸受所縛,馳走往來,從身至身,輪轉五道,無有休息。“
想蘊是苦的本性,想雖然有很多,各不相同,但都是由無明不能覺知法性、顛倒執取諸法之像。因為輪回中的一切迷亂顯現法,都是因為顛倒妄想所產生,所以妄想是輪回根本,是痛苦的淵藪。如心識錯亂時,將花繩見成毒蛇,並妄取蛇像引生痛苦怖畏。《出曜經》雲:”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經中說明一切煩惱貪欲都是妄想分別所生。
行蘊同樣也是業障漏法的產物,其因果體都是痛苦的。此行蘊從顛倒分別產生,凡夫人被行蘊所束縛,貪著不舍,從而進入無明癡暗的堡壘中。行蘊造作樂行得樂身,造苦行得苦身,造不苦不樂行得不苦不樂身,得這樣三身之後同時產生貪嗔癡,由三毒看不到諸行的罪惡,不能清淨身口意三業,行不清淨,所以墮入不清淨道中,倍受諸苦。
識蘊是苦的本性,凡夫識蘊是有漏業所攝之果,不出苦諦,凡夫人以覺現分別、憶想顛倒對應的虛妄所束縛,以憶想分別為識,貪著見聞覺知等法,善惡等識相續產生,不斷在識中執著我我所等,貪著識蘊,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由此可知識蘊全是苦的本性。《持世經》中雲:”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
可見彼五蘊生滅所逼迫,是苦的基地;眾緣所維持是病的根本;產生煩惱的不淨物;無有獨立性,不由自主受它支配,被病老死所毀壞,從而招來種種不幸與災殃;是一切怖畏的庫藏,為世間名利等牽制動搖;被內外因緣及自然規律破壞逼迫,無法救護,不得安穩;是有漏法;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因;是貪愛、邪見、罪惡、雜染法的所緣境;……故而確實是苦的本性。
頌曰:縱現樂亦遷變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輪回中雖然看似有安樂,但因為它是遷移變化的原故,所以也是引生痛苦的因。
全知大法王無垢光尊者說,三界六道的一切法,都是變化性、無常性、痛苦性,被苦苦、變苦、行苦所折磨的眾生沉溺於水深火熱的輪回中,真是悲慘。痛苦的本性是苦苦,由樂變為苦是變苦,無論苦樂刹那變化是行苦。大聖文殊妙吉祥菩薩的應化身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雲:”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那麼有人會問,一切眾生真的都在受苦嗎?不一定吧,不幸轉生在三惡趣當然是沒有安樂可言,但安住於無色界、色界禪定,享受欲界天種種欲妙的天人,生在溫柔富貴鄉、處於權勢尊勝位的人們,又怎能說沒有安樂呢?就是一般的黎民百姓,若是妻賢子孝,吃穿無憂,也是生活得其樂融融啊。
真的如此嗎?暫不忙說明對錯,且引教據理,就人生在世的際遇分析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中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在此,佛陀將業障煩惱充斥的三界輪回喻為危樓,朽腐敗壞,危機四伏,大火四起,即將成為灰燼。其中,羅刹厲鬼、兇神惡煞狂飛亂舞,毒蛇猛獸縱橫出入,互相殺害損惱。佛陀不由得興大悲而用盡方法勸誘引導令出其中。全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中也說:”於三惡趣中主要為苦苦所惱,欲天諸人眾,主要為變苦所惱,色無色界天眾,主要為行苦所縛。是故無論於輪回中隨生何處,皆為痛苦之性,猶如火坑,故當斷除貪欲之心精勤於解脫道也。“三苦平等逼迫於三有一切眾生,如《毗奈耶經》雲:”輪回具苦蘊,苦苦與變苦,行苦八分苦,眾人受劇苦。“人們被煩惱的繩索所牽引來到這世間,無論你如何掙扎奮鬥,只要沒解脫輪回,就註定擺脫不掉痛苦與不幸。在三有輪回之中,六道循環往復如水車之輪旋轉不息,眾生被無明昏醉,在輪回的大夢中,時爾天人、時爾修羅、時爾人、時爾畜牲、時爾餓鬼、時爾地獄,被煩惱的業識所鼓動,不斷投生,不斷死亡,但無論受生何處都被痛苦的幽靈追隨。痛苦的烏雲籠罩的三有中,痛苦熱惱無有止息,無法清淨,如處在四面燃火的深坑,如被猛獸追逐、怨家尋逼,如處囹圄牢獄之中,恐怖絕望,無有出期。
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體驗一下,我們是否被苦痛所緊緊羈縛,牢牢圍困。世間幸福美滿身心永恆安樂的人極為罕見,命運多舛,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四大不調身苦,心事難成神苦。《中觀四百論》雲:”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所謂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或”艱難苦痛繁雙鬢“。人生短短數十寒暑,都在淒風苦雨之中受盡滄桑。欲壑難滿,貪欲膨脹,物欲、權欲、色欲等等處處引誘,心中無一刻一時能安寧平靜,再加各種令人傷神費心的屑事縈繞斬不斷理還亂。人生自古都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其中的苦痛與辛酸誰也無法代替。有的苦可暫時通過醫藥緩和或控制,但很多苦自己無法躲避和改變,萬般無奈只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般的坐以待斃。一苦未消一苦又至,隨著時光的流逝,可怖的痛苦幽靈,卻加緊腳步向人們襲來,勢不可擋。如剛蹭破的肉皮上撒上鹹鹽,痛上加痛,苦上添苦,化膿流血;或如毒癰尚未痊癒膿瘡又發,父親剛死,母親又亡——個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自嘗自飲人生的這杯苦酒。所以無論生在何處,都只會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的感受苦苦。無著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雲:”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弘一大師雲:”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歡樂幸福似乎與人們的緣份很薄,苦苦追覓卻越來越遠,而且就算與你邂逅,很快就會消逝無跡,只留下無限的惘悵與恍然若失的悲哀。人們之所以對未來進行美好的憧憬與對過去無限的顧念,正說明缺少吉祥與安樂。幸福如絢麗多彩的彩虹,存在時美麗動人,但當失去時會引生更大的痛苦。變苦就是這樣,當人們傾心的享受著幸福安樂之時,它總是瞬間離去,讓人無法接受,悲痛欲絕。人生大戲場上最感動人的悲劇大都是最美好東西的毀滅。大悲觀音菩薩化身的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雲:”現在擁有的片刻安樂,瞬間也將變成痛苦。例如食用利益身體的飲食後,腹內飽足,覺得很幸福時,沒想到胃裏生了寄生蟲,突然患了嚴重的浪踏病,痛苦不堪。現在充滿快樂之時,突然被怨家趕走了家畜,大火燒毀了房屋,突然遭受病魔的損害,或聽到別人的惡語中傷等,快樂瞬間變成痛苦……“縱然如天人衣食自來,享受種種天境中的欲妙,但如龍樹菩薩所說,最終他們也會有樂極悲生之時——五衰相現,墮入惡趣之中。人中最尊最勝莫過轉輪王、國王、皇帝、元首、主席等,但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自然規律,世間沒有不落的太陽,當太陽的光芒最燦爛耀眼時,也正說明它即將衰落。在輪回的戲臺上我們也曾無數次扮演過神通廣大、福報無邊的梵天、帝釋、轉輪聖王。彼時縱橫自在,安樂無比,而今……?!曾經我們也是福蓋世人,德被四方,權握一手,君臨天下,文臣武將雲湧圍繞,號令八方,臣伏天下。處金壁輝煌之宮殿中,鐘鼓齊鳴,百樂齊奏,嬪女妃後擁簇左右,歌舞昇平,各種享用極盡華奢,而今……?!輪回劇的導演只會編導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爭、堆際必倒、高際必墮的悲劇。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丑角們正情景交融、聲淚俱下的置身劇情中時,忽然一聲鑼鼓響,帷幕落下,頓時茫然,不知歸處何在。當我們從尊勝快樂的地位一落千丈,處於貧困潦倒、失意悲慘的窘境時,才恍惚覺得世間一切安樂享受猶如夢景而黯然傷神。《入行論》雲:”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又雲:”夢受百年樂,醒時卻還無。“歎普天之下的群生,何不猛醒,認知真相,尋一條究竟安樂的解脫路!《親友書》雲:”世間應供帝釋天,以業感召亦墮地,縱然成為轉輪王,亦複轉成為奴僕。即使長期於天界,享受婀娜之天女,複墮地獄遭碎斷,感受極難忍之苦。長住三十三天上,足踏柔軟極愜意,複淪煻煨屍糞泥,同熏難忍之苦味。與諸天女相倚喜,美麗園中共嬉戲,複將為諸劍葉林,斬斷手足與耳鼻。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豔彩容,捨身步入無灘河,熾門難擋受熱浪,欲天界中大樂者,梵天離欲得安樂,複成無間獄火薪,不斷感受痛苦也。“總之,輪回中所謂的安樂、幸福、名稱、美譽,其實無一恒常穩固,皆是痛苦的本性。
如上苦苦、變苦屬苦之果,對此人們易於體會,但無論苦、樂、不苦、不樂,因其刹那遷變,最終一定會成為痛苦之因。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譬如肩負重擔,隨重擔荷負多久,就會有多久的壓力與不安樂,同樣五取蘊聚的重擔也是如此,只要一刻安住存在,就會有粗大煩惱和痛苦伴隨,所以是行苦。有了它,雖然現在未生起苦受,然而它會依靠各種途徑製造眾多難以名狀的痛苦,所以行苦能遍及苦苦、變苦等一切苦。而且我們所妄執的樂受,其實大都是這種痛苦轉變為另一種苦的一個過程。如長時行走奔波,稍事休息就覺得是安樂,但很明顯,這只是行走的痛苦轉變成安坐之苦的一個過程,其中根本沒有樂。若坐便是樂則再長時間安坐,也不應產生痛苦。然而現實恰恰相反。所以一切行住坐臥之四威儀,現見都會產生苦。所以一切行皆是苦。《四百論》雲:”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難陀入胎經》雲:”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彼,唯別受苦。難陀,然由彼被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于余余新生眾苦,妄想樂想,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來,生唯行生,滅唯行滅。“由此可見無記受住都包含了苦因,那麼苦受就更不言而喻,所以,五蘊每刹那間,都唯生苦。
