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
(一) 佛教典籍 |
*《金光明經》及其相關注疏 |
《金光明經》 北涼 曇無讖譯 《大正藏》16冊CBETA T16 No. 663 《金光明經》 |
《合部金光明經》 隋 寶貴合 《大正藏》16冊 |
《金光明經玄義》 隋 智顗說;灌頂錄 《大正藏》39冊1783 《金光明經玄義》 |
《金光明經文句》 隋 智顗說;灌頂錄 《大正藏》39冊 |
《國清百錄》 隋 灌頂 《大正藏》46冊 |
《金光明經疏》 隋 吉藏撰 《大正藏》39冊 |
《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 義淨譯 《大正藏》16冊 |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唐 慧沼 《大正藏》39冊 |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宋 知禮述 《大正藏》39冊 |
《金光明經文句記》 宋 知禮述 《大正藏》39冊 |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 宋 從義撰 《卍續藏》31冊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1 |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宋 從義 撰 《卍續藏》31冊 |
《金光明經照解》 宋 宗曉述 《卍續藏》31冊 |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 遵式集 《大正藏》46冊 |
《金光明經最勝懺儀》 宋 知禮 《大正藏》46冊 |
《金光明經科註》 明 受汰集 《卍續藏》92冊 |
《金光明經感應記》 明 受汰重輯 《卍續藏》92冊 |
*其他佛典 |
《長阿含》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譯 《大正藏》第1冊 |
《大樓炭經》 西晉 法立共法炬 譯 《大正藏》第1冊 |
《起世經》 隋 闍那崛多等譯 《大正藏》第1冊 |
《雜阿含》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2冊 |
《增一阿含》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冊 |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8冊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不空譯 《大正藏》第8冊 |
《法華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9冊 |
《華嚴經》 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9冊 |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正藏》第13冊 |
《佛說四天王經》南朝宋 智嚴、寶雲譯 《大正藏》15冊 |
《觀佛三昧海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大正藏》15冊 |
《毘沙門天王經》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佛說毘沙門天王經》宋 法天譯 大正藏第21冊 |
《北方毘沙門天王隋軍護法儀軌》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北方毘沙門天王隋軍護法真言》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毘沙門儀軌》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唐 不空譯 《大正藏》21冊 |
《堅牢地天儀軌》 唐 善無畏譯《大正藏》21冊 |
《歷代三寶紀》 隋 費長房撰 《大正藏》第49冊 |
《佛祖統紀》 宋 志磐撰 《大正藏》第49冊 |
《佛祖歷代通載》 元 念常集 《大正藏》第 49冊 |
《釋氏稽古略》 明 覺岸編 《大正藏》第 49冊 |
《三國遺事》 高麗 一然撰 《大正藏》第 49冊(辯才天) |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隋 灌頂撰 《大正藏》第 50冊 |
《高僧傳》 梁 慧皎撰 《大正藏》第50冊 |
《續高僧傳》 唐 道宣撰 《大正藏》第50冊 |
《宋高僧傳》 宋 贊寧等撰 《大正藏》第50冊 |
《三寶感應要略錄》 宋 非濁集 《大正藏》第51冊 |
《廣弘明集》 唐 道宣 《大正藏》第52冊 |
《集古今佛道論衡》 唐 道宣撰 《大正藏》第52冊 |
《經律異相》梁 寶唱等集 《大正藏》第53冊 |
《法苑珠林》 唐 道世撰 《大正藏》第53冊 |
《翻譯名義集》宋 法雲編 《大正藏》第54冊 |
《大宋僧史略》宋 贊寧 《大正藏》第54 冊 |
《出三藏記集》 梁 僧祐撰 《大正藏》第55冊 |
《眾經目錄》 隋 法經等撰 《大正藏》第55冊 |
《大唐內典錄》 唐 道宣撰 《大正藏》第55冊 |
《古今譯經圖紀》 唐 靖邁撰 《大正藏》第55冊 |
《開元釋教錄》 唐 智昇撰 《大正藏》第55冊 |
《閱藏知津》明 智旭 《佛教大藏經》第113冊 |
《律苑事規》 元 省悟 《卍續藏》第106冊 |
《供諸天科儀》 清 弘贊 集 《卍續藏》第129冊 |
《重編諸天傳》 宋 行霆 《卍續藏》150冊 |
(二) 佛學研究 |
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台北:華宇,1986。 |
巴壺天、李世傑 譯;木村泰賢 《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台北:協志工業, 1958。 |
方立天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1994。(2刷) |
王文顏 《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1984。 |
冉雲華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1990。 |
冉雲華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東大,1995。 |
古正美 《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台北:允晨,1993。 |
印 順 《佛學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新版一刷) |
印 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
印 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 |
印 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編者自刊,1968。 |
吳汝鈞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5。 |
吳汝鈞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4。 |
吳汝鈞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1982。 |