戊二、了知五蘊是一切痛苦與過患的來源:
諸蘊乃為苦根本,三有所生皆痛苦。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有中所產生的一切全部都是痛苦的本性。
此五蘊身心是過現未來出生一切苦的容器,眾苦依之而住,苦苦、變苦、行苦充滿其中。且因其造作諸過惡業,成熟後世五蘊,並由此五蘊承受前世的一切惡業苦報,如老病死等。五蘊剛剛產生之時,就是行苦的自性,因為一切的行是隨往昔無明煩惱業力所轉。
五蘊是眾苦的來源,而且時時刻刻都被眾苦所逼,猶如烈火焚燒的薪柴,槍械射擊的靶子,蚊蟲密集叮咬的牛身,盜賊洗劫的村落。五蘊最初生苦,中間老苦,最後死苦。被猛厲的痛苦襲擊時難忍而愁苦,不堪容忍屈辱時淒苦,四大不調及與不悅意境相觸後生起病苦,重疾纏身令心中憂戚煩悶而悲苦,長此以往,憔悴呻吟並於內心焦躁絕望而慘然泣苦,不能如意求得心中所願而求不得苦……這樣從各各角度觀察,則深刻了知五蘊乃為苦本。
色蘊是遭受痛苦逼迫損害的緣,所以它是感受苦的處所。受蘊能感受領納痛苦,所以它是承受痛苦的容器。想蘊由虛妄分別而成為生起苦的最初之門,所以是苦的依處。行蘊與識蘊是作者與知者,所以是苦的源泉。《中般若經》雲:”須菩提,近取五蘊乃有漏法,故為諸苦之處,諸苦之所依,諸苦之器,諸苦之源也。“
有人會說:”止止不須說,我苦極難忍,何須反復說,不說苦如是,說之有何益?“他們認為人生本來就很苦,不說也知道,說了也不會減少,所以何苦零丁洋裏歎零丁,惶恐灘頭說惶恐。其實他們有所不知,佛陀宣說苦諦的密意在於讓眾生了知三有輪回中的一切內外諸法全部是痛苦的本性,讓眾生知苦,怖畏痛苦,厭離苦,進而修行斷苦。所以宣說苦諦必要極大,世人大多認為佛陀說苦是消極悲觀,其實自身有病強痛難忍,卻不敢尋醫問藥,或自知重疾在身仍不敢接受事實的人,才是悲觀消極逃避現實的無知懦夫。真正勇士如何對待痛苦呢?答曰:”誰無生死苦,我觀苦性空。“依佛陀開示五蘊身心如不淨室,外界世間純如一大火宅,眾苦充滿,若知怖畏即希求於中解脫之門徑。真歇和尚偈雲:”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為別人忙,老僧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三有中眾生的苦千差萬別,若欲詳知,當廣閱經論,如《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對六道作分門別類的講述。若人未能認知自身的苦,那麼對三惡道的痛苦更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反之,則會對三有輪回一切皆苦深信不疑。所以在此從人們自身所見所聞或親身感受的八種痛苦來介紹眾苦之相,有心之人多加審察體會。
一、生苦:人大多是胎生,所以住胎出胎之苦是在所難免的。中陰身介入父母精血明點中的一刹那間昏厥,再漸次經歷各種階段和狀態。這些生長過程在佛教經論裏都有專門的名稱與特別的描述。從初具形狀肢體完具時開始感受到胎中狹窄,居所臭穢難耐,如處牢獄,母親吃熱食時,如火燒身般灼痛,母吃冷的時,如溺冰水之中般刺痛,母睡臥時如大山擠壓,母飽足時如夾在山崖間,饑時如墜深谷,行動時如於空中飄動晃蕩。十月圓滿後,被業風吹動翻轉,頭下腳上。從狹窄的產門出來時,強拉硬扯,硬從不淨處鑽出。若母盆骨狹小,則母子俱亡,血流滿地如屠豬羊。而母親感受的痛苦也是撕心裂肺、痛徹肝腸的。初生時,細嫩的皮膚被冷熱氣所襲時,難以抵擋,當為洗濯擦拭穿衣之時,如剝皮如處荊棘叢中。《入胎經》雲:”次彼漸生一切腳節,從其糞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一切根悉皆痛楚,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於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因此祖師們喻之如活剝牛皮,眾蟲攢食,遍身膿爛糜壞,鞭抽等,寒不能穿衣,熱不能躲避,常處屎尿不淨之中,饑渴痛癢等等只能忍之奈之,嗷嗷啼哭而已。
二、老苦:到耄耋衰朽之年,腰似彎弓,發白如雪,皮膚皺紋遍佈如粗糙樹皮,牙齒稀疏零落,不知不覺中老之已至,體力衰減,官能減弱,縱有可口美食也難消受,入口如嚼白臘,無有味道。老眼昏花暗濁,看任何景象都模模糊糊,耳朵漸聾,所聞聲音混亂難辨或聽不清楚。心越來越昏鈍,記憶模糊,迷迷糊糊。牙齒脫落口齒不清,說話語無倫次而且喜歡囉嗦。四大力量減輕,所以不能承受寒熱,稍熱即覺酷熱難當,稍涼又覺寒冷徹骨,衣少覺得單薄,多了又覺沉重。此時眾痛紛湧而至,致使惡疾纏身,渴望五欲享受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心不堪能,稍不順心便耿耿於懷,鬱悶不快。心眼極多,無端生嗔恨心、煩惱心,常處迷茫悵惘苦惱之中。行住坐臥特別艱難,坐時如大石墜地,起時如力拔木樁,行時步履龍種,躡手躡腳如孩童捕捉麻雀的樣子。而今的老人都是”現世美“,一味講究物質享受,可是到此日暮途窮之年,如老狗啃幹骨,無力無味,內心沒有什麼寄託,見兒女各奔前程,各圖己樂,更加煩燥難受,心中很渺茫很淒涼很害怕,不想多活,但又怕死。所以現代文明下的老人就更加痛苦。若他們能信佛念佛將是何等幸福啊!
三、病苦:四大假合之身稍不調適,則風、膽、涎百病纏身。即使是身強體健,血氣方剛之人,若一朝染病在身,頓時體力消失,四肢乏軟,臥榻不起,如中彈之鳥。被迫接受難聞難咽的苦藥,針炙等諸多苦痛。有的病痛徹骨髓,無有片刻停息,有的病群醫束手,眾親哀泣。有的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自知病入膏肓,心中增上無限的憂傷與怖畏,晝夜沉浸在痛苦憂忡之中,徹夜難眠,心中焦慮,神情恍惚,漫漫時光度日如年。很快身肉消瘦,皮膚乾枯,坐臥不寧,如熱沙之魚,肢體無力,行動艱難,手腳酸軟沉重,眼神漸漸灰暗,口中想說話但有氣無力,見人飲食心中羡慕,但無法享用,縱吃下也只能全部吐出。若患重病無醫無藥無人照顧那就更加痛苦難言了。細心的人若能注意體味自身曾受的病苦,並且觀察周圍的人群,一定會對病苦有個深刻的認識。《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脫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嗔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四、死苦:無論男女老少死亡對他們都一律平等,不徇私情。當它冷酷地降臨之時,無論高高在上的主席元首,文章蓋世謀略超群的要員,叱吒風雲馳騁沙場的將軍,或是財富如山腰纏萬貫的豪富,貌如天仙千寵集身的美女,都與普通的黎民百姓無別。往日的氣勢如雲消霧散,強痛逼迫折磨身體,身心即將分離,看著嬌妻愛子,念著如山財寶,想著美妙欲樂,依依不捨難以割離,伎倆用盡而回天無力。惡趣境界悉現目前,回想此生多造惡業,毫釐善法未曾修持,內心恐怖絕望,無依無怙顫顫驚驚地步向後世。此時四大冰消瓦解,如活生生的烏龜被剝下龜殼,或螃蟹落入滾湯之中極為痛苦。睜著恐怖而絕望的雙眼,手抓胸口,一氣不來,長往而不返,頓成死人。真所謂”萬般世事一旦休“。《致弟子書》雲:”儘管死主踐踏自頂上,然我絲毫未曾覺察到,生起如同金剛之憂愁,心靈感受痛苦之折磨,親友悲痛哭泣淚漣漣,當知為如金剛苦所壓,氣息分解巨苦所逼迫,如入極其難忍黑暗處,精心悉力所護之身體,相識已久即將捨棄之,閻羅王以繩索緊束縛,縱拽頭髮放聲大哀嚎,彼之嚎聲已為諸親友,各自哭聲淹沒而不聞,於難行河磐石淤泥間,鋒利荊棘叢生諸險途,兇狠閻羅獄卒持繩索,系頸棍擊驅趕而帶走。
一切有情都欣樂厭苦,人類更是希冀萬事如意,所以耗盡一生不擇手段追求財色名利,認為只要擁有了這一切,幸福快樂就會相繼紛呈。如此不明咎理,盲目執著,只能破壞了一切美夢,如寂天菩薩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為實現膨脹的貪心欲望,如飛蛾貪求色法而投火被焚,如野鹿貪聞琵琶妙音而慘遭殺害,如蜜蜂貪著花香而悶死在花蕊中,魚兒為誘餌所欺而遭捕殺,大象因貪著清涼之觸覺而亡命於淤泥中。所以貪享五欲如飲劇毒,世間劇毒也只能喪人一命,而五欲劇毒卻能斷取生生慧命,奠下無邊地獄的基石,令人永世不得超生。毒藥用咒語與解藥可消除毒性,善巧的醫師亦可令之造福人類,但貪欲毒心卻永遠無法解救,它可將人間變為地獄。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雲:“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捨棄。”以貪欲之毒心機關算盡,想風流萬世,流芳千古,不知無常前來催命,仍舊花天酒地,不待兩鬢斑白,閻羅王已來索命。眼前逞風流快活于一時,死後千生萬劫受大辛苦,將根深植於地獄之中。一旦命根斷絕,四大的風刀剮割,手腳抽搐,肝腸痛裂,妻子兒女愛戀,骨肉親友圍繞亦無法挽留,古人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活著的空自悲啼痛切,死者免不了神識奔波,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四顧沒有一個伴侶。過奈河橋,所見無不令人悲傷酸楚,入鬼門關,遇到的悉皆痛烈淒慘。世間才過七日,陰間已押往面見十殿閻王,判官據實審案不顧人情,獄卒稟公辦事不講義氣。平生作善送往人天善道,活著頻造惡業的則押赴鐵汁油鍋之中,灌注銅汁致使周身血肉一時糜爛,吞吃鐵丸,滿喉生煙,入寒冰中,皮膚凍裂,如蓮花開綻,遭銼鋸則血肉淋漓,經千刀萬剮之後,業風一吹,又復活起,再次命終之後,獄卒大喝一聲,重又複生……人間經過百年,獄內才一晝夜,《延光集》中雲:“鑊湯爐炭詣幽壤,劍樹刀山聳太清,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牛頭始放行。”
人生到頭或一把火,或一坯土,最後成為糞土。從前恩愛,到此成空,往日英雄,如今何在。所謂:“淚雨灑處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而鴉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下場大都這樣,世人為什麼不猛然警醒?寒山詩雲:“目前試問旁觀者,自把形骸仔細看。”敬請大家睜開慈眼,趁早向道,翻身跳出迷津,彈指裂破愛網,不要再作生死活計,早備解脫資糧。
五、愛別離苦:相親互愛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相惜相憐,欲長相廝守,共用快樂,同度時光。然而古人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骨肉情深,親人意厚,豈忍輕別?但如俗雲:緣至則聚,緣盡則散。縱然諸般現實令人心碎,無法忍受,但誰也無法抗拒。牽衣話別之時,淚流滿襟,依依難舍。上路的人一步三回頭,送行的人目送親人的身影消失于遠方,心中無限酸楚,天地驟時淒涼。所謂:“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又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尤其是為人父母者,對兒女投注了所有的愛心與精力,每一根神經都為之牽扯。如我等三衣一缽而長往他鄉,只留下為我們日夜操勞、殫精竭力的老父老母孤處空房,牽揚掛肚。黃昏晚風中向著我們所在方向眺望,無奈不得蹤影,盼到天黑方才失望的回家。父母生養我們一場,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愁悶痛苦和以淚洗面的殘生。身為佛子,曾經幾度思憶父母的深恩,幾度為他們的安樂著想?很多出家人視父母之悲痛于不顧,並說“活該”,不聞不問。或體知父母眷戀之情而生貪染,欲舍道還家,奉養父母。細思量,這二種心態都很不正確。俗語雲,百善孝當家。佛教弟子孝敬父母,當盡真正的大孝,那就是成就佛道,度化一切曾為父母的有情趨入佛門,獲得解脫。出世佛子當舍暫時之小孝,辭親割愛,發大菩提心,背井離鄉,修持正法,回向父母為主一切眾生,若方便時可作善巧引導。若父母的善根因緣尚未成熟,就當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精進成辦道業。
經中說我們曆劫以來與父母妻子別離時所流淚水若彙集一齊,四大海無法容納。而且在輪回中親怨不定,父母兒女妻子朋友仇怨種種身份關係混亂交雜,今生的親人來世可能成為仇怨,昔日的怨敵也可能就是現今的兒女、妻子等自己極為痛愛的親人。總之輪回轉生之中極為可悲可憐可羞。所以從內心中對愛別離有個系統的認識,對輪回萬法生起極大的厭煩,捨棄庸俗貪戀,發起出離心菩提心方為正途。
六、怨憎會苦:人生真是難以捉摸,親友不想分離,卻偏偏天各一方。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但為什麼不想見害怕見的仇敵怨家卻又要常常相逢,擔心受怕痛苦難言。怨憎會的內容有:遇到怨敵仇家生起憂慮,害怕他懲罰自己;害怕惡名遠揚,聲名狼藉;怕受到他人譏諷嘲笑、謾駡、淩辱、謠言四起;害怕痛苦、憂惱、死亡;擔心違背捨棄正法。如上是當遠離憎惡之苦,但似乎怕什麼它卻偏要來。所以遇到這時內心非常痛苦。如世人為爭財物權勢等而結下深仇大恨,雖四處逃匿,但仇人緊緊追隨,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如喪家之犬惶惶乎不可終日。一旦狹路相逢,嗔心大發,各拔刀劍,都想治死對方,此時心中極大恐怖。或者世間人為了財物的積累、守護、增長防備怨家盜賊的侵奪也感受很多痛苦。所以作為求解脫的人,應當徹底放下一切世間財物,不要以貪嗔而護親害怨,將煩惱撓心之事全部拋開,當生厭世畏苦之心,當以平等心、慈悲心如往昔高僧大德,捨棄塵世紛撓,住深山大澤中,草衣木食,如鳥獸般修法度時。
七、求不得苦:人們索求的東西很多很多,一言蔽之,無非安樂幸福。然而人的貪欲如無底洞一般,是無止境的,所以決定了人們必然都要感受求不得苦。古往今來的世間凡夫,能透過此關、不被求不得苦煎熬的又有幾人呢?尤其在當今時代人們特別注重外在的物質享受,不調整自心的平衡,被日新月異的物質文明,搞得眼花繚亂。無止境的貪戀,不停息的追求,使得今人的微笑只代表稱心,而淚水只為了失意。古人雲:木為木累。佛陀告訴我們知足少欲,知足常樂。為了漫無休止的輪回屑事,有何實義呢?沒有前世的福報因緣,即使嘔心瀝血苦苦追求尋覓,也只能是竹籃打水勞而無功。虛浮的功名財色權勢地位是累世行持善業的果報,單憑今生的貪欲與惡劣手段,只是在修築通向三惡趣的高速公路,而根本不可能得到安樂。如此墮入輪回深淵,感受無量大苦值得嗎?反之,如果把追求世間名利財色地位權利等精力用於修學佛法上,立下不得佛果死不休的誓願,何須輪回至今?早已成佛多時了。輪回的屑事放下就會完結,不放下永遠也做不完。解脫的事業只要去做很快就會圓滿完成,而且一勞永逸,沒有後患。可憐我們無始以來象毛驢一樣,為了一把劣等的草料而艱辛負重,輪轉不息。所以,睜開雙眼吧!將生死輪回的一切活計通身放下,作一個自在逍遙的無事人,完全依止噶當四法去行持,“心依於法,法依於貧,貧依於死,死依於乾涸之壑。”
頌曰:如是盡力作思惟,此皆蘊聚過患故。
這樣對三有輪回中的一切苦,儘自之智慧力作觀察思惟,了知一切一切過患都源於五蘊身心。
做任何事都要有顆體察入微、周密細緻的心,然後腳踏實地真實的行履。切忌瞞盰籠統,粗知大概不去細究,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或流於口頭,眼高手低,這樣窮盡驢年馬月終將一事無成,到老大之年徒自悲傷。所以真為生死求解脫之人,不應徒浪虛名,自誑自欺,應對輪回中的一切痛苦從自己身邊慢慢擴及到三有一切有情,從人擴及到阿修羅、天人、餓鬼、畜生、地獄。或按經論的開示去思惟觀察,或對親自見聞之苦作觀察思惟。內心油然生起三界無有一刹那的安樂、輪回誠該出離的強烈厭離心,徹底斷除樂的顛倒作意,發起猛厲的解脫意樂。若此心生起具有無量功德,戒經中明示,若生起出離心不說聞思修行,就連無記的威儀如行住坐臥,吃飯穿衣,洗面漱口都成為解脫資糧。《入行論》中也說,如果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弘一大師曾說:“音近來備受痛苦,而道念因之增進,佛稱八苦為師,誠確論也。”因此不是說必須讓我們到地獄中受苦,而是通過觀察苦,對輪回的根本我執及煩惱惡業徹底拋棄,要將斷除它們的善心發起。生起後祈禱上師三寶加被護念,賜於最勝安慰,增上穩固信心,成為真正的佛子沙門修行者。不但要知道一切苦的現象,而且要了知一切苦的根本和來源,斷然看破輪回屑事,了知有漏蘊身都是痛苦的本性,遠離對它們的追求與執著,放下,自在。如《三主要道論》雲:“知已於輪回盛事,不起刹那之心念,晝夜唯求解脫心。”若此觀察基礎打得扎實穩當,下麵當趨入安住修持。
頌曰: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為苦與患,諸蘊故為痛苦源。
有漏法的五蘊之中即使極微小如針尖許,也都是痛苦與禍患,由此可知諸蘊是痛苦的來源。
《親友書》雲:“仁者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知五蘊是現在苦苦變苦之器,是行苦之依。是無量眾苦的承受和製造者,是煩惱生起的根本依處,又是煩惱業障的產物,依之產生一切痛苦與煩惱。所以五蘊從裏到外,乃至微如針尖之處,無非是生起業惑煩惱我執痛苦的罪魁禍首。宗喀巴大師說,如果沒有真實思維苦諦,發起厭離生死輪回之心,求解脫只是空口說白話,一切所作所為都落於無明業惑集諦之中。如果沒有思維集諦,善加了知業惑生死的根本,猶如射箭時沒有瞄準目標鵠鳥一樣,無法成為斬斷輪回繩索的智慧寶刃。不知世間法的本性,不解出世道的真諦,即使聲嘶力竭的叫喊求解脫,也只是虛勞身心,徒增傲慢,於究竟解脫果無甚意義。
戊三、安住修習痛苦:
頌曰:猶如不淨污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
凡是與三苦相關之三界所攝五蘊有漏身心均是痛苦的根本,猶如臭穢不堪的污泥髒水,如烈火灼燒的火坑,如羅刹洲。將心安住在此痛苦本性的定解中。
通過上文方方面面的觀察與推斷,行人應已經明白了三界一切蘊聚法的本質是痛苦,但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傾心思維,不斷加深認識,穩固見解。因此不但要觀察痛苦而且要安住於痛苦的定解之中。這並非說讓我們接受忍耐痛苦,而是從心深處識知三界中一切積聚法的本質或特性就是痛苦,並且用心去體悟它確實如此。通過這樣的程式加深,增固這個認識,直至發起厭患三有一切境界的出離心而專心一致的希求解脫正道,隨學往昔諸大聖者深知漏法的本性,隨時隨地的憶念安住,頃刻不離一切漏法都是遷變無常與過患痛苦的定解,從而破除無始流浪生死的深固顛倒妄執,獲得解脫。
通過以上的觀察,心中自然可以安住這樣的境界:輪回中的一切萬法,確實如污泥臭水般不可一時一刻親近。真實作觀時,不但自見此身為死屍,而且身邊諸人悉皆如是,乃至十百千萬,一個國家乃至十百千萬國,一南贍部洲,乃至四天下,皆遍佈死屍。若修膨脹觀時,四天下全部膨脹、敗壞、血污、膿爛、青瘀、散亂、白骨等。如是閉目時見世界都無非是僵屍,彼等漸次膨脹,血塗,糜爛,發膿。不但人是這樣,而且馬、牛、羊、豬、狗、飛禽、走獸等等都無非是死屍。不但有情界如是,而且器世間也是如此。飲食如蟲如糞如尿如膿;衣服被毯猶如爛皮爛肉;錢財珠寶如臭爛毒蛇;谷米糧食如死蟲幹蛆。舍宅田園,王國城鎮,大地山川林藪都一時爛壞,不淨充滿,流溢滂沱。臭氣熏天,令人窒息,掩鼻不暇,作嘔發吐,可惡可厭。或者觀自身糜爛發膿,血污不淨,從大小便道中膿血蛆蟲汨汨流出,腹部破爛,見心肝脾肺胃等,八萬四千蟲上下翻轉蠕動,臭穢可惡,觀自之身比死狗還可怕,一切可愛男女亦複如是。
複觀此身三苦八苦無量不可思議諸苦,以及內心貪嗔癡煩惱撓擾,種種邪惡分別顛倒妄想紛然擾惱,四大淩奪相互侵逼,此蘊身內外渾然一大苦所,猶如火宅四面大火熊熊燃燒,上下交徹,晝夜六時煎熬,受無量苦。我身如是,三界之中悉皆如是。
複觀羅刹洲中羅刹女充滿,她們幻變為面似桃花溫柔慈愛,並且柔聲細語的妙齡少女,引誘諸多男子悉心相投。開始時生活似乎很甜蜜,然而羅刹女們卻日夜想著吃掉他們。所以在沒有飲食之時,羅刹女便用纖纖素手含笑丹唇如米銀牙,撕碎男人們的皮骨,飲盡他們的鮮血,咀嚼他們的筋肉。輪回中看似美好的尚且如此恐怖,何況種種怖畏、憂惱氾濫,又怎麼能安然無畏呢?佛在《雜譬喻經》中用生動的比喻為我們描述了一幅輪回生死圖:無量劫之前,有一個人,經過曠野之時,被兇猛惡象追逐,驚慌失措,倉惶而逃。見一口枯井旁有一樹藤,即攀著樹藤躲進井裏。爾時,有白黑兩隻老鼠交替啃咬樹藤,在井的四壁有四條毒蛇圍繞,想咬這個人,井底下又有一條大毒龍,等著他墮下。此人心中害怕象、龍、蛇,又擔心藤斷,如熱鍋上的螞蟻。此時樹根上有五滴蜂蜜滴入口中,心中頓覺安樂無比。可是樹搖蜂散,下蜇此人,野火又起,燃燒此樹……
佛說曠野代表無明的漫漫長夜,人比喻三界一切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藤喻命根,黑白二鼠喻晝夜,啃咬樹藤喻念念生滅,四毒蛇喻四大,五滴蜜喻五欲,群蜂喻非理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從這個比喻中便可窺見,我們耽執沉溺的這個輪回是何等的恐怖可怕。在自覺的同時還不應忘記尚未皈依佛門、不知生死怖畏、甘墮輪回流轉的愚迷眾生。他們不信佛法僧,深溺無明海,常為業風所吹,時為煩惱浪所漂,於大火坑中埋頭大造十不善惡業,現世碌碌度過一生,來世墮入三途惡趣之中,何時何日方能複出?我等志求無上菩提的大乘學人,不但自己厭患三界,而且應想方設法教化一切眾生厭離如不淨廁,如污泥沼澤,如火坑如羅刹洲的三界,勸導他們自強不息趣向解脫。
以上痛苦的修法開示完畢。
丁四(觀修人無我)分二:總述人無我、安住修習。
戊一、總述人無我:
頌曰:然此痛苦所依處,異體無常蘊聚中,
何者乃為所雲我。
然而此痛苦所依之處,眾多不同支體所組成的無常遷變的蘊聚之中,究竟什麼是人們所謂的“我”呢?