呂 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1986。 |
呂 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1987。 |
呂 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現代佛學大系23),台北:彌勒,1983。 |
李世傑 譯;高崎直道 等著《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8),台北: 華宇,1986。 |
季羨林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1995。 |
林太、馬小鶴譯;中村元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台北:淑馨,1990, 頁208。 |
金倉圓照 等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9、30), 台北:華宇,1985。 |
梁啟超 《佛學研究十八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
許洋主 譯;山田龍城 著《梵語佛典導論》,台北:華宇,1988。 |
陳詠明 《佛教的大千世界》,台北:文津,1995。 |
傅偉勳 《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0。 |
楊白衣 譯;小野玄妙 著 《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1983。 |
劉欣如 譯;水野弘元 著 《佛典成立史》,台北:東大,1996。 |
魏承思 《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關世謙 譯;道端良秀 著 《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1986。 |
釋慧廣 《懺悔的理論與方法》,高雄:法喜出版社,1989。 |
(三) 佛教史 |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 《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1984。 |
王世安 譯;A.K.Warder著《印度佛教史》(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3),台北: 華宇,1988。 |
史金波 《西夏佛教史略》,台北:商務,1993。 |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
印 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88。 |
呂 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1985。 |
杜斗城 《北涼佛教研究》,台北:新文豐,1998。 |
張 弓 《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
莊昆木 譯;平川 彰 著《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 |
郭 朋 《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1993。 |
陳季菁 譯;高雄義堅 著 《宋代佛教史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47 冊), 台北:華宇,1987。 |
湯用彤 《隋唐佛教史論稿》,台北:木鐸,1988。 |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1987。 |
黃啟江 《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
藍吉富 《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1997。 |
魏長洪 《西域佛教史》,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8。 |
釋依法 譯;Stanley Weinstein 著 《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佛光,1999。 |
(四)佛教文學 |
丁 敏 《佛教譬喻文學》,台北:東初,1996。 |
中國古典研究會編 《文學與佛學的關係》,台北:學生,1994。 |
王曉平 《佛典‧志怪‧物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
永 祥 《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台北:佛光,1998。(2版) |
周慶華 《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1999。 |
邱敏捷 《文學與佛經》,高雄:復文,2001。 |
侯傳文 《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2002。 |
孫昌武 《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
張曼濤 主編 《佛教與中國文學》,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 |
梁麗玲 《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1998。 |
葛兆光 《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
劉衛星 譯;加地哲定 著《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1993。 |
蔣述卓 《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
釋依淳 《本生經的起源與開展》,台北:佛光,1997。(2版) |
(五)佛經語言 |
朱慶之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1992。 |
李維琦 《佛經釋辭》,長沙:岳麓書社,1993。 |
李維琦 《佛經續釋辭》,長沙:岳麓書社,1999。 |
俞理明 《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1993。 |
梁曉虹 《佛教與漢語詞彙》,台北:佛光,2001。 |
顏洽茂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杭州:杭州大學,1997。 |
(六)佛教美學 |
王海林 《佛教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
祁志祥 《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張文勛 《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8。 |
曾祖蔭 《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文津,1994。 |