追尋痛苦的來源,得知就是五蘊身心。而它又是刹那生滅,無常遷變的。凡夫執著的這個有漏身心,有色法心法,林林總總的眾多分類,各自不相關的不同異體,都是可分析割離的。
現在我們用個推究法,細細看來,如此諸多分類之中,到底那個是人們所執的“人我”、“自我”、“補特伽羅”。
若身體是我,可見人的全身由二百零六塊骨骼組成,那麼就有二百零六個我嗎?或問頭是我?手是我?腳是我?……這樣我會成為成千上萬個。如此分析,所謂的身體是我也無法成立。若心是我,則有受想行識,其中每個又有諸多分類,則我也成無數,而且千差萬別。若是身,則氣斷後我如木石般不動;若是心法之四蘊則刹那不住,千差萬別,我也成了無常遷變的。如《中觀四百頌》雲:“地上惡異熟,唯見為損惱。聖者觀三有,等同備宰處。若識不正住,世說為顛狂,則住三有者,智誰說非狂。”聖者們觀三有輪回無非火宅,眾生如同待宰牲畜,恒時受損惱苦害,而且眾生心識顛倒於無之中,橫加分別,妄增執著,認為有恆常、實有、自在、主宰,所以如瘋子心識狂亂,不能住于理智之中。又如餓狗貪吃不淨物一般執著這個是可貪染愛戀的,那個是應該嗔恨打擊的……稍加分析便會知道,誰也不會認為死屍是我,或散落的頭髮、牙齒、皮膚、血肉、骨髓、骨骼、內臟等是我。也不會認為苦受、樂受、無記受中的任一部分是我,不會認為想男想女、想好、想壞的某一分別心是我,也不會認為善噁心所是我,也不會認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個體是我。既然五蘊中每個個體不是我,那麼它們的總集體也又怎麼能是我呢?
總之,在五蘊身心相續上根本沒有一個我的本體存在。如《阿笈磨》雲:“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特伽羅。”世親菩薩雲:“此法外諸所執我,非即於蘊相續假立,執有真實離蘊我故。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回,無容解脫。”
修行者,如蝙蝠在一棵有五條枝的蜜果樹上歇息,想我可以在此樹上獲得果實,探尋了一枝,不見任何果實,這樣尋遍五枝一無所獲。所以斷定此樹無果,飛入空中,劣往他去。五蘊如五枝樹,修行者思惟觀察色蘊中,不見可取之我,如是遍觀其餘四蘊都無所得,從而捨棄對蘊的愛執貪戀。愚昧的凡夫執五蘊為我與我所,如屋主食後上床入眠,以異體、無常、痛苦之觀法而從夢中驚醒,生大恐怖,急忙找門要逃出。即修行人知道五蘊身心刹那壞變,無量苦火四面而起即將燒毀蘊身,所以精進修道尋求出離。依人無我智慧之門而安住在遠離怖畏具足安樂的寂靜涅槃。
若能修行證悟諸法無我,佛道即成,若不能修證無我,總是暫時修法或世間邪道。世親菩薩雲:“此涅槃宮一廣道,千聖所遊無我性,諸佛日言光所照,雖開昧眼不能睹。”說明涅槃宮殿,唯由無我大道方能通往。佛如赫日,佛語如光,照亮無我大道,但諸沒有信心、邪慧外道,雖啟開迷蒙的眼睛,仍然不能見無我大道。我們應當誠信佛語,專心修持人無我法。
五蘊四大假合的此身如幻、如夢、如水沫、如芭蕉、如陽焰,四大無主宰,則此身無我,反復尋找也了不可得。一切法中,都沒有我的存在。四大本空,於五蘊非有。無常遷變,痛苦不淨,隨緣生滅不得自在,所以無我。此引《圓覺經》作一總結。經雲:“晏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毛、發、齒、皮、肉、筋、骨、髓、礅、垢色,皆歸於地;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內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塵緣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自問自答說,正在行為動作的時候,怎麼知道沒有我呢?回答說,正在行動之時,一切都從因緣而生,才有三門運轉,但其中根本沒有一個主宰。所發出的音聲如風吹鈴響,隨緣運作如機關木人,都是業力所致,沒有我的體性可得。四大聚散,隨因緣而生滅,以至在六道中投生確實沒, 有個人我在六道中往來。《華嚴經》雲:“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由於因緣所以升天,由於因緣所以墮入地獄。如果說有實有恆常的我升天入獄,不是業因緣,那作惡為什麼不升天,行善為什麼不下地獄?我難道喜歡下地獄受苦嗎?所以善惡感召苦樂報應都是因緣,不是我的操縱。《唯識論》中雲:“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我思慮,為無思慮?有思慮,就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無思慮如虛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報故。所執我理俱不成,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若修習人無我法串習堅固,則會斷除很多痛苦怖畏,獲得自在輕安。此時一切修法功德都會衍生,出離心信心等會自然增上清淨。同時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上師善知識生起堅固信心,感激佛以不可思議悲心為我們宣說了四諦法門,精進修持解脫寂靜的妙法。誓願捨棄漏法,斷除業障煩惱。因為通過觀察與修習五蘊的異體、痛苦、有為、無常、無我等法,從內心體驗獲得覺受,是可摸可觸的真實,確實與實際情況相符無差,證明佛法是千真萬確顛撲不破的真理。為什麼能不信受呢?如大法王無垢光尊者雲:我心真如巨鐵球,或如石頭無有心。若能了知佛法用心體悟,則一切境界一切見聞覺知全部都是生起出離心趣向解脫涅槃的助緣,從而加功用力的走向寂靜涅槃。
戊二、安住修習:
設若觀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示散此中住。
設若能對我做面面具到的觀察,則可得知所謂的人我是本來無有的空性,如同河流、雨滴,或如空無一物的房屋,只是一個假像,並無實質。明確了這樣的本性後,當反復的串習使之融於自心引生不退轉的定解。這樣在心未散失他處之時,一緣安住。
以上主要是依靠教理抉擇並觀察,徹底明白了知“人我”“自我”“補特伽羅”是本不存在的空性,是本來無生的,不是通過觀察後才變成萬空,而是從本已來就未產生與存在過。眾生沒有認識這個本性,因五蘊起我見,因我見起我執而生死無窮。所以我們要解脫生死,就應當了知令我們縛于生死的根本與禍端。《定解寶燈論》雲:“執著諸蘊為我許,乃至未除以彼力,非能斷除煩惱障。”全知麥彭仁波切一針見血的指出輪回根本在於俱生我執,我執堅固地執著五蘊為我,以我執妄生好惡而造業,落入集諦之中,因果迴圈,生死無窮。但尋根逐源時發現五蘊當中根本就沒有俱生我的存在,依靠龍樹菩薩觀察人無我的五項理論,或寂天與月稱二大尊者發揚的七項理論徹底摧破瓦解俱生我,我沒有則俱生我執的對境沒有,這樣通過實踐證悟無我空性,現前無我智慧,獲得解脫果。而且按照小乘經論中的理論,承認五蘊身心在勝義的本性上,色法是無方分的微塵與無時分的刹那。在微塵與刹那法的本性上,實有自在的無分的我無法立足,可知勝義中無我。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從這個頌詞完全可明白眾生流轉的過程及解脫還滅的方法。通過如理觀察後,能徹底斷除俱生我的顛倒邪見,追悔往昔無知,從而沒有絲毫疑惑,在心中樹立起如山王般無法動搖的無我正見。若此見特別堅固則對治俱生我執也極為容易。如大日輪高懸空中時,一切黑暗一時遁跡。誠所謂“千年暗室,一燈頓除。”
爾今時處末法,人心多好虛浮,才從文字中聽到無我,覺得似乎是那麼回事,從而起增上慢,說悟說證,以無我理拔無因果,以無我理作擋箭牌,大造惡業,這樣販賣解脫法,欺誑世人,後果誠不堪設想。敬勸修行者應發大勇猛心,長遠心,務實心,具大剛骨,任他八風頻吹,管他五欲曰歡,我只知佛語不虛。為了生死,為求解脫,而刻心鏤骨的真參實學。
因為很多人都有宿世惡習,所以發問說:“雖知我是空,煩惱仍頻生,苦痛難堪忍,問師當何從?”答曰:應如古德所說生起真實信解,若具定解而不知如何修行我不相信,若真實修行不得受用我更不相信。所以根本不是法的問題,而在於沒有真實信法解法修法。
又有人問:“設若我本來空,怎麼去思惟憶念修行?”這種提問與前面問題犯了同樣的毛病。本來空但你無始邪分別堅固。所以現在用正的如理作意去驅除有我的執著,這樣邪正鬥爭,最後正見佔據心中,以修慧剷除我執種子,怎麼會略知無我就無事可幹呢?
所以聽的時候認真諦聽,如饑牛大口吃草,思的時候細細思維如牛反芻,修的時候如老鼠咬棺材。世間人為了暫時無義屑事都能聞雞起舞,臥薪嚐膽,我們為了追求無上解脫更應鍥而不捨的聞思修行。在一切時中不離法,體法、味法、證法,於出入定中實踐佛法。若能這樣,法力很快會在你的身心中起作用,而且效果顯著,比如一人雖患重病久時,但得遇良醫,巧覓病源而對症賜藥。病人于醫于藥倍加信賴,歡喜飲用,故能藥到病除,獲得自在安樂這是情理中的事。此時矯正凡夫的想法:進入佛法的八正道,安住無漏法味之中,這是佛子的不共優點,極為稀有。否則雖隨如來出家,外現僧相,但內心煩惱紛飛妄想紛呈,身在僧房心馳塵寰,二六時中與無常、痛苦、無我偶有交涉;而光陰任苒,歲月蹉跎,不苦學而信心難起,未真參法味無從品嘗,致使邪見之刺日多,煩惱之根漸深,信心之日漸晦,精進之鞭荒置。漸漸年高臘長,處於高位更加放縱,後世入三途中任千佛現身,也無法挽救,枉費無量劫來積善之果,袈裟底下失去人身,可憐可憐,何顏以對上師三寶?
佛陀已明明白白的為我們指示了解脫聖道,若依教奉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對法義有所覺受,即可趣入資糧道。資糧道的主要任務是積累福德資糧與聞思的智慧資糧。若正見生起則安住見解之中漸次入加行道。加行道的主要任務是心中時常憶念無常、苦、無我,漸次第六意識串習成性,並融入無我智慧之中。若第六識轉變成無我智慧,則入見道。此時一切修法極為自在無須刻意用功,如船入大海任運航行。時常安住見道所悟境界即為修道。最後一切顛倒分別及煩惱種子完全清淨,再無可修入無學道,其實修法也並非難如登天,只是一個修正習氣的過程而已,讓那些非常習慣熟悉的顛倒分別非理作意慢慢的淡薄疏遠,以至徹底驅除,讓陌生的正知正見反復串習薰陶,使它們與自己越來越親近熟悉,最後與自己的心打成一片如水乳交融。
俱生我執自然而然無須觀察就毫無猶豫的認為我我我,我的眼、我的耳……不須費力,但無我空性從來都沒生起過。若把它倆位置交換一下,相續中的正知正見能如此順理成章的安住,則一切顛倒的非理作意自然如命斷之蛇永不復生。那時一切俱生我與我所執如冰消瓦解,無我杲日高懸心中,綻放智慧禪定的花朵,散放濃郁的妙香。所以大家應把眼光向解脫方向轉,把精力向解脫道上用,當來有永恆的法宴任我們享用!
世尊在大小乘的一切經典中,都再三強調聞思修對每個修行人來說都同等重要,而且其次第不能隨便跨越,要有條不紊的循序漸進。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傳承上師都特別重視聞思修行,並苦口婆心的勸誨弟子,要謹遵佛語數數發起精進,聞思修並進。對教法的弘揚與傳播,是佛法興衰的關鍵。要振興佛法就要弘揚教理,培養僧材。如民國時期的太虛大師大力宣導培養僧材講經說法。能海上師、法尊法師等歷盡千辛萬苦入藏求法,樹立講聞佛法的芳規。只有佛理深入人心,才能使佛法根深蒂固,發揚光大,作佛弟子切不可置教法之興衰於不顧,切莫忘記循祖師們的腳步,繼續行持力挽狂瀾,扭轉末運。
此法如理如量的修持後,全知麥彭仁波切以比喻說明,內心會生起如此的覺受:自然覺知此五蘊如空屋,本來沒有我的存在,雖然沒有我但身心相續仍如河流相續以及天降大雨般連續不斷。其前後刹那都互為異體,前不是後,後也不是前。若前是後,則尚未存在的現在就應該生起。若後是前,則前面的永遠無法生起。一切眾生身心相續刹那生滅不住,如河流日夜不停的流淌,其中無主宰無作者,又如空屋般。麥彭仁波切又以形象的比喻為我們說明,如日暮黃昏之時光線暗淡,路邊橫置一條花繩,由於視覺的錯亂,誤見成一條花蛇,不由心生恐懼。但借燈一照或正睛細瞧,不覺啞然失笑。同樣,細觀五蘊中色蘊是微塵假立而成,受想行屬於刹那的心與心所法,識蘊是刹那的分別與無分別識,它們暫時的聚合怎麼會產生一個永恆、實有、不變的我呢?所以最初以第六意識分別心修人無我的總相,這個總相不能觀成如兔角、石女兒根本沒有。雖然在“沒有”上人無我與它們相同,但修人無我時卻不同,果仁巴大師在因明注疏中說,在修行時,心中要仔細觀想自己或其他眾生,而且要明清,當對這個眾生的五蘊起執著時,觀察此蘊身是刹那無常遷變的,是被三苦八苦所逼惱的,其中哪個是我?哪個是我所。了知其中根本無我,不起我與我所的執著,這時安住修,壓伏我與我所執。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初機修行人沒有廣說人無我,而是把側重點放在對修持人無我有極大助益的異體觀、無常觀、痛苦觀上,若此三如理修持,則人無我的修悟智慧便水到渠成。自在的安住於人無我的空性中。
丁五、開示具體修法的竅訣: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於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若心安住過久,不能繼續安住之時,則又如前一樣對異體、無常、痛苦、無我依次作觀察,引生定解,並安住其中。若一一觀察心容易厭倦煩亂,則不必拘泥于次第,時爾思惟痛苦,時爾思維異體,覺得哪個容易相應就觀察哪個,任其自然,過分勉強牽制反而效果不好。但無論如何,務使心融法中為關要。
頌曰:於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對上所示的內容數數觀察,有時觀他人的五蘊身心,有時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有時對總的所作法進行觀察,了知它們都是所作性,有漏法,是異體、無常、痛苦的本性,究竟證悟諸法無我。
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必須精進努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再三思惟法義,哪一法容易相應就全力以赴的思惟安住。如對他人產生貪嗔嫉妒等惡分別或他人損害自己時,對自他哪個起執著就去觀察它,並任力安住。有時統觀一切有為所作法無我,遷變,痛苦,令人厭舍,使人哀傷,渴望解脫出離。這樣依法思法、修法、住法,則無論任何煩惱都可對治,淨化相續。如此聞思修的智慧如上弦月般不斷增上圓滿,則雖住輪回如游花園,自在的享受法樂。
頌曰: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無論對何法生起貪著皆應依此破斥,總之,當斷除一切非理作意,恒時思察此四法的深義。
心對自他眾生的身心何法執著貪戀,都以異體、無常、痛苦、無我的法義去觀察它,若它的本性是此四者那無須貪戀它們,以此斷除一切貪染執著。此四法如金剛杵,任何貪欲及其對境都可摧毀。
末法時代,眾生福報淺薄,善知識罕少,難得腳踏實地的圓滿聞思,更加現代文明所產生的文化垃圾嚴重染汙眾生相續,引發煩惱烈焰,罪惡業障如火如荼,這樣的頑固相續發起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產生修法功德與驗相極為艱難,所以倍嘗物質文明的苦果——痛苦、空虛、無聊等。即使心生厭煩尋求解脫,卻將諸佛菩薩的教法視如故紙舊物,束之高閣,盲修瞎煉者比比皆是,著魔入邪的隨處見聞,而且把歧誤和黑帽子都扣在佛法上。嗚呼,誠可悲也。世人培育人才尚需百年,何況成為開悟成就的佛門龍象?如《地藏菩薩本願經》雲:“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所以,應當息心下意,讓煩惱火先平息下來,信心的皎月顯現出來,精進的鎧甲披在身上。這一系列的過程都由聞思修來完成。佛法為調心法門,首要的工作是讓法融入心。否則心中沒有佛法,不解佛法,不修佛法,不悟佛法,不證佛法,外面的一切都如影事,聲稱宏法利生也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有捨棄虛浮華奢,弄奸取巧的把戲,誠實、質樸穩紮穩打的切心、切身思維修行方能真實體驗受用佛法甘露妙味。如祖師所告誡:“老實修法”,“死盡偷心”。
最後起座時將觀察與安住修的一切善根都以清淨的發心殊勝為方便,依靠甚深的願文作廣大回向,尤其回向佛法興盛,因為佛在《獅子吼勝鬘經》中說一切願都可攝在護持興盛佛法的願王之中。所以回向佛法興盛功德最大。
頌曰: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於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
將非理作意的邪妄分別擱置,冷卻,讓伺察、安住之輪連續轉動起來,定解隨著伺察量的不斷增上,也日趨穩固,此時對種種所緣境都能在心中明觀其無常、痛苦、無我的本性。心相續中不間斷的如此觀修,其功用力如熊熊烈火將如草薪般的非理作意一一燒成灰燼。
在這裏開示引生定解的觀察修的重要性與它的功德,所以勸請修行人要數數伺察,如輪旋轉不息,即入定時安住定解,不斷穩固,出定後時時憶念此定解,通達熟練時,自在任運無須造作的于一切時處修持四法。此時對業障所現的一切毫無介意,凡所見聞無非修法的助緣,厭離心應運強勁,迫使身心加大馬力追求解脫,此時雖在世間而常離世間諸過。可以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頌曰:我于往昔諸時中,心生非理之作意,
寂滅分別眾相續,此位安置觀察修。
往昔未值佛法之時,我心中恒時生起非理作意,致使流浪生死之中,難得解脫。今天我應該以觀察安住修的正見武器徹底消滅剷除非理作意。
有人說沒辦法觀察和安住修,雖然很想修,但是如老虎吃天無法下口,不知從何入手,怎麼辦?首先不要著急煩燥,也不要對修法起厭倦心,做什麼事都有個習慣和適應的過程,所以一步一步來,先多讀頌詞,理解含義,把法義玩味的很熟悉,象刻在心上一樣,修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容易得到加持。此時再具體的觀察安住修。若書本一合,則“四大”法皆空,那思惟什麼?觀察什麼?又安住什麼?縱然學法量如海際而煩惱故我也是情理當中的事。又有一類人,在上師三寶的加被下,略解法義,稍稍體驗到一點法味就生大我慢,如老母雞才下了一個蛋就喋喋不休的叫半天,這只是喪失功德、毀滅法財的一個惡因而已。檢驗修法的真正標準是:內觀自己的信心、出離心、大悲心,看其是否增上,貪嗔癡傲慢是否淡薄。這是華智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全知法王如意寶所諄諄告誡,讓學人必銘記於心的最勝教言與叮嚀。