蕭振邦 《佛教美學初探》,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 |
(七)文學類 |
王 立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
王希杰 《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
王德春 主編 《修辭學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版) |
李文彬 譯;佛斯特 著《小說面面觀》,2000三刷。 |
沈 謙 《修辭學》,台北:空大,1995。 |
季羨林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1991。 |
胡 適 《中國白話文學史》,台北:遠流,1992。 |
胡亞敏 《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
唐躍、譚學純 《小說語言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刷) |
高辛勇 《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1987。 |
高辛勇 《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
黃慶萱 《修辭學》,台北:三民,1975。 |
楊 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
劉守華 《比較故事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
劉守華 《故事學綱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
魯 迅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1980。 |
羅 鋼 《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3刷) |
譚學純、朱玲 《廣義修辭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刷) |
二、學位論文 |
王晴慧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
何慧俐 《敦煌佛經感應記: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金光明經、金剛經為研究範 圍》,政大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吳藝苑 《「慈悲水懺」與中國佛教懺悔思想》,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
李皇誼 《維摩詰經的文學特質與中國文學》,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
宗玉媺 《金光經空品的探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6。 |
張家禎 《大悲懺法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張雅惠 《漢文佛典夜叉形象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梁麗玲 《賢愚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
陳玉美 《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碩士,2000。 |
陳玉美 《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
陳曉怡 《哪吒人物及故事之研究》,逢甲中文碩士論文,1994。 |
傅世怡 《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
黃柏源 《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溫美惠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趙海涵 《天台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
蕭麗芬 《天台懺法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譚惠文 《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1997。 |
釋大睿 《天台懺法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三、單篇論文: |
丁 敏 〈佛教經典故事的主題特色及創作技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 23期,1992.6。 |
丁 敏 〈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 1997。 |
王德恩 〈明代蒙古族的佛經翻譯與文化需求〉,收於《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 術會議論文集下輯》,1995年7月。 |
史金波 〈西夏文《金光明最勝王經》序跋考〉,《世界宗教研究》,1983。 |
牟宗三 〈金光明玄義論「無住本」〉,收於張曼濤 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8 冊 《天台典籍研究》,1976。 |
李正宇 〈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經典及其功用〉,《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 第1 期。 |
李玉珍 〈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 涵〉,《新史學》第十卷第四期,1999年12月。 |
李賀敏、張琳 譯;茲野井恬 著 〈金光明經感應說話考〉,《佛學研究》第7 期,1998。 |
李樹德 譯;護雅夫 著 〈回鹘語譯本《金光明最勝王經》(續)〉,《語言與翻譯》 53期,1998第1期。 |
李樹德 譯;護雅夫 著 〈回鹘語譯本《金光明最勝王經》〉,《語言與翻譯》52 期,1997第4期。 |
沙武田 〈SP.83、P3998《金光明最勝王經變稿》初探〉,《敦煌研究》,58期, 1998年第4 期。 |
周北川 〈回鹘文《金光明經》第十四品〈如意寶珠品研究〉〉,《新疆大學學報》 23卷2期,1995 年。 |
林朝成、張高評 〈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成大中文學 報》第九期, 2001.8。 |
施萍亭 〈金光明經變研究〉,《1987敦煌學石窟研究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 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 |
洪林 譯;渡邊海旭 著〈佛教梵語聖典概觀〉,收於藍吉富編《現代佛學大系》 第43冊,1984,頁28。 |
孫昌武 〈讀藏雜識-關於佛教的形象與形象觀〉,《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第113期,1992年5月。 |