頌曰:設若生起疲倦時,對治伺察無力為,
諸煩惱亦尚未生,於舍性中而休息。
凡夫心力薄弱,稍事修持就不能勝任,很容易產生疲倦。此時觀察安住的力量發不起來,而且煩惱分別非理作意也沒有生起時,無須強硬著頭皮去修,而應於無記舍心中讓疲勞的心休息。
凡夫人心力怯弱,容易對修法起畏懼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每次禪修時間不宜過長,應儘量於輕鬆快樂滿足當中結束。這樣能夠激發對禪修的信心、勇氣與興趣。蓮花生大師雲:“初修禪座時宜短,座數應多如水滴,屋簷滴水短時持,如是久修定有益。”所以修法要鬆緊適中,如瑪姬拉准佛母雲:“不緊亦不松,彼有正見要。”禪座中的休息極為重要,本文中開示於一般的平等舍心中放鬆休息。若有般若正見當安住如幻單空或離戲大空性中休息。或有大圓滿的見解與境界則可將一切分別心融入法性覺空智慧光明中休息。如甯瑪巴大法王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虛幻休息》中所示,或如禪宗祖師瀟灑自在不離自心覺性而“饑來吃飯困來眠”,隨處歇腳於心性之中,那是何等的自在與安樂。
頌曰:一旦倦消復原力,又複如前分別察,
如是伺察之心識,正知正念而安住。
休息之後疲勞消除,心力恢復時,又要轉動觀察安住修的輪子,因為很久熏習的非理作意非常堅固,沒有很強的定解慧燈,靠暫時的壓制就如按捺水中葫蘆,一鬆手它又冒出來。所以要以正知正念守護心相續,不斷的以觀察安住修法與它鬥爭,逐漸穩固定解。古德雲:“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所以恒時用正知正念的員警看守自心,切勿放縱非理作意的盜賊入于心房偷去功德財寶。或者如溈山禪師所說,“旦牧一頭水牯牛”。要睜大雙眼看著它,緊牽韁繩,手中不離鞭子,一入田地壞人莊稼時,立刻發現,力挽韁繩,用鞭猛抽,讓它回到路上。這樣兢兢業業,小心守護,痛加鞭責,漸漸野性薄弱,最後馴服得溫溫順順,騎在它的背上,平平穩穩,歡然吹奏回家曲。
頌曰:設若忘失正念時,煩惱又複再生起,
見敵應持兵器般,分別伺察再發起。
倘若正知正念的慧眼稍一疏忽,這頭不馴的心牛煩惱的野性便又發作起來。此時主人應立刻警醒,將其調教,不能頃刻怠惰。如在沙場偶一疏忽大意兵器脫手落地,敵人馬上就要到來。此時刻不容緩,當敏捷的撿起兵器立刻將敵人制滅。
所以煩惱的敵人入侵欲斷我正知正念定解之慧命,於此生死關頭,我當速執利劍,將彼一刀了決。如《入行論》雲:“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複住於正念。”由此可見觀察安住必須輪翻交替進行,不能偏廢一方不可稍有疏忽。否則忘失正念,隨煩惱轉,已入虎穴尚不知危險。觀察修是為了真正的安住修服務,若習慣純熟不說白天,就連夢中也會如是修行。
頌曰:如黑暗中現光明,如是伺察分別心,
縱小於惱能妨害,大者治惱何須說。
如理觀察對於象黑暗一樣的非理作意,如光明一樣,所至之處無幽不照。如理觀察的分別心即使力量很小,也能妨害煩惱的恣行。那麼力量很大的觀修遣除煩惱又何須說呢?所以這樣的修法初時,雖然力量很弱小,也能壓制煩惱對它做妨害,隨著修力的增長強大,則其斷除一切非理作意、一切顛倒分別一切煩惱業障,簡直勢如破竹,直取聖者的果位也不在話下。
頌曰:輪回有為諸過患,如是觀知有多少,
無為涅槃量亦等,當知無上寂清涼。
三有輪回之中,以我們的智慧力觀察內外有為法的無邊過患,盡我們所知的量有多少,無為涅槃的功德也同樣有多少。故而當知,安住涅槃的境界時,寂滅了的一切煩惱苦厄,將化為最極無上的清涼安樂。
如眾生的五蘊可分成十二處,十八界,每一界處又可再詳細分析,以致無窮。同樣,輪回中的眾生無盡,煩惱業障無盡,那麼輪回的過患也就無盡。反之寂滅了這無盡過患的涅槃,其一一對應的功德盡海墨也難以宣說窮盡。《中阿含經》雲:“佛明達諸法,見無量善德。”《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雲何比丘!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號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恒水多乎?爾時比丘前白佛言:我等觀察如來所說義,經歷生死涕泣之淚,多於恒水。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無有異。汝等在生死,淚多於恒水。所以然者?于生死中亦更父母終雲,於中墜淚不可稱計。長夜之中父母,姊妹,妻子,五親及諸恩愛,追慕悲戀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又說在生死中所流血也比恒河水多。
而且其他經中說我們在生死中單單轉生為白狗的數量都難以言盡。曾經印度有位達磨多大聖者。一天,他正在為僧眾燒火,有兩位出家人久聞尊者才慧超絕、坐禪第一,前來參訪。當他們看到尊者正在燒火,就詫異的問道:大德聖人,您的威名遍滿整個南贍部洲,為什麼委屈自己給僧眾燒火呢?尊者回答說,你們應當知道,每當我憶念在生死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時,假使用我的頭手做柴薪為僧眾燒火我都再所不惜,何況其他的身肢呢?沒什麼難的。我於往昔五百世中,世世轉生為狗,饑餓渴乏。其中只有兩次飽餐,一次是有人飲酒大醉,在道路邊嘔吐,我得了一頓飽足。又一世作狗時,生在一對貧窮夫妻家,主人熬粥盛在器中,有事情暫時離開,我饑餓難當,把頭伸入器中吞食,飽足之後頭卻拔不出來,主人回來,嗔心大發,執刀將我的頭砍下。追憶五百世作狗的過程中,僅獲兩次飽食,還為此丟掉性命,所以深知生死輪回漫長而久遠。五道之中,任生何處,沒有不受苦的,所以我現在不怕辛苦勞作,又怎麼會推辭為僧眾燒火呢?
丙二(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分二:暫時清淨煩惱、獲得止觀雙運道。
丁一、暫時清淨煩惱:
何時修後於自他,五蘊及諸有為法,
了達異體及無常,痛苦本性與無我。
內心生起勝定解,勿須功用勤作中,
諸法見如破爛相,時能摧伏煩惱矣。
何時對自他的五蘊身心以及一切有為法,作觀察與安住修後,了達其本性為異體、無常、痛苦、無我。對此漏法蘊身的此四特性引生堅固殊勝定解,無須功用,任運觀察安住修習,能了知體驗到內外諸法破爛不堪,這時依修法之力即能輕鬆地摧伏煩惱。
在此開示修此法後所出現的驗相與功德。若如理如法的循序漸進,踏實修行,深刻了知內外一切凡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諸法都可分析割離成眾多部分,遷變、飄搖無常不穩固無實有,支離破碎,且每一刹那都為三大苦所束縛。尤其內外諸法都被行苦所逼迫,在這其中永遠無法找到什麼實體、實質、主宰、永恆的我。出入定都能任運憶念安住這個境界,一切時中都感覺諸法是支離破碎、無有一個堅固的實體,此時修法力極為穩固,可以摧伏煩惱斷除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不該因為出現一點境界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應了知分別心無始來含藏無量的種子習氣,所以修法的過程中也會引發出各種各樣相應的境界,如跋山涉水行走遠路則可在路邊見到般般景象,但不能去執著,古人雲:“莫愛風光無限好,此身猶是未歸人。”應以正知正念時常守護心牛,讓它刹那不離修法見解,切忌貪戀半路風光而耽誤回家。若已經獲得如上正量的驗相,則內心輕安自在,煩惱輕微薄弱,五毒煩惱逐漸退減,出離心、信心功德如夏日漲潮般一時湧現,對世間一切五欲八法徹底看破放下。但修法必須具足大信心與大精進方能出現種種吉瑞驗相。若一邊積資懺障一邊精勤觀修而不出現驗相,則諸佛菩薩說大妄語欺誑眾生,但這絕對不可能。如《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雲:“世尊!此日月輪可使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終無有異。”諸佛菩薩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絕對不可能欺騙我們。經中說寧可入拔舌地獄也不能說諸佛有妄語。所以面對如海的法寶,我們若不能浸潤其中、飽嘗法味,應當向自身、自心檢點反省。百丈禪師雲:“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所以我們對法要有強烈的欲求,如饑得美食,病遇良醫一般,全力制服煩惱分別心,根除種子,滌淨習氣。溈山禪師所雲:“研窮法理,以悟為則。”專研佛法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要大材小用,要把佛法的妙用發揮在根本上,要用法藥治好我們這些患了煩惱重病的病人。敬勸諸位切莫虛度人生耽延時光,古人雲:“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清真寂寞之鄉,愈久轉增意味。”
初學者由於無始習氣對佛法感到生疏,心情浮燥,難以入道。此時要耐心修持,戒驕戒燥,消滅妄想,死去偷心,堅固道心,以淡薄的心修法,日久功深,自然見效。如蓮池大師雲:“畏寒時欲夏,苦熱複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就是說眾生的欲求永遠無法滿足,但消滅妄想,降伏煩惱後,便無處不自在。否則出離心不強,道心不堅,沒有徹底看破放下,修法一時難以得力。這樣日久生疲生厭,必然落入世間八法、套上名關利鎖,難出塵寰。如《法句經》雲:“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侵,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內心中裝入、消融佛菩薩的經論及智慧,信心清淨,誠信因果,追隨佛菩薩的足跡去實踐,一定會達到他們的境界。
千生萬劫積累善根成熟,方能於五濁之時投身大悲世尊釋迦牟尼佛的教下出家,值遇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切勿錯過良機。看古今中外的哲學家、科學家或者各種外道,他們全部意識都不離非理作意的邪分別。即使偶有新發明或所謂的真理,不過是迷亂境界中的一些暫時規律,只能讓眾生更加迷惘。如一頭被蒙上眼睛的驢,圍著磨道打轉轉卻自以為經歷了千山萬水,以為已經造福人類,但有哪一位科學家不為痛苦逼惱?他們不斷的證明科學成果的錯誤與缺陷,沒有一個人發現永恆的真理,沒有一個人能解決痛苦的根本問題。只有佛法可以令眾生獲得解脫自在,任世界如何變幻,任別人如何打擊、辱駡,都安然自在,內心保持永恆的清涼寂靜。當我們獲得同樣的證悟時,生起無量功德,內心法喜充滿,自然而然會對佛法生起強烈信心與感恩之情。欲報佛恩而發四宏誓願盡未來際弘法利生,讓佛法的光明普照世間。
丁二、獲得止觀雙運道: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無濁之意海,
類似聖者自在境,獲得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視心性證勝觀,
此仍三乘所共許,亦為最初入門道。
顛倒妄想的風平息之後煩惱之波自然平靜下來,意海澄淨離垢,與諸聖者自在的境界相似,獲得寂止三摩地。當安住此寂止三摩地中之時,心自然觀照它的本性,引生證悟的勝觀智慧這是三乘道所共同承認的修法,也是最初入門的一個方便道。
趣向解脫涅槃的入門法很多。因為眾生垢障習氣根機的差別,所以佛開示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但都為趣入解脫涅槃,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然而止觀二法卻可賅羅一切行門,而且是最直接最緊要的。一切法門宗派所開示的修法都為達到現前此二法,最終入於止觀雙運境界,斷惑證真。漢地天臺止觀、賢首法界觀、唯識觀等。藏地宗喀巴大師的傳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廣說止觀。不但大乘,聲聞獨覺乘的最終修法也是引生止觀雙運境界。大小各宗止觀的意義雖然深淺不同,但都必須具足止觀。猶如車的兩隻輪,或鳥的兩隻翅膀,缺一不可。初下手時容許有所側重,但究竟而言,若偏廢一邊就是邪的修法。經中說:“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凡夫人被五毒煩惱撓亂不安,最初需以止的修法壓伏它們,使心如秋水平靜澄清,波浪不興。然後借助正見之慧日遣除隱藏在其中的煩惱種子,如斬草除根永不復生。所以止是定的源,觀是慧的因。如經雲:“無礙清淨慧,悉從禪定生。”所以想現前禪定智慧必須修止觀。
依以上開示的修法成就寂止,依寂止引生三摩地,安住三摩時觀照心性,證人無我、法無我的勝觀智慧,此時止觀雙運,寂照雙融,斷煩惱業障,證相應果位。如果成就定慧二法,那麼可任運成辦自他二利事業。
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這個修法是三乘的共道,是上乘法的基礎,所謂百丈高樓從地起,所以要扎實打基礎。從我本人來說,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信心很大,對這個法的信心很強,以前把頌詞背得滾瓜爛熟,行住坐臥都能憶念思惟法義,也曾多次相似的觀察安住修。此法確實對初學者特別相應,修後效果很顯著。這並不是說我依靠此法已經徹底斷除煩惱,證得聖果,而是能在粗大煩惱生起的同時,立刻了知凡夫人的過患,馬上樹立正知正念,用這個修法觀照起貪嗔的對境,很快知道自他都是業障漏法,是支離破碎的,是痛苦無常、無我的,煩惱立即平息下來。所以對這個法,我沒有一刹那的疑惑心,依此法百分之百能生起修法的功德,若基礎打得好,那麼逐漸對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正行也能順利修上去。這在我心中有個堅定不移的信解。我障深慧淺,心中特別明白,剛開始只能修這個法。由於幸遇大成就者的上師傳給我這個法,令我能觀察安住,所以此心甚為安妥,無須東奔西跑求很多高深的法。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收穫,每修一次都會法喜充溢。此法圓滿,可以得到聖者果位。
丙三(彼之必要)分三:成為大小乘顯密修法之共同加行、修後的功德。
丁一(成為大小乘顯密修法之共同加行)分三:略說顯宗般若及如來藏光明、略說金剛乘中的幻化網時輪金剛大圓滿法、正義。
戊一、略說顯宗般若及如來藏光明:
何時緣起如幻化,諸法本來無生故,
無有法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何時現見緣起諸法如幻化般的顯現,但正在顯現之時,一切都是無生的空性。在究竟時一切如幻的顯現為無生的空性,都同時消盡於法性之中,沒有一體多體法生滅法,常斷、來去法,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任何差別的般若大空性。
所謂:“大般若佛母,諸佛佛子生。”般若是諸佛之母,諸菩薩之正因。不但菩薩,連二乘聲聞若遠離般若,也不能得證羅漢果。《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緣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所以《大智度論》中也說般若是四聖者之母。
般若可分為基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基般若指法界的本性,無論佛出世與否,眾生成佛與否,它都恒時保持大空離戲的本性,從來都沒有遷移變化過。道般若觀待修道而言,又因入定與出定的差別而有出定的單空修法,與入定離戲大空性的修法。究竟的果般若就是實相法身的本性。所以觀待三種般若安立三種智慧,即文字般若通達基的本性,觀照般若通達道的境界,實相般若入於果的法身本性。
諸佛出世以種種譬喻言詞,廣說種種經教法理,無非使眾生理解,接受,了悟,趣入佛所證的境界。即《法華經》中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佛二十二年廣談般若,有的經中說,佛從成道至雙林示寂之間一直都在宣說般若。《護國請問經》中雲:“空性寂靜無生理,眾生未解故漂泊,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正理令彼悟。”正因佛的法身最尊最勝,具無量恒沙功德妙用,所以文字般若及觀照般若的功德利益也就無有窮盡。聞思般若功德利益也就特別大。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雲:“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在此頌詞中,前兩句開示菩薩出定時的境界。此時菩薩面前山河大地內外諸法都無欺的顯現,但正在顯現時,菩薩都能了知凡所顯現都如幻化物、如眼花、如夢影、如水中月、如穀響、如乾達婆城、如陽焰。其勝義的本性都是無生的空性,所以菩薩安住在這幻化空性中時,能徹底斷除有邊的實執。此時可顯現前所未有的很多功德。所以,特別是當煩惱正在顯現時,我們應即時覷破,安住它的勝義空性。雖然顯現但如被打斷的蛇不能為害。一切時處都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中積資懺障。如是久久修持斷除實有習氣,身心會特別輕鬆,特別自在。如是修習,向外諸法如夢如幻,尤其安住心的如夢如幻境界,如兩木互相磨擦,當生起火時,把兩塊木頭都會燒盡。此時如夢如幻的分別心所觀修也會同時寂滅,現前不可思議離戲法界大空性的般若智慧。此時徹底消除寂滅分別心所安立的一切名言實執,無取無舍,離一異、常斷、生滅、來去的一切戲論,入於不可思議的各別智慧境界。如《羅睺羅讚歎佛母經》雲:“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不生不滅如虛空體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敬禮三世如來之佛母。”此境界是菩薩入定與佛的自證境界,在此境界中離言絕非,寂滅一切相狀,斷除一切分別,使自然智、無師智任運顯現。《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但如何就一切相離一切相、入法身佛位?只有般若能除一切顛倒夢想,消殞一切妄想作意,離一切迷亂相。要證法身、斷二障,圓滿二種資糧,成就一切功德都必須依靠般若空性。生起般若智慧的理論依據為《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經典以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入中論》等論典。在《入中論·日光疏》中專門引用了全知麥彭仁波切為實修而造的《中觀甚深見之引導》的全文,當參閱。《日光疏》的本論也深廣抉擇了般若修法,教證理證確鑿可信,嚴謹治學之士也可參考一下。
那依般若證悟的境界如何呢?
頌曰:無二平等法界性,乃為大乘道所證。
無二、雙融、一味的大平等法界是大乘道不共的所證境界。
大乘的境界中,一切互相觀待的差別生滅法的根本分別心如雲霧消融虛空般,現前大無為法的境界。此境界沒有觀待的輪回與涅槃,輪回無須舍,涅槃不用取,安住平等一如的境界中。這是二轉*輪所側重宣說的大平等般若。它側重于宣說法界勝義大空離戲的一面。但真正的法界也並非斷滅的頑空,而是有不可思議法身光明的顯現。此大光明與大般若無二無別雙融一味,所謂“真空妙有。”空徹底空,有周遍有,二者是有機而完美的結合體。所以下面從光明的角度宣說三轉*輪的內容。
頌曰:殊勝光明之法界,亦為善逝如來藏,
了悟此性即證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殊勝大光明的法界,又稱善逝或在眾生時叫如來藏,若能了悟它的本性,即證得不住三有輪回邊與寂靜涅槃邊的清淨大涅槃。
一切眾生都具有法身光明的如來藏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現見親證。所以佛在金剛座現前菩提時,三歎奇哉,而說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去除妄想,則自然智慧光明頓然顯現,爾時迷亂分別念前的輪回與小乘寂滅涅槃都融入法性不可思議大光明的大涅槃境中。
如是現前的大涅槃有什麼功德與特點呢?