許章真 譯;L.N. Mensikov 著 〈中國文學中的佛教寓言故事〉,收於《國外學 者看中國文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
喬 吉 〈內蒙古地區喇嘛教史編纂活動概述(16-19世紀)〉,《內蒙古科學》, 1991年第一期。 |
游祥洲 〈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 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0。 |
楊曾文 〈佛教從印度向西域的傳播〉,收於《中國佛學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 社,1984年。 |
葛維鈞 〈佛教故事中的功德觀念〉,《南亞研究》,1999第1 期。 |
臺靜農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收錄於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第1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 |
趙杏根 〈佛經文學中女性形象概觀〉,《中國文化研究》第四期,2000年。 |
劉 萍 〈佛教的傳播對古代維吾爾書面語的影響〉,《語言與翻譯》40期, 1994 年第4期。 |
鄭阿財 〈敦煌寫卷《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傳》研究〉,收於《敦煌文藪(下)》, 饒宗頤主編;池田溫等著,1999。 |
蕭麗華 〈近五十年(1949-1997)台灣地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 會會刊》第九期,1998年11月。 |
韓廷杰 〈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4第一期。 |
釋大睿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2期,1998.3。 |
釋繼坤 〈菩薩夢經「懺悔」之探討〉,《正觀》,1998.03.25。 |
四、外文資料 |
(一) 日文專書: |
鹽入良道、金岡秀友 《仏教思想史4》,平樂寺書店,1981。 |
壬生台舜 《金光明經》(佛學講座13),東京:大藏,1987。 |
平川 彰 《インダ佛教史》,春秋社,1992。(6刷) |
定方 晟 《仏教にみる世界觀》,東京:第三文明社,1980。 |
金岡秀友 《金光明經の研究》,京都:大東出版社,1980。 |
泉芳璟(Hokei Idzumi) 《The Suvarnaprabhasa sutra : a Mahayana text called "The golden splendour" 》,Kyoto:The Eastern Buddhist Society,1931。( first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by Bunyiu Nanjio(南条文雄);and after his death revised and edited by Hokei Idzumi) |
深浦正文 《佛教文學物語》,京都:永田文昌堂,1978(昭和53年)。 |
深浦正文 《佛教文學概論》,京都:永田文昌堂,1970(昭和45年)。 |
(二)日文單篇論文: |
平松澄空 〈金光明経における陀羅尼〉,《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83年 3月。 |
禿氏祐祥 〈四天王の信仰と造寺供養〉,《龍谷学報》329期,1940年12月。 |
林鳴宇 〈四明知礼集と伝える『金光明最勝光明懺儀』の諸問題〉,《印度学仏 教学研究》100(50-2),2002.3.20。 |
金岡秀友 〈金光明經の佛身論〉,《東洋學研究》12期,1978年3月。 |
金岡秀友 〈金光明經の懺悔思想〉,《東洋學研究》13期,1979年3月。 |
長谷川岳史 〈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経疏』に関する問題考〉,《印度学仏教学 研究》,2002年3月。 |
長野禎子 〈『金光明経』における「弁才天」の性格〉,《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1988年3月。 |
宮沢勘次 〈四明知礼の浄土思想」〉,《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98年12月。 |
宮沢勘次 〈法華経の懺悔思想〉,《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99年12月。 |
真鍋廣濟 〈歌詠と經典-維摩經‧般若經‧地藏經‧涅槃經‧華嚴經‧金光明 經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345號,1952年12月。 |
梅原隆嗣 〈金光明経の護国思想〉,《顕真学報》24期,1939年9月。 |
梅原隆嗣 〈金光明経の護国思想〉,《顕真学報》25期,1939年10月。 |
塚本啓祥 〈インダス上流の刻画・刻文の特色とその歴史的意義〉,《印度学 仏教学研究》,2001年12月。 |
葛野洋明 〈現世利益の研究〉,《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97年3月。 |
鈴木宜邦 〈知礼教学における『十義書』成立の意義(二) 智円との論争〉,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80年3月。 |
嬰木義彥 〈現世利益和讚の背景〉,《龍谷大學論集》392號,1970年1月。 |
藤井教公 〈天台と三論の交渉 智顗説・灌頂録『金光明経文句』と吉蔵撰『金 光明経疏』との比較を通じ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89年 3月。 |
藤谷厚生 〈金光明経にもとづく懺悔滅業の儀礼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 学研究》,1993年3月。 |
浜野哲敬 〈『金光明経・三身分別品』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1985年3月。 |
(三)英文資料 |
Ludvik, Catherine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SARASVATĪ AS GODDESS OF KNOWLEDGE〉,《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98.12.20。 |
R. E. Emmerick《The sutra of golden light:being a translation of the Suvarnaprabhasottama-sutra》,London:the pali text society,1979。 |
五、佛學工具書 |
丸山孝雄 編 《佛書解說大辭典(三)》,京都:大東,1974。 |
望月信亨 編 《望月大辭典》,台北:地平線,1977。 |
慈 怡 主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1989。(三版) |
藍吉富 主編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