頌曰:此乃勝淨與大樂,大無為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此大涅槃有四種特性:勝淨、大樂、恒常、大我。在三轉*輪的《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以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等中都以見清淨的名言量抉擇如來藏的光明,宣說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此處依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宣說此四德。
論中說徹底遣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稱為勝淨。遠離漏法痛苦的本性,是本來清淨的大智慧,感受本來清淨的勝義本體稱為大安樂。一切有為的生滅法都息滅,現前法界智慧自相的大無為法,它恒時不滅而安住稱為恒常法。此大無為法不依因緣所生,也不觀待有法的堅固大法身,寂滅一切戲論,獲得上列殊勝的自在果位,稱為大我。此處所說的常樂我淨,完全不同於凡夫顛倒妄執的自我或神我,或耽著輪回的有漏安樂,也不是妄執諸法為恒常的常有我及自在天的特性,更不是妄執男女有漏垢穢身為清淨的淨。因為他們是分別的世俗漏法,給它安立常樂我淨顯然是錯誤的,前面已以教理證明一切漏法都是不淨、無常、痛苦、無我的。而這裏宣說的是超離分別心的法界勝義實相的特性。如佛成等正覺時所雲:“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于林間。”要現前法身四德,必須證悟如來藏光明。證悟如來藏必須依靠般若的基礎。證悟般若,必須依靠善逝的勝義修法。但往上往下一切修法的基礎就是淨心的修法。
戊二、略說金剛乘中的幻化網時輪金剛大圓滿法:
無上秘密精藏義,俱生義之大樂界,
以致自生智慧體,此中圓滿諸佛法。
此頌攝義講金剛乘中的大幻化網、時輪金剛、無上大圓滿法。
無上秘密精藏義指《大幻化網》中詮示的內容,即第九品與十三品中講的無生無滅無離無合的甚深秘密智慧明點,開示佛的境界,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藏。《時輪金剛》中主要講遍空虛空金剛。在其抉擇勝義諦的《智慧品》中著重宣說勝義俱生大樂智慧的本體,佛的大樂境界。它周遍於一切虛空所含攝的萬法,是本來俱生的實相本性。而這自生智慧的本體在大圓滿的法性中又稱為自然本智。大圓滿周遍含攝一切大小顯密諸法,是九乘法的頂巔。它是果乘法,特點是把佛果自然本智轉為道用。一切萬法無不從此大圓滿智慧中流出,也無一不流還此大圓滿法界。所以此法圓攝一切諸佛之境界。
擴展來講大圓滿無量無邊,一般來說大圓滿有六百四十萬續(頌詞),三萬五千品,歸納成三部九界。到甯瑪巴大法王全知無垢光尊者時,他將一切精要匯融於他的著作中,廣為弘揚,如《七寶藏》《四心滴》《三解脫》《三休息》等都出於尊者之妙手。全知麥彭仁波切與法王如意寶也都造論闡揚。他們通過實踐來證實大圓滿乃不共殊勝之法門。佛陀、蓮花生大師及諸多大德明顯授記說,當五濁黑暗愈來愈厚重時,大圓滿教法的日光就更加強烈耀眼。否則只依靠如星月一般的法門很難調伏此劣時的剛強眾生。法王如意寶在十五歲時因修習全知麥彭仁波切著的《直指心性》而徹證大圓滿,並以大圓滿的續部、傳承上師的竅訣為依據,結合自證作了歸納一切大圓滿直斷修法的竅訣藏——《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從此法王一切著作全部都從大圓滿智慧自然流露,無須分別意刻意造作。在一九八七年朝五臺山、現見文殊菩薩時,由智慧海中自然流溢的《文殊靜修大圓滿》極為殊勝,很多弟子依之成就。其他如《直斷要訣》等諸多注疏及任運唱出的大圓滿金剛道歌則不勝枚舉。
頌曰:彼依上師之竅訣,直接解說大圓規。
獲得大圓滿成就的先決條件是弟子具有強烈的信心,金剛上師的加持融入心中,此二緣聚合之時,無須費力勤作即可開悟成就。修持大圓滿法,上根者六月即成佛,中根者十二月年等不拘,下根者于中陰或來世幻化界中得安慰。但成就的根本是金剛三昧耶戒必須清淨無染。這是大圓滿法的特殊規則。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戊三、正義:
是故大乘顯與密,共同前行淨心道。
大乘顯宗的般若、如來藏光明和金剛密乘的大幻化網、時輪金剛和無上大圓滿,這些無上殊勝修法的共同前行,就是觀察安住輪番的淨心法。依此善道修法可清淨自心,降伏自心,調柔相續,使之成為上上法的清淨法器。
頌曰:裂破有為迷亂網,分別觀察乃善道。
五蘊所攝的一切有為法都是迷亂分別的結果,其縱橫交錯猶如亂網一般。通過對自他五蘊身心作周密的觀察後,內心引生定解,一緣安住,使令不散。之後趨入大乘顯密正行修法,這樣用淨心法與正行修法分別觀照煩惱所緣,即可從非理作意的網中解脫出來。依此而行,乃是殊勝的善道。
丁二(修後功德)分四:入於三解脫門、入解脫果、成就正道法器、校量功德。
戊一、入於三解脫門:
首以分別觀察力,制伏起惑之相狀,
生起蘊空定解後,離三界之願貪求。
此頌開示無相解脫門和無願解脫門。首先依靠分別心觀察的妙慧之力,制伏粗大煩惱的現行,使俱生我執及貪嗔癡正在現行之時就能自然放鬆淡薄。這僅是初步觀察所獲利益。接著了知五蘊身心的本然空性,及時斷滅對三界的願求、貪著心。對三界中人天最勝妙樂,最尊之位不起羡慕、願往貪著之心,一心只希求從中獲得解脫。
頌曰:此後次第諸緣相,漸近寂滅於空性,
所斷對治不求故,遠離偏袒諸貪執。
一般初學者修法大都是以能斷之對治法去斷除所斷之垢障法,仍落於取捨執著之中。但隨著修法的增進深入,漸次寂滅一切能所之執著戲論,安住於寂滅無生的大空性之中,沒有能斷所斷,無所取無所舍,遠離一切有無等偏袒執著。
如寂天菩薩雲:“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因為能現量安住本無一物的般若空性中,所以一切取捨分別的執著塵埃無法沾惹。故六祖大師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境界中無有一法可以執取,可以遣除,可修可證。真實法性之中,一切煩惱執著從本已來都無法安立,一切分別妄想心識法爾寂滅,人法二執不會生起,二種障礙永斷。寂滅大空性中無有戲論,不可取,不可舍,了無所得,究竟寂滅。
上面是依三解脫門而講述的。如遠離一切相狀就是無相解脫門;斷除願求三界一切善妙及果位乃為無願解脫門;諸法本體自性空寂則是空解脫門。其因果體都是空性,所以依靠它們能斷除分別執著,而得自在解脫。
戊二、入解脫果:
無貪大悲之現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三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現前安住般若大空性時,自然顯現雙融一味的無緣大悲心,此悲心離一切垢障貪染,極為清淨。得此智悲雙融之現相,能如金翅鳥王般自在遨遊於無邊無際的法界虛空之中。此時悲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無緣大悲周遍觀照三有一切眾生,以大智慧的原故毫無畏懼地游舞於三有之中,任運度化眾生,成辦二利,並且獲得與文殊師利菩薩無別的大聖果位。
戊三、成就正道法器:
依靠如是之聖教,寂止勝觀道前行,
清淨心之諸行相,已說三乘深要道。
依靠此寂止勝觀道的前行聖教,可以清淨相續中的諸多行相執著,調順身心,打下修一切善道的堅固基礎。以上所述的大小乘修法,都必須從此聖法下手,依此而入解脫門,所以它成為三乘一切妙法的入門階梯,是三乘法甚深關要之道。
頌曰:清淨心之諸行相,分別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煩惱減,煩惱如是愈減薄,
如是易於修寂止,如火所煉之純金,
耐錘且易變眾形,無貪之心亦如是。
修持淨心的法要後,清淨了內心的諸多行相執著。隨著觀察的深入穩固,如太陽漸漸升起之時黑夜也逐漸逝去。修法越加深時,煩惱也逐漸減薄退失。這樣,心海因波浪平息而湛然澄清,此時一切日月星辰都可明明朗朗的顯現在其中,煩惱妄想平息下來,心逐漸能一緣安住成就寂止。這時心極為調柔堪能,如經十六次提煉的純金,韌性極好,可以任隨工匠的意圖去錘打鑄造成各個不同的形狀,造成各種器具及裝飾品。離去貪心垢染的心極為調順,可自由駕馭,進入解脫聖道。
戊四、校量功德:
何者天界千年中,於三寶處皆供養,
所需一切之資具,何者僅於彈指頃,
心識觀念一切法,痛苦無常空無我,
經雲此較前福德,無計其數而超勝。
無論何人於天界之千年中對佛法僧三寶,以天人的福報傾其所有誠心供養一切所需的上妙資具。因供養的時間長,供物豐盛,供境殊勝,所以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不可籌量,極為廣大。然而,若有在一彈指間,心中觀想憶念一切法痛苦、無常、空性、無我的本性,二者比較時,經中說後者的功德超過前者之量不可計數。
概括宣說此法的功德。
頌曰:宣說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者,
此二功德說同等。
宣說大乘四法印與宣說八萬四千法蘊,這二者在功德上是同等無別的。
大乘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一切法都是本來清淨的實相大涅槃。為什麼宣說四法印就可得到宣說八萬四千法藏的功德呢?因為一切法的要義精華都可攝集在四法印之中。《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雲:“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雲何為四?所謂念誦: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頌曰:如是善說修彼後,則以深廣智慧藏,
於千百萬經部中,精要如理修持後,
無難得詣速解脫。
這樣殊勝的善說,修持之後,會得到甚深廣大的智慧寶藏,以此智慧修持百千萬部經典法要之精華而能無礙迅速獲得解脫果,比如得到摩尼寶王則眾寶皆具。
甲三(後善結義)分二:論主回向、署名。
乙一、論主回向:
此說善根濁世過,尤被此患迫害眾,
以離貪法甘露力,願得寂滅之果位。
在此全知麥彭仁波切住於法界不可思議境中,將宣說此論的功德,回向我等眾生獲得大菩提果位,同時作殊勝加持。尊者以大悲的眼目觀照,看到五濁熾盛的末法時代,眾生以非理作意妄執常樂我淨,貪染心的火特別強烈兇猛,無量的熱惱過患恣意損惱逼迫眾生。所以為了息滅我們的煩惱烈焰,獲得清涼自在,造了如此殊勝的法要,並將功德回向給我們,願我們飲用此遠離貪等煩惱的甘露妙藥後,徹底治癒一切煩惱痛苦的重病,獲得寂滅清涼的涅槃果位。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淨心法中殷殷勸誨我們一定要實修,切勿落於口頭,如雲:“言不為主修為主,若修不說心內知,不修僅說如鸚鵡,是故應當觀住修。”能體諒他老人家悲心者自當銘記於心,如法修持。
乙二、署名:
麥彭文殊歡喜者著。
尊者恒時安住覺明無別的了義文殊果位,恒時歡喜,所以稱為麥彭文殊歡喜。
茫嘎拉!
梵語“茫嘎拉”漢譯為“吉祥圓滿”。
造此論釋善根普回向,遍入諸佛無盡功德洋,
同彼真如法界無分別,盡于未來利生最無上。
複願當來生生世世中,常離邪見惡道險難坑,
上師佛陀提攜倍憐憫,菩提信願增明如海深。
無等清淨微妙正法藏,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因,
極度衰微悲哉不忍睹,寧舍生命荷負令恒長。
誓願見聞修習廣宏通,遊戲無邊法海得自在,
普于十方恒沙世界中,三世遍修如海佛子行。
究竟得成無等最勝尊,化導無量群生出苦輪,
共入解脫寂靜涅槃城,同于西方極樂蓮花生。
此淨心法門乃全知麥彭仁波切由智慧意海中顯現,飲茶之間而造成,學人亦曾得聞此教授。時因漢族四眾懇請造釋,盛情難卻,故謹遵上師密意,參諸經論祖語造此疏釋,不敢忝稱論著,權作入門之徑,錯謬之處在所難免,望諸方大德指正為盼。
于虹光聖地喇榮五明佛學院寶劍洲阿蘭若中撰著圓滿。正值佛陀轉妙*輪之吉祥佳日,二○○一年六月初四日,時旭日東昇霞光萬丈。祈願慧燈相續盡未來,祝禱法流普潤遍法界。淺學佛子益西彭措識。願善妙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